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 国家粮食局油脂研究院科普中心 国家粮食局油脂研究院健康大课堂. 主讲人: 林亭 “ 饮食新概念 ” 科普讲座 饮 食 与 健 康饮 食 与 健 康.
Advertisements

中医一般护理包括生活起居 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和用 药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是指在病人患病期间,护理人 员针对患者的病情分别给予环境的特殊安排 和生活的护理照料。 生活起居护理的目的在于促进机体内外阴阳 的平衡,恢复和保养正气,增强机体抵御外 邪的能力,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创造良好的 条件。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认识中药药性 第五组 PPT 演讲:杨朝晖 PPT 制作:母晓光 材料收集:吴苏艳、傅伶莉、 占文婷、陈冠宇、张睿思、 刘宇亮、李青云、袁帅.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第八章 解 表 药解 表 药. 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一. 含义 :
中 医 食 疗 学 主 讲 湖北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 丁艳蕊. 一、概念 1 、食疗:即饮食疗法,亦称 “ 食治 ” ,是祖国医学 传统的防病治病方法之一,即以食物来防病治病,保 健养生。 “ 养 ” 与 “ 疗 ” 2 、食疗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专门研究 各种食物在人体保健医疗中的作用及应用规律的一门.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痰证 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 止咳平喘药。 一. 含义: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应用.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 )阴阳是一属性概念 2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 )阴阳双方必须相互关联(在同一层次)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中 药 学.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三章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开窍药 一、含义: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二、功效: 开窍醒神(通关开窍、启闭回苏、醒脑复神)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掌握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掌握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掌握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 了解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
开窍剂 概念:凡用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 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统称开窍剂。 适应范围:闭证一口噤,握拳,脉有力等。
蓼 科Polygonaceae.
中药学总论 董振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药理学.
绪 论 (一)定义 一 药用植物学的定义、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医基础理论 辽宁中医药大学 郑洪新 教授.
中医学讲座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药 理 学 Pharmacology.
APA抑郁症治疗实践指南 APA(美国精神病学会)抑郁症治疗实践指南 此指南2010年5月批准,于2010年10月正式出版
第二篇 民族传统养生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整体观、系统论、发展观 第一节 整体观 第二节 系统论 第三节 发展观
药物分析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第六单元 解表药.
46、 痹 证.
初级会计电算化 (用友T3) 制作人:张爱红.
阴阳学说.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PET-CT-SUVmax与鼻咽癌放疗过程中原发灶 径线变化的关系
经行感冒.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1.含义:凡以清热凉血主要功效,治疗营分、血分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清热药.
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 Clinical pharmacology & Pharmacotherapeutics
药物效应动力学.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中医的治病原则 辨证施治 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故可以物之偏补人之不足.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实用操作系统概念 张惠娟 副教授 1.
《高等数学》(理学)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 袁安锋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糖尿病流行病学.
利水渗湿药.
评估达力士软膏的长期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中国药物GCP检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李见明         北京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请回忆一下,自己或家人是否有过在生病 时,没有去医院而直接吃药的经历?这样做可 以吗?为什么?.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内容:国际商法的概念和范围 国际商法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商法的渊源 国际商法的主体.
学习单元一 绪 论.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预防医学系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中式烹调技艺 第八章.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单元二 药物的基本作用.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小学数学总复习.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 510实验室 韩春玲.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MTOR典型案例征集大赛 标题: 医院: 科室: 姓名: 邮箱: 2015 年 月 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学习要求 一.掌握中药性能和药性理论的含义。 二.掌握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三. 了解中药性能和性状的区别。

一.药性的含义 中药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特性和作用。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阐明药效机制的理论依据,简称“药性”。

中药的性能可概括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五个基本内容。 中药的性能来自于经验的总结,善有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二.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以偏纠偏(调整阴阳): 前一个“偏”—药物的偏性 后一个“偏”—阴阳的偏盛或偏衰

三. 中药的作用 1. 治疗作用— 功效 2. 不良反应— 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副作用和毒性反应的含义 1. 副作用: 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2. 毒性反应: 用药后引起的机体的损害性反应,往往因用药过量或服药不当所致。

四.中药的性能和性状 性状 性能 概括药材本身的自然特征 概括中药防病,治病的各种性质和作用 内容: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 区别:外在 概括中药防病,治病的各种性质和作用 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区别:内在

第一节 四气

一.四气的含义 四气:寒,凉,温,热四种药性,也可称为“四性”。 寒 凉 平 温 热

温与热,凉与寒,分别属于同一类药性,只是程度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平性药---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但没有绝对的平性药。 例如:甘草----偏凉 党参----偏温

二.确定依据: 由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而确定 由人体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 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温性,热性药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寒性,凉性药

三.四气与功效的关系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抗菌,抗病毒,降血压,抗肿瘤等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强心,升血压,促消化,促进血液循环等

四.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黄帝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意义: 1. 四气理论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 2. 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

第二节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药物有辛,甘,酸,苦,咸 五种基本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功效和治疗作用。 另有附属于酸的涩味和附属于甘的淡味。

