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實行者:裴斯塔洛齊 葉玉賢
裴斯塔洛齊生平(1) 裴斯塔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瑞士人,五歲喪父 ,幼小時候的裴斯塔洛齊並不順遂,九歲才進入小學念書。 裴斯塔洛齊乃一名具備有無比的教育熱忱,散發「教育愛」的氣氛,將能溫暖學童的心房,進而陶冶性靈、變化氣質的教育工作者。在西方教育史上,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極力提倡自然主義的「教育愛」,而實踐「教育愛」的最具代表者就是裴斯塔洛齊。
裴斯塔洛齊生平(1) 裴斯塔洛是由母親呵護長大的,因此深深感受到母親溫柔的愛,因而醞釀出一種「母愛」的教育觀念。其教育小說《賢伉儷》(Leonard and Gertrude)中的女主人(葛姝)可以說就是裴氏的慈母,女主人不但以愛心與耐性糾正了小說中男主人(李歐納德)的酗酒及懶散的惡習,還以她的一言一行與循循善誘,使村民個個勤奮、純樸、無欺(林玉體,1990;林玉體,2003;方永泉,2009)。 十八世紀初期,歐陸當時正值拿破崙鐵蹄蹂躪各國之際,瑞士當地充斥著浪跡街頭、孤苦伶仃的孤兒。當時也有一些機構,如教會團體及慈善人士所設置的孤兒收容所,但是由於主持人缺乏愛心及耐性,經常對這批不幸的兒童拳打腳踢,或採取嚴厲的打罵教育。所以,孤兒收容所非但不能改善兒童的悲慘境遇,反而更製造仇恨(林玉體,2002;周愚文、徐宗林,1997)。
裴斯塔洛齊生平(2) Pestalozzi在就讀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ürich)加羅林學院時,與Johann Kasper Lavater結為好友, 對時政有所不滿,參加了一個進步青年學生的團體愛國者組織,研究有關社會、政治與教育問題,並發表文章、抨擊政府,要求民主改革,但遭到當局的拘捕。 Johann Kasper Lavater
裴斯塔洛齊生平(2) Pestalozzi在求學階段,深受盧梭<<社會契約論>>與<<愛彌兒>>的影響。盧梭所提出的”回歸自然”的口號,使當時的啟蒙學者對於簡樸的田野生活與農業活動產生興趣,並蔚為時尚。Pestalozzi後來亦放棄對政治的興趣,轉而尋求”拯救農村,教育救民”的途徑。為了實現自己理想,他降低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到克奇堡的實驗農場學習農業知識與技術。 1768年時,他在比爾(Birr)附近買了六十畝地,舉辦示範農場,力圖改善附近農民的耕作與經營土地的方法技能,以使他們能自給自足。但由於經營不善,示範農場不久即宣告破產。
裴斯塔洛齊生平(3): 裴斯塔洛齊式的方法(Pestalozzi Method)的建立與散播 1769年,他與舒爾特斯(A. Schulthess)結婚,並紐霍夫(新莊)(Neuhof)建立新居,他又開始將其理想付諸實踐。他在紐霍夫( 1774)、斯坦茲(Stans)(1798)、布格多夫(Burgdof)(1800-1804)與伊夫頓(Yverdon)(1805-1825)進行教育實驗。 1824年,伊夫頓停辦,Pestalozzi回到青年時代自建的新莊。離開之後的兩年他寫了《Swan Song》與《Life‘s Destiny》。1827年Pestalozzi病逝。 墓誌銘上的頌詞 : “紐霍夫貧民的救星、斯坦茲孤兒之父、布格多夫初等學校的創始人、伊夫頓的人類教育家…一切為人,毫不利己。”
裴斯塔洛齊的著作 《隱士的黃昏》(Evening Hours of a Hermit, 1780) 《賢伉儷》(Leonard and Gertrude,1781-1787)─本書為最主要教育著作,其中一部分取材於示範農場實驗及新莊孤兒院的經驗,闡明了社會與教育的關係,表達通過教育更新世界的改良主義思想,體現其改善人民生活與貧苦兒童教育的熱切願望,樹立優良教師的形象。 《葛姝教學法》(How Gertrude Teaches Her Children)─提出全新的教學原則與方法,這本書後來成為十九世紀初等教育的經典著作,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天鵝之歌》(Swan Song)─總結其一生從事的教育工作與教育思想(方永泉,2009)。
裴斯塔洛齊的人性觀
