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包括微丝、微管、中间纤维。 第九章 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包括微丝、微管、中间纤维。 广义的细胞骨架还包括核骨架、核纤层和细胞外基质,形成贯穿于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外的一体化网络结构。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发现较晚,主要是因为一般电镜制样采用低温(0-4℃)固定,而细胞骨架会在低温下解聚。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采用戊二醛常温固定,才逐渐认识到细胞骨架的客观存在。 细胞骨架不仅在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图9-1),如:在细胞分裂中细胞骨架牵引染色体分离,在细胞物质运输中,各类小泡和细胞器可沿着细胞骨架定向转运;在肌肉细胞中,细胞骨架和它的结合蛋白组成动力系统;在白细胞的迁移、精子的游动、神经细胞轴突和树突的伸展等方面都与细胞骨架有关。另外,在植物细胞中细胞骨架指导细胞壁的合成。 细胞骨架由微丝(microfilament)、微管(microtubule)和中间纤维(intemediate filament)构成。微丝确定细胞表面特征,使细胞能够运动和收缩。微管确定膜性细胞器(membrane-enclosed organelle)的位置和作为膜泡运输的导轨。中间纤维使细胞具有张力和抗剪切力。 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位于细胞质中,又称胞质骨架,它们均由单体蛋白以较弱的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构成纤维型多聚体,很容易进行组装和去组装,这正是实现其功能所必需的特点。 广义的细胞骨架还包括核骨架(nucleoskeleton)、核纤层(nuclear lamina)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形成贯穿于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外的一体化网络结构。
细胞骨架的主要功能
第一节 微丝与细胞运动 一、微丝(MF) 微丝又称肌动蛋白纤维,由肌动蛋白组成,直径为7nm的骨架纤维。 第一节 微丝与细胞运动 一、微丝(MF) 微丝又称肌动蛋白纤维,由肌动蛋白组成,直径为7nm的骨架纤维。 微丝和它的结合蛋白以及肌球蛋白三者构成化学机械系统,利用化学能产生机械运动。 ㈠成分 肌动蛋白是微丝的结构成分。单体外观呈哑铃状。肌动蛋白在真核细胞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在哺乳动物和鸟类细胞中至少已6种肌动蛋白,4种称为肌动蛋白,另外两种为肌动蛋白和肌动蛋白。α分布于各种肌肉细胞中,β和γ分布于肌细胞和非肌细胞中。 马达蛋白 :利用ATP水解酶释放的能量驱动自身沿微管或微丝定向运动的蛋白。
肌动蛋白三维结构与肌动蛋白纤维 肌动蛋白纤维是由两条线性排列的肌动蛋白链形成的螺旋,状如双线捻成的绳子,肌动蛋白的单体为球形分子,称为球形肌动蛋白G-actin,它的多聚体称为纤维形肌动蛋白F-actin。
㈡装配 微丝又称纤维形肌动蛋白(F-actin),由球形肌动蛋白(G-actin)单体形成的多聚体。肌动蛋白 单体具有极性,装配时头尾相接,故微丝具有极性。 在适宜的温度,存在ATP、K+、Mg2+离子的条件下,肌动蛋白单体可自组装为纤维。 ATP-actin(结合ATP的肌动蛋白)对微丝纤维末端的亲和力高,ADP-actin对纤维末端的亲和力低,容易脱落。当溶液中ATP-actin浓度高时,微丝快速生长,在微丝纤维的两端形成ATP-actin“帽子”,这样的微丝有较高的稳定性。伴随着ATP水解,微丝结合的ATP就变成了ADP,当ADP-actin暴露出来后,微丝就开始去组装而变短。
