第三節 基督教會與中古歐洲 本節學習重點 瞭解基督宗教的興起傳播 早期基督教會和羅馬帝國有什麼重要關係? 第三節 基督教會與中古歐洲 本節學習重點 瞭解基督宗教的興起傳播 早期基督教會和羅馬帝國有什麼重要關係? 大約在什麼時候,西歐成為封閉的莊園社會? 瞭解教會與中古西歐的互相發展關係 歐洲「封建制度」怎麼形成的?又有何特色? 瞭解希臘正教與拜占庭帝國的關係
一、基督宗教的興起與傳播 1.時間:西元一世紀,羅馬帝國境內的巴勒斯坦 2.創立者:耶穌生平 A. 希伯來人 B. 「三位一體」-耶穌具有神性 C. 被釘死在十字架-猶太教教士控告他叛國 3. 《聖經》(Bible) A. 猶太教:〈舊約〉:希伯來文 B. 基督教:〈新約〉:希臘文
4.教義 (1)經典:新約聖經 (2)教義:。世界末日、最後審判 。信者,得永生→強調「慈愛與寬恕」 。人需過正直而道德的生活→以德報怨 。耶和華是世界唯一的神 (3)意義: a.普世性宗教 b.神愛世人
5.基督宗教的建立 (1)死後復活的神蹟啟示 (2)聖彼得:組織教會、擔任第一任主教 (3)聖保羅: a.強調「洗禮」(人的原罪)、「聖餐禮」 (神的恩典) b.積極傳教(課本圖2-19),為教義立下神學基礎,確立耶和華為全世界人的神
補充:使徒「聖保羅」 1. 生平與改變 A. 原為虔誠的猶太教徒,並迫害基督徒 B. 35A.D.接受感召,改信基督教 2. 傳教 A. 較順利:因具羅馬公民身分 B. 教義:「因信得救」 C. 足跡:小亞細亞 → 希臘 → 羅馬 3. 貢獻:使基督教成一超越區域、種族的信仰 -只要相信耶穌基督,便是基督徒
二、基督宗教在羅馬帝國的發展 1.羅馬政府早期對基督宗教並不干涉,視為民間信仰的一支 2.聖保羅使基督宗教「世界化」 3.迫害基督宗教 (一~四世紀):課本P.84 4.成為國教:課本P.84 5.基督宗教迅速傳播的原因: a帝國長期和平b帝國交通便利c教義簡明有力d信徒互信互愛
三、基督宗教在希臘半島的擴張 1.背景:基督宗教合法化後,君士坦丁堡成為東 羅馬帝國的宗教重鎮 2.發展: (西方教會:羅馬公教;東羅馬帝國:希臘正教) 西羅馬帝國崩潰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基 督教會和羅馬教會的關係日益疏離 3.接受基督宗教的順序: 近東地區、義大利半島、西歐地區、東歐地區
基督徒遭羅馬統治階層迫害想像圖 在競技場中與野獸搏鬥
基督徒藏身及 傳教的墓穴 到了 3 世紀中葉,由於帝國陷入危機,亟需以傳統信仰來提振國運,因此對基督徒的迫害更嚴重。 面對羅馬帝國的迫害,基督徒以堅忍不屈的信心,常利用大型的墓穴或隱避之處聚會傳教。
補充:君士坦丁與基督教 1. 奪得皇位-311A.D. A. 戰前改軍旗「飛鷹」為「十字架」 B. 皇帝騎馬墜河而死→成西部皇帝
3. 召開「尼西亞大公會議」-325A.D. A. 亞略派 (Arianism)因反對「三位一體論」被 判為異端 B. 開啟以政領教之首例 4. 成第一位信仰 基督教的皇帝-臨終前受洗
補充:基督宗教國教地位的確立 1. 背景 A. 帝國社會經濟每下愈況 B. 匈人占領黑海東部 → 西哥德人進入帝國內部 2. 定基督教為國教:狄奧多西一世 A. 安撫西哥德人 B. 頒宗教政策命令(380A.D)
四、基督宗教與中古西歐文化 (一)「中古西歐」的定義 (二)基督教宗體制(課本P.85-86) 1.建立背景 2.教宗制度 3.教宗國 1.建立背景 2.教宗制度 3.教宗國 4.教階:教士→主教→大主教→教宗 5.影響:。穩定西歐社會秩序 。教權至上與君主制度的衝突 。基督教世界史觀(神意史觀) (一)中古西歐定義 (二)基督宗教體制 (三)清修運動 (四)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 (五)中古歐洲的政教關係
補充:中古西歐的開始 事件: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1. 匈人首領阿提拉(Attila)過世,帝國分裂轉衰 2. 東哥德人趁機再起 → 476A.D.滅西羅馬帝國 3. 日耳曼人一批批南下,占據一方 4. 基督教負起西方文化傳承責任
日耳曼民族的遷徙
