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产褥感染 Puerperal Infection 编者:胡丽娜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概 述 产褥感染(puerperal infection): 产褥病率(puerperal morbidity): 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感染。 发病率为6%。 产褥病率(puerperal morbidity): 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的10日内,用口表每日测量体温4次,有2次≥38℃ 。 造成产褥病率的原因以产褥感染为主,也包括生殖道以外的急性乳腺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血栓静脉炎等。
诱 因 产妇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孕期贫血、妊娠晚期性生活 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慢性疾病 产科手术操作、产程延长 产前产后出血过多
病原体种类 孕期和产褥期以厌氧菌为主 需氧性链球菌 厌氧性革兰阳性球菌 大肠杆菌属 葡萄球菌 类杆菌属 厌氧芽孢梭菌 支原体和衣原体
感染途径 内源性感染(更重要): 外源性感染: 正常孕妇生殖道或其他部位寄生的病原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致病。 由被污染的衣物、用具、各种手术器械、物品等均可造成感染。
病理及临床表现 急性外阴、阴道、宫颈炎 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 分娩时由于会阴部损伤或手术产而招致感染,表现为局部症状。若向深部蔓延,可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 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 病原体经胎盘剥离面侵入,扩散到子宫 蜕膜层称子宫内膜炎,侵入子宫肌层称子宫 肌炎。
病理及临床表现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 病原体沿子宫旁淋巴或血行达宫旁组织,出现急性炎性反应而形成炎性包块,“冰冻骨盆”。 急性盆腔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 炎症继续发展,扩散至子宫浆膜 ,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肠粘连,脓肿 。
病理及临床表现 血栓性静脉炎 脓毒血症及败血症 厌氧菌是常见的致病菌 病变常为单侧性,患者多于产后1~2周 下肢持续性疼痛,出现“股白肿”。 彩色超声多普勒可协助诊断。 脓毒血症及败血症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及分娩经过: 全身及局部体检: 排除引起产褥病率的其它疾病。 仔细检查腹部、盆腔及会阴伤口,确定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诊断及鉴别诊断 辅助检查: B型超声、彩色超声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测手段能对产褥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块、脓肿以及静脉血栓作出定位及定性诊断。血尿常规化验。 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有助于早期诊断感染。 确定病原体: 病原体培养,分泌物涂片检查,病原体抗原和特异抗体检查。
治 疗 支持疗法: 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纠正贫血与电解质紊乱。 清除宫腔残留物,脓肿切开引流,半卧位以利于引流。
治 疗 抗生素的应用: 对血栓性静脉炎者: 按药敏试验选用广谱高效抗生素。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加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提高机体应激能力。 在应用大量抗生素的同时,加用肝素,尿激酶,用药期间监测凝血功能。口服双香豆素、阿司匹林等。 也可用活血化瘀中药。
预 防 加强孕期的卫生宣传 治疗急性外阴阴道炎及宫颈炎等合并症 避免胎膜早破、滞产、产道损伤与产后出血 严格无菌操作,正确掌握手术产指征 产后严密观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外源性感染主要致病菌,-溶血性链球菌致病性最强,可致败血症。
以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常见,混合感染,恶臭气味。
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是外源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也是菌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
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引起伤口严重感染。
有加速血液凝固的特点,可引起感染邻近部位的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