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印象主義(Post-Impressionism) 第三組: 組長:曾珮甄(高更) 組員:郭詩蘋(塞尚) 鄭文琇(秀拉) 黃盈穎(梵谷)
歷史背景 時間:西元1877年至1910年之間(於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 背景:印象派結束之刻 起因: 因為於十八世紀末期發生了兩件有關印象派的大事 : ( 一) 西元1883年,印象藝術代表畫家"馬內"的去世。 ( 二) 西年1887年印象派展出了最後一次畫展。 而這兩件大事代表著印象藝術已經被大眾所接受外,也宣告了印象派的結束 隨之而來的是更具有革命性的後期印象派。
畫派特色 後期印象派的畫家其實都曾經參與過印象派活動,可所謂後期印象派的大師多多少少都接觸過印象派活動,但他們卻反對印象派去追求所謂浮光掠影和浪漫情調的題材,反而更強調形體的構成,想要回歸新古典藝術主藝的傳統。 不滿印象派對光的濫用及色彩的分解。 保有印象主義的特色,注重創作,尋求畫面動態關係與精神層面的探索。 運用強烈的主觀將視覺以外的精神層面表現出來,即致力於自我的表現,並重視形成的 觀念。
秀拉 秀拉出身於巴黎一個資產階級家庭。 1878 年,他考入了美術學校。 在安格爾的弟子亨利.勒曼的指導下,他臨摹和學習了古典作家的作品,其中他特別尊敬弗蘭且斯卡。他開始對當時方興未艾的所有有關光和色的科學理論發生興趣。 他坦率、謹慎同時又好強的個性卻十分清晰地流露在他的作品上,特別是 1881 ~ 1891 年這十年的作品,表現了他無可爭議的現代化的個性。 他在藝術上更加偏愛普維斯.德.夏畹的文藝復興前的古典主義,與米勒自然主義的觀念、德拉克洛瓦的色彩和表現形式上的自由、柯洛對周圍環境的敏感以及居斯塔夫.庫爾貝現實主義的有見地的觀察力。 他也研究印象派的畫家。但是他無意去追隨任何人,他只想樹立自己的風格。他非常仔細地、有時似乎是過分仔細,甚至是對極小的細節進行估算;合理地、有條不紊地研究和安排空間、線條、色調、陰影和光線。凡是印象派畫家所提倡的想像與實踐的自由,及自發性的創造力之理論等,秀拉都竭力地推崇其嚴謹性。
點描法 秀拉的色點分析,是依據視網膜對並置的小色塊無法準確對焦的道理,而用點描法將物象不同部位的色彩,逐點逐點地填進小色塊,形成一張「光」、「彩」交融的色網,例如,黃色點置於藍色點旁,會因色點與色點之間在視網膜中自動混合,而產生色料混合後的綠色感覺。其實,這即是所謂的色彩「錯覺」,因為,在一定距離之外,人類的眼睛無法正確對焦,而被迫混合該大片顏色為一體色。同時,色彩會因顏色對比產生一種相互間的色光輝映,彩度愈形增加,光的作用便躍然眼底了。
代表作品 1884年<大傑特島的星期日下午>1884的傑特島星期日下午,是新印象派的一個範本。秀拉為了製作這一幅巨作,花了兩年的時間,四百多幅的素描稿和顏色效果圖,為的是讓顏色更準確。在畫面上一共有四十個人物,每一個人物都是畫家經過很仔細的構圖而成。它們好像彼此沒有關係地擺在一起,但畫面上卻充滿著一種寧靜的秩序美。
保羅﹒塞尚 (Paul Cezanne,1839—1906) 後印象主義的代表畫家,出生於法國南部城市埃克斯普羅旺斯。 其父是一位富有的銀行家,曾一心想把兒子培養成律師。 然而塞尚卻對法律不感興趣而特別醉心於繪畫。 1862年,23歲的塞尚終於衝破家庭阻撓來到巴黎專攻繪畫。 他經好友左拉介紹,結識馬奈、畢沙羅等印象主義畫家, 並多次參加印象主義畫展。 後來,他由於不滿於印象主義的藝術追求,而與印象主義者 分道揚鏢。 從此專心於自己的藝術探索,並在繪畫上取得巨大成就 成為西方現代美術史上一位卓越的、劃時代的畫家。
