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經濟與環境的永續發展 師大附中 陳采妍 高中公民與社會第四冊 第七課 經濟與環境的永續發展 師大附中 陳采妍
經濟與環境的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 的意義 環境汙染 的經濟分析 自然資源折耗 政策
壹、 永續發展的意義 受到環境系統限制的家戶與廠商互動模型 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環境系統的關係 永續發展與經濟發展的異同 永續發展的意義 弱永續性與強永續性
一、永續發展與經濟發展的異同 永續發展與經濟 發展的異同 永續發展的意義
(一) 永續發展的意義 定義:永續發展是指:「能夠滿足當代的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過程。」 範圍:包括社會資本與自然資本,但是自然資本受到較多的討論。
1.時間:重視跨世代間的公平性問題。 「地球只有一個。」 「要為後代子孫留下一片淨土。」 2.空間:重視同一世代間的公平性,也就是資源為全人類所共享。
1.經濟面 要維持產生這些效益的資本(包括自然資本、人造資本、人力資本等)存量,並考量人民生活的最低需求。
2.社會面 強調以人為本,以合作與互信增加社會資本的存量,兼顧環境與經濟的永續發展。 具體的作法包括:重視所得分配的公平性,;尊重多元文化;鼓勵非政府組織,提高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與意願等。
3.環境面 要照顧到生態體系的穩定,最重要的就是維持生物的多樣性(biodiversity)、要保持生態系統的活力(vigor)、適應各種變化的回復力(resilience)與調適能力。 而垃圾不落地、重複使用塑膠袋、資源回收等,則是日常生活中降低環境汙染與提升環境品質常見的例子。
4.三個面向之相互關係 永續發展的完整概念,應該包括經濟、社會及環境等三個面向。
生物多樣性 小百科p.137 生態綜合體之生物的變異性。 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生物多樣性包含生物領域的三個概念: 遺傳多樣性 (2)物種多樣性 (3)生態系的多樣性
(二) 永續發展與經濟發展的異同 講義P.2 永續發展 經濟發展 同 兩者都在追求當代人享受的增長 異 1.考慮的角度較廣泛,結合社會制度和自然環境。 2.以綠色國民所得為指標,會扣除「負產品」。 3.要求當代之發展,不能減損後代追求經濟發展的能力。 1.是以經濟活動為中心,追求經濟的擴張和成長。 2.以國民所得(GNP)為指標,經濟成長即 是追求國民所得的提昇。(未扣除污染等「負產品」) 3.沒有考慮未來的發展潛力。
BACK 水、土壤和生物資源,都 是可以再生或循環使用的 資源。(圖源:意念數位科技股份 礦物、石油、天然氣、煤等, 有限公司) 礦物、石油、天然氣、煤等, 這些資源是有限的,用完就沒 有了,是不會再補充或生產的 資源。(圖源:聯合報系提供) BACK
的家戶與廠商互動模型 二、受到環境系統限制 環境是資產 與廠商互動模型 環境系統和家戶
(一)環境是資產 1.環境也是一項資產,同時提供人類所有的維生系統。 2.環境也會有折舊的現象,過度開發會減損它的價值。
(二)環境系統和家戶與廠商互動關係
1.環境提供自然資源與能源 2.自然環境提供人類服務 (二)環境系統和家戶與廠商互動關係 p.140 1.環境提供自然資源與能源 2.自然環境提供人類服務
三、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環境系統的關係 公共政策
四、弱永續性與強永續性 與強永續性 弱永續性 強永續性
(一)弱永續性 (廣義永續性,broad sustainability) 1.定義:總資本存量不會減少的永續發展。 人造資本可以替代自然資本。 2.代表學者:加拿大資源經濟學家約翰.哈特威克(John Hartwick) 3.主張: (1)當代的天然稟賦(endowment)包括自然資本與人造資本(或稱物質資本)。 (2)永續發展是取決於兩種資本間的替代性。
(二) 強永續性 (或稱狹義永續性,strong sustainability) 1.定義:是指自然資本存量固定下的永續發展。 2.主張: (1)只有自然資本才是維護未來世代福祉的重要因素 (2)自然資本與人造資本間的替代性很小,甚至無法替代。因此,對於環境資源必須謹慎使用,才不會影響到後世代的生活福祉。
貳、環境汙染的經濟分析 的經濟分析 環境汙染 財產權制度 解決環境汙染 的政策工具
複習: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 課p.85 定義:市場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效能。 原因:因為外部性、資訊不對稱、財產權不 完整、交易成本過高等因素存在,市場的運作也會失去效率,稱之為市場失靈。 導致: 1.形成獨占市場,貧富懸殊。 2.環境被破壞。
