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血 液.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血细胞分化与免疫学分型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 王书杰 June 10, 血细胞分化 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骨髓多 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向各系造血细胞分化 的特点。 自我复制:维持干细胞池内数量恒定。 自我更新:增殖分化为各系祖细胞 (Progenitor) 、 即向髓系细胞和淋巴系细胞分化。
Advertisements

1 第三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 erythrocyte, red blood cell , RBC )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几种水产动物血涂片的 制作及形态比较观察. 一、实验目的 了解血涂片的制作方法, 同时认识鲫鱼和美国牛蛙的血细胞。
第二章 天然免疫系统细胞. 基本概念  免疫系统 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 免疫细胞 参与免疫应答及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 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NK 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第四章 血液 基本内容:血液的组成、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鉴 别 血液( blood )是流动在心血管内的红色粘稠状液体,由血 浆和血细胞组成。习惯上将红细胞和白细胞称为血细胞,将血 细胞和血小板称为血液的有形成分,血浆是血液的细胞间质。 当血液流出血管时,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解状.
第二节 结缔组织 血液 基本内容:血液的组成、各种血细胞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鉴别 血液( blood )是流动在心血管内的红色粘稠状液体,由血 浆和血细胞组成。习惯上将红细胞和白细胞称为血细胞,将血细 胞和血小板称为血液的有形成分,血浆是血液的细胞间质。 当血液流出血管时,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解状态.
粒细胞形态. 粒细胞发育顺序: 原粒 原粒 早幼粒 早幼粒 中幼粒 中幼粒 晚幼粒 晚幼粒 杆状核 杆状核 分叶核 分叶核 血液 血液 组织 组织.
血液和淋巴 山东大学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Blood and Lymph.
血液与血细胞发生 血液与血细胞发生 Blood and Hemopoiesis 李锦新 No 广州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七、血液及血细胞发生. (一)血液 (blood) 红色液体,由血浆和血细胞构 成,成人血量为 4000—5000 毫 升,占体重的 7—8% 。
第六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Chapter 6 Blood and Hemopoiesis 主讲人 肖家祯.
血液和血细胞的发生. ( 一 ) 血液 Blood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 细胞间质 ) 水 血浆蛋白,糖,维生素,激 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课件 组织学 第 5 章 血液和淋巴 苏中静 陈海滨 汕头大学医学院.
血液. 血液( blood ) 血液 血浆(细胞间质)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酶 血浆蛋白、脂滴、酶 无机盐、激素等.
第 4 章 血液、淋巴和 血发生 组织学与胚胎学 血浆 白 C 血小板 红C红C红C红C 血液的组成 血液 血浆 血浆 血 C 血 C 红 C 白 C 血小板 水( 90% ) 其它.
生理学教研室 王晓燕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章 血液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血细胞生理  血液凝固  血型于输血.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一、血液( blood ) 血液 血浆(细胞间质)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酶 血浆蛋白、脂滴、酶 无机盐、激素等.
血液与造血系统组织. Slide No:8 Material: human blood Method: Giemsa staining.
(二)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二)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结缔组织: 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组成,是机体内分布最广泛,种类多 样化 的基本组织。 特点:有发达的细胞间质 细胞间质: 纤维和无定型的基质,细胞分散于间质之间。 纤维细丝状,基质液体、胶体、固体、均质状.
第三章 血 液 细胞外液的 4/5 在血管外 组织液 1/5 在血管内 血液 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在体内不断循环,是内环境中最活跃 的部分, 是沟通各种组织液与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液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 气体和物质交换、散热; 参与生理性止血 参与机体防御功能.
血 液 blood. 血液 (blood) 红细胞 ( erythrocyte ) 血细胞 白细胞 ( leukocyte ) 血液 血小板 ( blood platelet ) 水 血浆(细胞间质) 血浆蛋白,糖,维 生素, 激素, 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
血液 BLOOD 血液 细胞内、外液 体液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占体重的 60% 细胞直接生活的 液体环境,具体环境 内环境 为细胞内各种生化 反应进行的场所 组 织 液 4/5 血 浆 1/5.
Morphology of Myeloid System 目的 : 掌握各个阶段粒细胞的形态特点 及镜下识别 报告 : 画出各阶段粒细胞并描述其特点.
急性粒 - 单核细胞白血病( M4 ) 按粒系和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可包括下列四种类型 : ( 1 ) M4a :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 核和单核细胞 ≥20% (非红系细胞)。 ( 2 ) M4b :原、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 幼粒细胞> 20% (非红系细胞)。 ( 3 ) M4c.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第三章 固有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 第3章 Connective Tissue.
第3章 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实验诊断.
骨髓细胞学检查.
流动的组织 血液 岳阳市第十中学 王瑕.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第二章 基本组织 第二节 结缔组织 第3讲 主讲教师 滕树成
第 三 章 结 缔 组 织 Connective Tissue 牡丹江医学院 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第一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2) 血 液 江阴市长寿中学 徐利国 0709.
第 四 章 血液 牡丹江医学院 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血 液 Blood.
生殖细胞.
第三章 血 液.
填字游戏 热__沸腾 心__来潮 血 一针见 __ 浴__奋战 呕心沥__.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第一篇 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主讲:田振军.
人体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 第二章 基本组织 第二节 结缔组织 第2讲 主讲教师 滕树成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普通高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立项教材 全国医学院校高职高专教材
血涂片制备染色及白细胞形态观察 临床检验基础与输血教研室.
血液生理.
第一节 上皮组织 第二节 结缔组织 第三节 肌肉组织 第四节 神经组织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第二十一單元.
第 三 章 血 液 (blood).
Blood and Hematopoiesis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第四章 炎症 第二节 急性炎症.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细胞.
疲劳 苍白 贫血 贫 缺乏 软弱无力 心悸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低于正常标准 头晕. 疲劳 苍白 贫血 贫 缺乏 软弱无力 心悸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低于正常标准 头晕.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软骨与骨 Cartilage ﹠ Bone.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血液、骨、神经组织 和眼 组胚教研室.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系统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补体系统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组织学与胚胎学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第 二 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introduction to histology)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五章 血 液

