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药药剂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本科教学课件.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Advertisements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第二节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相关技术和理论
模块四 药品陈列与保管 专业模块 项目七 药品分类陈列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3章 消毒、灭菌与兽医微生物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YY语音 中药药剂学(执业中药师培训) 王春晖
药物制剂技术 绪论 主讲人:宋振国
第七章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药物分析教研室.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药理学.
药事管理与法规 第一章 绪论.
绪 论 (一)定义 一 药用植物学的定义、性质地位和任务
西南民族大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中国民族药物学概论 第三讲 绪论(三) 刘 圆 教授 主讲 西南民族大学 青藏高原研究院 民族医药研究院.
药 理 学 Pharmacology.
药物分析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pharmaceutics (药剂学绪论)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药药剂学 本科教学课件 2009年9月.
无与伦比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
药剂学 Pharmaceutics 崔福德主编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讲:张秀荣.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初级会计电算化 (用友T3) 制作人:张爱红.
项目三 学习应用药品管理制度 任务一 学习药品质量监督管理 一、药品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药药剂学 本科教学课件 2009年9月.
三种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消毒灭菌.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药 学 概 论 第六章 药 剂 学.
药剂学 Pharmaceutics 药学教研室.
Pharmaceutics.
药化注册审评部工作介绍 安徽省食品药品审评认证中心 王珍
工业药剂学 industrial pharmacy
碘量法应用与实例:维生素C含量测定.
药 物 分 析 实 验 实验三 典型化学药的特殊杂质 和相关物质检查.
片剂生产与检测技术 主讲人:任慧婧.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九章 液体制剂.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七节 眼用制剂 滴眼剂(英: Eye-drop)为直接用于眼部的外用液体制剂。以水溶液为主,包括少数水性混悬液,也有将药物做成片剂,临用时制成水溶液。 眼用液体药剂按用法可分为滴眼剂及洗眼剂。工业生产只有滴眼剂。
《家用电器技术基础与维修技术》 第四章 分体式空调器 第一节 分体式空调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一、分体式空调器的组成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中国药物GCP检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李见明         北京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药剂学 任课教师 倪京满.
药事管理学 石 虹
请回忆一下,自己或家人是否有过在生病 时,没有去医院而直接吃药的经历?这样做可 以吗?为什么?.
内科护理学实验 1 血糖的监测与护理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类型:综合性.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内容:国际商法的概念和范围 国际商法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商法的渊源 国际商法的主体.
移植 Transplantation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
培养基、试剂的配制及 细菌纯化培养.
学习单元一 绪 论.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单元一 绪 论.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单元六 兽药的管理.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试验名称: 申办方: CRO:.
第五章 新药研制与开发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中式烹调技艺 第八章.
Synthetic Chemical Experiment
Astrid Schödel 全球质量管理总监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第三章 原料的选配与混合.
药品标准及其他国家的药典 邓 珍 喀什地区卫生学校.
药剂学常用术语及其含义 邓 珍 喀什地区卫生学校.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高浓度二氧化硫尾气的回收和净化 一、利用SO2生产硫酸 SO2+1/2O2 钒催化剂 SO3 SO3+H2O H2SO4 二、工艺
第一章 绪 论 一、 药物分析学科的发展概况 二、 药物分析学科性质与任务和发展 三、 国家药品标准简介 四、 药品质量管理规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药药剂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本科教学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学习要求: 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与任务; 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及有关药事法规的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 2.熟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 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等。 3. 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进展与方向; 中药剂型的分类方法;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第一节 概述 一、中药药剂学的性质与任务 (一)中药药剂学的性质 第一节 概述 一、中药药剂学的性质与任务 (一)中药药剂学的性质 1.含义: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第一节 概述 2.理论体系特点: ①处方与中医理论的关系 ②“活性混合物”与工艺的关系 ③质量标准与功能主治的关系 第一节 概述 2.理论体系特点: ①处方与中医理论的关系 ②“活性混合物”与工艺的关系 ③质量标准与功能主治的关系 ④中药制剂的药学研究——符合中医学辨证要求的动物模型 ⑤中药制剂药物动力学研究与现代药物动力学的关系 ⑥临床应用