補充:聖奧古斯丁的思想 1. 起因:西哥德人410年攻陷羅馬城 → 人民以為改信基督遭懲罰 1. 起因:西哥德人410年攻陷羅馬城 → 人民以為改信基督遭懲罰 2. 聖奧古斯丁撰《上帝之城》 A. 反擊批評與指責 B. 主張:世界末日時,「上帝之城」戰勝 C. 成教會信仰主流-13 世紀以前 3.意義:神意史觀為中古時期歐洲思想主流
《上帝之城》抄本
(三)、清修運動(出世求道的修道院制度) 1. 背景:時代的動亂-有些教士 A. 為避亂,遠走歐洲邊陲地區 B. 選擇隱密之處,過靈修生活 2. 出世求道的「修道院制度」普及各地 3. 入世的世俗教士前往各地傳教 A. 地區:不列顛、萊茵河以東、北歐 B. 如:聖巴德利爵(St. Patrick) -愛爾蘭
位於西奈山的 聖凱薩琳修道院
世俗教士 (入世) 戒律教士 (出世) 成 員 神父、主教、教宗等 神職人員 修道士 相 異 1.接受教徒餽贈食物、土地 2.為教徒講經、主持日常生活的教儀儀式、提供醫療救濟 1.天須從事體力勞動,自給自足 2.不與世俗人民有太多往來 對中古 時期的 貢獻 1.將許多古書抄寫保存下來,對後來歐洲的文藝復興有很大貢獻 2.深入蠻荒居住或傳教,將歐洲蠻族教化成文明人
4.修道院的傳統 A. 戒律:六世紀〈聖本篤清規〉─ 清貧、貞潔、服從 B. 生活 a. 靈修祈禱 b. 耕種 c. 抄寫古書 C. 貢獻:a.保存許多古籍→為 日後文藝復興運動 之寶貴資源b.荒地開墾c.農技改良 D.盛行期:中古前期。十三世紀後,為遊走四方的修行團體取代
補充:基督信仰的生活 1. 生活:依基督教的儀式進行 A. 出生洗禮 B. 長大成人的婚禮 C. 臨終前敷油禮
「自由藝」中的音樂和文法 左上為畢達哥拉斯(古希 象徵音樂。 右上為多拿鐸(Donatus 臘數學家,發明七音階) 大約333A.D.時代羅馬人 ,文法家)象徵文法。
(四)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形成 莊園社會的景況 (一)中古西歐定義 (二)基督宗教體制 (三)清修運動 (四)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 (五)中古歐洲的政教關係
封建制度的形成 形成: A.時間:八世紀 (11=13世紀成熟、14-15世紀崩潰) B.背景:外族入侵,政權分立,法蘭克王室為抑制貴族的勢力 C.實施:臣服禮 2. 特色:以土地(采邑)所有權為基礎 A. 政治-領主與附庸 B. 社會-地主與農奴(無人身自由) C.社會階級是世襲的 3. 貴族的社會文化風氣:A. 懂得戰鬥成為武士 B. 重視個人的榮譽 C. 具備俠義騎士精神
騎士宣示效忠圖
封建騎士比武圖
莊園社會的景況:自給自足 1. 農村共同體 A. 莊主:貴族-土地所有者 B. 農民:耕作-提供勞役、繳納租稅 2. 耕作 A. 耕地為長條形-方便犁田 B. 輪耕:a. 「三田制」-春耕、秋耕、休耕 b. 「二田制」-耕種、休耕 C. 使用重犁 → 深耕
莊園結構圖 (封建制度的基本經濟單位:「莊園」)
補充:法蘭克人的梅羅文王朝 1. 建立:法蘭克王國 2. 分裂 A. 領袖:克洛維(Clovis) B. 地點:高盧(今日法國地區) 2. 分裂 A. 原因:析產習俗 B. 造成地方勢力增強 3. 農奴的形成: A. 背景:地方勢力再度興起 B. 情形:小自耕農為安全將土地獻給貴族、豪強 克洛維與士兵受洗禮
補充:法蘭克人的「加洛林王朝」 1. 背景:梅羅文王朝到 8 世紀王權旁落 宮相查理(Charles Martel)之手 2. 建立: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 A. 獲得教皇許可 B. 成立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
補充:經濟轉向內縮封閉的莊園社會 1. 5~8 世紀 A. 西歐與地中海仍維持部分商業貿易 B. 使用羅馬金幣 2. 轉向封閉:因「穆斯林」興起-控制地中海 (原被羅馬人視為「我們的私海」) 羅馬金幣
補充:教皇國 1. 背景:羅馬受倫巴人(Lombards)威脅 2. 情形 A. 新任教皇向丕平求救,丕平二度率軍 親赴義大利擊敗倫巴人 B. 丕平將收復各城市之鑰匙送到羅馬, 在聖伯多祿墓前祭拜 → 歸教皇所有 3. 開端:公認是756 A.D.