補充:財貨的種類 排他性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純私有財 EX.私人住宅、私家汽車 共有財 EX.草原上的野牛 無敵對性 (共享) 準公共財 EX.有線電視 純公共財 EX.國防、生態環境、知識。
一、財產權制度 財產權制度 有效率的 的財產權 不完整
(一) 有效率的財產權制度 p.144 財產權的定義:就是對於財產的擁有、使用與交換的權利。 有效率的財產權制度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1.排他性(exclusivity): 成本效益均屬於所有者。 2.可移轉性(transferability): 可以自願交換(或買賣)等。 3.可執行性(enforceability): 受到法律的保護,免於他人的侵犯與奪取。
(二) 不完整的財產權 1.公有財產(state property) (1)定義:政府擁有並控制財產。例如:國家公園或國有土地。 (2)效率低的狀況: 官僚人員訂定資源使用規則,可能會有背離大眾利益的情形發生。Ex.國家公園內的土雞城就地合法。
陽明山國家公園是由國家擁有並有控制權,就是公有財產的一種。
2.共有財 (1)定義:多人共同擁有的財產。例如:美國印地安保留區的土地,一塊土地可能有數百個主人。 (2)效率低的狀況: 一塊土地租金1080美金,管理局得花費17560元通知439位地主。 會過度使用該共有財,最後導致每個人的收入減少。
3.無主物 定義: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例如:常見的無主物有野生動物(美國早期的野牛)或海洋資源。 無效率的狀況: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會耗竭掉,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Tragedy of the Commons)。 ※南一版認為共有財=無主物 二者都有可能造成資源耗竭。
草原的悲歌 1968年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發表的文章:共有財的悲歌(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內容: 一群牧羊人住在一片水草豐美的草原上,人人都可以自由在草原上放牧………. 原野草原上的野生動物,不屬於任何人擁有,是無主物的一種。(圖源:富爾特數位影像股份有限公司) 下一頁
結論 一、財產權不完整會造成環境汙染或市場失靈。 EX.莫斯科的店面V.S.鐵皮屋的市集。 二、財產權界定清楚(也就是具備以上三個特性)以後,資源使用效率會提高。 EX.共產主義國家允許私有財產之後,生產力大幅提高。
二、解決環境汙染的政策工具 課稅 汙染權市場 創造一個 建立財產權 制度 直接管制
(一) 課稅 作法:對於汙染者課以「汙染稅」,增加汙染者的負擔,以達到「寓禁於徵」的目的。(外部成本內部化) 實例:在1990年初期,北歐各國開徵二氧化碳稅(簡稱碳稅)來達成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
(二) 創造一個汙染權市場 做法: 1.計算出適度的汙染總量,並出售汙染排放許可。 2.排放許可以自由購買及轉讓。 結果: 1.廠商,可以購買許可證,以節省防治汙染成本。 2.政府、百姓或環保團體也可以儲存排放許可,以達到減少汙染總量的目的。 Ex.苗栗縣政府賣「碳稅」
(三) 建立財產權制度 做法:建立財產權制度,以符合排他性、可移轉性與可執法性。 結果:對於財產權有明確的規範,就可以使得資源的使用達到最高的效率。
(四) 直接管制 做法: 1.設有環境保護署等機構,擬訂與執行環境政策,設立專責單位負責,並且對於各項汙染訂定標準,作為取締的依據。 結果: 直接管制能否達成目的,在於政府執法的能力以及有無嚇阻性的懲罰工具作為後盾。
自然資源折耗 的經濟分析 以漁業資源為例 共有財悲歌: 避免共有財悲歌 的方式
一、共有財悲歌:以漁業資源為例 每個人都會過度捕獲 公海上的魚是無主物 任何人都可以補獲 直到平均收入=平均成本 每位漁民的平均漁獲量會下降 此時全體漁民利潤為零
如果….. 共有財的悲歌就不會發生 1.如果財產權明確…… Ex.海洋資源屬於某一個人。 2.如果共有財的共同所有者能夠合作…… 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做到大家不摸魚、不取巧。 Ex.嘉義山美社區(第一冊第五課)
達娜伊谷
鯝魚(苦花),可長到60cm
共有財悲歌與現代環境問題相關的其他例子 還有過度放牧、海洋汙染、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開發中國家的森林危機等。 Ex.南美復活節島 圖照來源:南一版電子教案
二、避免共有財悲歌的方式 -都必須透過政府或法律 可能遭遇的難題 1.採用強制的手段,由中央管制。 會遭到抵制,政府的管制能力也受到質疑。 2.將共有財私有化: (1)將共有財歸屬於個人所有。 (2)採行「先到者優先」的原則。 (1)私有化不一定就保證永續發展。 (2)要確定誰是先到者也有困難。
叁、永續發展政策 總體經濟政策 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結構與制度的調整 國際政治、經濟與環境資源管理制度的調整
