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 理》 (七年级上册) 简 介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 理》 (七年级上册) 简 介 葛文城
教材改革的突破口 2. 所要落实的课程标准 3. 知识结构 4. 技能和能力培养 5. 教材编写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地理教材设计思路 教材改革的突破口 2. 所要落实的课程标准 3. 知识结构 4. 技能和能力培养 5. 教材编写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 1. 教材改革的突破口(1) 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教学内容表达注意多样化 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密切 联系学生生活经历与体验 语言注意儿童化,与学生共鸣 教学内容的编排突出探究性
1. 教材改革的突破口(2) 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自主学习 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自主学习 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二)地图 二、世界地理 (一)海洋与陆地 (二)气候 (三)居民 (四)地区发展差异 2.所要落实的课程标准(七上)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二)地图 二、世界地理 (一)海洋与陆地 (二)气候 (三)居民 (四)地区发展差异
3.知识结构(七上) 陆地和海洋 地球和 天气与气候 地图 居民与聚落 合作与发展 大洲和大洋 海陆的变迁 地球和地球仪 多变的天气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世界的气候 合作与发展 居民与聚落 人口与人种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地球和 地图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运动
4. 技能和能力培养(举例) 运用地球仪的技能(演示) 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 地理观察、观测技能(地理图片、示意图以及野外观测等) 获取(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判断地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出地理问题、作出假设、提出探究思路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 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5. 教材编写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满足最低要求 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 满足最低要求 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 突出学习方法 寻求更多地展示学习地理的方法,而不强调对地理知识“量”上的把握。 注重拓展空间 知识的拓展,能力的迁移。 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教材章节的逻辑顺序,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附]研究性学习课程③ “ 研究性学习 ”的特点—— 学习目的: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 学习内容: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而不把科学知识、学科强化为核心内容 学习理念: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通过转变学生学校方式以促进每一 学生的全面发展 ——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 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附]研究性学习课程④ “ 研究性学习 ”几种价值取向的反思—— 1)防止成人专业化倾向 研究性学习最大的效益就是学生所形成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健全发展的个性 2)防止功能上的过分狭窄化倾向 研究性学习应使获得和应用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本身成为学生课题探究的一部分,让学生面对课题探寻研究方法,在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了解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3)防止科学化的倾向 科学化倾向最终可能导致的是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
[附]研究性学习课程⑤ “研究性学习” 的目标定位—— 1)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 知识的综合运用
把握课标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地理教学建议 把握课标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 1. 把握课标 哪些内容是课标所规定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这些知识和技能,课标规定要达到什么样水平? 教材是怎样呈现这些内容的? 落实课标要求的关键是什么? 哪些内容是课标所规定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这些知识和技能,课标规定要达到什么样水平? ?
课程标准①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 学科教育标准是量度教育质量的准绳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课程标准描述的是学生学校所包括的主要领域及大多数学生在每一学习领域能达到的学校结果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课程标准框架》
课程标准② 对“课程标准”的认识 1)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2)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 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4) 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 “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 5)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课程标准③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1.结果性要求 1)知识方面 ① 了解水平——包括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例;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如,说出、描述、举例、识别、知道等。 ② 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才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理、区分、扩展;提出证据;收集、整理形象等。 如,解释、说明、比较、理解、归纳、判断、收集、整理等。 ③ 应用水平——包括在新情境中使用的抽象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如,应用、运用、设计、评价等。
课程标准④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2) 技能方面 ① 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如,模拟、模仿、重复、再现等。 ② 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如,绘制、测量、查阅、计算等. ③ 迁移水平——包括在新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等。 如,联系、运用等。
课程标准⑤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2. 体验性要求 ① 经历(感受)水平——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如,感受、体验、体会、尝试、感知、寻找、交流、参观、访问、调查、考察等。 ② 反映(认同)水平——包括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反应等。 如,认同、接受、欣赏、关心、重视、尊重、爱护、珍惜等。 ③ 领悟(内化)水平——包括形成相对稳定的态度;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如,形成、养成、树立、建立、增强等。 所列举的一些行为目标常用词语中,有出现于“标准”中,也有出现于“活动建议”中的。 出现于“标准”中的,是必须达到的目标;而出现于“活动建议”中的,这是要求达到;两者是有差异的。
把握课标举例(1) 课标要求: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说明:“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一项,旨在通过该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 ——“理解”水平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表示地球的大小。 ——“认知”水平 教材呈现方式: 文字叙述、两幅图、一项活动 落实的关键: 组织学生活动
