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二 走向高峰的中华文明 ——秦汉至宋元时期 (公元前221—公元1368) 八、宋元经济文化
(2008·广东单科·2)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 A.西周 B.西汉 C.晋 D.宋 知识点一:经济重心南移 (2008·广东单科·2)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 A.西周 B.西汉 C.晋 D.宋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4</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首先需明确图中的江水指长江,然后注意图片中阴影部分大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说明这一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古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可判定这一时期为宋朝。 【答案】D
知识点一:经济重心南移 (2010·海南单科·5)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3</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北方“养生之具不求于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贫富差距不大,无法得出北方比南方农业发达,排除A,南方“多末作以病农”,“兼并之患兴”是贫富差距的原因,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看到北方比南风更稳定,“未”指工商业,南方“多末”因此答案C。 【答案】C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知识点一:经济重心南移 (2012·安徽文综·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2</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53.63%,A项错误;从材料数据无法得出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C项错误;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加快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D项错误;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53.63%,B项正确。 【答案】B
(2015课标全国Ⅱ,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知识点一:经济重心南移 (2015课标全国Ⅱ,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3</ANSWER></POWERCLICK>
【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
(2016·海南单科·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知识点一:经济重心南移 (2016·海南单科·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0</POINT><ANSWER>4</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推广铁农具导致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东晋”等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在魏晋、唐朝后期官府组织官府组织的屯田主要表现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大量土地荒芜,与“江南”不相符,故B项错误;东晋,唐朝后期至五代都是战乱频繁的时期,统治者不会用减税这种方法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江南的开发与历史上魏晋时期,五代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有关,故D项正确。 【答案】D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影响 ⒈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深化探究
⑵对人囗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囗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囗的南迁。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影响 ⒉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深化探究 ⑴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⑵对人囗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囗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囗的南迁。
⑶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影响 ⒉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深化探究 ⑶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开发过度,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0·海南单科·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知识点二:土地兼并 (2010·海南单科·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3</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国家也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答案】C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知识点二:土地兼并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4</ANSWER></POWERCLICK>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知识点二:土地兼并 (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2</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 【答案】B
水利文献 《河渠书》《沟洫志》等 水利 工程 战国 两汉 灌溉 工具 隋唐五代 宋代 明清 知识点三:水利事业发展 必修二P.8~P.9 水利文献 《河渠书》《沟洫志》等 水利 工程 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两汉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王景成功治理黄河 灌溉 工具 隋唐五代 北方: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 宋代 水转翻车 明清 风力水车
知识点三:水利事业发展 王祯《农书》所绘的高转筒车 水转翻车
知识点四:手工业成就 (2013·天津高考)“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起,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2</ANSWER></POWERCLICK>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知识点四:手工业成就 (2011浙江高考)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2</ANSWER></POWERCLICK>
(2011年浙江文综,14)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 知识点四:手工业成就 (2011年浙江文综,14)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4</ANSWER></POWERCLICK>
汝窑 定窑 钧窑 官窑 龙泉窑 耀州 景德镇
知识点四:手工业成就 (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4</ANSWER></POWERCLICK>
【解析】从材料中“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明代,故A项错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且贡于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的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D项正确。
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知识点四:手工业成就 (2014·四川高考,节选)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②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③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④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⑤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⑥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4</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选项,但完整的分析材料,D选项更符合题意。 【答案】D
(2011·天津文综·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1·天津文综·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1</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答案】A
(2011·海南单科·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1·海南单科·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3</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宋代商业的一个特点是实行街市制,即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在受政府的直接监视。选项A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排除;选项B中的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即市受到政府的管理,排除;选项D中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即“坊”中经营,属于唐以前的商业活动特点,排除D项;因此本题选C 【答案】C
