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参加新课程实验的语文教师 各位同仁: 大家好。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 走 近 高 考 ▲ 笑 谈 高 考 ▲ 轻 松 备 考 走近高考 ●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基础方式 ● 高考就是一次常规考试 ● 是知识技能和心理品质的考察.
Advertisements

A Learn. Canada the UK the USA China Australia Canada the UK the USA China Australia.
2 、 5 的倍数特征 集合 2 的倍数(要求) 在百数表上依次将 2 的倍数找出 并用红色的彩笔涂上颜色。
第一章 基本理论.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中小学教师 & 教育研究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宋维红.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教程 任课教师:孙颖楷.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小四高级华文课程 简要说明会
以“职业人格”为核心, 全面构建“双四维”德育体系
倾听、识别与表达:改善人际沟通的策略 主讲: 《大众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培训系列课程 精神分析师 心理咨询师 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
自主创业.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13级高一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前锋学校 2013年12月10日.
XXXX学院2014年度 本科教学工作总结 2015年1月15日.
第五章 幼儿教师与师幼关系 一、幼儿教师的涵义 (一)幼儿教师与托幼机构教育 (二)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 二、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角色分析
课程泛雅 2017/3/15.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上交材料说明 2015年1月23日.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行动研究后的再思考 我校机器人教育新标准的重建 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 王 宁.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区级课题汇报 (初期) 汇报人:建平中学周宁医 2008年9月27日.
活动课 有趣的组合.
1.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高二数学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基于时政热点问题,政史地学科横向统整”的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 习作四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王咏慧.
北京市外国语学校和外语实验校初中外语 教学改革实验的历程及启示
教学资源系统简介 主讲人:张耀炎.
                                                                                                                                                                
云南大学 2015年 学生社会服务计划 往期活动剪影.
教学媒体 朱京曦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 Tel&Fax: Mob:
Harvard ManageMentor®
单元解析:教材主编 牛长清.
Harvard ManageMentor®
姓名 Tel: My Skill 技能1 技能2 技能3 技能4 技能5 技能6.
河北省综合实践展示课 问题如何转化为课题 ——碳和食物 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尚静.
整合思维导图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主讲人:卢璐.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第六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网页设计与制作 —— 学习情境二:网页模板设计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材·教法 主 编:尹少淳 授课教师:黄卫霞.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 22、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 东城中学 孙雅力.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感城中心学校 陈利平.
获奖类别: 获奖题目: 获奖学生: 指导教师: 研究内容:(400~500字,2~3幅插图)
在行动 中学习 在研究 中成长 凌 蕙.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乘法(一).
Unit 4 At the farm Part A Let’s talk 马兰屯镇林桥小学 谢素珍.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徐晓东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徐晓东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我们能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刘晓玲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从社交网络游戏中发现艺术的灵魂 Brad MacDonald 麦泊然 艺术总监
第八讲 评价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讲座1:教学评价的含义 陶保平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甘肃省天祝县第一中学 (Tianzhu No. 1 Middle School of Gan Su) 陈明淑 安志龙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请添加标题 请添加作者.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的应用” 点评专家:谭一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致参加新课程实验的语文教师 各位同仁: 大家好。 新课程走来了。将由在座的诸位承担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任务(语文学科) 。对我们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既是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次考验,更是自我发展,提升水平一次契机。愿我们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 的 解读和实验 缙云县教育局教研室 俞子清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 前言 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4条) 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目标:总目标(10条) 阶段目标(4个学段) 语文课程的实施建议: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教学、评价 附录:推荐诗文背诵篇目、课外读物(注: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二、解读《语文课程标准》 大 纲 标 准 突 破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 程 性 质   大 纲 标 准 突 破 课 程 性 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摆脱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理 念 没有专门的课程理念论述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致力于课程内容的革新,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强调从本课程的特点出发实施语文教育 致力于教学方式的革新,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

  大 纲 标 准 突 破 课 程 目 标 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没有再把语文教学目的机械地分成语言文字训练方面和思想教育方面。 明确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语言课程的总目标 总目标分10个方面,渗透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明确提出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达成度。三个维度的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中