把握课标举例(2)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理解”水平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青海、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呈现方式: 文字叙述、地图和相关资料、活动 落实的关键: 通过比较(包括组织学生活动)掌握学习大洲地理的基本方法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必备的教具 (包括资料) 课标要求 在教学中的地位、价值、作用 设计教学过程 问题设计 活动设计 教材呈现方式 学生学习活动及 方法指导 问题设计 课标要求 在教学中的地位、价值、作用 教材呈现方式 设计教学过程 学生特点
〖附〗(教师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一般是指课程编制人员的课程研制。 在这里,专指教师为实现课程目标对本学科教学的总体构思、总体设计;其有些类似于“教学计划”,但是,学要更对本学科的课程目标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实现课程总体目标的(总体)计划。
(教师的)课程设计的要点 应明确本学科在某一学段的总体目标 要明确本学科在某一分学段的目标,并要理解分学段目标在学段总体目标中的价值、地位、作用 要充分关注本学科某一章节(某一知识点)在实现课程总体目标中的价值、地位、作用 要全面了解、熟悉本学科的课程结构,深刻理解本学科各部分之间关系
3.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1)内容决定形式 2)组织活动的目的 例如:七上(概论) 直线型——向纵深探究 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获取新知识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学会学习(地理学习方法)
〖附〗“地图” 一节的教学设计(1-1) 课标——标准: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附〗“地图” 一节的教学设计(1-2) 课标——活动建议: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 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效区域的平面草图。 组织一次使用地图“寻宝”、定向行军等活动。 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大概地点的最佳交通线路。
〖附〗“地图” 一节的教学设计(1-3) 课标——说明: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一项,只要求学生知道电子地图光盘、公共场所设置的弟子查询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卫星云图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价值和作用: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 读图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贯穿于整个中学地理教学过程; 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深化、加强的过程; 本节只是一个基础,一个开端,关键在于能室学生掌握地图最基本地知识。
〖附〗“地图” 一节的教学设计(2-1) 教材分析——地图的基本要素: 四段文字、三幅图、三个活动 四段文字: 第一段概述:地图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简述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地图的三要素。 第二至第四段,分别讲述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三幅图 图1.22 以图说明地图是怎样绘制的;介绍地图三要素 图1.23 帮助认识在地图上怎样辨别方向 图1.24 介绍常用的图例
〖附〗“地图” 一节的教学设计(2-2) 三个活动 活动1 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如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识别方向。 活动1 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如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识别方向。 活动2 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如何在地图上识别方向、量算距离。 活动3 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航片。 ——这一部分主要落实课标中的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这条标准
〖附〗“地图” 一节的教学设计(3-1)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 五段文字、四幅图、三个活动 四段文字: 第一段简要说明地图上常用等高先来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第二段简要说明海拔高度和等高线。 第三段简介等深线。 第四段简要说明等搞线的疏密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第五段简介分层设色地形图。 四幅图 图1.27 以图说明怎样计算海拔高度 图1.28 帮助认识等搞线的概念 图1.28 介绍等高线索表示的不同地形类型 图1.29 介绍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表示地形的
〖附〗“地图” 一节的教学设计(3-2) 三个活动 活动1 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是如何表现的。 活动2 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加深对等高线的认识。 活动3 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并认识等高线的疏密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这一部分主要落实课标中的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和“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地形类型”这两条标准
〖附〗“地图” 一节的教学设计(4-1) 教材分析——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三段文字、两幅图、三个活动 三段文字: 第一、二两段,简要说明地图的种类很多,同一类地图因比例尺的不同,表示内容的详略也不一样;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选用不同的地图,以获取准确的信息。 第三段简介现代技术的应用与新型地图(并配以阅读材料,简介地图的发展及种类)。 两幅图 图1.33 以图说明地图的种类及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详略的关系 图1.34 介绍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
〖附〗“地图” 一节的教学设计(4-2) 三个活动 活动1 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根据不同需要如何选用不同的地图。 活动1 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根据不同需要如何选用不同的地图。 活动2 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运用地图选择出行交通线路。 活动3 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在地图上量算距离及不同比例尺与表示范围的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这一部分主要落实课标中的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和“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这两条标准
根据学生情况制定教学方案(以“地图的基本要素”为例 ) 不妨作这样的假设:以班为单位,学生的整体基础可分为 较好 一般 较差 三种类型 〖附〗“地图” 一节的教学设计(5-1) 根据学生情况制定教学方案(以“地图的基本要素”为例 ) 不妨作这样的假设:以班为单位,学生的整体基础可分为 较好 一般 较差 三种类型
〖附〗“地图” 一节的教学设计(5-2) 第一种情况——较好 问题→活动→在展开活动中,逐步深入地学习本节内容——带着问题,通过尝试(地理实践),自主学习 如,要求学生绘制校园平面图 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地理实践 教师可以提示: 1. 告知学生校园大致的大小(长、宽距离),怎样把校园平面图绘制在一长16开大小的纸上——引出比例尺的概念 2. 校园中有各种地形物——引出图例的概念 教室、操场、道路……等等,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 3. 如何正确表示校园内各种地形物的方向,各种地形物之间的相对为中关系——引出方向的概念
〖附〗“地图” 一节的教学设计(5-3) 第二种情况——一般 问题→自学→活动(教材中设计的活动) ——带着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递进式的各种小型活动,展开教学 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开展活动 第三种情况——较差 教师讲解→组织讨论→开展活动(教材中设计的活动)——讲授,组织自学 教师的作用:指导学生理解教材,组织开展活动
〖附〗 七年级部分教材的 分析与教学建议