球形肌动蛋白可加到微丝两端,但(+)极装配的速度较(-)极快。在一定条件下,微丝正极由于肌动蛋白亚基的不断添加而,而负极由于肌动蛋白去组装而缩短,这种现象称为踏车行为。 细胞中微丝参与形成的结构除肌原纤维、微绒毛等属于稳定结构外,其他大都处于动态的组装和去组装过程中,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其功能。细胞松弛素可切断微丝纤维,并结合在微丝末端抑制肌动蛋白加合到微丝纤维上,特异性的抑制微丝功能。鬼笔环肽与微丝能够特异性的结合,使微丝纤维稳定而抑制其功能。荧光标记的鬼笔环肽可特异性的显示微 丝。
肌动蛋白的踏车行为 微丝具有极性,肌动蛋白单体加到(+)极的速度要比加到(-)极的速度快5-10倍。溶液中ATP-肌动蛋白的浓度也影响组装的速度。当处于临界浓度时,ATP-actin可能继续在(+)端添加、而在(-)端开始分离,表现出一种“踏车”行为。
㈢微丝结合蛋白 微丝系统的主要组分是肌动蛋白纤维,即微丝。此外还包括许多微丝结合蛋白。 同样的肌动蛋白可以形成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如肌肉细丝、微绒毛轴心等,这是因为它受不同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调节。微丝结合蛋白参与形成微丝纤维高级结构。 目前已发现多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
⒈肌肉收缩系统中的有关蛋白 肌球蛋白: 原肌球蛋白(Tm): 肌钙蛋白(Tn): ⒉非肌肉细胞中的微丝结合蛋白 未发现肌钙蛋白。已分离了几十种微丝结合蛋白,与微丝装配及结合有密切关系。
可分为以下不同类型: ⒈核化蛋白 ⒉单体隐蔽蛋白 ⒊封端蛋白 ⒋单体聚合蛋白 ⒌微丝解聚蛋白 ⒍交联蛋白 ⒎纤维切断蛋白 ⒏膜结合蛋白
㈣微丝特异性药物 细胞松弛素:阻抑肌动蛋白聚合,以破坏微丝的三维网络。 鬼笔环肽:对微丝具有稳定作用。 ㈤微丝的功能 参与肌肉收缩、变形运动、胞质运动等。 ⒈肌肉收缩: ⒉微绒毛:微绒毛的微丝轴心起维持微绒毛形状的作用。无收缩功能。 ⒊应力纤维:由大量平行排列的微丝组成。在细胞质中具有收缩功能。应力纤维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表面的粘着有密切关系。 ⒋溶胶层和阿米巴运动:变形运动 ⒍胞质分裂环:胞质分裂
肌肉的收缩 肌细胞上的动作电位引起肌质网Ca2+电位门通道开启,肌浆中Ca2+浓度升高,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引发原肌球蛋白构象改变,暴露出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结合位点。肌动蛋白通过结合与水解ATP、不断发生周期性的构象改变、引起粗肌丝和细肌丝的相对滑动。 肌动蛋白的工作原理可概括如下: ①肌球蛋白结合ATP,引起头部与肌动蛋白纤维分离; ②ATP水解,引起头部与肌动蛋白弱结合; ③Pi释放,头部与肌动蛋白强结合,头部向M线方向弯曲(微丝的负极),引起细肌丝向M线移动; ④ADP释放ATP结合上去,头部与肌动蛋白纤维分离。
肌肉收缩图解 ①肌球蛋白结合ATP,引起头部与肌动蛋白纤维分离; ②ATP水解,引起头部与肌动蛋白弱结合; ③Pi释放,头部与肌动蛋白强结合,头部向M线方向弯曲(微丝的负极),引起细肌丝向M线移动; ④ADP释放ATP结合上去,头部与肌动蛋白纤维分离。
