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黃俊傑 臺灣大學特聘教授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朱子的人文精神(2) : 「仁」說及其在 日本與朝鮮的迴響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展開》 第十一講 朱子的人文精神(2) : 「仁」說及其在 日本與朝鮮的迴響
1. 引言
1:1 本講主旨 先秦孔孟如何論述「仁」?孔子與孟子的「仁」說有何特質? 南宋朱熹之「仁」說內容如何?有何思想史新意義? 1:1 本講主旨 先秦孔孟如何論述「仁」?孔子與孟子的「仁」說有何特質? 南宋朱熹之「仁」說內容如何?有何思想史新意義? 朱子「仁」說東傳日本與朝鮮以後,受到德川時代日本儒者與朝鮮儒者何種批判?日本儒者提出何種新詮?其得失如何?
2. 孔孟思想中「仁」的 涵義
2:2 春秋時代文獻中的「仁」字涵義不確定: 《國語》中的「仁」=「愛」或「愛」之引申義: 「仁,文之愛也。 」 (卷三〈周語下〉) 2:2 春秋時代文獻中的「仁」字涵義不確定: 《國語》中的「仁」=「愛」或「愛」之引申義: 「仁,文之愛也。 」 (卷三〈周語下〉) 「為仁者,親愛之謂仁。 」 (卷七〈晉語一〉) 「明慈愛以導之仁。 」 (卷十七〈楚語上〉) 「仁,所以保民也。 」 (卷二〈周語中〉) 「為國者,利國之謂仁。 」 (卷七〈晉語一〉) 「殺無道而立有道,仁也。 」 (卷九〈晉語三〉) 《左傳》中的「仁」字與《論語》中的「仁」字涵義近 似。
2:3 孔子以具體行為解說「仁」之內涵,並以「愛」為核心: 2:3 孔子以具體行為解說「仁」之內涵,並以「愛」為核心: 《論語》共58章論「仁」,「仁」字出現105次。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衛靈公〉)
2:4 孔子以具體行為解說「仁」之內涵,並以「愛」為核心: 2:4 孔子以具體行為解說「仁」之內涵,並以「愛」為核心: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以上是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上是恕),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子路〉)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陽貨〉)
2:4 孔子以具體行為解說「仁」之內涵,並以「愛」為核心: 2:4 孔子以具體行為解說「仁」之內涵,並以「愛」為核心: 子曰:「汎愛眾而親仁」。(〈學而〉)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 子貢問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陽貨〉)
2:5 孟子論「仁」以「愛人」為主: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盡心〉) 「仁,人心也。 」 (〈告子〉) 2:5 孟子論「仁」以「愛人」為主: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盡心〉) 「仁,人心也。 」 (〈告子〉) 「愛人不親,反其仁。 」 (〈離婁〉) 「仁者,愛人。 」 (〈離婁〉) 「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 (〈盡心〉) 「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 」 (〈盡心〉)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 (〈梁惠王〉) 「仁之實,事親是也。 」 ((〈離婁)) 「親親,仁也。 」 ((〈盡心〉))
3. 朱子〈仁說〉的內涵及其義理架構
