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大陸經貿環境 授課教師:____________ 兩岸暨東協經貿商務(附:人才認證檢定1000題庫 )‧ CNEEA 主編 前程文化
學習目標 全球發展議題 與美國經貿關係 與歐盟、日本經貿關係 與東協經貿關係 東北亞自由貿易區 大陸應對金融危機策略 大陸經濟發展的挑戰
6.1 全球發展議題 聯合國2011年版的《千年發展目標報告》 ,提出了八項全人類所共同面對問題的改 革目標: 消滅極端貧窮與飢餓 普及初等教育 促進男女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降低兒童死亡率 改善產婦保健 與愛滋病毒、愛滋病、瘧疾與其他疾病宣戰 確保環境的可持續能力 全球合作促進發展
6.2 與美國經貿關係 經貿衝突 2009年中國躍居全球最大的出口國 中國為美國國債外國投資者中第一大持有國 人民幣採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政策,人民幣匯率被認為低估 對於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力
表面上兩國的貿易爭端不斷,但實質上兩國關係是一種複雜的互賴關係 與美國經貿的複雜關係 全球化下的生產鏈 外商投資設廠的貢獻 中國也是主要進口國 各國對美國均享有貿易順差 中國購買外匯目的在於穩定匯率 表面上兩國的貿易爭端不斷,但實質上兩國關係是一種複雜的互賴關係
6.3 與歐盟、日本經貿關係 中歐經貿關係 歐盟對中貿易逆差迅速增加 2008年,貿易逆差上升至1,342.3億歐元,位居歐盟對外逆差的首位 至2010年1月止,由於人民幣緊釘美元,因而對歐元貶值14%,實質匯率回復到2002 年水準
中日經貿關係 消長立見:2004年底,日本經濟規模還是中國經濟總量的兩倍,但在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便已超越日本 貿易糾紛 外交衝突:釣魚台問題
6.4 與東協經貿關係 東南亞國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簡稱「東協」 目前共有十個會員國: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 泰國與越南 一個候選國:東帝汶 一個觀察國:巴布亞 紐幾內亞
東協10+1 中國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十加一),2010年1月1日正式啟動 東協十加一 貿易區面積覆蓋1,300萬平方公里 19億人口 接近6兆美元GDP 4.5兆美元貿易總額 為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為第三大自由貿易區
東協10+3 1999年東協與中日韓發表《東亞合作聯合宣言》,正式啟動了十加三的機制 2001年於汶萊,召開「十加三」高峰,會議上東亞展望小組(EAVG),正式提出了有關「東亞共同體」的報告 2004年11月,東協加三高峰會同意將「東協加三」高峰會改為「東亞高峰會」
2007年11月20日東協10 國元首於第13屆東協高峰會議中,簽署「東協憲章」,並發布「東協經濟共同體藍圖聲明」 計畫於2015年成為一個類似歐盟單一市場,較原訂2020年之目標,提早5年達成
6.5 東北亞自由貿易區 東亞地區已存在「東協+中國」、「東協+韓國」與「東協+日本」三個大型的FTA,所缺的只剩中日韓間的協定 2012年5月三國簽署《投資保障協定》,並決定將在一年內進行「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依購買力平價指數衡量,三國自由貿易區將超越歐盟,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三國自由貿易區最高可使GDP 中國增加 2.9% 日本增加 0.5% 南韓增加 3.1%。 依購買力平價指數衡量,三國自由貿易區將超越歐盟,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6.6 大陸應對金融危機策略 金融政策 外匯政策 鼓勵民間投資 擴大建設 擴大內需政策
6.7 大陸經濟發展的挑戰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克費登於 2010年1月指出,大陸經濟增長存在五方面障礙: 工資收入的不平等 進口產品的高成本 鼓勵國內產品向國外銷售 退休和健康關係使個人消費者面對風險 金融領域缺乏透明製造高儲蓄
工資升高 大陸「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要達到 7%以上,與經濟發展同步 經濟增長模式已經逐漸從過去的出口導向,轉變為內需市場 很多省市提出提升基本工資的計畫 產業外移說明中國的生產成本已經提高
貧富差距擴大 在過去「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下,貧富分配的差距卻越來越大。 三大差距: 區域發展差距 城鄉差距 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距
前10%最富裕的家庭,佔有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 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是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的指標 1978年為0.32,2000年超過 0.4的警戒線,至2006年,則已逼近0.5
房價過高 中國大陸房價泡沫的形成根源,主要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非理性投機需求 開發商因素 外資炒作 地方政府的「投機主義」傾向 2010 年1 月10 日,大陸國務院辦公廳發出 「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11條措施」(國11條),力求打房
產能過剩 中國政府因應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推出的巨大的經濟刺激計畫 許多執行項目卻是資助地方新建工廠,進一步擴充產能,結果導致許多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 造成中國經濟產能過剩的原因為: 高儲蓄率,尤其是國有企業留存收益所導致的 高儲蓄率
出口需求急遽萎縮,特別是美國與歐盟的消費不振 中國大陸內需市場衰退 法規執行力度薄弱 政府政策導致原物料價格低於國際水準 中國的資本成本過低 財政系統鼓勵地方過度吸引投資 環保與勞動安全法規未獲得充分執行
能源與環境問題 中國的能源使用效率有卓越的提升 中國大量仰賴煤炭以為能源供給,煤炭燃燒所產生的碳排放量遠大於石油或天然氣,所以中國能源對於環境的損害卻遠高於其他國家 大陸已經成為僅次美國之後,全球第二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
人口結構變化 1980年提出一胎化政策 人口成長率已經下降至0.66%,僅為全世界的平均增長率1.3%的一半 但即便如此,中國每年新增人口總數仍然達到1,200萬人 預計到了2025年中國人口將達到 14億的最高點
人口性別差距越來越大 年齡結構問題 男性約佔總人口的51.52% ,女性為48.48%, 男女性別比為106.3:1 到2020年時,適婚男性將過剩2,400萬 年齡結構問題 目前撫養比27%,「生之者眾、食之者寡」 但到2035年時撫養比將會變成40%,「人口紅利」消失
族群衝突 中國共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區域,其中包括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自治縣 (旗)、1256個自治鄉 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建立了自治區域 官方透過優惠政策,希望能達成團結民族的目標 但是族群衝突仍是中國大陸不穩定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