第一节 概述 (二)中药药剂学的任务 (1)继承和整理中医药学中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与经验,为发展中药药剂奠定基础 第一节 概述 (二)中药药剂学的任务 (1)继承和整理中医药学中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与经验,为发展中药药剂奠定基础 (2)充分吸收和应用现代药剂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加速实现中药剂型现代化。 (3)加强中药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是加快中药药剂学“从经验开发向现代科学技术开发”过渡的重要研究内容。 (4)积极寻找药剂新辅料,以适应中药药剂某些特点的需要。

第一节 概述 二、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 1.药物与药品 凡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与药品。药品一般是指以原料药经过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剂型,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2.剂型 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它是药物施用于机体前的最后形式。 3.制剂 根据《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称为制剂。

第一节 概述 4.调剂 按照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配制,注明用法用量的药剂调配的操作,称为调剂。此操作一般在药房的调剂室中进行。 第一节 概述 4.调剂 按照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配制,注明用法用量的药剂调配的操作,称为调剂。此操作一般在药房的调剂室中进行。 研究药剂调配、服用等有关理论、原则和技术的学科称调剂学。 由于药剂调配与制剂制备在原理和应用技术上有密切联系,将这两部分内容结合在一起研究、论述的学科称为药剂学。

第一节 概述 5.中成药 为中药成药的简称。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中成药应按法定程序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报,获生产批准文号后方可生产。 6.处方药 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方可调配、购买,在医师、药师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监督或指导下方可使用的药品,这类药品一般专用性强或副作用大。 7.非处方药 是指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或使用的药品 8.新药 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第一节 概述 三、中药药剂学在中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药药剂学 中药 中医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自学) 一、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 1.商汤时代(公元前1766年)、伊尹首创汤剂、 《汤液经》——为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 2.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 《黄帝内经》——现存的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 《汤液醪醴论》——记载了汤液醪醴的制法和作用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自学) 3.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19年)——我国药剂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时期 《五十二病方》 4.东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根据药物性质需要选择剂型。 5.东汉末年 《伤寒论》、《金匮要略》——出现十余种剂型及其制备方法,出现了与剂型有关的辅料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自学) 6.晋代 《肘后备急方》——膏药的专著,首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 7.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提出以治病的需要来确定剂型 8.唐代 《新修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药典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9.宋、元时期(公元960年~1367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由官方颁发的第一部制剂规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剂方典。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自学) 10.明、清时期(公元1369年~1911年) 李时珍《本草纲目》 《理瀹骈文》 11.1962年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12.1983年 《中药制剂汇编》 13.2002年《国家中成药》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二、中药药剂学的研究进展与方向 (一)新技术的研究 1.超细粉碎技术 (1)半仿生提取法(SBE) (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 (3)超声波提取法 2.浸提技术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超临界萃取设备 超细粉碎设备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1)膜分离法 (2)絮凝沉降法 (3)大孔树脂吸附法 (4)高速离心法 3.分离与纯化技术 4.浓缩干燥技术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膜分离设备 冷冻离心设备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1)快速搅拌制粒 (2)沸腾制粒 (3)喷雾干燥制粒 5.中药制粒新技术 6.中药包衣技术 7.固体分散技术 (1)β-环糊精包合 (2)微型包囊 8.包合技术

沸腾制粒设备 喷雾干燥设备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二)新剂型的研究 物理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 临床药剂学 药物传递系统(DDS) 常规剂型时代 控释剂型时代 长效和缓释剂型时代 靶向剂型时代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三)新辅料的研究 “药辅合一” 将辅料作为处方的一味药使用 “辅料与药效相结合”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四)制剂的稳定性研究 安全、有效 有效期 (五)制剂的生物药剂学研究和药物动力学研究 1.生物利用度研究 2.药物动力学研究

第三节 药物剂型的分类 固体 半固体 液体 气体 一、按物态分类 浸出制剂 无菌制剂 二、按制备方法分类

第三节 药物剂型的分类 真溶液类剂型 胶体溶液类剂型 乳浊液类剂型 混悬液类剂型 气体分散体剂型 固体分散体剂型 三、按分散系统分类

第三节 药物剂型的分类 四、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 1.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汤剂、合剂、糖浆剂、 2.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注射给药 第三节 药物剂型的分类 四、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 1.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汤剂、合剂、糖浆剂、 2.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注射给药 皮肤给药 黏膜给药 呼吸道给药