二.五味的确定依据 1.口尝药物的滋味 2.药物临床疗效的推导和概括

三.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1.辛 作用: 散—发散—表寒(苏叶);表热(薄荷) 行—行气,行血 (当归,川芎) 作用: 散—发散—表寒(苏叶);表热(薄荷) 行—行气,行血 (当归,川芎) 应用:多用于表证,气血阻滞证等

2.甘 作用: 补—补益 (党参,人参) 和—调和药性,和中 (甘草,大枣) 缓—缓急止痛 (饴糖) 应用:多用于虚证,痛证,解毒等

3.酸(涩) 作用: 收— 收敛(乌梅) 涩— 固涩(覆盆子) 应用:多用于多汗,久咳,久泄,遗尿等

4.苦 作用: 泄—泄下 降泄(杏仁治喘咳) 通泄(大黄治便秘) 清热泄火(栀子治热盛) 燥—燥湿(苍术) 坚----泻火存阴(知母) 应用:湿证,实热证,阴虚火旺证等

5.咸 作用: 软— 软坚散结 (海藻,昆布) 下— 泻下通便 (芒硝) 应用:瘰疬,瘿瘤,痰核等

《黄帝内经素问》:“咸走血” 玄参,大青叶等:味咸,入血分----清热凉血解毒 紫河车,鹿茸,鳖甲等:味咸,血肉有情之品----补肾

6.淡 作用: 渗 利水渗湿(茯苓,泽泻) 利 应用:水肿,小便不利证等。

四.五味与四气相结合 明代缪希雍:“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 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与五味(作用)结合,才能准确地辨别药物的作用。(性味结合) 一般而言,气味相同,作用相近;气味不同,作用有别。

例如: 1 . 风寒表证---- 风热表证---- 2 . 阳虚证---- 阴虚证---- 辛温药(紫苏) 辛凉药(薄荷) 甘温药(人参) 甘凉药(西洋参)

附:芳香药性 1.辟秽防疫 2.解表散邪 3.悦脾开胃 4.化湿去浊 5.通窍止痛 6.行气活血 7.开窍醒神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表示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升是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是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二.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 1.药物的功效 2.与病势的趋向相反

三.升降浮沉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升浮—主上行,向外—解表,升阳,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沉降—主下行,向内—泻下,清热,利水渗湿,安神,止咳,止呕

四.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的关系 升浮药—味属辛,甘,气属温热 沉降药—味属酸,苦,咸,气属寒凉

五.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1. 质地轻者,多为升浮(花,叶,皮,枝条……) 质地重者,多为沉降(种子,果实,贝壳,矿 石……) 2.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六.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李时珍:“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1.炮制 酒制则升(酒大黄治上焦热) 姜制则散 醋制则收敛 盐制则下行

2.配伍 牛膝( )+ 柴胡,桔梗( ) (治胸中瘀血—血府逐瘀汤) 升麻 ( ) + 当归,肉苁蓉( ) (润下通便—济川煎)

七.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调整人体气机紊乱,功能失调 2.因势利导,祛邪外出----顺病位,逆病逝 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升浮药 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沉降药 病势上逆—宜降不宜升 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 升降同用;浮沉同用。

第四节 归经

一.归经的含义 归— 药物作用的归属 经— 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脏腑经络)选择性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有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归经具有定位的概念。

二.确定依据: 1.以所治病证为依据 2.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 3.以药物自身特性(形色味)为依据

三.归经理论的其他特性 1.有些药物归属一经,有些归数经。主要的归经有主要作用。 2.归经不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而是疗效的体现。

四.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便于临床辩证用药,按归经来选择适当的药物 2.便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

附:引经报使与引经药 引经报使指某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其选择性较强,并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从而提高疗效。 简而言之,作为各经用药的向导,称为引经药。

引经药分为三类: 1.十二经引经药 2.病症引经药 3.局部穴位引经药

第五节 毒性

一. 毒性的含义 1.现代毒性的概念: 一般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毒药: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2.古代毒性的概念: 西汉以前: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即用“毒”来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 《尚书》“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东汉以后: 毒药主要指对机体有损害性的药物。

三.中药毒性的分级 《药典》采用三级分类法:大毒,有毒,小毒 大毒----药性峻烈的药物 有毒----介于大毒和小毒之间 小毒----药性较平和的药物 *中药毒性的分级缺乏明确的实验数据,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

四.引起中毒的原因 1.剂量 2.炮制方法 3.配伍用药 4.服药时间的长短 5.给药途径 6.病人体质,年龄等 7.中药伪品

五.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1.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12800/100) 2.重视古籍及当代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 3.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

六.掌握毒性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 2.掌握安全有效的剂量范围,从小剂量开始服用 3.掌握中药中毒后的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方法

总结 药性理论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 必须把五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每味中药的具体性能,准确选择用药。 四气,五味是说明中药作用的主要依据 升降浮沉是说明中药作用的主要趋向 归经说明中药作用的部位 毒性说明中药毒副作用的大小 必须把五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每味中药的具体性能,准确选择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