培养上皮细胞中的应力纤维(微丝红色,微管绿色) 形成应力纤维:非肌细胞中的应力纤维与肌原纤维有很多类似之处:都包含myosin(肌球蛋白 ) II、原肌球蛋白、filamin(细丝蛋白)和α-actin。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具有丰富的应力纤维,并通过粘着斑固定在基质上。在体内应力纤维使细胞具有抗剪切力。 培养上皮细胞中的应力纤维(微丝红色,微管绿色)
变形运动 分为四步:①:微丝纤维生长,使细胞表面突出,形成片足;②在片足与基质接触的位置形成粘着斑;③在myosin的作用下微丝纤维滑动,使细胞主体前移;④解除细胞后方的粘和点。 如此不断循环,细胞向前移动。阿米巴原虫、白细胞、成纤维细胞都能以这种方式运动。
胞质分裂环 胞质分裂:有丝分裂末期,两个即将分离的子细胞内产生收缩环,收缩环由平行排列的微丝和myosin II组成。随着收缩环的收缩,两个子细胞的胞质分离,在细胞松驰素存在的情况下,不能形成胞质分裂环,因此形成双核细胞。
顶体反应:在精卵结合时,微丝使顶体突出穿入卵子的胶质里,融合后受精卵细胞表面积增大,形成微绒毛,微丝参与形成微绒毛,有利于吸收营养。 其他功能:如细胞器运动、质膜的流动性、胞质环流均与微丝的活动有关,抑制微丝的药物(细胞松弛素)可增强膜的流动、破坏胞质环流。
第二节 微管及其功能 微管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由微管蛋白组装成的长管状细胞器结构。主要作为运输路轨,起支撑作用。 第二节 微管及其功能 微管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由微管蛋白组装成的长管状细胞器结构。主要作为运输路轨,起支撑作用。 微管对低温、高压和秋水仙素敏感。细胞内微管呈网状或束状分布,并与其他蛋白共同装配成纺锤体、基粒、中心粒、鞭毛、轴突神经管等结构,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 ㈠成分 微管蛋白有2种,即-微管蛋白和-微管蛋白,二者形成异二聚体是微管装配的基本单位。 微管蛋白二聚体由结构相似的α和β球蛋白构成,两种亚基均可结合GTP,α球蛋白结合的GTP从不发生水解或交换,是α球蛋白的固有组成部分,β球蛋白结合的GTP可发生水解,结合的GDP可交换为GTP,可见β亚基也是一种 G蛋白。
A fluorescently stained image of cultured epithelial cells showing the nucleus (yellow) and microtubules (red)
㈡形态 微管是由微管蛋白二聚体装配成的长管状细胞器结构,平均外径24nm,内径15nm,微管壁由 13根原纤维排列构成。每一条原纤维由微管蛋白二聚体线性排列而成。 微管可装配成单管,二联管(纤维和鞭毛)或三联管(中心粒和基体)。
13条原纤维构成的中空管状结构,直径22~25nm。 每条原纤维由微管蛋白二聚体线性排列而成。二聚体由结构相似的α和β球蛋白构成,均可结合GTP。 α球蛋白结合的GTP从不发生水解或交换。 β球蛋白也是一种G蛋白,结合的GTP可发生水解,结合的GDP可交换为GTP。
E-site N-site
具有极性,(+)极生长速度快,(-)极生长速度慢。 (+)极的最外端是β球蛋白,(-)极是α球蛋白。 可形成稳定结构,如轴突、纤毛、鞭毛。是微管结合蛋白的作用和酶修饰的原因。 大多数微管处于动态组装和去组装状态(如纺锤体),具有踏车行为。 秋水仙素、长春花碱抑制微管装配。 紫杉酚能促进微管的装配, 并使已形成的微管稳定。
⒈装配过程:微管蛋白是由异二聚体组成 。 ㈢微管的装配 ⒈装配过程:微管蛋白是由异二聚体组成 。 二聚体先形成原纤维,经过侧面增加而扩展为片层,至13根原纤维时,即合拢形成一段微管。新的二聚体再不断加到微管的端点使之延长。 微管具有极性,-即为头尾 的方向,微管的延长主要是靠正极的装配。在一定条件下,微管一端发生装配使微管延长,而另一端发生去装配而使微管缩短,称为微管踏车。 细胞质微管与微管蛋白亚单位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微管装配和过程与踏车现象 A:微管二聚体首先装配成原纤维;B:围成由13根原纤维组成的微管
