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歷史記述初期的臺灣 臺灣走近世界 世界走入臺灣 陳貞如老師
課程主題 主題一:臺灣由自然孤立到與世界接軌 主題二:荷蘭人據臺的目的與成就 主題三:荷蘭統治下的臺灣原住民與 漢人移民 主題四:西班牙人短期占據北臺灣
主題一:臺灣由自然孤立到與世界接軌 十六世紀東亞海域形勢 參閲:臺灣史 p.50、51 十六世紀的臺灣 1.海盜的巢穴 2.走私貿易市場 3.西歐殖民公司加入
臺灣自然孤立原因 1.與外界接觸少 2.外界不到的原因 ①主因是東亞主要航道不直接經過臺灣。 ②臺灣無吸引外人到來的理由。 (無商業價值、無金銀可交換外界商品)
關鍵性改變—東亞海上活動 1.地理大發現 2.東來目的—胡椒、丁香、荳蔻、肉桂 3.最大利益: 中國絲綢 →日本白銀 →印度棉布 →東南亞香料
海盜的巢穴 十六世紀臺灣是海盜的巢穴和走私貿易的會合地。 原因:1.明朝採朝貢貿易政策,禁止民間自 由與外國商人接觸。 2.日本處於戰國時代,戰敗流浪的武 士向海外發展,接受中國沿海海盜 和走私商人領導,組成【倭寇】。 →明朝頒布海禁,嚴禁對日貿易。 倭寇、海盜逃至臺彭。
走私貿易市場 中國、日本與東南亞間物產交流需求增加,亞洲成為蓬勃發展的貿易網絡。 中國絲綢、香料為西歐殖民公司所渴求。 沿海居民不顧海禁,在東南沿海島嶼進行走私交易。 明朝政府為防範日本而駐兵澎湖,走私商人交易地點轉移到更遠的臺灣。
西歐殖民公司加入 發現新航路後,建立的據點: 1.葡萄牙—澳門 (代理中國與日本間的貿易) 2.西班牙—菲律賓馬尼拉 (從墨西哥橫渡太平洋)
外界不到的原因 東亞主要航道不直接經過臺灣 Q:16世紀中葉以前,東亞主要航道未經過 臺灣,為什麼? 臺灣無吸引外人到來的理由,為什麼? 1.【西洋針路】--課本p.22 沿東南沿海到中南半島離開海岸,經麻六甲進印度 洋的航路。 (早期航路沿海岸走,可以小船接駁到岸邊方便補給) 2.臺灣的物產以鹿製品為主。(沒有吸引力)
白銀從哪裡來? 白銀在十六世紀是歐洲通用的貨幣。 重商主義下,白銀是國力的具體表現。 →不會從國內攜出白銀買海外商品 ※白銀的產地—南美洲(自墨西哥Acapulco港運出) →控制在西班牙人手中 日本→葡萄牙在1543年到日本九州 ※日本白銀可靠中國絲綢換得,因此從中國澳門到 日本的航道,成為海上絲路的重要航道。
主題二:荷蘭人據臺的目的與成就 入據時序 1514年 葡萄牙人首度達中國海域 1542年 Formosa【美麗之島】 1514年 葡萄牙人首度達中國海域 1542年 Formosa【美麗之島】 ※1542年時,葡萄牙人經過臺灣海峽,前往日本 時,看見臺灣景色秀麗,就把這座島嶼稱作「福 爾摩沙」。 1557年 葡萄牙長期占領廣東的澳門 —對日貿易 (以澳門為據點)
1600年 荷人首度到日本 1601年 荷人為搶葡萄牙既有利益,出現在中國海 岸澳門附近被葡人驅逐。 1602年 荷蘭國內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VOC),壟斷 荷蘭所有亞洲貿易。 1604年 荷蘭人(聯合東印度公司韋麻郎)占領澎湖, 被明朝軍官沈有容強力勸離。 (澎湖馬公—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碑) 1622年 在度占領澎湖,建堡壘。 1624年 在中國官方默許下,拆澎湖堡壘,遷移到 大員(今台南市安平)。 建【熱蘭遮城】(Zeelandia) →荷蘭人統治中心
