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 前 言 预防 感染 对于病原生物的预防治疗本可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病的传播 但若预防措施采取得过度,过滥和过敏,会导致新一轮的感染
? 一 什么是L型细菌 L型细菌 长期进化的结果 缺壁或细胞壁不同程度的缺损 可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诱导 大多菌种都存在 www.rapidppt.com
油煎蛋 多态性 颗粒 丝状
二 L型细菌的发现 第一次伤寒大流行 Almguist发现了 细菌的无定形 L型细菌于1935年在英国Lister研究院 的Klieneberger 首先发现,故以其首字母“L”而得名。 Sharp进一步研究了L型细菌的培养条件
Lister 英国研究院 Joesph Lister A British Institution of Preventive Medicine, previously named after Edward Jenner was renamed in 1899 in honour of Lister. was a British surgeon and a pioneer of antiseptic surgery
三 L型细菌的形成 L型细菌的感染 人工诱导 临床因素 (1)抗生素,如青霉素、先锋霉素、万古霉素; (1) 抗生素使用不规范 (2)酶类,如溶菌酶、脂酶 (3)机体的一些免疫因素 如抗体、补体、吞噬细胞 (4)物理因素,如紫外线; (5)化学因素,如去氧胆酸盐 (1) 抗生素使用不规范 (2) 抗生素联合应用不合理 (3) 宿主机体的代谢原因 (4) 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系 统障碍 人工诱导 L型细菌的感染
四 L型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革兰氏阴\阳细菌的细胞壁结构简介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
革兰氏阴\阳细菌的细胞壁结构简介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对比 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主要结构 肽聚糖,磷壁酸 外膜,肽聚糖 强度 较坚韧 较疏松 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结构 含5肽交联桥;三维立体 直接交联;二维网状 肽聚糖层数 可多达50层 1—2层 肽聚糖含量 占细胞壁干重50%—80% 占细胞壁干重5%—20% 糖类含量 约45% 15%—20% 脂类含量 1%—4% 11%—22% LPS - + 孔蛋白 壁磷酸 外膜 周浆间隙
L型细菌与普通细菌的区别: 嗜高渗性 返祖性 弱抗原性 嗜高渗性 返祖性 弱抗原性 对渗透敏感,适合在高渗环境中生长 仍存在编码缺损细胞壁的基因 返祖性 返祖性 弱抗原性 大多数致病因子镶嵌在细胞壁中 弱抗原性
五 何为“L型陷阱” 漏诊误诊 L型陷阱 革兰氏检测假阴性 白细胞指数正常 停药后的反复 抗菌药物失效
不同菌株L型的药敏结果(1)
不同菌株L型的药敏结果(2) 1998年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林成水、 陈亢川报道
六 L型细菌的致病性 (一)致病机理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对猴肾细胞致病变作用为例 (2000年《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杂志》夏佩莹、刘勇等报道)
(二)致病特点 间质性炎症 (1989年《蚌埠医学院学报》张世馥、马筱玲等报道) 【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L型菌感染对心肌有轻度损害,引起心肌细胞浊肿,偶见有空泡变住。心肌间质充血、水肿。有不等量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呈灶性或弥漫性浸润。】 【肺泡隔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伴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肺泡隔明显增宽,肺泡腔几乎无渗出物或仅含少许浆液。肺内小血管周围常有淋巴细胞呈套状浸润。】
可与体细胞融合 进入胞质或核内 导致细胞恶变 失去原菌的特征性病变 致病性一般 比原细菌轻, 但易回复。
(三)常见复发性疾病与L型 1. 肾盂肾炎
2. 慢性宫颈炎与子宫内膜炎 分离出大量的L型,是造成不孕的主要原因。
(1999年《中国消化杂志》郑鹏远、唐芙爱等报道) 3. 胃肠道感染: 幽门螺杆菌NCTC11637螺旋状体 (A)及圆球体(B)2%磷钨酸负染色 放大倍数分别为16,000及18,000 (1999年《中国消化杂志》郑鹏远、唐芙爱等报道)
4. 结核 【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内有大块干酪样坏死,其边缘有大过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未见郎罕氏巨细胞、类上皮细胞及结核结节。坏死物涂片见膨大的抗酸杆菌。培养见有小的抗酸颗粒。】
5. 其他 骨髓炎、关节炎 脑膜炎 下呼吸道感染
七 应对措施---- L型细菌的治疗建议 (一)体外分离培养 培养基成分:细菌L型难以培养,其营养要求基本与原菌相似,但需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即必须补充3%--5%NaCl溶液、10%--20%蔗糖或7%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稳定剂,以提高培养基的渗透压。同时还需要加10%--20%人或马血清。制备固体培养基时,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8%--1.0%的少量琼脂,使L型在生长时可以琼脂为支架。
(1999年《湖北医科大学》施雪梅等报道)
L型用药意见 延长疗程 适当选抗菌药物 药敏的变迁 联合用药
八 L型细菌临床治疗实例
九 我国L型细菌的研究进展 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 L型细菌学术会议 1993年 11月 8~10日 1985 全国L型学习班 全国L型细菌学组 1990 20世纪 70年代前 零星报道 80年代初 临床检验出现L型变异 2006 12月 第二届“感染性疾病检测新进展研讨班”暨“第七次全国L型细菌学术会议” 由厦门市第一医院承办。 1995 贵阳 L型细菌 学组已由多个医学协会 联合领导
突出贡献
十 存在问题与展望 L型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L型免疫的研究国内外关注较少 基层医院普遍缺乏研究技术和设备条件,最关键的是医务人员对其认识浅薄。 L型细菌诊断标准和药敏试验还不够统一规范 L型细菌还存在一些非常规感染
展望 人类与L型 细菌的斗争将 任重而道远
致谢 组长&筹划:陈毅庭 编写:陈毅庭、陈姣凤、余超逸、 王盛洲、倪洁璐 整理编辑:苏开元 指导老师:邵红霞、江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