塞尚的繪畫風格 塞尚的畫具有鮮明的特色。他強調繪畫的純粹性,重視繪畫的形式構成。 通過繪畫,他要在自然表象之下發掘某種簡單的形式,同時將眼見的散亂視象構成秩序化的圖像。 他強調畫中物象的明晰性與堅實感。他反對印象主義那種忽視素描、把物象弄得朦朧不清的繪畫語言。 他極力追求一種能塑造出鮮明、結實形體的繪畫語言。 他作畫常以黑色的線勾畫物體的輪廊,在他的畫中,無論是近景還是遠景的物象, 在清晰度上都被拉到同一個平面上來。這樣處理,既與傳統表現手法拉開距離,又為畫面構成留下表現的餘地。 其次,他在創作中排除繁瑣的細節描繪,而著力於對物象的簡化、概括的處理。 他曾說: 「要用圓柱體、圓錐體和球體來表現自然。」他的作品中,景物描繪都很簡約,而且富於幾何意味。 其三,為了畫面形式結構,他不惜犧牲客觀的真實。他最早擺脫了千百年來西方藝術傳統的再現法則對畫家的 限制。而他對自然物象的描繪,根本上是為了創造一種形與色構成的韻律。 他曾說:畫家作畫,至於它是一隻蘋果還是一張臉孔,對於畫家那是一種憑借為的是一場線與色的演出, 別無其他的。 塞尚重視繪畫的形式美,強調畫面視覺要素的構成秩序。而塞尚始終對古典藝術抱著崇敬之情。 他崇拜法國古典主義畫家普桑。他曾說:「我的目標是以自然為對像,畫出普桑式的作品。」 他力圖使自己的畫,達到普桑作品中那種絕妙的均衡和完美。 他向著這方面,進行異常執著的追求,以致於對傳統的再現法則不以為然。 他走向極端,脫離了西方藝術的傳統。正是如此,他被人們尊奉為「現代繪畫之父」。
塞尚作品欣賞 聖維克多山 是塞尚兩遍、十遍、乃至二十遍地一再重新「創作」的繪作。 聖維克多山 是塞尚兩遍、十遍、乃至二十遍地一再重新「創作」的繪作。 塞尚一次一次地修改他的線條,不僅在油畫還是在水彩畫上,都是直接用塊狀的顏色去修改畫面;這樣,使畫面更富於生命的顫動力。 塞尚用他的畫筆作出畫景、平面、光線和暗面。他用顏色和畫紙或畫布的背景來達到這樣的效果。 如果畫紙或畫布留下什麼「空白」的話,那是因為他畫得太倉促了。這些空白可以使過渡區-即兩種同時塗上的顏色匯合在一起,因而使我們獲得一種新的視覺-產生一種色調的濃色。這些空白加深了透明度和光亮度,用藍色使景色「沈浸」在大氣之中。 觀賞和對比同一主題的水彩和油畫兩種不同畫作材料的線條是很有意思的事,這個主題就是聖維克多山。 Cezanne173 後期印象主義 Post-Impressionism 塞尚 Paul Cezanne 聖維克多山 Mont Sainte-Victoire 1904-06 73 x 91 cm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 1848年生於巴黎,父親是激進的新聞記者,母親具有祕魯人的血統。 1849年與全家一同前往秘魯,父親在航海途中死去。 1855年與母親一起返回法國,住在奧爾良。 1865年為了從單調的農村生活中逃脫出來而加入商船隊。 1867年母親去世。 1871年曾經當過海員、加入過海軍,普法戰爭之後,在巴黎從事證劵行業。 1873年與梅特-索菲˙賈德結婚。加入印象派。他喜歡在戶外作畫,也經常去羅浮宮,同時結交了藝術家朋友。 1874年,遇見了畢沙羅、米勒和其他印象主義藝術家們。 1876年,他的一幅風景畫首次入選在沙龍展上展出。 1882年因市場股票狂跌,辭去巴黎證劵經紀人職位,專心投身藝術。 1884年,為了節約,全家遷至里昂,後移居哥本哈根。 1885年與妻子分居,返回巴黎。 1886年風格漸漸脫離印象派,創造出獨創繪畫風格。 1888年,在巴拿馬和馬丁尼克島旅行並返回布列塔尼。後來在亞耳的梵谷共同生活,而後分手。 1891年,到大溪地島,展開了他藝術創作展新的一頁。 1893年,苦於梅毒和經濟上的貧困,申請返回法國。 1895年,用伯父的遺產為資本返回大溪地,但仍為貧困和疾病所困。 1901年,移居至馬貴斯群島。 1903年5月8日因心臟病突發去世。
高更的作品特色 兒童時期曾在秘魯度過,被那段記憶所刺激被熱帶異國風情的文化所吸引,這跟他後來流浪的旅行的習慣有很大的關係。自稱是「野蠻的秘魯人」。他特別為原始的民族沒有被近代的文明毒化的民族所吸引,並努力的追尋他們。 曾經加入印象派,最後則獨自建立了「綜合主義」(所謂的綜合主義重要特徵是把來自幾個不同源頭的要素集中於一幅畫中)。此風格是將鮮明的色彩平塗在單純化的輪廓中,以描繪出具有想像空間的觀念,抽象的氣氛。 他的個性沉穩內斂, 心中種種的慾望都被壓抑住了,作品就以象徵手法來暗示內心難言的體驗,以色彩和姿勢表明主題含意,為日後象徵主義(摒棄客觀性,偏愛主觀性,背棄對現實的直接再現,偏愛現實的多方面的綜合,旨在通過多義的、但卻是強有力的象徵來暗示各種思想,傾向於靈性、想像力和夢幻的感覺。)啟示了新的創作道路。