荷蘭人據臺目的 接近中國,取得絲綢 →占澳門、澎湖、臺灣均是此理由。 ※1635年以前荷蘭的期待無法落實,原因: 1.與日本人貿易衝突—朱印船拒繳輸出稅。 2.鄭芝龍掌握中國沿海霸權。 3.中國政府實施海禁。
臺灣的轉運角色 臺灣海峽恢復平靜←鄭芝龍 1635~1662荷蘭人建立貿易線 金銀貿易轉運站 1640’s以後①出口蔗糖 ②轉運金銀 (尤其日本的白銀和中國黃金) ※在中國,黃金只用作裝飾品,所以4、5兩銀子就能換1兩黃金。 在日本,經常要10兩銀子才能換1兩黃金。
1635~1662荷蘭人建立貿易線 日本 熱蘭遮城 歐洲 亞洲 巴達維亞(雅加達)
1630’s中期,荷蘭恢復對日貿易 →中國帆船帶大量絲綢到臺灣,由荷蘭轉 手賣至日本。 ※但是,中國商人很快就不顧朝廷海禁,直接把絲綢賣到日本,不再送到臺灣給荷蘭人轉售。 →1640年代以後,臺灣在絲綢貿易的轉運 立場發生變化。
熱蘭遮城 荷蘭在臺的統治中心。(現在的安平) 1662年荷蘭人退出熱蘭遮城後,因延平郡王鄭成功駐居此地,故俗稱【王城】。 清初曾在城內設臺灣水師副將衙門,傳說鬧鬼,衙門被迫遷走,成無人居住地。 1748年(乾隆13年)後,水師再派兵駐守。 1840年(道光20年)鴉片戰爭爆發,被改為軍裝局。
1867年(同治7年)樟腦糾紛,英軍攻佔城堡,炸燬軍火庫,城堡化為烏有。殘存磚石,利用為興建億載金城的材料。 日治時代,為興建海關宿舍,將內城剷平,四周以紅磚圍繞,成為一座長方形階梯平臺,在平台上建屋宇。所以,荷蘭式的殘餘建築全毀棄。 1930年(昭和5年),臺灣總督府慶祝臺灣文化300年紀念,改成洋樓。 今—安平古堡 一級古蹟
安平古堡已有300年歷史,但留在遊客印象中的白色瞭望台是日據時期所建,由荷蘭人建築的「熱蘭遮城」,也就是安平古堡的前身,如今只剩一堵老榕盤據、厚實而班駁的城牆,這才是安平古堡列名的一級古蹟。
荷蘭與日本人貿易衝突 荷人在大員設商館,整建港灣後,對經此港口出入的船課徵10%的輸出稅。日本朱印船在此之前早就在大員貿易,便以此為由拒絕支付。 1627年發生朱印船長濱田彌兵衛與荷蘭交涉貿易條件時,趁機俘虜臺灣長官Pieter Nuijts事件。所以,1628~1633年日本禁止平戶的荷蘭貿易。 ※朱印船—日本江戶初,自幕府得到從事海外貿易特權(朱印狀)的船隻。
鄭芝龍掌握中國沿海霸權 臺灣海峽鄭芝龍與其他海盜集團互相鬥爭,到1631年才開始大致掌握中國沿海霸權。此年,已被明朝招撫為游擊將軍的鄭芝龍,通知荷蘭人他已獲官府發6張赴大員貿易的文引,交換條件是不希望荷蘭人到中國沿海貿易。
主題三:荷蘭統治下的臺灣原住民與 漢人移民 主題三:荷蘭統治下的臺灣原住民與 漢人移民 荷蘭的擴張與統治 1.以荷蘭利益為依歸→手段殘忍 e.g.1636-1645 殺光小琉球島原住民 (高雄縣林園鄉--西拉雅族) →食人習俗(connibalism) →文化差異→滅種行為(genocide) 2.剝削漢人→1652年郭懷一事件 ※導致大量漢人被殺,使漢人移民大幅減少。