这是一节绪言课 目的: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地理的意义—— 1. 生活离不开地理; 2. 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与同学们谈谈地理(1) 这是一节绪言课 目的: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地理的意义—— 1. 生活离不开地理; 2. 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与同学们谈谈地理(2) 1. 生活离不开地理 地理环境 行 住 食 衣
与同学们谈谈地理(3) 衣:穿衣与当地气候及天气变化的关系 食:食物与当地农产品、当地的气候以及当地生活传统的关系 住:住房与当地气候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行:辨别方向,选择行进的交通线路,到另一地方去所需准备的服装,以及传统的交通工具等
与同学们谈谈地理(4) 2. 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人类生活离不开地理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亲和的自然,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地制宜 ——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地理方法分析问题 ——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环境伦理观
教学方法: 谈话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体验展开讨论 教师作用: 启发、引导 最后概括总结(归纳学生讨论发言的内容,作适当的补充) 与同学们谈谈地理(5) 教学方法: 谈话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体验展开讨论 教师作用: 启发、引导 最后概括总结(归纳学生讨论发言的内容,作适当的补充)
第一章第一节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目的: 1.通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 2.是学生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课时:1课时
第一章第一节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可结合教材图1.1, 先简略揭示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大致过程: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卫片 然后,组织学生按教材设计的活动1、2,开展活动
第一章第一节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3) 除了教材上“海边看帆船”、“月食”两个证据外,教师课启发学生提出诸如“登高望远”等其他证据。 教学方法: 讲解、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教师作用: 讲解,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 从人类对地区认识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第一章第一节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图1.2 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较难形成关于地球大小的空间想象,教师可叫学生计算: 假设:我们同学伸开双臂的长度为1.5米,同学们手拉着手,要多少人才能围绕赤道一周。(约27000000人) 假设:同学胸前到背后的厚度为0.3米,同学们紧贴着排成一队,要多少人才能围绕赤道一周。(约1.3亿人)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教师作用: 讲解,指导、引导 第一章第一节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5)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教师作用: 讲解,指导、引导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线和纬线(1) 目的: 1. 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 使学生学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课时:2课时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线和纬线(2) 预备知识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按一定比例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诸如建筑模型、汽车模型、飞机模型等认识地球模型 关于制作简易地球仪这一活动,可布置学生课后去做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教师作用: 指导,讲解,引导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线和纬线(3)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1.7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知道地球上的点和线——地轴、南极和北极、经线和纬线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电影院的座位表认识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 在学生初识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按教材设计开展活动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图1.7,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讲解,组织开展活动 教师作用: 指导,讲解,组织活动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线和纬线(4) 利用经纬网定位 组指学生通过活动掌握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位置的基本方法 (有条件的学校,可视学生的情况,补充简介“全球定位系统”[GPS]) 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作用: 补充设计相关的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目的: 使学生学会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课时:2课时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 目的: 使学生学会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课时:2课时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2) 地球的自转 教师作地球自转的示范演示,并作简略的讲解(什么叫自转、自转的方向、自转的周期等),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设计的活动,观察用自制简易地球仪演示自转所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教学方法: 教师示范演示,讲解,指导学生活动,组织讨论 教师作用: 示范、讲解、组织活动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3) 地球的公转 教师作地球公转的示范演示,并作简略的讲解(什么叫公转、公转的方向、公转的周期、公转时地轴倾斜的角度等),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设计的活动,观察用自制简易地球仪演示公转所产生的现象——季节变化、五带 教学方法: 教师示范演示,讲解,指导学生活动,组织讨论 教师作用: 示范、讲解、组织活动 第一章第二节地图(略)
第二章 第一节 1课时 通过活动(如网格法)引导学生认识海陆分布比例——“三分陆七分海” 第二章 第一节 1课时 通过活动(如网格法)引导学生认识海陆分布比例——“三分陆七分海” 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引导学生认识海陆分布特点(陆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北半球,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 通过指导学生读图(结合指导学生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第二章第二节 1课时 通过讲解“沧海桑田”,并指导学生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海陆变迁 通过讲解并指导学生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大陆是在不断漂移的 通过讲解并指导学生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第三章 第一节 1~2课时 通过组织活动——教师归纳,引导学生了解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引言) 第三章 第一节 1~2课时 通过组织活动——教师归纳,引导学生了解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引言)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3.4,使学生认识一般所说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阴晴、风雨、冷暖等 通过指导学生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怎样看“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通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第三章 第二节 2课时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和阅读“阅读材料”,使学生认识气温的表示方法 第三章 第二节 2课时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和阅读“阅读材料”,使学生认识气温的表示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认识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3.13,并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认识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和年变化规律
