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陵中专
朗读《金黄的稻束》
仔细品读
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60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至今。1949年出版《诗集:1942--1947》,成为“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女诗人。
“九叶派”诗人郑敏:不老的“最后一叶” 如今,九叶诗派的八片叶子已随风凋零,留下的这一叶也许并不感到寂寞。诗人的书柜上,贴满了写着诗句的纸条,其中一条这样写道: “良心是白天的星星,灵魂是黑夜的太阳,同样是那看不见的永恒。”诗人不老。现在,90岁的老人还带着博士生,书桌上摆满了各种外文著作。究竟是什么让她充满活力? 答案就在郑敏多年前写下的诗句里: “鸟儿的翅膀为什么不沉重?/它的身躯为什么不知疲劳?/它没有浸在快乐里,它的眼睛永远在寻找。”(《寻找》)
仔细品读
写作背景 作者自述 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远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凝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 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远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凝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
金黄的稻束 第一节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疲倦的母亲”与“皱了的美丽的脸”有何关系? 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肩负生命的艰辛和希望,母亲因此而疲倦; “皱”是因为疲倦,也是因为时光的流逝,诗人因此称其为“美丽”,这是动情的赞颂。
品味鉴赏 “疲倦”“皱”写出了母亲的辛勤和衰老; “美丽”写出了母亲精神伟大,意志的坚韧。 “站”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田野的身姿,是收获的见证和象征。 “疲倦”“皱”写出了母亲的辛勤和衰老; “美丽”写出了母亲精神伟大,意志的坚韧。 “满月”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欣喜,烘托了母亲的无私胸怀。
品味鉴赏 “暮色” “远山”“满月挂在树巅”等勾勒了苍茫辽远的背景。 “这”指金黄的稻束; “暮色” “远山”“满月挂在树巅”等勾勒了苍茫辽远的背景。 “这”指金黄的稻束; “静默的雕像”表明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坚韧超出了一切言说。 第一部分:作者由稻束联想到收获联想到生产的母亲(劳动者),歌颂了劳动者的美丽坚韧和无私。
金黄的稻束 第二节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诗人为什么要将稻束的意象转化为雕像? 因为雕像具有静默无闻的特征,而雕像的事物本身具有可礼赞的价值。金黄的稻束能成为人类可纪念的东西是因为它有着伟大的劳作、伟大的疲倦、伟大的奉献。
“肩荷” 这个词汇是用于“稻束”还是用于“母亲”的?如何理解? 运用“肩荷”这个颇含男性意味的词语,来描写看似柔弱的稻束与瘦弱的母亲,使读者在感觉反差时更能体会母亲的艰辛与伟大。
稻束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沉思什么呢? 历史如河流一样川流不息,生命如稻束一样萌芽——生长——成熟——老去,生生不止,生命在完成之后转化为静默的雕像,回味着“伟大的疲倦”,镌刻在人们的心中。站立的稻束的意义由此升华了,诗人也在这种深思中表达了她的无限的时空观,以及朴素的人文关怀精神。
品味鉴赏 “伟大的疲倦”写出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辛勤和坚强的赞美,紧承上文。 “低首沉思”指稻束沉思,暗示作者沉思,自然过渡。 “那儿”代历史的小河边。
品味鉴赏 “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母亲)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永恒的思想结晶。 第二部分:母亲无言的坚韧和美丽激起我们对生命和历史作深刻的思考,深刻阐释了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
“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象征。 它是收获的象征。 它是母亲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果的劳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形象。母亲是典型。 母亲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成为诗歌当中既真又美的意象,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知识迁移 D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D(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
知识迁移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D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D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我在海德格尔的书里读到“诗歌是哲学的近邻”时,它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点中了我多年实践而不自觉的道理。 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远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凝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回忆40年代大学时的哲学课和文学课,它留在我心灵深处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哲学和文学,特别是诗,酿成的酒,它香气四溢,每当一个情景触动我的灵魂时,我就为这种酒香所陶醉,身不由己地写起诗来,也许这就是诗神对我的召唤吧. 日后阅历多了,思维也变得复杂起来,我的诗神也由一个青春的女神变成一位沉思的智者,他递给我的不再是葡萄美酒,而是一种更浓烈的极香醇的白酒,我的诗有时有些不胜任,但生命是不会倒退的,正如江河,我只能向大海流去,永不返回。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站”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田野的身姿,是收获的见证和象征 “疲倦”“皱”写出了母亲的辛勤和衰老; “美丽”写出了母亲精神伟大,意志的坚韧。 “满月”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欣喜,烘托了母亲的无私胸怀。 “暮色” “远山”“满月挂在树巅”等勾勒了苍茫辽远的背景。 “这”指金黄的稻束; “静默的雕像”表明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坚韧超出了一切言说。 第一部分:作者由稻束联想到收获联想到生产的母亲(劳动者),歌颂了劳动者的美丽坚韧和无私。
“伟大的疲倦”写出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辛勤和坚强的赞美,紧承上文。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伟大的疲倦”写出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辛勤和坚强的赞美,紧承上文。 “低首沉思” 稻束沉思,暗示作者沉思,自然过渡。 “那儿”代历史的小河边 “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母亲)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永恒的思想结晶。 第二部分:母亲无言的坚韧和美丽激起我们对生命和历史作深刻的思考,深刻阐释了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
课后研究: “伟大的疲倦”是什么意思?
一 代 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