征服全島 征討南部原住民(小琉球島) 。 向全島出兵。 前往東部尋找傳說中的金礦(卑南) 。 接管西班牙從基隆撤退的城堡後,派兵南下,打通臺灣南北通路。 →已能掌握300多個部落人口統計資料
政令體系 聯合東印度公司 最高決策單位—董事會 決定大多數政策—位在巴達維亞的亞洲總部 在臺執行機關—大員商館 →統治臺灣38年
雙元統治 漢人—接近現代國家的統治型態 【方式】①透過文字公告傳達政令。 →漢人有自己的文字符號及深厚傳統 ②不傳教 ③限制漢人擁有槍械(因為故國在對岸) ④維持治安、提供公共服務。 ⑤向漢人徵稅→包稅制。 ⑥擴大公司商業利益。
原住民—引進歐洲封建時代的政治制度 ①締結協約,要求效忠歸順。 ②用見面接觸,口頭溝通傳達統治 權威。→地方日(=地方會議) ③協助管理原住民者 —教會人士 中國到臺灣謀生的漢人 ④璞社(荷文pacht)—包稅制的一種
傳教士 ①傳教範圍—以臺南市為中心 北:雲林北港溪 南:高雄、屏東 ②新港文書—以羅馬字母書寫原住民自己語言 (西拉雅族) ③素質參差不齊。 ④分擔行政—e.g.向原住民收取貢物 出售捕魚、捕鹿執照
漢人移民的角色 1.荷人仰賴漢人幫忙 原因:①荷人來台不多 ②教會人士有限 ③荷據前已有漢人住在原住民村社 2.僱用勞動—來臺漢人會增加 (男女比例不均 9:1) 3.社商—荷人僱用漢人 ①與原住民交易 ②包辦替公司收集貢物工作 4.改變原住民生活內容 —帶來菸草、燒酒、鹽、鐵、糖、布疋
5.農業發展—生產稻米和蔗糖(米糖產業) 稻米—①供應在臺人口食用(主食) ②出口到福建、廣東高價出售 ③銷往日本、波斯(今伊朗) 甘蔗—全數收購外銷。 ※荷蘭人不親自經理種植稻米和甘蔗事業,而提供優惠條件,鼓勵大商人或小地主投資農場,由他們管理雇工和佃農,並在發生危機影響獲利時,伸出援手。
思考補充 與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有關的下列事件,依先後順序排列: 答案:丁乙甲丙 1624年 1604、1622年 1634~1645年 1601年 答案:丁乙甲丙
滅種行為 1636-1645 殺光小琉球島原住民 1.小琉球原住民應屬西拉雅族的支族。 2.起因--小琉球原住民殺了並吃了荷蘭金獅子號的 船員,荷蘭人報復【番害】,派出300名荷 蘭士兵和水手,加上新港社和蕭壠社征討, 島上住民1000多人幾乎全遭殺害或流放。 3.政策—往後給年認真執行徙民墟地政策。 ※西拉雅族間並不團結—因為新港社和蕭壠社人為荷 蘭人的前鋒。
郭懷一事件 時間—1652年(17世紀) 結果--導致大量漢人被殺,使漢人移民大幅減少。 經過 郭懷一是由荷蘭人招募來臺灣從事稻米和蔗糖種植的漢人首領之一。因對荷蘭人對待漢人和原住民的種種不公平政策和待遇,諸如:禁止漢人與原住民進行商業交易,禁止漢人收藏武器以及集會結社,禁止漁民(未獲許可)捕魚,時而發生的冤獄,拘捕,房舍田產被搜刮;遂密謀抗荷。 郭懷一等人的計畫是,在九月十七日(中秋節)邀請荷蘭長官Niklas Verburg和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一些富商至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聚會宴飲,然後趁機加以殺害,俟後藉送客人進入大員(今安平)名義,混入城中,加以佔領。
