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旅游民俗文化 一、民俗的概念和特征 二、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三、民居的类型和文化内涵 四、服饰的类型和文化内涵 第七章 旅游民俗文化 一、民俗的概念和特征 二、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三、民居的类型和文化内涵 四、服饰的类型和文化内涵 五、节日的类型和文化内涵
一、民俗的概念和特征 (一)民俗的概念 (二)民俗的特征
(一)民俗的概念 民俗,即民间风俗,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间,是指民众中间,相对官方而言。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规制严整、庄严肃穆 简单质朴、方便实用 民间的土地庙 北京社稷坛
打春来自“打春牛”,含有催春之意,启示田农抓紧春耕,不误农时。 春打六九头 风俗,是指民众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打春来自“打春牛”,含有催春之意,启示田农抓紧春耕,不误农时。 春打六九头 制作春牛时很有讲究,春牛,用桑木做骨架,春牛身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12个月;四蹄象征四季;柳条鞭子长二尺四寸,代表24个节气。柳条象征春天; 立春时节在迎春仪式上“打春牛” ,意在唤醒冬闲的耕牛,以备春耕,并寄托着对丰收的期盼。 制作春牛时很有讲究,春牛,用桑木做骨架,春牛身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12个月;四蹄象征四季;柳条鞭子长二尺四寸,代表24个节气。柳条象征春天;
中国:《礼记》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汉书》变民风,化民俗。 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创立Folklore,民俗是对Folklore的意译。 Folk(民众、民间)+ lore(知识、学问),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种现象的学问。 国际学术界: Folklore—民俗、Folkloristics—民俗学
(二)民俗的特征 1.集体性 2.地域性 3.民族性 4.传承性 5.变异性
1.集体性 集体性是指民俗的产生、流传都要经过集体接受、集体传承的特征。民俗是集体的共同行为习惯。这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产生是集体创造、接受的结果 个人的习性与爱好是不可能构成民俗的。 民俗的流传是集体传承的结果 民俗是靠一代又一代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传承下来的,服饰、饮食、居住、岁时节日、人生仪礼以及精神民俗,莫不如此。 民俗事象是靠一代又一代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传承下来的,
老北京春节的儿歌—过春节的基本程序 民间春节是从腊八或廿三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五代后蜀主孟昶
2.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民俗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来的地方色彩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民俗事象 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地域有差异 如祭敖包、祭灶 影响民俗地域性特征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地理位置、气候、降水量、土壤等 2.社会生态环境:文化、民族、宗教、农业、牧业等 生态环境的差异→生产生活方式各异→民俗生活模式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圈
从地域上划分,有人提出中国“七大民俗文化圈”: (1)东北民俗文化圈:满汉族风俗融合 (2)游牧民俗文化圈:民风强悍勇武 (3)黄河流域民俗文化圈:传统文化底蕴厚重 (4)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秀美精巧 (5)青藏民俗文化圈:藏族风俗和藏传佛教 (6)云贵民俗文化圈:民族风情千姿百态 (7)闽台民俗文化圈:中原古风犹存
东北 游牧 黄河 青藏 长江 闽台 云贵
3.民族性 民族性:民俗是民族的重要标志,是构成民族的一个要素。有两方面的含义: 1.同一民俗事象在不同民族中有不同表现 2.不同民族中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主要由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差异造成的。
满族民俗 满族的“匚”型炕,俗称万字炕
4.传承性 传承性:是指民俗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和时间上的纵向传承。体现了民俗在空间上的伸展性和时间上的传递性。 民俗一旦形成,就有很强的稳定性,约束人们的行动和意识,并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里,形成多元民俗文化相互间的碰撞、吸收和发展。 民俗是具有超稳定结构的文化事象。良俗以其合理性赢得广泛认同而代代相传,陋俗因其保守性而传之后世。 如婚俗: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议婚 占卜 订婚 聘礼 择日 迎娶
用去壳的的熟鸡蛋美容 口含红纸美唇,而不用口红 晋中乡村传统婚俗纪实 用去壳的的熟鸡蛋美容 “开面”或者是“绞脸” 口含红纸美唇,而不用口红
陋俗的保守性 良俗的合理性
5.变异性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变异性是民俗文化为了不断适应周围环境而做出的自身调适。传承中的变异和变异中的传承。 变异形式:局部和整体;内容和形式 三种类型: 扩充增多,如春节 化旧立新,如端午节、合卺礼 完全消亡,如妇女缠足、表亲婚陋俗
汉民族的春节习俗,体现了民众逐步加工、充实、完善、丰满的演变过程。 以物候分年,《说文》年:谷熟也,是计时单位 新石器晚期,观察天象确定时间和方位 西周,制定历法,确立为岁首并有庆祝活动 汉武帝《太初历》,年节习俗确立。 民间信仰、庆祝丰收、祭神祭祖、巫术活动、娱乐活动 庙会
端午节俗:从祛瘟逐疫到以娱乐为中心的转变 艾草菖蒲
合卺礼始于周代,瓠瓜味苦,用其盛酒必是苦酒。所以行合卺礼不但象征夫妇合二为一,而且也含有让新婚夫妇同甘共苦的意思。现今喝交杯酒—娱乐
利用民俗的变异性来移风易俗,改良社会风气 弘扬良风美俗 摒弃恶风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