3:1 朱子在1173年撰〈仁說〉,要義在第一段: 「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為心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已矣。請試詳之。蓋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貞,而元無不統;其運行焉,則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氣無所不通。故人之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其發用焉,則為愛恭宜別之情,而惻隱之心無所不貫。故論天地之心者則曰「乾元」、「坤元」,則四德之體用,不待悉數而足;論人心之妙者,則曰「仁,人心也」,則四德之體用,亦不待遍舉而該。 〈仁說〉
3:2 〈仁說〉義理架構 李明輝:《四端與七情》,頁88: 「存有論的秩序(元、亨、利、貞)、宇宙論的秩序 (春、夏、秋、冬)、存有-倫理學的(onto- ethical)秩序(仁、義、禮、智)、倫理-心理學 的(ethico-psychological)秩序(愛、恭、宜、別 )。」 李明輝: 《四端與七情》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德川日本儒者的迴響(1) : 形上學的解構 ◆「理在事上」「理在事中」 4. 德川日本儒者的迴響(1) : 形上學的解構 ◆「理在事上」「理在事中」
4:1 林羅山(1583-1657)從「體用」論發輝朱子仁說 「人道廣大,而有體有用。蓋本心之德是體,孝弟 是用也。為仁則孝弟是體,而仁民愛物是用也。」 (《林羅山文集》,下卷,京都史蹟會編,株式會 社ペリかん社,昭和54年,卷67,頁832上半頁) 林羅山(1583-1657)
4:2貝原益軒(1630-1714),以「義」言「仁」 「為仁之道,在厚人倫而已。厚人倫之工夫,以慈 愛、恭敬、謹言、力行為先務。以孝弟為本云云 。」 (《慎思錄》卷一) 貝原益軒(1630-1714)
4:3 三宅尚齋(1662-1741)強調以「心」體「愛之理」,但「心」是「生活底物事」 4:3 三宅尚齋(1662-1741)強調以「心」體「愛之理」,但「心」是「生活底物事」 「仁是愛之理,理是無情底物事,心是生活底物 事,以心體愛之理,乃意思滋味,親切氣象。 」(《默識錄卷一》)
4:4 尾藤二洲(1747-1813)強調「觀理必於身」 「觀理於天地,而後道可得而明焉。觀 理於必身,而後仁可得而言焉」(《 素餐錄》)
4:5 竹添光鴻(進一郎,號井井,1841-1917) 1. 以「人之所以為人」釋「仁」 「仁、人也。人之所以為人也。」 (《論語會箋.公冶長.19》「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 2. 以「愛」言「仁」: 「夫仁者人也,接人之道也。」 (《論語會箋.學而.2》「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章注) 竹添光鴻 《論語會箋》 (臺北:廣文書局,1961)
4:6 伊藤仁齋(1627-1705)32歲撰 〈仁說〉,以「愛」言「仁」 4:6 伊藤仁齋(1627-1705)32歲撰 〈仁說〉,以「愛」言「仁」 「仁者,其心以愛為體,故能與物同體[…]然而 謂愛即仁,則知其情而不知其性者也;謂愛非 仁,則亦知其性而不知其情者也。一體一用, 判然離絕,遂不能得其全體。」 (伊藤仁齋, 《古學先生詩文集》(東京:ペリかん社,1985),卷3, 頁60) 伊藤仁齋 (1627-1705)
4:7 伊藤東涯(長胤,1670-1736)質疑「天地以生物為心」之命題:以「氣一元論」駁斥「理氣二元論」與形上倫理的二元性(ethical duality) 「或云:『天地以生物為心』,而鷙鳥之害物,惡獸 之啗人,亦生乎其中,何哉?曰:『天地之生生萬 物,不過陰陽二氣,而其所賦與不復一齊,物稟斯 氣以生,而有強弱靈悉之異,所得乎天者,不可易 也。」 伊藤東涯(1670-1736)
理想:老虎 vs. 兔子
影片欣賞: 理想─猩猩餵小虎
德川日本儒者的迴響(2): 在社會政治脈絡中釋「仁」 5. 德川日本儒者的迴響(2): 在社會政治脈絡中釋「仁」
5:1 東條一堂(弘,1778-1857)著《四書知言》,以「二人」為「仁」: 5:1 東條一堂(弘,1778-1857)著《四書知言》,以「二人」為「仁」: 解「仁」曰:「愛之理,心之德」,則是以老莊之意釋之也。 而與孔子之意 全相背馳云云。 仁,二人為仁,恕之實也。非二人相對不能行焉。故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毋施於人」。至於施諸人,始為仁道。 按朱註:「仁者,愛之理。」「理」者老子所唱,心之德,心 學者流所口,皆背孔教,而晦庵取為家法。是余之所破也。( 《論語知言.知言.2》,「孝弟也者為仁之本與」章)