郭懷一之弟郭保(熱蘭遮城通事)曾對其兄加以勸阻,但郭懷一不從;郭保認為此次行動太過冒險,若失敗漢人將遭到恐怖的報復,遂將此計畫密告荷蘭長官富寶(Niklas Verburg)。 事跡一經洩漏,雙方於九月八日第一次交火。一經交火,漢人大敗(農民、棍棒、竹竿),郭懷一被擊斃;之後漢人軍隊潰散,荷蘭人以及所招募的原住民部隊約2000人則加緊追擊。整個事件歷時十五日始告平定。陣亡及被處死的漢人,共計男子四千人,女子五千人;荷蘭方面宣稱無任何損傷。
包稅制 由商人估算盈虧,再向荷蘭人投標承包特定稅項、區域的賦稅或獨占資源的開發與供應。 由荷蘭人將各村社與原住民交易的專利權,開放讓漢人競標,由投標最高者獲得。得標稅權的漢人,可獨占進入原住民部落交易的權利。 →加重原住民經濟負擔,造成漢原衝突。
地方日 召集原住民的頭人(首領)到指定地方集會,由公司在臺最高統治者【長官】(governor)任命這些頭人,並要求效忠。(每年3、4月) 還用刻有公司符號的權杖代表統治權,要求村社首領必須獲得權杖才算得公司認可。
新港文書 新港社原住民(台南縣新市鄉) 成為臺灣南島語族使用文字的起點,持續使用至少150年。 直到清代中葉,仍可發現原住民族群用羅馬字母拼寫新港語的土地契約文書。
僱用勞動 荷人發現臺灣後農業潛力,轉以殖民模式經營臺灣,透過僱用勞動方式,招募更多漢人移民來台。(工資廉、工作認真) 春耕秋收、定期漁訊、開放獵鹿、採收甘蔗製糖。
主題四:西班牙人短期占據北臺灣 時序 16世紀 抵達菲律賓群島 1571年 建馬尼拉城(以此為中心) →進行絲綢(東亞)、香料(摩鹿加群島) 16世紀 抵達菲律賓群島 1571年 建馬尼拉城(以此為中心) →進行絲綢(東亞)、香料(摩鹿加群島) 1597年 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提出【航海和征服 備忘錄】→為確保在菲律賓的利益和安 全 ,【有必要占領臺灣】 →因為荷人占領南臺灣影響貿易和行船 1626年 占領雞籠,造城堡【聖薩爾瓦多】
1629年 占淡水①綏服原住民(台北盆地葛瑪蘭) ②兵力不足、原住民反抗 →占地稍大 →南洋用兵需要:調走在臺軍人 1636年 淡水原住民燒毀西班牙【聖多明哥城】 →後來荷蘭人在原址改築的防禦工事稱 Fort Anthonij 1638年 撤離淡水守軍 1642年 荷人趕走北臺灣西班牙人
西班牙在臺作為 想以雞籠為中心,招引漢人從大陸駕船來貿易→不佳 推廣天主教 ①基隆、金山、淡水、三貂角、蘇澳有教堂。 ②編輯【淡水語辭彙】 →下落不明 ※西班牙占領北臺灣1626—1642年 共16年
西班牙人為什麼要占領北臺灣 萬曆14年(1586年),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為要①擴大傳教範圍,並②謀菲律賓安全起見,曾向國王呈請要攻佔包括臺灣在內的菲律賓周圍地區。西班牙國王在萬曆17年(1589年)訓令總督要設法攻占。 其後菲律賓與日本關係惡化,故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本有襲臺之意,認為這是攻佔呂宋的先聲。總督Dasmarinas在1596年、1597年共三次上書於其本國國王,要先占領臺灣,以制敵先機,維護其中菲間的貿易。 1597年6月西班牙在馬尼拉召開軍事會議,附加彩色地圖一張,上書國王,進言有占據臺灣之必要。