语文课程标准 现行语文大纲 一 课程理念 二 课程目标 三 课程内容 四 课程实施 五 课程评价 六 课程开发 序号 项目 根据国家对未来国民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着眼未来国民素质,提出四个课程理念 未提出“语文素养”这个概念 二 课程目标 强调“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三 课程内容 按领域、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了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更侧重语文学科本位 四 课程实施 着眼于学生的学,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发展需达到的目标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做了详尽的规定 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 五 课程评价 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多元化评价建议,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 更侧重学业评价,未体现多元评价的理念 六 课程开发 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生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更重视教师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作用 虽也有许多空白,但目的主要不是给教师留下开发的空间

语文新课程标准 四个主要特点

 (一)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特点,将它贯串于阶段目标之中。中小学语文教育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同时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负有重要的责任,因为语文负载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一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二)增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现行中小学语文教育在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与时代发展要求不能适应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注重更新观念,借鉴国外课程理论,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经验,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如:新世纪的语文学习强调学会略读和浏览,要求学生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突出口语交际能力。整合了听与说,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三)遵循祖国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造成了语文课程繁、难、深、多,而实际收效偏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整合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积累、感悟、熏陶、感染,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四)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考虑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新课程标准的设计尽力避免简单刚性的目标和要求,努力贯彻统一性与可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具备较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理念一: 1、提出的背景 力图纠正我国语文教学过于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倾向,倡导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2、“语文素养”的内涵 包含语言的积累、语感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包含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

3、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具体阐述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即强调“两个全”,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途径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

理念二: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学科特点诠释 语文学科特点可从四方面说明: 一、语文课程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为此,我们既要认识到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性反应是正常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在教学中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并给予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

◎阅读的三个层面 客观的: 1、作者想表达什么(以前教学的着眼点) 2、具备社会意义是什么(着眼于社会) 主观的: 3、读者得到什么体会(要尊重) 注意: 1、要尊重(但不能迁就:白毛女)个人主观感受独特体验; 2、不能抛弃客观层面,矫枉过正,走新极端

       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是相对其他人文学科而言。请特别关注“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句话,它告诉我们,语文新课程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说不要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教学的重点要放在语文实践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简而言之,要“多读书,少做题”。

◎关于语文实践 理论依据:没有实践就不能形成智力,也难以造就语文素养。 实践案例: 1、警示语:不要践踏小草——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一起成长;小草有生命,爱她就是爱世界;乱践踏,要死人 不要乱拉小便——此处拉小便,全家死光光;为了你的尊严和体面,请在挪几步;除了身影,什么也别留下。 2、乌鸦喝水——让学生准备瓶子和小石子; 3、说明一种机器——美国教师就让孩子玩,玩好了,再说明道理 4、景泰蓝制作——只是纸上谈兵,学生看都没看过;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他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等说的也是影响对人的影响。阅读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形成具有高尚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的现代新人。1、让学生从阅读教学实践中学习阅读。新课标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 ,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实践。 2、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并提出了建议。并给老师和学生留有自由选择的空间。,老师要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定期交流阅读心得,共同探究疑问。老师自己要多读书,把自己看书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跟学生交流,向学生推荐,培养学生有选择的持久的阅读习惯,使之爱阅读善阅读,丰富阅读能力。阅读需要积累,但决不是简单的阅读材料的堆砌,学生阅读能力的获得需要省悟。众所周知,阅读最基本的方法是整体感知,品味欣赏,获得感悟,于不可言传处通过品读、推敲、咀嚼、反省、涵泳,达到自意会于心中。同时,阅读又是终身的事情,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 、引导学生进行想像活动实践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 (做一做、画一画、唱一唱、猜一猜、找一找、演一演等等) 二、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略)三、 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学习口语交际(略)  

三、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这是相对于外语而言。这是强调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语感培养。 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比如,要学语法,但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语感;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

※关于语感 “语文课标”通篇不提“训练”一词,却六处用了“语感”一词,这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语文学习要“多读书,少做题。”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第1页,基本理念一)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第2页,基本理念二)

