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疾病概论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刘同美教授
【大纲要点】 掌握疾病、脑死亡的概念;病因学和发病学. 熟悉健康的概念。 了解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及意义。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 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即: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sub-health (亚健康): 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于80年代由布赫曼提出,为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发生率高。 亚健康的表现形式: 躯体性~: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心理性~:烦躁易怒,失眠焦虑 人际交往~:关系不稳定,心理距离变大,孤独感。
机体在一定原因和条件作用下,自稳调节机制发生紊乱而出现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疾病概念: 任何疾病都是由于致病原因引起的。没有病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疾病发生的基础是机体自稳调节机制紊乱而引起的生命活动障碍; 疾病的发生常常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在临床上,患者可出现各种异常表现;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并具有发生、发展、转归的一般规律。 疾病概念:
病因学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第二节
(一) 病因的概念 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如结核杆菌;乙肝病毒等)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 病因的分类 1. 生物性因素 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全世界每年死亡的人约1/3因感染性疾病 特点: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如肝炎病毒。 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 即改变机体,也改变病原体。 (二) 病因的分类
特点: 2. 理化性因素 ◆ 物理性因素 外伤、骨折 冻伤、烧伤 潜水员病 电击伤 放射伤 机械力 温度 气压 电流 电离辐射 多数只引起疾病发生 潜伏期:短或无 致病作用多数无选择性
特点: ◆ 化学性因素: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动植物毒素 有一定选择性损伤作用 致病性常发生改变 致病作用同毒物性质剂量有关 潜伏期较短(慢性中毒除外) 具有蓄积作用 ◆ 化学性因素: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动植物毒素
3. 营养因素 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剩。 营养不良 营养过剩
4. 遗传因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而发生. ◆基因突变:蛋白质表达、结构、功能变化. 如血友病 ◆基因突变:蛋白质表达、结构、功能变化. 如血友病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改变.如两性畸 形等 遗传易感性: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如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糖尿病等
5. 先天性因素 —指妊娠期能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有害因素.如唇裂、无脑儿、先天性心脏病等
6.免疫性因素 ◆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自身免疫性疾病:对自身抗原发生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的损害造成的疾病。 ◆自免疫缺陷病: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所引起的疾病。
7.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情 绪 反 应 紧张的工作 不良的人 际关系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作用病因或/和机体,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因素。 (一)条件的概念 (二) 条件的分类 自然条件:如寒冷等 社会条件:污染 身体条件:如营养不良 结核病; 婴幼儿 呼吸道传染病 自然条件:如寒冷等 社会条件:污染 诱因: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因素。
第三节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展及转归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一、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大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交替 3.局部与整体
1. 损伤与抗损伤 损伤与抗损伤两者的强弱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 感染
2. 因果交替 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又作为发病学原因,引起新的变化,因果不断交替、推动疾病的发展。
2. 因果交替---推动疾病的发展 (结果) 机械力 (原始病因) (发病学原因) (结果) Vicious cycle during hemorrhagic shock
细胞缺氧 机械力 创伤失血 心输出量↓ 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 心率↑ 血管收缩 心收缩力↑ 维持动脉血压 恢复 良性循环 恶性循环 (原始病因) (结果) 机械力 创伤失血 心输出量↓ 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 (发病学原因) (结果) 心率↑ 血管收缩 心收缩力↑ 维持动脉血压 恢复 良性循环 细胞缺氧 恶性循环 微循环障碍 休克 死亡 大失血时的因果交替示意图
3.局部与整体 颅内感染 败血症 危险三角区疖 内眦静脉 上唇静脉 下唇静脉 面前静脉
皮肤疖、痈 糖尿病 尿毒症 肾性骨病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1. 神经机制 2. 体液机制 3. 细胞机制 4. 分子机制
1、神经机制 ◆直接损害神经系统如: ◆乙型脑炎病毒破坏CNS 乙型脑炎 ◆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相应器官组织功能代谢变化. 如: 休克→BP↓→减压反射→交感N⊕ ◆抑制或促进神经递质合成、释放和分解或阻断正常神经递质的作用.如:有机磷农药→乙酰胆碱酯酶失活→乙酰胆碱酯酶的分解↓→持续地停留于突触和神经肌肉接头上,引起持续的兴奋。
2、体液机制 某些病因引起体液质或量的变化、体液调节障碍,造成内环境紊乱而致病称体液机制 体液因子分:通过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三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受体而发挥调节作用。
3、细胞机制 病因作用于机体后,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造成某些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引起细胞自稳调节紊乱,称细胞机制。 细胞受损分: ◆细胞完整性破坏:外力、高温 ◆细胞膜功能障碍:Na泵 ◆细胞器功能障碍:线粒体
4.分子机制:重视基因水平、蛋白质水平研究; 分子病:指由于DNA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酶缺陷所致的疾病 :指由于DNA遗传变异所致的疾病引起的酶蛋白异常,如Ⅰ型糖原沉积病 ◆血浆蛋白和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如镰刀细胞性贫血 分类: 概念: ◆受体病: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 ◆膜转运障碍所致的疾病:指基因突变引起的特异性载体蛋白缺陷,如胱氨酸尿症 .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Outcome of disease) 完全康复 不完全康复 康复 死亡
一、康复 (一) 完全康复 (二) 不完全康复 ◆ 致病因素已经清除或不起作用 ◆ 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 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 致病因素已经清除或不起作用 ◆ 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 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二) 不完全康复 ◆ 疾病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主 要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消失. ◆ 遗留有基本病理变化
生理性死亡: 生命的自然终止,因各 器官老化而发生的死亡。 二、死亡 (一)死亡的分类 生理性死亡: 生命的自然终止,因各 器官老化而发生的死亡。 病理性死亡: 因疾病而造成的病理性死亡。
1.濒死期:机体各系统机能活动发生严重的障碍,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以上的部分处于深度抑制状态,表现为意识模糊,心跳↓,血压↓ ,呼吸微弱。 传统的观念,是将死亡看作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与生物学死亡期。 1.濒死期:机体各系统机能活动发生严重的障碍,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以上的部分处于深度抑制状态,表现为意识模糊,心跳↓,血压↓ ,呼吸微弱。 2.临床死亡期:主要标志为:心跳和呼吸完全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此期是进行复苏的关键时刻。 3.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
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二) 死亡及脑死亡的概念 但是近年随着复苏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器官移植的开展,人们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目前一般认为; 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但是并不意味着器官、组织同时功能均消失。 近年倾向:以脑死亡为标志。 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
(三)脑死亡的判定标准 ◆自主呼吸停止,需不停的人工呼吸 ◆不可逆性深昏迷,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 瞳孔散大或固定 ◆ 脑电波消失 ◆ 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四) 脑死亡的意义 ◆ 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 ◆ 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 ◆ 为器官移植提供更多更好的供体.
脑死亡与植物状态的临床鉴别 项 目 脑死亡 植物状态 定义 自主呼吸 意识 脑干反射 恢复的可能性 全脑功能丧失 无 丧失 脑的认知功能丧失 项 目 脑死亡 植物状态 定义 自主呼吸 意识 脑干反射 恢复的可能性 全脑功能丧失 无 丧失 脑的认知功能丧失 有 有睡眠—醒觉周期,但无意识 植物人(植物状态): 是指因颅脑外伤或大脑缺血缺氧等导致的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有自主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可以正常,能吞咽食物、入睡和觉醒,保留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躯体生存的基本功能,但无任何言语、意识、思维,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持续达3个月以上甚至12个月以上。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