1. 能舉先王之道,而體之者,仁也。(《辨名》) 仁者,謂長人安民之德也,是聖人之大德也。 (《辨名》) 5:2 荻生徂徠(1666-1728)以「安民之德」言「仁」 1. 能舉先王之道,而體之者,仁也。(《辨名》) 仁者,謂長人安民之德也,是聖人之大德也。 (《辨名》) 荻生徂徠(物茂卿,1666-1728 )
5:2 荻生徂徠(1666-1728)以「安民之德」言「仁」 3. 相親,相愛,相生,相成,相輔,相養,相匡, 相救者。人之性為然。故孟子曰:「仁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辨道》) 以愛語仁,求於心說也。博愛謂之仁,博吾愛於 天下,誠仁矣。 (《蘐園三筆》)
朝鮮儒者的迴響: 丁茶山(1762-1836)在 「互為主體性」中 釋「仁」 6. 朝鮮儒者的迴響: 丁茶山(1762-1836)在 「互為主體性」中 釋「仁」
6:1 朝鮮時代(1392-1910)儒學思想的特質 朝鮮儒學的發展史應被視為朝鮮建立文化 與 思想之主體性及其開展之過程 6:1 朝鮮時代(1392-1910)儒學思想的特質 朝鮮儒學的發展史應被視為朝鮮建立文化 與 思想之主體性及其開展之過程 2. 朝鮮儒學是中國儒學與日本儒學發展的中介平臺 ,發揮重要的橋樑的作用。
6:2 朝鮮時代(1392-1910)儒學思想的特質 1. 茶山學融合在他之前的東亞儒者的學問(尤其是朱 子學),與來自西方的天主教有所接觸,並開創儒 學思想的新方向。在東亞儒學史上扮演融舊鑄新、 承先啟後的角色。
丁茶山(1762-1836)
6:2 朝鮮時代(1392-1910)儒學思想的特質 2. 「仁」的新詮釋與互為主體性: 2. 「仁」的新詮釋與互為主體性: 集注曰:仁者,本心之全德。案,仁者,人也,二人為仁, 父子而盡其分則仁也,君臣而盡其分則仁也,夫婦而盡其 分則仁也,仁之名必生於二人之間,近而五教,遠而至於 天下萬姓,凡人與人盡其分,斯謂之仁,故有子曰:孝弟 也者,其為仁之本;仁字訓詁,本宜如是﹝……﹞。
影片欣賞: 孝與仁(丁茶山)
6:3 茶山學與21世紀的新展望 1. 實學精神:茶山思想世界中的實學精神,在21世紀全球化時 代中,具有嶄新的啟示。 6:3 茶山學與21世紀的新展望 1. 實學精神:茶山思想世界中的實學精神,在21世紀全球化時 代中,具有嶄新的啟示。 「仁義禮智之名,成於行事之後,故愛人而後謂之仁;愛人之先 ,仁之名未立也。善我而後謂之義。善我之先,義之名未 立也。賓主拜揖而後禮之名立焉。事物辨明而後智之名立 焉。」 ★ 「理」的先驗性經驗性
6:3 茶山學與21世紀的新展望 2. 「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的重視 6:3 茶山學與21世紀的新展望 2. 「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的重視 「夫既得東西南北之中,則無所往而非中國,烏覩所謂「東國 」哉?夫既無所往而非中國,烏覩所謂「中國」哉?即所 謂「中國」者,何以稱焉?有堯、舜、禹、湯之治之謂中 國,有孔、顏、思、孟之學之謂中國。今所以謂「中國」 者何存焉?若聖人之治,聖人之學,東國既得而移之矣, 復何必求諸遠哉?」
7. 結論
7:1 德川日本儒者對朱子〈仁說〉的取向與解構 7:1 德川日本儒者對朱子〈仁說〉的取向與解構 1. 德川日本儒者對朱子〈仁說〉的新詮與批判,共同呈現十 七世紀以後日本思想的實學之取向 2. 在解構朱子仁學的形上學基礎時,卻也失去了朱子學中生 命的高度與厚度,使日本儒者缺乏中國宋明儒學中「大我 之尋證」之超越的內涵。 錢穆(1895-1990)
7:1 朝鮮丁茶山的「仁」學論述,以「互為主體性」為核心,深具21世紀的新啟示。 7:1 朝鮮丁茶山的「仁」學論述,以「互為主體性」為核心,深具21世紀的新啟示。
關鍵字 汎愛眾而親仁 仁者愛人 天地以生物為心 氣一元論 理氣二元論 互為主體性
概念圖
思考問題 伊藤東涯對朱子〈仁說〉的理論基礎,提 出什麼質難?他的思想立場是什麼?您同 意嗎?為什麼? 德川日本儒者對朱子〈仁說〉的批判言論 之優點與缺點各如何?試申論之。 朝鮮儒者丁茶山的「仁」說在21世紀有何 新啟示?
