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任务 退出 第八章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九章 第十章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十一章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十二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任务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 方针 第十五章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Menu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3 4 5 1 2 9 10 6 7 8 13 14 15 11 12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案例 音像 来源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图片 >>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 文化建设 退出 第八章 第九章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第十章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 文化建设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Menu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 事业和文化产业 5 2 3 4 1 8 9 10 6 7 13 14 15 11 12 案例 音像 来源 图片 <<
第 十 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认识和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基本方针政策。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 文化建设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成果、精神成果。 狭义的文化: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两方面的内容。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
(一)先进文化 所谓先进文化就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 一是能够保障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政治制度文化 二是能够引导人类前进的思想观念文化 三是能够不断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文化 四是能为人类提供享乐的,蕰涵精品意识的娱乐文化和物态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建设问题。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预见到“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进入新时期,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江泽民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上,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
胡锦涛强调,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第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第二,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一般由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文化实力等方面的力量组成。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
文化力的表现 理论指导力 理想凝聚力 道德感召力 舆论导向力 科技创造力 法纪整合力 艺术熏陶力
第三,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第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挫败西方敌对势力搞“和平演变”、“西化”、“分化”图谋的重要战略措施。
(三)先进文化的作用 先进文化可以使人们坚持追求真理、反对谬误,歌颂美善、反对丑恶,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坚持创新、反对守旧; 可以使人的性情坦然,志向高远,心态稳重,心灵充实; 可以使人具有宽容的气度,反思的能力,创新的思维,理性的批判精神,永无止境的求索探寻精神和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 可以使人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对广大青年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要求,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准。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指出:“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 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
“四有”是现代条件下衡量人的素质综合性的科学标准 纪律是有崇高理想和良好道德的表现,也是理想和道德的保证 理想是目标 理想 纪律 道德 文化 文化是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道德是实现理想的基础
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必须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必须坚持洋为中用,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把它熔铸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
既要学习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又要抵御外来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袭和渗透,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努力维护和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 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一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三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一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三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四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五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的本质体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的本质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的重大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和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的理论基础,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无论是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还是思想文化建设,都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就会失去共同前进的思想基础,必然导致思想混乱和社会动乱。
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反对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模糊化”、“边缘化”等错误观点和思想倾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的挑战的需要。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和信念要解决的是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使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在同一目标下团结起来,共同行动。 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共同理想的实现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共同为之奋斗。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团结 统一 勤劳 勇敢 爱好 和平 自强 不息
民族精神,同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岳飞 邓世昌 抗洪抢险 民族精神,同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时代精神 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铸就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一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是被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
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发扬和光大,时代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又为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是应对国外敌对势力“分化”、“西化”图谋的强大思想武器。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是诚实守信
在全社会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思想内涵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自觉把个人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所在,社会主义公民的主人翁地位要求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承担服务他人与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要坚持以服务、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判断是非荣辱的标准。
崇尚科学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公民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树立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热爱劳动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劳动者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劳动,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自己的贡献。
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求同存异、同舟共济,把各种力量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
诚实是立身之基,守信是兴业之本,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经济组织与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立身之本,是对公民普遍的道德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树立法纪意识,强化法纪观念,培养法纪精神,建立协调统一的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精神力量,艰苦奋斗要求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中,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坚忍不拔、奋发有为,大力提倡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作风,发扬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意义 第一,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第三,它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 发展教育和科学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三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道德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失去了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无法有效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也就无法实现社会和谐。
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社会作用是互补的,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法律是一种硬约束,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道德是一种软约束,具有感召力和引导力 法治强调法律的惩治作用,德治强调思想道德的防范作用 法治强调法律的他律作用,德治强调道德的自律作用 法治主要治身,德治主要治心 法治重在治“标”,德治重在治“本”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二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要以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深圳爱心大使丛飞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具有多层次性,既有先进性的要求,也有广泛性的要求。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形成和完善不同层次的道德体系。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一)发展现代科学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胡锦涛同志接见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闵恩泽
(二)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
(三)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基。
教育事业必须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教育科学事业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必须高度重视科学事业的发展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必须坚持改革和创新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必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杂 交 水 稻 之 父 袁 隆 平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 事业和文化产业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 事业和文化产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文化生产力是经济和文化及其相互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人们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如果不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就不可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 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正确方针。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最后,请同学们结合本章的教学内容,自学教材上列出的部分阅读书目,认真思考教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