1598年菲律賓的西班牙總督派Zamudio率船二艘,兵200逾名往臺灣,因風期不合,未果。稍後,豐臣秀吉歿,日菲間的關係,較前稍微鬆弛,菲律賓西班牙人占領臺灣的意圖亦遂消失。 1619年多明各修會會士Martinez在前往澳門途中意外經過臺灣,之後提出一份在臺灣建立港口的建議書,主要理由: ①與澳門相比,可與中國貿易,而沒有澳門設在 中國領土內要面對的問題。e.g.課稅、官員交涉 ②戰略上,可作為墨西哥阿卡波可(Acapulco)船隻 的中繼站,也是良好的觀察地點,可監視荷蘭 船隻進入。
1624年荷蘭人在大員建立據點後,馬尼拉直接面對與中國貿易下滑的衝擊,因此馬尼拉總督再度考慮在臺灣建立據點,前往日本傳教的興趣也在此再度被提出來,而且臺灣也可成為多明各修會進入中國的傳教據點(因為澳門是由葡萄牙的耶穌會所控制)。 1626年5月,西班牙在馬尼拉的總督Da Silva派艦隊抵達雞籠,完成占領儀式,並開始建立城堡。
熱蘭遮城與普羅民遮 荷蘭人來到大員,首要工作是建築一座城堡。此時距離荷蘭人在萬丹建立殖民地已經26年。
海外殖民的經驗是一門學問。他們遣送訓 練有素的地圖測量師與工程師到巴達維亞, 再由總督派往亞洲各據點,繪製地圖,設 計城堡。所繪的地圖除了在殖民地當地使 用,一份送巴達維亞,一份送阿姆斯特丹, 供東印度公司高層決策參考。 荷蘭人決定把城築在沙洲上,使城堡西臨大港,以備萬一陸地方面受到圍攻,還可以從海上獲得來自巴達維亞的後援補給。但由於位在沙洲上,城內兩口井的水質不佳,飲用水必須從臺灣主島運來。後來在鄭成功圍城時,飲水成為荷蘭守軍的致命傷。
城堡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即今天「安平古堡」。為了加強統治,於熱蘭遮城對岸的赤崁(Saccam)又設了【普羅民遮】(Provintia)市鎮,1652年建城,就是今天的赤崁樓。兩城之間隔著臺江內海,內海是地理學的「潟湖」,1823年一次大風災,大量泥沙沖入臺江內海,填平為海埔新生地,赤崁樓到安平遂連在一起。 普羅民遮這片土地是第一任臺灣長官宋克花十五疋棉布﹝Cangan﹞向新港社—西拉雅族(今新市)人買下的,後來訛傳成一張牛皮的故事。
熱蘭遮城有三道城牆,內城四角作外突的「稜堡」,以便於防守,這是近世歐洲城堡的典型設計。城內有長官宅第、教堂、兵營、牢房。城外是市鎮,現在安平稱為「臺灣第一街」的觀光老街就是當時的市鎮。城堡和市鎮中間有市場、屠宰場、高架刑場和市衡量所。
從17世紀荷據時期的城堡,到明鄭時期的軍火庫,乃至於清朝時地方上宗教信仰的建築,當年的「普羅民遮」城,今日的「赤崁樓」,從西洋城堡演變成中國式亭台樓閣,赤崁樓紀錄的是台灣300年來政權轉換的一頁滄桑史。 文昌閣與海神廟兩座紅瓦飛簷的中國傳統建築是赤崁樓的標記,要看城堡的遺跡,文昌閣前的石馬後方有一個門洞,就是當年「普羅民遮」城的大門,是少數留下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