◎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1、语感培养的四要素:语感培养的内容,语感培养的目标,语感培养的能力,语感培养的方法等。 2、语感培养内容与目标表            (一)使学生具有快速听辨、阅读、写作相当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语感的速度。(二)使学生准确地读出或说出文字所蕴涵的语气、意蕴、情感、分寸、肌理的能力,培养语感的深度。 (三)使学生具有语言文字的情味、神韵、格调、畅达的能力,培养语感的美度。(四)使学生具有运用生活经验和阅读的积累,准确揣摩语言文字的节奏、情境、文气、得体的能力,培养语感的广度。力求读、听、评、赏融为一体;范读、指导、竞赛相机渗透;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完美结合。 3、培养语感的方法与途径:一、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扩大信息的来源。二、 搞好师生双边活动 ,力求师生双方的信息和谐统一流通。三、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力求新颖的信息传播方式 , 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说、打、逗、唱,有声、无声,有形、无形,音像结合,声情并茂,五花八门,不拘一格。 能力目标与方法内容  语感的速度  语感的深度  语感的美度  语感的广度 语音感 读准字音 悟其语气   赏其情味 用其节奏 语义感   解其字面 悟其意蕴  赏其神韵   循其规律 语脉感    析其结构 悟其肌理   赏其畅达   养其文气 语体感  辨其色彩 悟其分寸   赏其格调 遵其得体

理念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理念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自我发起:我要学! 自我设计:有计划! 自我参与:我来做! 自我激励:我能行! 自我监控:我把握! 自我评价:我认为…… ◎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 自我发起:我要学! 自我设计:有计划! 自我参与:我来做! 自我激励:我能行! 自我监控:我把握! 自我评价:我认为…… 相信学生,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做暂时不会的事。

◎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 学会沟通 学会互信 学会分工 学会配合 学会分享 由个人竞争变为小组竞争,变冷漠、自私、狭隘、孤僻为热情、合作、互助

◎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上层概念,研究性学习一定是探究学习,但不是所有的探究学习都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一般为长周期的活动。 国外探究学习的类型:实验研究、工程设计、技术设计、调查和测量、逻辑推理、开放思维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形成解释或假设、检验结果、推出结论

※如何构建合作的学习方式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对话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教师最自信最常用的就是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一种合作,但不能把合作学习窄化为仅仅是小组讨论。合作的空间应该更大、合作的机会应该更多,合作的形式应该更丰富。

※如何构建合作的学习方式 但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要处理好发展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要着力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要解决好四个问题:1、为什么讨论?目的要明确。2、什么时候讨论?要抓住讨论的时机:学生先应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有讨论的欲望3、讨论什么?问题要集中(满堂问就没有思考的时空),要清楚,要有价值,有讨论的必要。4、怎么讨论?要有组织,分工要明确。如何设置主持人,发言人,记录人,总结、点评人;如何规定角色轮换机制。时间要不要事先限定,还是随机叫停?等等。