第四节 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 二、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成分的性质选择剂型 三、根据原方不同剂型的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特性选择剂型 四、根据生产条件和五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

第五节 中药药剂工作的根据 一、药典 药典(pharmacopoeia) 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由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药典中收载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其制剂,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作为药物生产、检验、供应与使用的依据。

第五节 中药药剂工作的根据 二、药典外药品标准 (一)部颁药品标准 1~20册 中药成方制剂 4052种 新药标准 中药材质量标准 1~20册 中药成方制剂 4052种 新药标准 中药材质量标准 《四川省中药材标准》 (二)部颁药品卫生标准

第五节 中药药剂工作的根据 三、药品管理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第一部 1985.07.01 施行 第一部 1985.07.01 施行 《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2002.09.15 (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新药审批办法》 1985.07.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2002.09.15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五节 中药药剂工作的根据 (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四)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 (五)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LP) (六)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第三章 制药卫生 学习要求: 1.掌握常用的灭菌方法和主要防腐剂的正确用法。 2.熟悉制药卫生的意义和基本要求,预防药剂污染的主要环节。 第三章 制药卫生 学习要求: 1.掌握常用的灭菌方法和主要防腐剂的正确用法。 2.熟悉制药卫生的意义和基本要求,预防药剂污染的主要环节。 3.了解制药环境卫生的要求与管理、无菌操作法和无菌检查法。

第一节 概述 一、制药卫生的概念 制药卫生是药品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到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在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强化制药卫生的管理,落实各项制药卫生的措施,是确保药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具体要求。

第一节 概述 二、中药制剂的卫生标准 致病菌 (一)致病菌 口服药品 含动物药及脏器 外用药品 阴道、创伤、溃疡用制剂 大肠杆菌 不得检出 第一节 概述 二、中药制剂的卫生标准 (一)致病菌 口服药品 含动物药及脏器 外用药品 阴道、创伤、溃疡用制剂 致病菌 大肠杆菌 不得检出 沙门菌 绿脓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破伤风杆菌

第一节 概述 (二)活螨 口服 创伤 黏膜 腔道 活螨 不得检出

第一节 概述 (三)细菌和霉菌 1.口服固体制剂 包括中西药复合制剂。 第一节 概述 (三)细菌和霉菌 1.口服固体制剂 包括中西药复合制剂。 (1)不含生药原粉的制剂 每克含细菌数不得过1000个,霉菌数不得过100个。(2)含生药原粉的制剂 每克含细菌数,片剂、颗粒剂等不得过1万个,丸剂不得过5万个;每克含霉菌数不得过500个。 2.口服液体制剂 每毫升含细菌数、霉菌数和酵母菌数均不得过100个。

第一节 概述 3.外用药品 (1)眼科用药 每克或每毫升含细菌数不得过100个,不得检出霉菌和酵母菌。 第一节 概述 3.外用药品 (1)眼科用药 每克或每毫升含细菌数不得过100个,不得检出霉菌和酵母菌。 (2)阴道、创伤、溃疡用制剂 每克或每毫升含细菌数不得过1000个,霉菌数不得过100个。 (3)用于表皮、黏膜完整的含生药原粉制剂 每克含细菌数不得过5万个,霉菌数不得过500个。

第一节 概述 4.气雾剂和膜剂 气雾剂每毫升含细菌数及霉菌数不得过100个。膜剂细菌数及霉菌数每locm2不得过100个。 第一节 概述 4.气雾剂和膜剂 气雾剂每毫升含细菌数及霉菌数不得过100个。膜剂细菌数及霉菌数每locm2不得过100个。 5.暂无限度要求的药品 不含生药原粉的中药膏剂、橡胶膏剂等和以豆豉、神曲等发酵类中药材为生药原粉人药的中药制剂,暂时还没有细菌数和霉菌数的限度要求。 另外,上述没涉及的其他剂型,应根据其给药方式与途径,参照同类剂型的相关标准执行。药用原料、辅料也应根据其来源,原则上参照中药、化学药制剂的有关卫生标准执行。