(2012·江苏单科·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2·江苏单科·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4</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宋朝商业的发展打破了坊市的隔离;突破时间的限制,早市和夜市得到发展;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出现了草市。A项坊市的隔离仍然存在,BC项反映的是草市和夜市,与突破场景不符合,图片反映的是宋开封城内商业的繁荣景象,因此选D项。 【答案】D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2·安徽文综·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1</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北宋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但与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分开的,B项错误;文娱场所多由私人经营,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二者功能上存在区别;“通宵不绝”的夜市说明市经营的时间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A正确。 【答案】A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3·海南单科·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1</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从唐朝到宋代赋税形式的变化,从实物赋税到货币赋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赋税的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内容,排除D。 【答案】A
(2014·山东文综·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4·山东文综·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3</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传统农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是衰退,而是进步的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的信息说明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户数增多,从而说明农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5·重庆文综·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3</ANSWER></POWERCLICK>
【解析】据“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说明官员主张乡村交易加强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因此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故C项正确;宋代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被突破,故D项错误。 【答案】C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5·安徽高考卷)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1</ANSWER></POWERCLICK>
【解析】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当地,并没有说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表现农本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A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5·北京文综·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2</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 【答案】B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3·重庆文综·4)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4</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由材料“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A、C;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 【答案】D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4·全国新课标卷II·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1</ANSWER></POWERCLICK>
(2016·天津文综·2)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6·天津文综·2)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2</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图片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题中给出的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是印刷纸币的模板,它的存在能反映出北宋发行了纸币,故①正确;从铜版拓片的内容,可知当时印刷技术水平,故②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纸币拓片,不是纸币实物材料,故③错误;从纸币出现和拓片上文字,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2·福建文综·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2</ANSWER></POWERCLICK>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司马光的观点是农、工、商皆有利于财富增加,其中“商贾流通”可以使“农、工、商贾皆乐其业”对“公家之利”十分重要,也就是商业流通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重农抑商”与司马光的观点不符,故A项错误;保持社会稳定与题干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农本商末”与司马光的观点不符,故C项错误;促进商业流通与司马光观点一致,故D项正确。 【答案】B
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商人的赋税加倍。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必修二P.22~P.24 商鞅变法明确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商人的赋税加倍。 唐代实行西汉时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市的设立和废止决定于朝廷的命令;朝廷设官对市严格管制;市的交易时间收到限制。 宋朝商人在社会上遭受鄙视,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受歧视的现象开始转变。
(2011年天津卷,25)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 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开封 ③临安——苏州 ④益州——成都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1年天津卷,25)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 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开封 ③临安——苏州 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2</ANSWER></POWERCLICK>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2·天津文综·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1</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朝对外交往的理解能力。福建泉州港古代被称为刺桐城、温陵,是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故选A。 【答案】A
(2015·海南单科·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5·海南单科·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2</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我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航海技术进步,故B项正确;漕运指的是内河航运,与海外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B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知识点五: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6·浙江文综·14)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2</ANSWER></POWERCLICK>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九市开场,货别隧分”出自于汉朝班固的《西都赋》,写的是当时长安的商业经济“九市”的情况,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贝锦斐成,濯色江波”出自魏晋左思的《蜀都赋》,写的是成都的织锦,与商业无关,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出自于唐朝元稹的《估客乐》,写的是当时各地的所产商品均汇聚的长安城,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出自于元末明初孙蕡的《广州歌》,写的是当时的广州的商船和商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015年山东文综,38)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⑴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⑵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答案:⑴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⑵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⑴问“历史现象”依据材料一图中主要商业圈的分布分析出宋代商品经济得到突破性发展;依据材料一图中“瓦子”的分布、材料二中“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衣冠更易”“不体旧规”“斗美夸丽”“非复旧时淳朴矣”等信息分析出宋代社会上出现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联系”可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观念变化对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和儒学家对此做出的反应作答。第⑵问为开放性设问,考生可以从魏晋南北朝至宋代儒家思想所受到的冲击或挑战的角度补充材料,也可从市民阶层的发展及其需求的角度补充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六:宋代理学 (2010·浙江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2</ANSWER></POWERCLICK>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答案】B