第三章 第二节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图3.15,理解等温线的概念,并初步掌握怎样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然后通过指导学生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的最基本的规律——气温有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段“在山地……”和结合读图3.16,初步认识山地气温垂直分布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分析“暑假,人们为什么要到山上区避暑”等问题
第三章 第三节 2课时 通过组织活动——教师归纳,引导学生认识降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三章 第三节 2课时 通过组织活动——教师归纳,引导学生认识降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3.19,并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认识不同地方降水的季节变化是各不相同的
第三章 第三节 3. 首先引导通过学生回忆“等温线” (知识迁移)——引入等降水量线概念 第三章 第三节 3. 首先引导通过学生回忆“等温线” (知识迁移)——引入等降水量线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3.21,并按教材设计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全球降水分布的基本规律: 赤道地区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西岸) 中纬度(温带)地区(大陆沿海——内陆) 高纬度(极地)地区
第三章 第四节 2课时 可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诸如“四季如春”、“风和日丽”、“狂风暴雨”、“严冬酷夏”等词语,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1、2),使学生认识气候与天气两概念的差别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3.22、3.23,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3),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复杂多样),并能读图说出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
第三章 第四节 通过引导学生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认识: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章 第四节 通过引导学生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认识: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学生以自身的实践,认识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对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初步的认识并不把爸爸并不把爸爸不
第四章 第一节 2课时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图4.1,并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认识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 第四章 第一节 2课时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图4.1,并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认识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图4.5,并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认识世界人口分布大势——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地区和人口稀疏区的主要分布地区
第四章 第一节 3.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图4.7、4.8,以及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认识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 4.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4.10,使学生能说出世界三大人种各自主要的特点 5.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4.11,并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能在地图上指出三名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第四章 第二节 1课时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分析图4.12,使学生知道世界上主要的语种 第四章 第二节 1课时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分析图4.12,使学生知道世界上主要的语种 通过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对汉、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的分布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对三大宗教的分布既不同宗教的文化传统有初步的认识
第四章 第三节 1~2课时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对比分析图4.16中不同聚落景观的差异,并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对农村、城市两种聚落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4.19,观察图4.20、4.21、4.22,并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有初步的了解
3.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4.26、4.27,并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聚落)的意义有初步的了解 第四章 第三节 3.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4.26、4.27,并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聚落)的意义有初步的了解
第五章 1~2课时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5.1、5.2,并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对国家和地区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引言)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5.4、5.5,并进行对比,分析图5.6,并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了解发展中国家语发达国家地区分布特点
第五章 3.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图5.9,并按教材的设计开展活动,使学生对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有初步的认识
谢谢! 敬请批评指正
教科书配套材料 《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地理教科书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延边教育出版社 教学投影片,人教电子音像出版社 北京沙滩后街55号, 人民教育出版社读者服务部(100009) 学生地图册和学生填充图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邮编:100045 星球地图出版社, 北京市三环中路69号,邮编:100088
通讯地址 葛文城 上海市比乐中学 上海市崇德路43号 邮政编码:200021 电话:021-63558538-818 葛文城 上海市比乐中学 上海市崇德路43号 邮政编码:200021 电话:021-63558538-818 Email:bile@public6.sta.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