裴式的人性與愛 一、人性發展三階段說 1.生物的原始階段:自然我 2.社會階段:社會我 3.道德自由階段:道德我,關鍵在”愛”。 二、裴斯塔洛齊論”愛” 1. 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面。”愛的啟示,就是世界的救贖。愛是纏繞大地,也是上帝與人結合的一根靭帶。” 2. 人的愛是天性。「餵奶的時候,嬰兒的飢餓消失了,他感到滿足。經由這種方式,他學習到他的媽媽是這樣對待他。她在他的身上發展出愛來,在嬰孩還未說出『義務』及『謝謝』之前,這就是感激的元素。」 3. 愛就是行動的內在動機,沒有其他目的。 4. 人間之愛,除了生理本能之愛外,另有價值提昇的崇高意味。”教育愛〞是一對多的愛,關懷價值層次低者(貧苦兒童、品學兼劣、身心殘廢者)。 5. 根據其自述,裴斯塔洛齊是一個「在極度痛苦與失望中看到小孩無邪的眼睛,頓即找到活力的人。」 6. 學校如家庭。
裴斯塔洛齊的教育著作及其教育理念
I wish to wrest education from the outworn order of doddering old teaching hacks as well as from the new-fangled order of cheap, artificial teaching tricks, and entrust it to the eternal powers of nature herself, to the light which God has kindled and kept alive in the hearts of fathers and mothers, to the interests of parents who desire their children grow up in favor with God and with men. (Pestalozzi, 1965)
裴斯塔洛齊的主要教育著作:李歐納德與葛楚 該書主要反映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全書共37章。1781年,該書第一版(全書的四分之一)問世,其他部分則分別在1783, 1785, 1787年出版。
一、 Leonard and Gertrude書中傳達的教育理念—Chapter 25 “This is as it should be; it is impossible to clear the table before breakfast is eaten!” (pp.129) The children all helped wash the dishes, and they seated themselves in their customary places before their work. (pp.129) First the children sang their morning hymns, and then Gertrude read a chapter of the Bible aloud… (pp.129) …But she took pains to teach them early how to speak; for, as she said, “of what use is it for a person to be able to read and write, if he cannot speak?--- since reading and writing are only an artificial sort of speech.” (pp.130)
二、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 教育理想為透過教育消除貧窮、改造社會 。教育必須成為所有人的財富。 教育目的在發展人的一切天賦與能力,使人的各種能力和諧發展。教育者必須適應自然,對兒童施加與兒童本性一致的影響力量。 提出初等教育的觀念。在布格多夫的教育實驗被稱為“近代小學的搖籃”。 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自然教育的原型、社會教育的榜樣,更是教育的基礎。特別是母親對子女的影響。
論德育 在人的各種能力和諧發展中,道德力量是主要的、領先的。道德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關鍵。 真正的德性核心,是以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也就是內在本性的情感,這種情感是從母子間的自然關心亦即家庭裡親子情愛中開始的。 德性的情感,是上帝將自然與本能的情感移植於人類,並作為人類情愛(道德)與信仰(宗教)的永恆起點。因此信仰上帝是德性的最高要求,愛上帝與愛人類是一致的。 要形成兒童的道德感,必須從他們富有生氣的、純潔的情感開始。道德教育必須與兒童內心的實際感覺相協調,就是必須在兒童內心發展一種自己的道德力量的內在意識。應該積極鍛鍊意志的力量。 教育者應重實踐與身教,而不尚空談,而且德育應與智育緊密聯繫,教學應帶有教育性。