(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知识点六:宋代理学 (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1</ANSWER></POWERCLICK>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王安石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活动和人的形体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形”的存在;B、C、D三项均突出了“天地”或“万物”这一“形”的存在。A项是宋明“心学”的观点,“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这明显与王安石的思想相对立。故选A。 【答案】A
(2012·海南单科·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知识点六:宋代理学 (2012·海南单科·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1</ANSWER></POWERCLICK>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B、D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生,仁也”,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如果对“阳生万物、阴成万物”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内在关系:生,仁也。易错选C项。 【答案】A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知识点六:宋代理学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3</ANSWER></POWERCLICK>
知识点六:宋代理学 (2013·福建文综·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4</ANSWER></POWERCLICK>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本题具有乡土气息,解题关键在于对“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这段话的理解。A选项“三纲五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材料没有表达出这个意思;B、C选项都缩小了材料范围,只提到一个方面“去恶从善”、“保守家业”;所以选D。 【答案】D
知识点六:宋代理学 (2013·广东文综·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4</ANSWER></POWERCLICK>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关键是“明理”一词,说明理学已经产生,则A、B可排除。而朱熹是主张格物致知的,是通过处在手段明理,而材料是反对的,因而选D。 【答案】D
(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知识点六:宋代理学 (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4</ANSWER></POWERCLICK>
解题思路:①审题干,找题眼:“对人性的新认识”“存天理,灭人欲”。 ②审设问,找关联:宋明理学家认为人性是本善的,但是后天的各种私欲蒙蔽人的良知,所以需要“存天理,去人欲”。 ③辨选项,定答案:“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它们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B两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015·全国新课标I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知识点六:宋代理学 (2015·全国新课标I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答: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不同之处”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弄清孔孟儒学、汉代儒学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孔、孟和汉代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然后指出两者的不同所在;“发展”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特有的内容即可。
⑴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经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学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深化探究 宋明理学的特点 ⑴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经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学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⑵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⑶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家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知识点六:宋代理学 (2015海南单科,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1</ANSWER></POWERCLICK>
①审题干,找题眼:“佛教‘大无为’而‘治心’”“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②审设问,找关联: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题干材料从“治心”的角度阐释了佛教思想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佛教适应社会政治的主动性。 ③审题肢,定答案:根据材料“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可知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相结合,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故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史料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明理学的影响 史料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 ⑴根据史料一,指出宋代理学倡导怎样的精神境界。 答:理学强调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史料二 “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摘编自《宋明理学·朱熹》 ⑵根据史料二,概括说明宋明理学是如何将传统儒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的。 答:理学把封建儒家的伦理纲常提高到“天理”的高度。
史料三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宋明理学的影响 史料三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⑶根据史料三,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认识。 答:理学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毒害,泯灭了人性。
知识点七: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析宋代的阶段特征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3</ANSWER></POWERCLICK>
【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C
知识点七: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析宋代的阶段特征 (2012·全国新课标卷)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4</ANSWER></POWERCLICK>
宋元时期中国封建文明成熟的时代特色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宏观思考 宋元时期中国封建文明成熟的时代特色 政治方面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经济方面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地 文化方面 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产生,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宋词和元曲的繁荣
直接影响宋元时期文化发展变化的因素 深化探究 政治 中央集权 的加强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知识分子的 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形成与繁荣 国家的分 裂和统一 宋朝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的创作风格 经济 商品经济 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科技 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知识点八:四大发明的影响 (2014·江苏高考卷)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3</ANSWER></POWERCLICK>
【解析】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此之后的五代后唐时期的人不可能发明雕版印刷术,故A错误;题中材料没有提到活字印刷,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故B项错误;雕版印刷从官方的“剧增”“大量”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C项正确;“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不仅仅限用于官方刻书,故D项错误。 【答案】C
因为宋徽宗写写画画,北宋竟然灭亡了!|顽史 知识点九:繁荣的宋代文化 因为宋徽宗写写画画,北宋竟然灭亡了!|顽史 文/马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