(五)、中古歐洲的政教關係 1.背景:西羅馬滅亡,政權分崩離析 2.政教關係:教權 〉政權 3.事例: A.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大帝」 2.政教關係:教權 〉政權 3.事例: A.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大帝」 B.神聖羅馬帝國「鄂圖一世」 C中古西歐封建制度社會階級:教士、貴族、農民
補充:查理曼的功績與加冕稱帝 1. 生平 A. 法蘭克人 B. 丕平之子-其弟死後併吞其地 2. 功績:東征西討 A. 北-征服了萊茵河北部到丹麥邊界及易北河 B. 東-遠征到東歐(今日匈牙利地區) C. 南-進攻西班牙失敗 → 留下法國英雄史詩 《羅蘭之歌》
3. 加冕稱帝:800A.D. A. 起因:護駕前往法蘭西逃難的教宗 返回羅馬 B. 教宗加冕稱「羅馬皇帝」 C. 影響 a. 造成東、西兩個羅馬分裂的事實 b. 為日後政教衝突再種下禍根
補充:查理曼帝國的分裂 1. 起因:查理曼的孫子彼此相互爭戰 2. 分裂:依〈凡爾登條約〉(Treaty of Verdun) 3. 影響 A. 大一統理想破滅 B. 形成封建社會-地方貴族各自為政
查理曼帝國及其分裂
補充:中古西歐的文化發展 1. 日耳曼人剛遷徙到羅馬帝國時 A. 沒有自己的文字 B. 只有少數人接受拉丁文教育 2. 9 世紀期間-以拉丁字母拼寫德語和法語 →產生德文、法文 3. 中古時代的文學-史詩、詩歌 A. 內容:騎士文學、英雄事蹟 B. 作品:《羅蘭之歌》、《表沃夫》
五、希臘正教與拜占庭 (一)東羅馬帝國 1.即「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2.查士丁尼大帝(527-565年)的功業: a.收復失地(課本圖2-29) b.統一法治:查士丁尼法典 c.扶持宗教正統:希臘正教 d.強化君士坦丁堡 e.影響:政治上屏障西歐、文化上保存希臘羅馬文 化、宗教上影響東正教
(二)東西教會的分裂 1.時間:1054年 2.東西方教會比較 a.名稱 b.教義 c.信仰行為 3.結論:分裂原因是政治與文化的衝突
(二)希臘正教與羅馬文化的關連 1.政治宗教化 2.文化宗教化
補充:查士丁尼的政策 查士丁尼的統一理想 查士丁尼法典 希臘正教的正統化 羅馬帝國─ 政治:實行中央集權 財經: A. 手工業、農業穩定成長 B. 國際貿易商業繁榮 C. 奴隸市場供不應求 查士丁尼的統一理想 查士丁尼法典 希臘正教的正統化
查士丁尼的統一理想 1. 向外擴張-拜占庭帝國版圖最為遼闊 A. 消滅北非汪達爾王國 B. 征服義大利東哥德王國 C. 擊敗西班牙西哥德王國 2. 統一願望未達成-法蘭克未征服
查士丁尼時代拜占庭帝國版圖
查士丁尼大帝與其隨從 以政領教
查士丁尼法典 1. 通稱《法律大全》 A. 查士丁尼關注國家法律 B. 自529年起公布許多著作 2. 基本精神:反映「君權神授」觀念 -皇帝個人的旨意有絕 對的法律效力
希臘正教的正統化 1. 措施:興建許多教堂-以聖索菲亞大教堂 為最著名 2. 目的:「以政領教」-鞏固政權 1. 措施:興建許多教堂-以聖索菲亞大教堂 為最著名 2. 目的:「以政領教」-鞏固政權 3. 影響 A. 使雅典古典學校被關閉 B. 促使希臘學者流亡到波斯的薩珊帝國
聖索菲亞大教堂
補充:「穆斯林」入侵東羅馬帝國 1. 外族入侵:A. 6 世紀下-斯拉夫人 B. 7 世紀初-阿瓦爾人 C. 7 世紀中-阿拉伯人
補充:聖像破壞運動 1. 時間:8~9 世紀間 2. 起因:受伊斯蘭教影響-認為聖像是罪惡的 3. 聖像破壞運動 A. 大肆破壞各地基督教的圖像 B. 連石牆上雕塑也磨平 C. 教堂內只剩十字架一種符號 D. 畫家失去作畫能力-雙手被灼燒
拜占庭的宗教聖像破壞者正在塗掩基督畫像
聖像的重現 1. 時間:9 世紀中葉以後 2. 馬賽克神像重回聖索菲亞大教堂 A. 聖母像-表達對聖母的認同 B. 始終沒有耶穌受難的釘刑圖
補充:拜占庭基督教的藝術風格 特色:基督教義與藝術結合 模仿:希臘、羅馬為真神雕塑像 目的:彰顯基督教教義 題材:宗教故事-耶穌和教徒事蹟 盛行之因:皇帝推行 最富盛名藝術:鑲嵌馬賽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