論智育 教育者應啟發兒童天賦的智慧,形成他們的判斷,激發他們的才能。 過去教育者造成許多禍害,在於他們違背自然,以機械的習慣取代智慧的自發活動。 提出要素教育論,簡化教育方法,建立讀寫算的基礎教學程序,而且在兒童心智的發展必須與知識的累積聯繫起來的思想指導下,擴大了智育內,開設了閱讀、書寫、算術與幾何入門,以及測量、繪畫、唱歌、體操、地理、歷史與自然方面的課程。其中音樂與史地等課程的設置,可說開了時代的先聲。Pestalozzi為近代初等教育的課程設置奠立了基礎。 為了訓練兒童的心理能力,從訓練兒童注意、觀察、記憶開始,然後訓練兒童判斷與推理。這不僅發展了兒童的認知能力,也提高了當時初等教育的水準。
論體育 認為兒童必須具有實踐能力與身體力量的發展。 兒童可以藉參加各種活動,運用發展感覺器官與四肢力量,體力就可因而得到發展。兒童有關節活動的能力,這是兒童體力發展的基礎。他主張依循人類本性,讓兒童進行簡單的體力鍛鍊。 勞動教育可以發展兒童的身體能力、力量與智慧,使兒童獲得勞動實踐技巧,形成德性,同時也懂得勞動的社會意義,培養適當的人際關係。 兒童在雙手勞動的同時,腦也得到活動,因而也得到鍛鍊,同時也增長知識,促進各種能力的發展。 教學與生產勞動(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是Pestalozzi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基本原理之一,他還提倡職業訓練,主張授予兒童從事農業與手工業的各種知識和技巧,使他們提高工作能力,獲得謀生的本領。
三、裴斯塔洛齊的教學方法(Pestalozzi Method) Examine everything, keep what is good and if something better has come to fruition in your own minds, add it in truth and love to what I am trying to give you in truth and love in these pages. (Pestalozzi, 1826)
三、裴斯塔洛齊的教學方法(Pestalozzi Method) 裴斯塔洛齊方法的起源來自於他的中心思想:具有自主性的自由(freedom with autonomy) 裴式方法的特色: (一)方法是必須用來觀察兒童的自然本性、減少會控制兒童發展的原則。 (二)方法必須是需要的但非有效的工具。配合兒童有用的知識,方法應該被視為主體的工具(instrument of subjection),就如同自由;為了讓主體自由,必須從兒童的自主中產生。 (三)對裴式而言,實作(practice)是重要的。
三、裴斯塔洛齊的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 裴斯塔洛齊此種「直觀」(intuition)知識教學的主張,源自於西方在十六、七世紀所流行的「感官唯實論」。直觀教學法可分為「直觀知識」、「直觀道德」、「教育如植樹」的概念來說明(高義展,?)
直觀知識(1) (一)裴氏的直觀,乃是以行動直接與自然環境接觸,中間都不必假手任何人為的媒介。例如,母親對孩子的教育,不可說「孩子,這是你的頭,這是你的鼻子。那麼你的眼睛在哪裡?」而應該說:「來!孩子,我要洗你的手,我要梳你的頭髮!」(林玉體,2003;Silber,1960)。 (二)直觀知識是自然是有持續性的,「不可跳躍,也不准許有間隔。」(林玉體,2003;Silber,1960)確定循序漸進,根基才能紮穩。因此他乃提出由易及難,由簡入繁,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等心理的認知原則。配合孩童的心智發展,某種階段的認知對象並不適宜於孩童的「直觀」,原則印象模糊,觀念當然曖昧不清了,所以學習是不能臘等的(高義展,?)。
直觀知識(2) (三)裴斯塔洛齊發現在所有自然知識中最基本、最不可分、最淺易、也最自然的,有三種「元素」,即是「數」(number)、「形」(form)、及「語」(language) ;這些就是「數字能力」(numerical ability)、「空間能力」(spatial ability)、及語言能力(verbal ability)的本源(引自高義展,?)。 1.數:單位數、二位數、三位數……,加、減、乘、除,四則綜合運算;先以具體實物開始,然後及於推理與思考等能力。 2.形:即幾何圖形。點、線、面、角、曲線、方形、三角形、四邊形、測量,然後是繪圖、寫字等。 3.語言:即文化的基礎,也是「人類心智發展的正當結果」。先是各字母如a、e、i、o、u;然後二連音字母,如ab、ac、ad;三連音字母,如abc、bcd。裴氏此種語言分析,被時人評為如同傳統語言教學,學習語言過於分化,而無融入生活情境的整體學習。