閱讀作業 朱子〈仁說〉 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徳,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已矣。請試詳之。 葢天地之心,其徳有四,曰元、亨、利、貞,而元無不綂;其運行焉,則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氣無所不通。故人之為心其徳亦有四,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其發用焉,則為愛、恭、宜、別之情,而惻隠之心無所不貫。故論天地之心者,則曰乾元、坤元,則四徳之體用不待悉數而足;論人心之妙者,則曰“仁,人心也”,則四徳之體用亦不待遍舉而該。
閱讀作業 朱子〈仁說〉 葢仁之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發而此體已具,情之既發而其用不窮,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此孔門之教所以必使學者汲汲於求仁也。其言有曰“克已複禮為仁”,言能克去已私,覆乎天理,則此心之體無不在,而此心之用無不行也。又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則亦所以存此心也。又曰“事親孝,事兄弟,及物恕”,則亦所以行此心也。又曰“求仁得仁”,則以讓國而逃、諫伐而餓為能不失乎此心也。又曰“殺身成仁”,則以欲甚於生、惡甚於死為能不害乎此心也。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則坱然生物之心,在人則溫然愛人利物之心,包四徳而貫四端者也。
閱讀作業 或曰:若子之言,則程子所謂“愛,情;仁,性。不可以愛為仁”者,非與?曰:不然。程子之所訶,以愛之發而名仁者也;吾之所論,以愛之理而名仁者也。葢所謂情性者,雖其分域之不同,然其脈絡之通,各有攸屬者,則曷甞判然離絕而不相管哉。吾方病夫學者誦程子之言而不求其意,遂至於判然離愛而言仁,故特論此以發明其遺意,而子顧以為異乎程子之說,不亦誤哉。 朱子〈仁說〉
或曰:程氏之徒言仁多矣,葢有謂愛非仁,而以萬物與我為一為仁之體者矣;亦有謂愛非仁,而以心有知覺釋仁之名者矣。今子之言若是,然則彼皆非與?曰:彼謂物我為一者,可以見仁之無不愛矣,而非仁之所以為體之真也;彼謂心有知覺者,可以見仁之包乎智矣,而非仁之所以得名之實也。觀孔子答子貢博施濟眾之問,與程子所謂覺不可以訓仁者,則可見矣,子尚安得複以此而論仁哉!抑泛言同體者,使人含糊昏緩而無警切之功,其弊或至於認物為已者有之矣;専言知覺者,使人張惶迫躁而無沉潛之味,其弊或至於認欲為理者有之矣。一忘一助,二者葢胥失之。而知覺之雲者,於聖門所示樂山能守之氣象,尤不相似。子尚安得複以此而論仁哉?因並記其語,作《仁說》。 閱讀作業
樂曲欣賞 《重逢》
重逢 蘺蘺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依依惜別時,多少世與生, 今朝又得見,風雨故人情, 多少思念淚,無語向長空,
重逢 今朝又得見,話如長河湧, 芳菲異國夢,煙雨月明中, 霏霏離人淚,一片萬古情, 月下長笛聲,青山伴劍影, 凝眸月歸人,還是舊時容,還是舊時容。
版權聲明 1 6 1-61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WIKIMEDIA COMMONS / Hiart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The_Examination_Candidate',_ink_and_colors_on_paper_by_Ren_Xiong_(1823-1857).JPG),2013/01/23 visited. 1 國立臺灣大學 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黃俊傑 教授。 6 仁,文之愛也。 《國語》卷三〈周語下〉。 為仁者,親愛之謂仁。 《國語》卷七〈晉語一〉。 明慈愛以導之仁。 《國語》卷十七〈楚語上〉。
6 7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仁,所以保民也。 《國語》卷二〈周語中〉。 為國者,利國之謂仁。 《國語》卷七〈晉語一〉。 殺無道而立有道,仁也。 《國語》卷九〈晉語三〉。 7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7 8 9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論語》〈衛靈公〉 8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論語》〈顏淵〉。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論語》〈子路〉。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論語》〈陽貨〉。 9 子曰:「汎愛眾而親仁」。 《論語》〈學而〉。
9 10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論語》〈顏淵〉。 子貢問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學而〉〈陽貨〉。 10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盡心〉。 仁,人心也。 《孟子》〈告子〉。
10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愛人不親,反其仁。 《孟子》〈離婁〉。 仁者,愛人。 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孟子》〈盡心〉。 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孟子》〈梁惠王〉。
10 12 13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仁之實,事親是也。 《孟子》〈離婁)。 親親,仁也。 《孟子》〈盡心〉。 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亦不待遍舉而該。 《仁說》朱熹。 13 存有論的秩序……秩序(愛、恭、宜、別)。 《四端與七情》 李明輝 著,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頁 88。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四端與七情》李明輝 著,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Google 圖書(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E5%9B%9B%E7%AB%AF%E8%88%87%E4%B8%83%E6%83%85.html?id=H7WWY5Rad0cC&redir_esc=y), 瀏覽日期 2013/01/23,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15 16 17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林羅山文集》下卷, 人道廣大……而仁民愛物是用也。 