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第二节 审计风险 第三节 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第六章 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第二节 审计风险 第三节 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一、重要性的含义 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二、重要性准则的总体要求 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及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三、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的因素 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三、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的因素 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 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较小金额错报的累计结果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三、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的因素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三、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的因素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1.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2.审计的目标,包括特定报告要求。 3.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不同的报表项目的关心程度不同。一般而言,如果认为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出现较小金额的错报就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财务报表各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4.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四、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 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 (一)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的结论。注册会计师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四、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 (一)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确定多大错报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所作决策,是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的结果。很多注册会计师根据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的惯例及自己的经验,考虑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通常先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四、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 (一)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在实务中,有许多汇总性财务数据可以用作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如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费用总额、毛利、净利润等。在选择适当的基准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 (1)财务报表的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所定义的财务报表指标(如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及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提出的其他具体要求; (2)对某被审计单位而言,是否存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报表项目(如特别关注与评价经营成果相关的信息);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及所在行业; (4)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所有权性质以及融资方式。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四、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 (一)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在确定恰当的基准后,注册会计师通常运用职业判断合理选择百分比,据以确定重要性水平。以下是一些参考数值的举例: (1)对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自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的 5%,或总收入的 0.5%; (2)对非盈利组织,费用总额或总收入的 0.5%; (3)对共同基金公司,净资产的 0.5%。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四、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 (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由于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由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信息汇集加工而成,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实施审计,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的结论。因此,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 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称为“可容忍错报”。可容忍错报的确定以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评估为基础。它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第一,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性质及错报的可能性;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四、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 (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在确定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第一,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性质及错报的可能性; 第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重要性水平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由于为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即可容忍错报,对审计证据数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确定可容忍错报。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五、从性质方面考虑重要性 金额不重要的错报从性质上看有可能是重要的。注册会计师在判断错报的性质是否重要时应该考虑的具体情况包括: 1.错报对遵守法律法规要求的影响程度。 2.错报对遵守债务契约或其他合同要求的影响程度。 3.错报掩盖收益或其他趋势变化的程度(尤其在联系宏观经济背景和行业状况进行考虑时)。 4.错报对用于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的有关比率的影响程度。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五、从性质方面考虑重要性 5.错报对财务报表中列报的分部信息的影响程度。例如,错报事项对分部或被审计单位其他经营部分的重要程度,而这些分部或经营部分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或盈利有重大影响。 6.错报对增加管理层报酬的影响程度。例如,管理层通过错报来达到有关奖金或其他激励政策规定的要求,从而增加其报酬。 7.错报对某些账户余额之间错误分类的影响程度,这些错误分类影响到财务报表中应单独披露的项目。例如,经营收益和非经营收益之间的错误分类,非盈利单位的受到限制资源和非限制资源的错误分类。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五、从性质方面考虑重要性 8.相对于注册会计师所了解的以前向报表使用者传达的信息(例如,盈利预测)而言,错报的重大程度。 9.错报是否与涉及特定方的项目相关。例如,与被审计单位发生交易的外部单位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成员有关联。 10.错报对信息漏报的影响程度。在有些情况下,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并未对该信息作出具体要求,但是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认为该信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很重要。 11.错报对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的影响程度,该影响程度能被合理预期将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产生影响。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六、何时应考虑重要性 审计准则规定,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评价错报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 本准则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说明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评价错报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如何考虑重要性及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七、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这里所说的重要性水平高低指的是金额的大小。通常,4000 元的重要性水平比2000元的重要性水平高。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八、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对审计程序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及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的考虑贯穿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不同的审计阶段,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都会对审计程序产生影响。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九、 评价错报的影响 1、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 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包括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和推断误差,分别说明如下: (一)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 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能够准确计量的错报,包括下列两类: (1)对事实的错报。 这类错报产生于被审计单位收集和处理数据的错误,对事实的忽略或误解,或故意舞弊行为。 (2)涉及主观决策的错报。这类错报产生于两种情况:一是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估计值的判断差异,二是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的判断差异,由于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选用会计政策造成错报,管理层却认为选用会计政策适当,导致出现判断差异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九、 评价错报的影响 1、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 (二)推断误差 也称“可能误差”,是注册会计师对不能明确、具体地识别的其他错报的最佳估计数。推断误差通常包括: (1).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的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例如,应收账款年末余额为2000万元,注册会计师抽查样本发现金额有100万元的高估,高估部分为账面金额的20%,据此注册会计师推断总体的错报金额为400万元(即2 000×20%),那么上述100万元就是已识别的具体错报,其余300万元即推断误差。 (2).通过实质性分析程序推断出的估计错报。
第六章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九、 评价错报的影响 2、评价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估在审计过程中已识别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是否重大。 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评估尚未更正错报单独或累积的影响是否重大。在评估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和财务报表层次考虑这些错报的金额和性质,以及这些错报发生的特定环境。
第六章 第二节 审计风险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Audit Risk)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 采取不当的审计行为引起的风险: 误受险: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发表不当审计意见; 误拒险:报表公允表达而发表不当审计意见; 其他:如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而起诉CPA审计失败。
第六章 第二节 审计风险 三、 审计风险形成的三个环节 第六章 第二节 审计风险 三、 审计风险形成的三个环节 固有风险(Inherent Risk):假设有关被审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全不存在的情况下,该项目发生差错(例如会计人员在记录数据时少写了一个零)的可能性; 控制风险(Control Risk):某项目在发生差错的情况下,未被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发现(例如已有的错误记录没有被复核人员所发现)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Detection Risk):差错在未被内部控制制度发现并予以纠正的情况下,又未被审计人员检查发现的可能性。 最终审计报告中某项目出现差错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 就应该等于以上三种风险之乘积。 AR=DR* IR*CR AR:审计风险;DR:检查风险;IR:固有风险;CR:控制风险。
第六章 第二节 审计风险 四、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是利用审计风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确定计划检查风险水平或评估实际审计风险水平的重要工具。 DR=AR / ( IR*CR ) 在审计风险既定的情况下,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及控制风险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也就是说,当审计人员为某个项目确定了一个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时,被审计项目在审计前发生差错的概率( IR*CR )越大,审计人员必须努力将检查风险控制得越低
第六章 第三节 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一、了解被审单位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二、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 第六章 第三节 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一、了解被审单位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二、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 1、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注册会计师对控制环境的了解影响其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有效的控制环境可以使注册会计师增强对内部控制和被审计单位内部产生的证据的信赖程度。
第六章 第三节 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二、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 第六章 第三节 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二、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 如果控制环境存在缺陷,注册会计师在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作出总体修改时应当考虑: (一)在期末而非期中实施更多的审计程序; (二)主要依赖实质性程序获取审计证据; (三)修改审计程序的性质,获取更具说服力的审计证据; (四)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
第六章 第三节 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二、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 第六章 第三节 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二、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 2、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下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本章的规定考虑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根据准则规定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根据准则规定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根据准则规定评价列报的适当性。
第六章 第三节 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二、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 第六章 第三节 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二、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 3、在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风险的重要性; (二)重大错报发生的可能性; (三)涉及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特征; (四)被审计单位采用的特定控制的性质; (五)注册会计师是否拟获取审计证据,以确定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