※如何构建合作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几大要素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小组里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 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 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也应首先将自己的口头禅 “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 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什么呢?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理念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课程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要学会灵活使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如七年级下册有一个关于黄河的综合性活动:我们就要舍黄河,取瓯江。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目标本身的开放性 三维目标 阅读体验 多元反应 实现教学目标方法的开放性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三维目标 阅读体验 多元反应 实现教学目标方法的开放性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实现教学目标途径的开放性 留心处处皆语文 实现教学目标手段的开放性 正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四、语文课程标准 对教师的新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要求 一、做平等的合作者   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合作意味着参与,师生有一种共同的体验。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要求 二、做积极的引导者 一个好教师应该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者、学习方向引导者;一个好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①创设良好情景,激发强烈学习兴趣;②以教学内容诱发学生求知欲望③改进教学法,吸引学生④诱导学生援疑质理,积极思维 ;一个好教师应该是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导者:①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或比较、或分类、或归纳、或概括、或假设、或联系②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③给学生以规律性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要求 下面10种情况下,学生有可能学得最好: ①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 ②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 ③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 ④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 ⑤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 ⑥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⑦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 ⑧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 ⑨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⑩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要求 采用如下10种策略,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①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②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学就怎样教; ③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教学内容与生活世界结缘; ④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⑤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沟通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⑥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让学生自由地思考,充分发展,给他们想象思考的空间和自由; ⑦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对个人意义; ⑧强调让理解、探究,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现成的结论; ⑨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⑩师生平等共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要努力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要求 三、做谦虚的倾听者   以前,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是被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教师往里灌东西。新课程则要求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有一个发生在幼儿园故事:当老师拿出某老字号食品要儿童品尝它的美好时,一个孩子嘀咕道:“一点都不好吃!”老师却跟没有听到一样。要是老师注意倾听,并且及时让孩子说出怎样做就会更好吃,既尊重了儿童,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是多么好的契机! 学生应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一个平台,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天地,而不是教师单极表演的场所。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种种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单纯的“观者”“听者”“答者”“记录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 问者”“ 论者” “活动者”的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要求 四、做真诚的赏识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学生一丁点儿的优点,我们都要加以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表扬的尺度我们要把握好。赏识孩子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赏识时要关注一些小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高明些):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教师应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能告诉老师吗?”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要求 但也发现有的课堂上“你真棒”、“好聪明”不绝于耳;画笑脸、奖红旗不厌其烦;抚脑袋、牵握手甚是入情。可老师的热情并不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呢?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凡用皆灵。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讲究方式,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要做到该表扬的决不吝啬,该高歌的绝不低调,该委婉的切忌过露。 语文的文本解读是多元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教师是应该更具包容心。但更有一种现象应该警惕:好好好什么都好,对对对大家都对。教师要站得更高,不能谁说都对。教师应有探讨性、指导性、指向性(不是结论性)的评论。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确比自己高,否则,学生什么都对还要老师干什么。教师要当好“导师”(导:指导、引导、诱导、辅导)。 盲目的肯定和赞赏不仅是不真诚的,而且会使学生失去是非判断,更不懂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面对学生的回答 ※ 当学生回答之后,特别是当学生答错后, 改“谁不同意”“他(她)说得对不对”的引导(其实不满意学生回答,为“标准答案”着急),为“哪个还能补充”?或“你想出的答案和别人一样不一样”?或“谁还有其他的新认识”?或“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能说明一下理由吗”?“太好了,还有吗?”——这样才能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给学生一片创新的蓝天。 ※别用事先设计好的圈套去框学生,要让学生去多元理解、去发现;对学生多一些信任,给一些帮助;多一些商量,给一些方便;多一些选择,给一些引导;多一些等待,给一些点拨。引导不是请君入瓮,评价不应先入为主,帮助不能给出答案,不能搞唯书、唯师(唯上)、唯一。 ※学生回答问题时引导学生用“我来说”、“回答完毕”、“我认为”等提示性语言,会令学生的语言更规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认识,就能比较多的发现学生的长处、优点、闪光点、创造灵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要求 五、做得体的协调者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打破区域界限,努力造就“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需要教师能适应多种环境,协调各种关系,具有“外交家”的能力。   协调者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热情服务的意识,要有交往对话的技巧,要善于挖掘家长资源,要有双赢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要求 六、做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大纲、计划、课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我们要努力营造“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我们的课程建设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面向身边活生生的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要求 七、做得法的组织者   教师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一个管理者,设置了许多条条,不准学生做这个,不让学生搞那个,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扮演着“教育警察”的角色。新课程,就要求教师淡化权威,建议学生应该做什么,参与学生的一些活动,有效地组织教学,做“平等中的首席”。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要求 八、做有效的促进者   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要求 九、做勤奋的学习者   我们要向名师学,向社会学,向网络学,向学生学,更要向书本学。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教师要用读书来提升人生品位。要读文学名著,要读理论经典,要读科普文章,要读哲思美文……要把读书作为人生的精神之旅!   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是一种观念,更需要行动。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要求 十、做扎实的研究者   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要尽快使自己从“教书匠”迈入“研究者”的行列。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投入研究,行动起来,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研究更明确、更扎实、更持久。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要求 ◎角色定位:●做平等的合作者 ●做积极的引导者●做谦虚的倾听者 ●做真诚的赏识者 ●做得体的协调者 ●做资源的开发者 ●做得法的组织者 ●做有效的促进者 ●做勤奋的学习者 ●做扎实的研究者 ◎工作方式: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技能储备:●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 ●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导学艺术: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策略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多向信息交流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要求 ◎课堂效果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  ★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  ★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五、实施语文课程标准 存在的 老问题新误区