细胞内微管组装发源点称做微管组织中心,主要包括中心体、基体和着丝点等部位它们在微管装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⒉微管组织中心(MTOC) 细胞内微管组装发源点称做微管组织中心,主要包括中心体、基体和着丝点等部位它们在微管装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动物细胞MTOC为中心体。 MTOC决定了细胞微管的极性,微管的(-)极指向TMOC,(+)极背向TMOC。 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 MTOCs)是微管进行组装的区域,着丝粒、成膜体、中心体、基体均具有微管组织中心的功能。所有微管组织中心都具有γ微管球蛋白,这种球蛋白的含量很低,可聚合成环状复合体,像模板一样参与微管蛋白的核化,帮助α和β球蛋白聚合为微管纤维。 微管蛋白以环状的γ球蛋白复合体为模板核化、先组装出(-)极,然后开始生长,因此中心体周围的微管(-)极指向中心体,(+)级远离中心体。 1972年R. Weisenberg证明提纯的微管,在微酸性环境(PH=6.9),适宜的温度下,存在GTP、Mg2+和去除Ca2+的条件下能自发的组装成微管。但这种微管只有11条原纤维,可能是因为没有γ微管球蛋白构成的模板。 微管β球蛋白结合的GTP水解并不是微管组装所必需的步骤,但是结合GTP的微管蛋白二聚体能加合到微管纤维上,在快速生长的纤维两端微管球蛋白结合的GTP来不及水解,形成的“帽子”,使微管纤维较为稳定。一旦暴露出结合GDP的亚单位微管,则开始去组装。
秋水仙素:阻断微管蛋白装配成微管。结合有秋水仙素的微管蛋白可组装到微管末端,阻止其它蛋白的加入。 ㈣微管结合蛋白 现已发现有几种蛋白参与微管的组装并增加微管的稳定性,这些蛋白称为微管结合蛋白(MAPs)。 MAPs:在微管组装中起促进作用。包括MAP1,MAP2,MAP4,tau蛋白等。在不同类型或组织的细胞中是不同的,这可能导致了微管与功能的差异。 ㈤微管特异性药物 秋水仙素:阻断微管蛋白装配成微管。结合有秋水仙素的微管蛋白可组装到微管末端,阻止其它蛋白的加入。 紫杉酚和重水(D2O):可使微管稳定性增加并使细胞周期停止于有丝分裂期。 微管形成的有些结构是比较稳定的,是由于微管结合蛋白的作用和酶修饰的原因。如神经细胞轴突、纤毛和鞭毛中的微管纤维。大多数微管纤维处于动态的组装和去组装状态,这是实现其功能所必需的过程(如纺锤体)。秋水仙素(colchicine)结合的微管蛋白可加合到微管上,但阻止其他微管蛋白单体继续添加,从而破坏纺锤体结构,长春花碱具有类似的功能。紫杉酚(taxol),能促进微管的装配, 并使已形成的微管稳定。但这种稳定性会破坏微管的正常功能。以上药物均可以阻止细胞分裂,可用于癌症的治疗。
㈥微管的功能 ⒈维持细胞形态
⒉细胞内运输: 在细胞内物质转动中起关键性作用。 是胞内物质运输的路轨。 涉及2类马达蛋白:kinesin、dyenin,需ATP供能。 Kinesin发现于1985年,由两条轻链和两条重链构成,向微管(+)极运输小泡 。
Dynein发现于1963年。 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种类繁多的轻链以及结合蛋白构成。 作用:推动染色体的分离、驱动鞭毛的运动、向着微管(-)极运输小泡。
⒊鞭毛和纤毛运动 纤毛和鞭毛是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具有运动功能。纤毛和鞭毛的结构基本相同。纤毛轴心含有一束“9+2”排列的平行微管。 滑动学说认为鞭毛或纤毛运动由相邻二联体间相互滑动所致。 ⒋纺锺体和染色体运动 当细胞从间期进入分裂期时,细胞质微管网架崩解,微管解聚为微管蛋白,经重组装形成纺锤体,介导染色体的运动。分裂末期,纺锤体微管为微管蛋白,重组装成胞质微管网。