第一节 概述 三、预防中药制剂污染的措施 (一)原辅料和包装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二)生产过程与贮藏过程的控制 1.环境卫生和空气的净化 第一节 概述 三、预防中药制剂污染的措施 (一)原辅料和包装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二)生产过程与贮藏过程的控制 1.环境卫生和空气的净化 2.制药设备和用具的处理 3.操作人员的卫生管理

第二节 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 一、中药制药环境的基本要求 (一)生产厂区的环境 (二)厂区的合理布局 (三)厂房设计和设施装备要求

第二节 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 二、空气洁净技术与应用 (一)非层流型空调系统 (二)层流洁净技术 1.层流洁净技术的特点 2.水平层流洁净室 第二节 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 二、空气洁净技术与应用 (一)非层流型空调系统 (二)层流洁净技术 1.层流洁净技术的特点 2.水平层流洁净室 3.垂直层流洁净室 4.层流洁净工作台

第二节 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 三、洁净室的卫生与管理 控制室:10万级标准 洁净区:1万级 100级标准 《见附录三》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一、F与F0值在灭菌中的意义与应用 F与F0值的设置——作为验证灭菌可靠性的参数 (一)微生物致死时间曲线与D值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一、F与F0值在灭菌中的意义与应用 F与F0值的设置——作为验证灭菌可靠性的参数 (一)微生物致死时间曲线与D值 (二)Z值 (三)F值与F0值 (疑问)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二、物理灭菌法 (一)干热灭菌法 1.火焰灭菌法 2.干热空气灭菌法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二、物理灭菌法 (一)干热灭菌法 1.火焰灭菌法 2.干热空气灭菌法 干热空气穿透力弱,温度不易均匀,而且灭菌温度较高,故不适宜用于大部分药品及橡胶、塑料制品的灭菌。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二)湿热灭菌法 特点: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二)湿热灭菌法 特点: 蒸汽的比热大,穿透力强、容易使蛋白凝固或变性,因而具有灭菌效果可靠、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是目前制剂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灭菌方法。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1.热压灭菌法 在高压灭菌器内,利用高压水蒸气杀灭微生物的方法,称为热压灭菌法。本法是公认的最可靠的湿热灭菌方法,经热压灭菌处理,能杀灭被灭菌物品中的细菌增殖体和芽孢,故凡能耐热压灭菌的药物制剂,均可采用。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注意问题: (1)使用前应认真检查灭菌器的主要部件是否正常完好 (2)灭菌时,必须首先将灭菌器内的冷空气排出。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注意问题: (1)使用前应认真检查灭菌器的主要部件是否正常完好 (2)灭菌时,必须首先将灭菌器内的冷空气排出。 (3)灭菌时间必须从全部待灭菌物品达到预定的温度时算起,并维持规定的时间。 (4)灭菌完毕后停止加热,待压力表逐渐下降至零,才能放出锅内蒸汽,锅内外压力相等后,开启灭菌器,待被灭菌物品温度下降至约80℃时,才可以把灭菌器的门全部打开,这样可有效避免内外压相差太大或冷空气突然进入而造成锅内玻璃瓶炸裂、药液冲出锅外的事故发生。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2.流通蒸汽灭菌法与煮沸灭菌法 3.低温间歇灭菌法 (1)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药物与介质的性质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2.流通蒸汽灭菌法与煮沸灭菌法 3.低温间歇灭菌法 (1)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药物与介质的性质 饱和蒸汽 湿饱和蒸汽 过热蒸汽 4.