老问题 新误区 问题之一:教师课堂的主宰地位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老问题 新误区 问题之一:教师课堂的主宰地位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课堂中是平等中的首席。学习过程不是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的过程,更不是亦步亦趋于教师主观的教学设计。教师的作用更大的应是在课堂中不断的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平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堂永恒的主题和底线。

老问题 新误区 问题之二:教师重课文内容的传授,轻学生的语言实践 老问题 新误区 问题之二:教师重课文内容的传授,轻学生的语言实践 叶圣陶早就说过:语言是“习的”的产物。专家曾呼吁:用分析语言取代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全局性的失误。然而,我们的课堂依然摆脱不了凯洛夫的语文教学桎梏,极尽肢解文章、剖析内容之能事,无视语文教学之根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如同下水才能学会游泳一样,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训练、离不开实践。

老问题 新误区 问题之三:唯教材、教参是从,不注重语文的拓展迁移 语文课标强调教材只是语文学习资源的一部分。叶圣陶指出:“课文是语文学习的例子”。世界各国均采用文选的形式编写教材,原因在于文章吸纳了语言的精华,编者选文的目的是让教师通过文章或利用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学文章本身。具体讲,教材是学习语文的手段、途径,课本不是“根本”,教参更不是“权威”。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囿于教材、囿于教参,要跳出文章教语文。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课堂上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注重拓展迁移,变“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材”,实现“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大语文教学观。

老问题 新误区 问题之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精神 老问题 新误区 问题之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的科学途径,而质疑又是探究的具体形式。可见,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既必要又重要。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依然处于学生没问题,教师没培养问题意识的状态。应该说,涉足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是所有语文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老问题 新误区 问题之五: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仍然未得到重视 表现为课堂中学生读书不动笔,不习惯自觉的随时笔录信息,讨论之前不思考,交流合作中不参与。学生的积累习惯、阅读习惯几近于零! 新课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专家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洞悉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他的教育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成功。故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视同语文教学,视同不可割舍、永不言弃的语文教学。

老问题 新误区 误区之一:“问答法”主宰课堂 老问题 新误区 误区之一:“问答法”主宰课堂 “问答法”往往容易被贴上“启发式”的标签,误入随问随答、乱问乱答而不得“启发”的误区。君不见,许多课堂成了简单的“问答课”:层层设问,处处设问,时时设问,教师反反复复的提问,学生忙忙碌碌的回答,一堂课终了,不知冒出多少个问题来。教师忙于设问,学生疲于奔问,留给学生思考活动的空间能有多少?误点为,一是随意问,口语式、判断式的设问,引来众口铄金的齐声,造成一种轰轰烈烈的课堂“效应”。二是笼统问,过深、过宽、过泛的设问,学生难于回答,只好教师“主导”了:想方设法的激励,想方设法的暗示,想方设法的搜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谁是举手答问人?”窥其目的并不高尚,请君入瓮罢了:你的答案,还得符合我的思路。三是低效问,不乏技巧和难度的设问,学生竟能第一时间圆满答出,无点拨之功夫,无阅读之耗时,反应之迅速,语言之娴熟,神态之从容,答案之标准,叹为观止。自然引来一番夸奖,你好、我好、全都好了。问题是,让学生做不假思索的表面文章,教师不给予阅读上的导引,方法上的指点,思维上的点拨,而乐于舞弊式的暗示,即使能蒙出来,这样的设问有何益?至于精彩的答问,某些公开课上并不少见。试想,标准式的答问似乎太标准、太流利,难免让人产生联想:纵使学生基础好,头脑聪明,但这无须思考的瞬时答问之功底,真使人无不想见,你这一幕,莫非是一番如此这般“预习”排练后精心策划的表演,送给听课者看个分明,博得几片掌声,赢得一点荣誉,不让人发感想也难。假如这番推测有失公允,该又替学生鸣不平了:既然能迅速答出的问题,老师还煞有介事的设问,岂非浪费时间?说穿了,就是用设问的手段,“主导”学生围着你兜圈,好方便教者把自己准备好的货色匆匆灌给学生。究其实质,还是割舍不了老师的主体地位,用启发式的新瓶,灌装注入式的旧料,这就是“满堂问”——“满堂灌”的翻版。 我们并不反对问答法,相反,精巧的提问是点亮学生智慧之花的火种。提问设计应该讲究适度性、精巧性、牵引性,让它成为组织课堂活动的有效手段。可以这样设想,如何设计好主问题,如何使提问精粹实在,如何变直问为曲问,变碎问为串问,变教师问为学生问。还可进一步设想,如何以充分的活动板块取代过多的提问,如何变问为圈、点、摘、画结合,变问为读、说、品、写结合,或者干脆来个无提问教学设计。

