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路德維希“ 范” 貝多芬, 1770年十二月十六日生於德國西部莢因河畔的小城波昂。 貝多芬和祖父路德維希“ 范” 貝多芬同名,他原是比利時人, 1733年應聘到選帝侯禮拜堂充任男低音歌手,1761年升任樂長,1773年貝多芬滿三歲時,就去世了,貝多芬的性格和天才,大多遺傳自這位祖父。
的男高音歌手,愛酗酒、性暴噪,他夢想著 要把兒子訓練成像莫札特一樣的神童, 因此,強迫五歲的貝多芬開始學琴, 以便藉此賺大錢。 貝多芬的父親約翰“ 范” 貝多芬(Johann van Beethoven,1756-1792),是選帝侯禮拜堂 的男高音歌手,愛酗酒、性暴噪,他夢想著 要把兒子訓練成像莫札特一樣的神童, 因此,強迫五歲的貝多芬開始學琴, 以便藉此賺大錢。
貝多芬八歲時,就在公開場合彈奏大提琴, 十歲時,發表處女作, 十三歲時,波昂教會任命其為宮廷風琴手, 1779年來到波昂,擔任宮廷歌劇院樂長, 1781年後為選帝侯禮拜堂風琴師
1787年貝多芬前往維也納準備投拜莫札特門下,當時莫札特三十一歲,他非常器重貝多芬的才華。 1792年至海頓門下學習作曲 次年又隨阿布雷茲貝格(Albrechtsberger,1736-1809,宮廷風琴師兼史替芬教堂宮廷樂長)學習對位法,且隨沙里埃利(Salieri,1750-1825,當時的維也納宮廷樂長)學習對位法
貝多芬初期的作品以鋼琴曲居多 1795年寫作歌劇「阿雷萊德」,並發表「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 1798年,譜寫「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和「悲愴奏鳴曲」 。 1799年完成「第一交響曲」,1800年,寫作「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和「絃樂四重奏」作品十八等。
1800年以後,貝多芬的耳疾已相當明顯, 1802年,貝多芬前往當時的避暑勝地海里根休養, 曾萌生自殺之意,並留下著名的「海里根遺書」。 幸而他那熾烈的創作慾使他打消自殺的念頭, 當耳疾稍為好轉後,他又回到維也納, 在接近耳聾的狀態中,他又接連發表傑作。
1803年,貝多芬基於祟拜英雄的心理,本欲把這首新的交響曲獻給拿破菕,卻不料拿破菕自己登基為帝,並實行專制政治。貝多芬由祟拜轉為失望與憤怒,乃將原題名為「拿破菕交響曲」的扉頁撕破,改題為「回憶某一位偉大人物的『英雄交響曲』」。 1808年貝多芬三十八歲時由維也納三位貴族(魯道夫公爵、羅伯高維志太子和金斯基侯爵)支付年俸,但是這三位貴族沒落,無力再按照先前所約束的條件支付年俸。貝多芬其他收入雖然不少,但他本身很浪費,如此一來,經濟變的很拮据。
1820年,貝多芬勝訴取得領養卡爾的權利。但卡爾是個極不爭氣的青年,經常替貝多芬惹麻煩。 1826年,卡爾二十歲時,為非作歹,最後企圖用手槍自殺未遂,貝多芬只好把他送往多瑙河畔的鄉下格森道夫,由弟弟約翰接管。不幸這次旅途非常辛苦,因為歸途著了涼,引起肺炎和水腫。 1827年,貝多芬臥倒病塌,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突然風雨交作,雷聲震耳。貝多芬緊握拳頭,高舉右手,凝視窗外。數秒鐘後,雙手無力的鬆開,結束了他痛苦的一生,享年五十七。
田園之約 貝多芬與陳冠學 的對話
貝多芬 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 「田 園」 Symphony No.6 in F Major “Pastorale”
第一樂章 初睹田園景色的愉快情緒 由弦樂奏出的主題輕快而天真, 這主題可能選自 斯拉夫民歌。主題以平和而恬靜的方式發展, 彷彿是 一個人凝視著景物悠然神往。
第二樂章 溪畔景色 中音的絃樂器描繪著 潺潺水聲, 林間夜鶯、 鵪鶉、 杜鵑的啼聲 組合成三重奏 奏
第三樂章 村人快樂的集會
在這詼諧曲中,描繪著鄉村節日的集會裡, 農民們歡舞 取樂的情。最初三拍子急速而輕快的主旋律,是一首鄉間舞曲 純樸而愉悅的曲調令人印象深刻。 樂曲漸入高潮, 由雙簧管奏出德國民謠風的曲調。經中段 2/4 拍舞曲再回到3/4拍的主部,最後全曲進入激昂、紛亂且 熱鬧非凡的結尾,不停歇地延續到下一樂章
第四樂章 雷電 暴風雨
雷鳴 低音絃樂器的顫音 閃電 尖銳的短笛聲 急速的上下行半音階 暴風雨前的強風 銅管與定音鼓聲齊鳴 大雷雨肆虐 終曲歸於平靜 由輕快上揚的長笛連接到 下一樂章
第五樂章 牧歌- 暴雨後的欣喜與謝天
驟雨過後濕漉的草原上散發著清香 單簧管與法國號交互應答著 彷彿是遠方傳來的牧笛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