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科研与课程科 黄 志 红 黄 志 红 电话:83344192 Email:hongzi89@yahoo.com.cn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 思考
(一)几个问题 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 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会不会取消?
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2 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 3 独立的课程形态; 4 由国家设立、地方管理、学校开发实施的必修课程; 5 非学科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国内外的背景 --美国:科学.技术.社会(STS);设计学 习(PDL);社会参与性学习(SPL)。 --法国:综合学习。 --日本:综合学习时间。 --我国台湾省:综合活动。
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年 级 总课时比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课 程 门 类 7-9% 3-4% 科 学 语 文 年 级 总课时比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课 程 门 类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 7-9% 历史与社会 或历史、地理 3-4% 科 学 科学或生、理、化 语 文 20-22% 数 学 13-15% 外 语 6-8% 体 育 体育与健康 10-11% 艺术或音乐、美术 9-11% 综合实践活动 16-20% 地方与学校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新课程的基本结构 单学科 学科课程 综合学科 指定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 非指定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会不会取消? 不会。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性突破。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位和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指导纲要》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位和目标 2.全新的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目标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纲要》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位和目标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的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位和目标 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体验 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 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 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位和目标 4.目标描述 ◆情意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关心 参与 合作 发展 研究 观察思考 分析和解决问题 关心 参与 合作 发展 ◆能力目标 研究 观察思考 分析和解决问题 交往 动手操作 ◆知识目标 方法知识 综合知识 经验知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位和目标 5.定位 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谁的 专家或教师 学生 从哪里来 知识 生活 怎样组织 分科 综合 怎样开展 预设的 生成的 焦点是什么 关注过去 关注现在 怎样学习 基于个人的 基于小组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特征 内容板块 1)研究性学习; 整合方式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以综合主题、综合项目的形式整合课程内容。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技术教育; 4) 信息技术教育。 整合方式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以综合主题、综合项目的形式整合课程内容。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特征 课程特征 ◆强调整合 ◆注重实践 ◆突出开放 ◆关注过程 ◆具有生成性 ◆提倡自主
关于开放性 ◆目标开放: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内容开放: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过程和结果开放: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发展,评价标准多元性;
关于生成性 ◆虽然有规划和计划,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机械的装配过程。 ◆在活动过程中,新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一)两个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认识者(knower) 咨询者(counselor) 协商者(consultant) 教师角色:导师而不是学科教师 认识者(knower) 咨询者(counselor) 协商者(consultant) 促进者(facilitator) 合作学习者(co-learner)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 1)研究性学习 以课题探究为核心,观察、调查、研究, 社会调查;观察、测量、实验; 探究能力、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合作 与交流能力 2)体验性学习 以社会考察为核心,参观、考察、访问, 丰富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获得对社会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3)设计性学习 以实际应用为核心,综合运用、生活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 设计学习和应用学习 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4)实践性学习 以社会参与为核心,亲身经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 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一般步骤 --课程内容 --组织形式 --建议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一般步骤 阶段一:(1)探讨项目领域 (2)确定课题 阶段二:(3)探讨课题研究计划 (4)设计搜集资料的方法/工具 (5)搜集资料 阶段三:(6)整理与分析资料 (7)综述观点与提出自己观点 阶段四:(8)发表及分享成果 (9)反思与评价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课程内容 文献研究 观察报告 项目设计 科学实验 社会调查 考察报告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课程组织 在同一班内,自愿建组,每组人数6-10人;如有条件,鼓励跨班/校/地区或国家进行建组 在校内、校外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每个教师都要参与指导,一个导师最多不超过指导3个课题 课题研究时间以学分数和研究进展来确定,不宜统一规定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建议活动 学生分组 头脑风暴/建构心智图/讨论/图书馆活动/互联网检索/观看录像 编制问卷、访谈提纲/设计现场活动 访谈/现场活动 撰写/编制图表/统计分析/应用电脑 改变观点/作出判断/提出意见/形成假设/得出结论 报告/档案袋/布告/辩论/表演/多媒体演示 分享讨论/列表
教师如何指导? ◆教师的指导艺术:把学生的客观发展需要机智地转变为学生意识到的和实际体验到的需要 ◆指导内容: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善于组织学生进行成果的分享与交流。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 活动内容:一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工(商)、学军、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二是学校传统活动、值周班活动、俱乐部活动 ,校内传统活动、值周班活动或课外俱乐部、外出参观考察访问或生存锻炼、社区民俗活动。 时间安排:每年一周集中安排;可以分散安排,但需教学处或德育处认可。 组织方式:校外或校内基地;以班级或小组(至少5人)为单位; 评价建议:以参加与否、时间是否达到要求为依据,不参加或时间不足,不给成绩。以记录的方式登记。
(四)社区服务的实施 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义工或志愿活动。 参考内容:公益劳动、宣传教育、帮贫助困、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项目上勇于创新。 时间安排:课余时间;宜分散进行,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和双休日开展。 组织方式:教师组织,或自主安排,至少3 人 评价建议: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教师签名证明;以记录的方式登记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实施要点 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健全规章制度,避免流于形式 增强安全防患意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安全 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与社区服务网络。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切实获得教师的支持
三、有关的主题列举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线索来源于: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文化 人与自我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评价要“嵌入”课程 倡导评价的多元化 注重评价的反思性 档案袋的评定方法
五、关于如何使用本教材 教材的体例说明 案例的撰写要求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