纤毛结构模式图 A:纤毛横切面;B:微管二联体及附属结构
形成纺锤体
中心体是动物细胞中主要的微管组织中心。由一对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基质构成。位于鞭毛和纤毛根部的类似结构称基粒。 ⒌基体和中心粒 中心体是动物细胞中主要的微管组织中心。由一对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基质构成。位于鞭毛和纤毛根部的类似结构称基粒。 中心粒和基粒是同源的,均可自我复制。 中心粒于S期复制。 中心粒结构模式图
第三节 中间丝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10nm纤维,因其直径介于粗肌丝和细肌丝之间,故被命为中间纤维。IF是最稳定的细胞骨架成分,主要起支撑作用。IF在细胞中围绕着细胞核分布,成束成网,并扩展到细胞质膜,与质膜相连结。 ㈠IF的成分 角蛋白纤维;②波形纤维;③结蛋白纤维;④神经元纤维;⑤神经胶质纤维。 IF来源于同一基因家族,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在IF分子肽链中部有一段约310个氨基酸残基的—螺旋区是高度保守的。两个相邻亚基对应的—螺旋区形成双股超螺旋,即长40-50nm的杆部。而非螺旋化的头部(N端)和尾部(C端)的氨基酸顺序和肽链长度在各类不同IF蛋白分子中有很在差异。
中间纤维 A:电镜照片;B:荧光显微镜照片
中间纤维蛋白分子结构 A:中间纤维蛋白分子杆状区模式图;B:各型中间纤维分子一级结构模式图
㈡IF的装配 ⒈两个相邻亚基的对应—螺旋区形成双股超螺旋二聚体。 ⒉两个二聚体反向平行以半交叠方式构成四聚体。也不排除顺向平头排列的可能。 ⒊四聚体首尾相连形成原纤维。 ⒋8根原纤维构成圆柱状的IF。
特点:无极性;无动态蛋白库;装配与温度和蛋白浓度无关;不需要ATP、GTP或结合蛋白的辅助。 中间纤维装配模型 A:两条中间纤维多肽链形成超螺旋二聚体; B:两个二聚体反向平行以半交叠方式构成四聚体;C:四聚体首尾相连形成原纤维;D:8根原纤维构成圆柱状的10nm纤维
IF的结合蛋白 ⑴中间纤维的结合蛋白(intermediate filament associated protein,IFAP)的功能是使中间纤维交联成束、成网,并把中间纤维交联到质膜或其它骨架成分上。已知的IFAPs约15种左右,分别与特定的中间纤维结合,如: flanggrin使角蛋白交联成束。 Plectin将波形蛋白纤维与微管交联在一起。 Ankyrin 把结蛋白纤维与质膜连在一起。 ⑵IFAPs的共同特点是:①具有中间纤维特异性。②表达有细胞专一性。③不同的IFAP可存在于同一细胞中与不同的中间纤维组织状态相联系。④在细胞中某些IFAP的表达与细胞的功能和发育状态有关。
㈢IF的功能 IF的功能不很清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找到IF特异性工具药。 一般认为IF在细胞质中起支架作用,并与细胞核定位有关。同时在细胞间或者组织中起支架作用,如角蛋白中间纤维参与了桥粒的形成和维持。同时参与传递细胞内机械的或分子的信息。
细胞骨架三种组分的比较 微丝 微管 中间纤维 单体 球蛋白 αβ球蛋白 杆状蛋白 结合核苷酸 ATP GTP 无 纤维直径 ≈7nm 微丝 微管 中间纤维 单体 球蛋白 αβ球蛋白 杆状蛋白 结合核苷酸 ATP GTP 无 纤维直径 ≈7nm ≈25nm 10nm 结构 双链螺旋 13根源纤丝组成空心管状纤维 8个4聚体或4个8聚体组成的空心管状纤维 极性 有 组织特异性 蛋白库 踏车形为 动力结合蛋白 肌球蛋白 动力蛋白 驱动蛋白 特异性药物 细胞松驰素 鬼笔环肽 秋水仙素,长春花碱,紫杉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