老问题 新误区 误区之二:鼓励与夸奖的滥用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实验区的一些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表扬,也有的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到底是什么样还没有理解。专家认为,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老问题 新误区 误区之三:把自主变成自流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老问题 新误区 误区之四:有活动没体验 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老问题 新误区 误区之五: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 老问题 新误区 误区之五: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 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式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

老问题 新误区 误区之六:探究的泛化 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在实验区的一些课堂上,探究性学习被泛化了,余文森教授列举了一个案例:在一节小学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探究“菜”字,学生说“菜”是上下结构,上面草字头,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老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辛苦的“苦”去掉“古”,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老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花”字去掉“化”字,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余文森说,像这样越记越复杂的探究就是没有意义的。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老问题 新误区 误区之七: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老问题 新误区 误区之七: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显得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有机地体现三者,所以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老问题 新误区 误区之八:过分强调自主学习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忽视、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老问题 新误区 误区之八:过分强调自主学习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忽视、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这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更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痛苦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但是,倡导自主学习并不能削弱和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认识,为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这种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因为教师首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由于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有限,无法顾及其他个体的反应,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和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由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所以,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使得教师主体地位旁落,就会严重损害学生主体性的落实,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也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

老问题 新误区 误区之九:过分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 老问题 新误区 误区之九:过分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教学要“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轻能弊端的有力矫枉。     矫枉不能过正。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和学生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味强调能力的培养,忽视甚至放弃基本知识的积累。殊不知,必要的知识积累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能力哪里来?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依托,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与能力,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合则齐美,分则两伤。再有从去年开始语文高考增加了停考三年的名句考查题,由此可以看出命题者意在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积累,引导师生对文化知识的重视,这与课程改革要求加强文化积累的精神是一致的。对此,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闻捷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因为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对工具特别是电脑的依赖性增强了,造成了人脑的退化,人类出现了世界性的记忆功能衰退,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有大量的识记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     因此,我们要正确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含义,一方面要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重点,另一方面也要克服追风逐潮的浮躁心态,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积累知识,从而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把课程目标落在实处。

老问题 新误区 误区之十:过分强调人文教育和综合化,忽视学科特点,弱化教学重点。 老问题 新误区 误区之十:过分强调人文教育和综合化,忽视学科特点,弱化教学重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的认识和定位,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而提出的。    但是,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和语文课的人文性,无视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文理沟通”。语文课被“异化”为政治课、地理课、生物课、物理课、化学课、历史课的例子比比皆是。     倡导综合性学习、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 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要知道,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科学教育、审美教育等也就没有了附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刘国正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我认为,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仍然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历久常新。” 囿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脱离语文学科特点去搞宽泛的“综合性学习”,也是难以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样是违背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的。

六、语文课程标准的检讨

一点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不是圣经。它既是语文课改实验实施的依据,也是语文课改实验的验证的对象。 一点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不是圣经。它既是语文课改实验实施的依据,也是语文课改实验的验证的对象。