一、總體經濟政策 政府訂定經濟政策時,都要注意到對環境可能的影響。 例如:國際貿易政策對環境的衝擊 (1)外匯政策:可能會鼓勵以出口為主的產品生產,進而擴大汙染。 (2)貿易保護措施: 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但是也造成了土壤流失、土石流與水汙染等問題。
結論 (1)在規劃總體經濟政策時,必須有意識的評估,三個子系統之間的關聯; (2)所採取的經濟政策,必須能維持世世代代民眾的福祉。
二、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結構與 制度的調整 二、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結構與 制度的調整 臺灣經濟的永續發展,必須結合產、官、學與民間通力合作,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第一部門:政府 第二部門:產業界 第三部門:民間團體
近年來,符合永續性的國內相關改革措施: 1.減少貿易障礙。 2.制度改革,取消獨占特權、建立環境產權,以提升效率。 3.充分反應外部成本的資源訂價。EX.空汙費。 4.取消和減少補貼,使得農、工業真正反應其生產成本。
與環境資源管理制度的調整 三、國際政治、經濟 國際會議與規約 與環保相關的 1972年以來 與跨世代的考量 合作(政府干預) 環保議題需要國際
補充:環境保育的發展 1.由觀念宣導到議定條約: 早期有關環境保育的國際協定,都只是宣示(宣言)強制性,後來才開始以議定書或條約,監督各國的環保工作。 2.由污染防制到生物多樣性: 荒野保存 廢棄物處理與污染防制(追求「永續發展」) 生物多樣性
(一)1972年以來 與環保相關的國際會議與規約 國際會議: 1.1972年,聯合國的「人類環境」研討會,開始重視發展與全球環境的議題。 (一)1972年以來 與環保相關的國際會議與規約 國際會議: 1.1972年,聯合國的「人類環境」研討會,開始重視發展與全球環境的議題。 2.1980年代,聯合國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Brundtland 報告,題目為「我們共同的未來」,要點為:「能夠滿足當代的需求,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過程。」就成為討論永續發展時的主要觀念依據。
3.1992年,在巴西里約舉行的「地球高峰會議」 ,該次會議主要成果有: (1)發表里約宣言(The Rio Declaration)、 (2)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 (3)氣候變化綱要公約(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 京都議定書(1997) (4)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5)及森林原則(Forest Principles)等。
京都議定書 1.簡史: 1997簽訂 2004年俄羅斯同意批准,京都議定書始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2.目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地球暖化。 3.要求:到2012年,所有發達國家(共39國)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數量,要比1990年減少5.2%,發展中國家沒有減排義務。
4.四種減排方式: (1)兩個發達國家之間可以進行排放額度買賣的“排放權交易”。 (2)以“凈排放量”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即從本國實際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數量。 (3)採用綠色(清潔)開發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 (4)採用“集團方式”,即歐盟內部的許多國家可視為一個整體,在總體上完成減排任務。
如何因應?
(二) 環保議題需要國際合作 (政府干預)與跨世代的考量 (二) 環保議題需要國際合作 (政府干預)與跨世代的考量 永續發展的議題:資源逐漸稀少與汙染兩個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環保問題會跨越地理的界限與超越世代的分際。
延伸學習:影片-不願面對的真相 影片來源:派拉蒙經典
延伸學習: 書籍 西雅圖酋長的宣言 寂靜的春天 瑞鞦‧卡森 著 (Reachel Carson ) 李文昭 /譯 晨星出版 大崩壞 賈德.戴蒙 (Jared Diamond)著/廖月娟 譯/時報出版 狼圖騰 姜戎著 /風雲時代 出版(小說)
采妍老師碎碎念 作業:習作L7 L6-L7練習卷 小考:L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