京都史蹟會 編,株式會社ペリかん社,昭和 54 年,卷 67,頁832。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WIKIPEDIA / Author Unknown / Uploder:Kaznov17 日本肖像画図録 (京都大学文学部博物館図録),思文閣出版,1991 年。(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Razan_Hayashi.jpg),2013/01/23 visited.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16 為仁之道……以孝弟為本云云。 《慎思錄》卷一,貝原益軒。 WIKIPEDIA / Author Unknown / Uploder:Fraxinus2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Kaibara_Ekiken.jpg),2013/01/23 visited.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17 仁是愛之理,理是無情底物事,心是生活底物事,以心體愛之理,乃意思滋味,親切氣象。 《默識錄》卷一,三宅尚齋。
18 19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觀理於天地,而後道可得而明焉。觀理於必身,而後仁可得而言焉。 《素餐錄》尾藤二洲。 よいよい写真館 (http://bangai.atukan.com/kawanoe2/junshindo.html), 瀏覽日期 2013/01/23,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19 仁、人也。人之所以為人也。 《論語會箋》竹添光鴻 。 夫仁者人也,接人之道也。 《論語會箋》竹添光鴻 著 ,臺北:廣文書局,1961 年。 豆瓣讀書(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801495/collections), 瀏覽日期 2013/01/23,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20 21 22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仁者,其心以愛為體……遂不能得其全體。 《古學先生詩文集》,伊藤仁齋。 WIKIPEDIA / Hannah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E4%BC%8A%E8%97%A4%E4%BB%81%E6%96%8E.jpg),2013/01/23 visited. 21 或云:『天地以生物為心』……所得乎天者,不可易也。 伊藤東涯 (1670-1736)。 先哲像壇 (http://202.209.73.88/users/jit/06jinbutu/13_sentetu.html), 瀏覽日期 2013/01/23,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22 視覺中國 (http://shijue.me/show_text/4fff41d6ac1d840d90047106), 2013/01/23 visited.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25 26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解「仁」曰:「愛之理,心之德」……全相背馳云云。 《四書知言》東條一堂。 解「仁」曰:「愛之理,心之德」……全相背馳云云。 《四書知言》東條一堂。 仁,二人為仁……至於施諸人,始為仁道。 按朱註:「仁者,愛之理。」……是余之所破也。 26 能舉先王之道,而體之者,仁也。 《辨名》荻生徂徠。 仁者,謂長人安民之德也,是聖人之大德也。
相親,相愛,相生,相成……合而言之道也。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26 WIKIPEDIA /有朋堂書店 『先哲像伝 近世畸人傳 百家琦行傳』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Ogyuh_Sorai.jpg),瀏覽日期 2013/01/23。 27 相親,相愛,相生,相成……合而言之道也。 《辨道》荻生徂徠。 以愛語仁……誠仁矣。 《蘐園三筆》荻生徂徠。 31 《近代東亞鴻儒書法展(中國、日本、韓國)》, 丁茶山墨跡,頁 116,財團法人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出版。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31、38 정약용,월간미술 每月藝術 (http://www.monthlyart.com/cybergallery/great_artist/kart_01/frame_09.html), 瀏覽日期 2013/01/23,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32 34 35 37 40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集注曰:仁者,本心之全德……仁字訓詁,本宜如是。 丁茶山 (1762-1836)。 34 仁義禮智之名……事物辨明而後智之名立焉。 35 夫既得東西南北之中……復何必求諸遠哉? 37 WIKIPEDIA / Author Unknown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E9%92%B1%E7%A9%86.jpg), 瀏覽日期 2013/01/23,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40 國立臺灣大學 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黃俊傑 教授。
42-45 47-48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子尚安得複以此而論仁哉?因並記其語,作《仁說》。 《仁說》朱熹。 47-48 蘺蘺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還是舊時容,還是舊時容。 重逢,福智讚頌集。 由圓音有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授權使用, 您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