语文新课标检讨(一) ★成功体验 专家和课改教师认为新课标总结了建国以来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吸取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较好地体现了《纲要》提出的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和具体要求,内涵极其丰富,洋溢着时代气息,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反映了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反映了国家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各实验区的代表普遍认为,新课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九年一贯统筹的视野来设置课程标准,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加强了小学与中学的衔接;科学地构建了语文学科的主体框架——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或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语文新课标检讨(一) ★成功体验 课程的基本理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给语文教师留下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教师视野的拓宽,观念的转变以及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在课程总目标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三维目标和五个方面的阶段目标描述得好;特别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相互交融、有机贯穿于具体的阶段目标中,改变了原有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学会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语文新课标检讨(二) ■问题与困惑 1、课标中出现了很多新概念,太模糊。如阅读期待、语文素养等等,很多老师半懂不懂。读不懂,操作自然会出现误差。 2。课标缺乏弹性。大家认为中国幅员广阔,地区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极大,对于目前课标中的要求,很多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对于落后的农村地区考虑较少,因此,一些标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根本实现不了,如识字量的落实、课程资源的开发等等成为了空谈,所以农村地区的改革往往流于形式。

语文新课标检讨(二) 3、课标中模糊的定性描述太多,导致教师们在操作时手足无措。如写字时要有一定的速度,什么样的速度才是“一定”,怎样才算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关于三个维度的辨证关系缺乏明确的阐述,导致了忽视语文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读书:片面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空洞发议论,强调学科整合,单纯追求方法,把语文课上成生物、计算机,语文课被异化了;还有,这次课标中强调的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严重缺乏可操作性。

语文新课标检讨(二) 4、未明确语文素养的概念。对“语文素养”没有一个清晰的诠释,未将其作为一以贯之的概念,明确提出不同年级、学段培养什么语文素养。就目前课标组的解读来说,语文素养似乎无所不包,涵盖面太广,忽略了语文科的特性。语文素养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把握哪些要素?语焉不详。 5、语文知识的定位欠妥。课标指出,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很多人对此提出了疑义,认为要尽快拓清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是什么;认为课程标准似乎混用了语言知识、语法知识等概念;语文知识需要了解,比如字的写法、检索的知识,为什么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而要学生“悟”,有些东西一辈子也“悟”不出来。

语文新课标检讨(二) 6、训练提得太少。 对传统的东西,如“分析”“训练”都不要回避,这样会产生误导,老师理解上、操作上就会有问题。基本功不讲,双基不敢涉及,看上去热闹,结果一场空。大家认为,语文课程标准中应该提倡训练,不能因为过去的训练过度、机械,就不提训练。

语文新课标检讨(二) ●困难与挑战 1、教师自身素质:受思维定势和习惯势力的影响较大,存在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标准不能同步。另外,教师编制紧、工作量大,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少,经费少,动力不足,并且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师资水平亟待提高,信息交流渠道不畅。 2、环境支持力弱:新课程的改革必须要得到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可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家长们的参与度明显不够,这一点在经济文化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很多措施根本就落实不了。

语文新课标检讨(二) 3、考试的外在压力大:课程标准强调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但是在中考和高考这个终结性评价仍然占绝对地位的现实情况下,这种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实,很多老师显得十分迷茫,因为,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仍然以考试为主,管理部门的观念转变不够到位,自然造成课标精神难以落实。 4、课程资源开发难度大:新课程非常强调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农村地区不少学校根本没有图书馆、没有网络配套资源,开发起来难度非常大,导致许多教师的工作根本无法有效开展。

语文新课标检讨(二) 5、教材编写及使用难以令人满意:教材与课标存在着脱节,教材编写的意图与使用者的实际存在差距,同时,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不紧,没有照顾到地区差异和社会生活实际;有些课文偏难偏长,数量与容量过多,过大,不易于学生理解;教辅导资料太少,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挂图、工具书等不能与与教材同步,造成教学难度增大。 6、班额过大,影响教学效率:目前很多课堂上,学生人数过多,造成了课堂教学组织困难,一些优秀的学生往往得到了很多的表现机会,而学困生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监督,结果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成为一句空话。

语文新课标检讨(二) 7、综合性学习问题开展难度大: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无法完成各科均开设的大量调查实践,同时,学生基本功弱化,容易导致培养出夸夸其谈而不能塌实求学的浮夸举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容易流于形式上的热闹而无厚重的内容。 8、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滞后:课改中教育管理改革滞后,管理者往往缺乏课改意识,用老一套管理新课改。领导的观念落后和传统的习惯势力,阻碍了课标的实施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