直觀品德 裴斯塔洛齊認為各類教育,尤其是幼兒教育,品德之價值總高於知識,而最高尚也最具尊嚴的品德,莫過於「愛」。「愛」是教育的核心,但「愛」必須能讓孩童「直接感受」,這種「直接感受」的愛,也就是「直觀」,如此才能在童稚心靈上植苗紮根。「愛」不是只掛在嘴邊或寫在紙上,而是要讓學童直接領會。因此,教師之關懷、照顧,乃是學童最能觀察得出的感受(林玉體,2003)。 裴斯塔洛齊在一七九七年發表《論人性在自然的發展過程》(My Inquires into Course of Na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nkind)中指出人性從緊滿足生理需求,形呈動物狀態的「動物人」(animal man),提升到能與他人訂定和諧相處的「社會契約」的社會狀態之「社會人」(social man),進而達到自由意志的表現之「道德人」(moral man)(林玉體,2002;Quimps,1890)。自由意志的發揮使得仁慈的善性重新獲得定位,這是成熟的特徵,卻是道德發展的極致。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促使人類早日完成道德境界,而能夠成為「自為立法者、自為執法者、自為司法者」的表現與意志,如此才可真正稱為「人」。
三、裴斯塔洛齊的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 直觀─是一切心理活動基礎,使一切認知成為可能。直觀不僅是對外界的知覺,且延伸至內在意識的經驗、情緒、情感及感覺、知覺。兒童欲從混亂的直覺到清楚的知覺,必須從模糊的直觀到確切的概念。只有建立在感覺印象基礎上的概念,才是正確、真切而持久的。直觀性原則雖要求教學從感覺入手,但兒童的反應不只是單純的感覺,而是在某一時空具體對象的覺察,這與近代完形心理學對知覺的觀點是一致的。兒童對於實物的經驗,可以在訓練對於實物的各種直覺認知能力時得到增長。這種能力是人所固有的、主動的與完整的,並且是可以發展的,他與對象有著不可分的關係,為對象所引發,又歸結於對象。直觀性可說是他的基本教學原則。 連續性與循序漸進─教學應緩慢地、嚴格地從簡單至複雜。教學應重視學生的“心理順序”。對於心理能力的訓練,都必須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簡至繁、由部份到整體、由易至難、由具體至抽象。(由本國至外國)─具有新穎性創造性的教學原則。
裴斯塔洛齊如何做為教育活動的實行者?
教育活動之一 :新莊的教育活動 在新莊的教育活動─Pestalozzi在此開辦孤兒院,他把最貧苦的兒童帶至家中,以無與倫比的熱情教育他們。 教育活動之一 :新莊的教育活動 在新莊的教育活動─Pestalozzi在此開辦孤兒院,他把最貧苦的兒童帶至家中,以無與倫比的熱情教育他們。 他先後收容過六至十八歲的乞丐孤兒與流浪兒童。為了教這些乞丐生活像個人,他自己生活像個乞丐。 Pestalozzi將孤兒院辦成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機構,在慈愛的氣氛中教養兒童、教會他們學會農耕、紡紗等生產勞動技術與方法;同時又教他們讀寫算的知識,並進行道德教育。基本上,一年的教育時間取得一定的成績,他實施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新措施,在教育史上是一個創舉。但社會一般家長對Pestalozzi要求兒童參加生產勞動不予諒解,認為兒童受到剝削。 1870年,孤兒院被迫停辦。在新莊五年,Pestalozzi的實驗仍然失敗,但他堅信教育貧苦兒童的事業是可行的,堅信兒童勞動的多方面訓練是發展兒童體力、智力與道德的手段,可使兒童獲得以後謀生的技能。 (方永泉,2008)
教育活動之二 :在斯坦茲的教育活動 1798年瑞士政府中的P. Staffer邀請Pestalozzi等人一起進行教育改革運動。同年9月,斯坦茲在一次由天主教徒與貴族的暴亂後,留下許多孤兒,瑞士政府乃邀他至斯坦茲(阿爾卑斯山山區)主持孤兒院,Pestalozzi遂在此該開始了他第二次教育實驗。孤兒院的物質條件很差,開始時除了一個女傭外,Pestalozzi沒有一個助手,他必須負責全部的養護與教育工作,短時間內,孤兒院人數增加到八十人。Pestalozzi將孤兒院辦成一個大家庭,並探索合理的教育方法。他了對於勞動教育的價值有進一步的認識外,更堅信只要能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進行勞動教育,教育的新時代必將來臨。後來由於戰爭的影響,孤兒院1799年6月停辦。但斯坦茲的教育實驗仍是教育史上值得紀念的實驗之一。 (方永泉,2008)