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 (3)蒸汽的性质 (4)灭菌时间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三)紫外线灭菌法 特点: 穿透能力弱,但能穿透清洁的空气和纯净的水,因而广泛用于空气灭菌与表面灭菌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三)紫外线灭菌法 特点: 穿透能力弱,但能穿透清洁的空气和纯净的水,因而广泛用于空气灭菌与表面灭菌 灭菌波长:220~290nm 灭菌力最强的是254 ~257nm 适宜温度:10℃ ~55℃ 相对湿度:45% ~60% 灭菌时间:0.5 ~1h (四)微波灭菌法 波长范围: 300MHz ~ 300kMHz 之间的电磁波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五)辐射灭菌法 γ-射线或β-射线进行照射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五)辐射灭菌法 γ-射线或β-射线进行照射 60C0 γ-射线高能射线,穿透力强,不仅绝大数生物体对射线敏感,而且适用于较厚样品,特别是已包装密封物品的消毒灭菌,灭菌效果可靠,并可有效地防止“二次污染”。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三、滤过除菌法: 主要用于不耐热的低黏度药物溶度和相关气体物质的洁净除菌处理。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三、滤过除菌法: 主要用于不耐热的低黏度药物溶度和相关气体物质的洁净除菌处理。 (一)微孔薄膜滤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滤过除菌器,一般应选用0.22μm以下孔径的滤膜作滤材 (二)垂熔玻璃滤器 玻璃垂熔玻璃滤器的滤板孔径有多种规格,只有上海玻璃厂的6号(孔径2μm以下)、长春玻璃总厂的G6号(孔径1.5μm以下)和天津滤器厂的IG6号(孔径2μm以下)三种规格滤板制成的垂熔玻璃滤器可以作为滤过除菌器使用。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三)砂滤棒 应用滤过除菌法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三)砂滤棒 应用滤过除菌法的注意事项: ①药液均应经过预滤处理,一般先用粗滤装置滤除较大颗粒的杂质,再用砂滤棒或G5、G4号垂熔玻璃滤器滤除微细沉淀物或较大杆菌、酵母菌,最后再用微孔薄膜滤器或G6号垂熔玻璃滤器滤过,并收集滤液及时分装。 ②必须无菌操作,必要时在滤液中还须添加适当的防腐剂。 ③对新使用或已多次重复使用的滤器,须检查滤过除菌的效果,必要时可测定滤器的孔径或采样作细菌学检查。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机制 四、化学灭菌法 ①使病原体蛋白质变性,发生沉淀; ②与细菌的酶系统结合,影响其代谢功能;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四、化学灭菌法 ①使病原体蛋白质变性,发生沉淀; ②与细菌的酶系统结合,影响其代谢功能; ③降低细菌的表面张力,增加菌体胞浆膜 的通透性,使细胞破裂或溶解。 机制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条件 ①杀菌谱广;②有效杀菌浓度低;③作用速度快;④性质稳定,不易受有机物、酸、碱及其他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⑤易溶于水,可在低温 下使用;⑥毒性低,对物品无腐蚀性,不易燃烧爆炸;⑦五色,无味,无臭,灭菌后易于从 被灭菌物品上除去,无残留;⑧价格低廉,来源丰富,便于运输。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一)气体灭菌法 (二)浸泡与表面消毒法 1.醇类 1.环氧乙烷灭菌法 2.酚类 2.甲醛蒸汽熏蒸灭菌法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一)气体灭菌法 1.环氧乙烷灭菌法 2.甲醛蒸汽熏蒸灭菌法 3.其他蒸汽熏蒸灭菌法 (二)浸泡与表面消毒法 1.醇类 2.酚类 3.表面活性剂 4.氧化剂 5.其他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五、无菌操作法(自学) 六、无菌检查法(自学)

第四节 防腐与防虫 一、防腐与防虫措施 二、防腐剂 制剂中有少量微生物的存在,也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引起微生物的滋长与繁殖,结果导致霉败变质。 含义:指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化学物品,也称抑菌剂。

第四节 防腐与防虫 1.苯甲酸与苯甲酸钠 一般用量为0.1%~0.25%。pH值 4以下时的防腐作用较好。 2.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尼泊金类) 0.01 %~0.25% 。在酸性溶液中作用最强,在微碱性溶液中作用减弱,其中丁酯的抑菌力最强。几种酯的合并应用有协同作用,效果更佳。

第四节 防腐与防虫 3.山梨酸 8.有机汞类 4.乙醇 9.季铵盐类 5.酚类及其衍生物 10.脱水醋酸 6.三氯叔丁醇 11.其他 7.苯甲醇 8.有机汞类 9.季铵盐类 10.脱水醋酸 11.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