代表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何處去?1897年139.1×374公分 關於生存的意義這樣的問題,始終回盪在高更的腦海中,困擾著他的一生。這一根本問題是:「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何處去?」而問題的答案只能從他所作的畫的形體和色彩中去找到答案。高更第二次到大溪地所作的這幅畫,是畫家對這一問題開展的成果和見證,體現了他想超越繪畫界限的願望,以彩色和形體來揭示人類靈魂、疑困、希望和失望的悲劇。因而「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何處去?」在某種意義上,成了高更的藝術遺囑。也許用他自己的話比任何其他東西更能幫助我們去理解其意義和激清: 在這幅巨畫裡,他用象徵圖像表現其中意義不光是象徵意義在起作用,高更也藉著它們表現在全部的藝術活動中。
梵谷 文生·梵谷(Vincent van Gou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全名為文生·威廉·梵谷(Vincent William van Gogh),荷蘭畫家,後印象派代表人物。 梵谷生於1853年於布拉邦省(Brabant)的小鎮赫崙桑得(Groot -Zundert),從小深受法國藝術氣息薰陶。13自從西元1888年,搬到普羅旺斯省的亞耳城(Arles)以後,梵谷藉由作畫來紓解他內心裡的矛盾,以平衡他在真實生活中所遭受到的挫折,此時的畫作產量也漸漸增多。
1886 年,梵谷回到巴黎和西奧一起工作,由於西奧當時主持的畫廊全力支持新派畫,因此他認識了土魯茲-羅特列克﹝Toulouse-Lautrec﹞、畢沙羅﹝Pissarro﹞、竇加﹝Degas﹞和高更﹝Gauguin﹞,同時也接觸到許多印象派畫家作品。因此這時期,他繪畫的題材和用色有了全然的變化;他採用印象派畫家的技法,曾一度傾向秀拉﹝Seurat﹞的點描法,題材則轉向花卉、巴黎景物、人像畫及自畫像,這種轉變使他嘗試到新的觀念。 梵谷在荷蘭時期所表現的繪畫特色是:用色陰暗,造型滯重,描繪主題主要為農民及其農務。其弟西奧﹝Theo﹞勸他用當時一般印象派畫家所用的明快的色調,他不予理會;但在安特衛普的短期停留期間,他開始對日本的浮士繪和魯本斯﹝Rubens﹞的作品發生興趣。
1888 年,梵谷前往阿耳﹝Arles﹞,他畫了很多色彩明亮、生動、充滿情感及對光的表現的風景畫和人像。不久高更也前去同住,使他的作品明顯受到綜合主義﹝Synthetism﹞的影響,其特色是造型簡化,少用混色。1888 年 12 月,梵谷精神變得錯亂,一直到他去世之前,不斷遭受間歇性精神病的折磨。在聖雷米﹝St Remy﹞和奧文斯﹝Auvers﹞,梵谷完成的作品中使用鮮活的色彩、陰鬱而如火焰般的筆法,充分顯露出他深受折磨的精神狀態。1890 年 7 月,梵谷於奧文斯持槍自殺。
梵谷最被人為稱道的就是對於光與顏色的處理。由於他的筆觸相當的重,所以常常在畫布上留下一層厚厚的顏料。 梵谷的作品著意於真實情感的再現,但一直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貧困潦倒直至自殺。死後他的作品才以其之震撼人心和富於想像力贏得評論界的讚揚。在他死後一些畫家開始模仿他的畫法,強調感情的宣洩,而對現實不一定作出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為表現主義。此外梵谷的繪畫風格對後來出現的野獸派也有一定影響。
夜晚露天咖啡座 ﹝Cafe Terrace at Night﹞ 1888 年 油彩‧畫布,81 x 65.5 公分 克羅勒‧米勒國立美術館,歐特羅 ﹝Otterlo﹞,荷蘭
大師介紹&比較(總結) 秀拉:以純的色點運用觀賞者眼睛自然的混色,形成色彩的效果。 塞尚:強調對象的結構 高更:探索自然的原始本質 梵谷:渴望表達內在的熱情 秀拉與賽尚:傾向理性的態度探討,拒絕單純的模仿自然的表面,主張從自然中揭發新的形式和結構,思考方式比較傾向抽象幾何,以點、線、面來表現,對往後的立體派和抽象繪畫的影響很大。 高更與梵谷:偏向以感性的態度來創作,皆經由畫家內心感情來表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