教育活動之三 :在布格多夫的教育活動 Pestalozzi想當小學教師的心願,後來在布格多夫實現。在到一所小學擔任一年級的教學工作,廿五個五至八歲的男女兒童,經過八個月的教學,進展很快。並獲得當地教育委員會的讚賞。 1800年,他改任布格多夫另所學校的教師,有學生七十人,年齡十至十六歲。那時他除了關心布格多夫當地兒童的教育外,更關心歐洲整個初等教育的改革。┌如果我們希望幫助貧民,那只有一種方法,就是把他們的學校改變成為真正的教育場所。在這裡,上帝給予我們本性的道德的、智力的和身體的種種能力可以抽引出來,使人能過他應該過的生活,自己滿意,並使別人滿足。 1801年,Pestalozzi建立了著名的布格多夫學院,在三年多的時間內,為培訓教師,他還設立了師訓班。在那裡他的教育思想逐步付諸實踐,使教育心理化的思想得到實施與逐步完善。他簡化教學方法,使沒有經驗的教師與家庭婦女都能運用。他寫了《How Gertrude Teaches Her Children》,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方永泉,2008)
教育活動之四 :在伊夫頓的教育活動 Pestalozzi後來在伊夫頓繼續辦學廿年。1805年後幾年是伊夫頓的極盛時期。 教育活動之四 :在伊夫頓的教育活動 Pestalozzi後來在伊夫頓繼續辦學廿年。1805年後幾年是伊夫頓的極盛時期。 1809年,學生擴充到一百五十人,不同年齡的見習教師四十餘人,還設有一所女子學校。Pestalozzi的教育活動在歐洲受到歐洲很多國家的學者與君主的讚賞,各國政府紛紛派教師至伊夫頓學習他的教育方法。一時間,伊夫頓聞名全歐,儼然成為世界兒童教育運動的中心。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如K. Ritter,K. von Raumer與赫爾巴特、福祿貝爾等都曾先後訪問過伊夫頓。不過伊夫頓後來卻逐漸衰落,由於Pestalozzi把學校的道德數育與紀律建立在家庭生活的關係上,但在伊夫頓由於學生人數的眾,其語言、習慣與經歷有所不同,這種關係逐漸解體。 1824年,伊夫頓停辦,Pestalozzi回到青年時代自建的新莊。離開之後的兩年他寫了《Swan Song》與《Life's Destiny》。 (方永泉,2008)
裴斯塔洛齊的影響
裴斯塔洛齊的影響(1) 被稱為“國民教育之父”或“平民教育之父”。 是教育史上提倡與實施愛的教育的最早代表,改變傳統的師生關係,他的學校中充滿一種互相敬愛、尊師愛生的動人氣氛。影響了Froebel與Fichte、Herbart等人。 〞拯救農村、教育救民“的改良主義思想貫穿其教育理論與實踐。在教育史上被譽為現代教育學與新學校的創始人,對於初等教育有卓越的貢獻。 許多國家(如義大利、西班牙、丹麥、法、德等)都有專家與青年至伊夫頓學習、參觀。可以說,整個歐洲無不受到裴斯塔洛齊影響。
裴斯塔洛齊的影響(2) 德國的國民教育深受Pestalozzi學校的影響。著名教育家J. F. Herbart讚賞Pestalozzi教育理論與方法的討論,認為它是當時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德國幼兒教育家福祿貝爾即被稱為「德國的Pestalozzi 」。費希特則將Pestalozzi與馬丁路德並稱,稱他們是民族的救星,Pestalozzi是使教育的藝術從成規與經驗主義中解放出來,把它建立在哲學規律基礎上的天才。
裴斯塔洛齊的影響(3) 六、十九世紀初,美國的J. Cabell 訪問了伊夫頓,返國後在費城設立了第一所Pestalozzi學校,根據Pestalozzi的教學理論,特別注重直觀教學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活動。 十九世紀四十與五十年代,美國開始了國民教育運動,在當時學習Pestalozzi的教育理論、建立師範學校與培養新的師資蔚然成風。 1860年,美國掀起宣傳普及Pestalozzi教學方法的Oswego Movement,採用其直觀教學。1865年,美國全國教育協會批准採用Pestalozzi的實物教學法,對於美國師範教育的發展與初等教育的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
全球裴斯塔洛齊:以亞洲村的裴斯塔洛齊救貧活動為例
全球裴斯塔洛齊:以亞洲村的裴斯塔洛齊救貧活動為例 目的:以掃除貧窮與文盲為目的。 遍及範圍:印度、馬拉威、尼泊爾、泰國、越南以及辛巴威等地。
http://www.pestalozziworld.com/ourwork/ourwork.html
參考文獻 方永泉(2008)。平民教育及幼稚教育運動 --Pestalozzi及Froebel的教育思想,師大教育史上課講義。 高義展(?)。裴斯塔洛齊教育思潮對幼兒教育的啟示。 Pestalozzi, Channing translated(1885). Pestalozzi’s Leonard and Gertrude, NY: Heath Publish. Soëtard, M.(2000). 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Prospects, 24(1/2), pp.29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