血液(blood)是一种循环流动的液态结缔组织,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构成。大多数哺乳动物全身血量约占体重的7%-8%;其中,有形成分占血液容积的35%-55%,血浆占45%-65%。 血细胞:红细胞和白细胞总称为~。 血液有形成分:血细胞和血小板总称为~。 血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观察血细胞形态最常用的方法。染色液含亚甲蓝、伊红、天青等,能将各种血细胞一次染出。

一、血浆 是血液细胞间质,为浅黄色,有黏性的透明液体。包括 水(91%)、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维生素、无机 盐和各种代谢产物。 其功能为:①运载血细胞、血小板、营养物质和机体代 谢物;②所含补体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参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③运输各种激素,参与机体体液调节;④所含纤维蛋白原 及凝血因子参与血凝;运输无机盐参与体液酸碱平衡和渗 透压调节等。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二、血液有形成分 (一)红细胞 (erythrocyte, red blood cell) 1.形态结构:大多数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表面光滑,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呈红色。 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结合与运输O2和CO2,即供给全身细胞所需的O2,并带走细胞所产生的大部分CO2。 2.寿命: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 天。老化的红细胞被脾和肝脏的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3.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新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在血流中1天后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 4.变形性:当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原因是红细胞膜固定在一个能变形的圆盘状的网架结构上,称红细胞膜骨架(其主要成分为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的血影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变形性差,易被脾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导致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图1 红细胞模式图及光镜图(油镜)

图6 血涂片示网织红细胞 (煌焦油蓝染色)

图2 血细胞扫描电镜图 (E红细胞 G粒细胞 L淋巴细胞 M单核细胞 P血小板)

图3 红细胞(R)电镜图 红细胞变形穿越脾、 血窦内皮细胞(E)间隙

图5 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扫描电镜图

(二)白细胞(leukocyte, white blood cell,WBC) 是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球形细胞。根据有无特殊颗粒,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对染料的亲和性不同,分为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24小时内以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或淋巴组织,发挥防御和免疫作用。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形态:数量最多,呈球形,直径7-15µm;核形态多样,呈杆状或分叶(2-3叶多见)。胞质染成粉红色,含许多细小颗粒。① 嗜天青颗粒呈浅紫色,占20%,为溶酶体,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等酸性水解酶类; ② 特殊颗粒呈浅红色,80%,为分泌颗粒,含溶菌酶、吞噬素等。 功能:趋化作用,吞噬细菌和异物。大量吞噬后死亡,变为脓细胞。

图7 中性粒细胞模式图(示杆状核演变至5叶核) 数量最多 图7 中性粒细胞模式图(示杆状核演变至5叶核)

图8 血涂片示中性粒细胞(2叶核;油镜)

特殊颗粒 嗜天青颗粒 图9 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图10 中性粒细胞电镜图 ( ↑特殊颗粒 △嗜天青颗粒)

吞噬的细菌 细胞核 糖原 吞噬体 特殊颗粒 图11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电镜图

2.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 basophil) 形态:数量最少,细胞呈球形,直径10-15µm ,核分叶、S形或不规则; 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呈橘红色,颗粒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功能:参与过敏反应的形成。

图12 血涂片示嗜碱性粒细胞(油镜)

图13 嗜碱性粒细胞 (左:超微结构模式图 右:电镜图)

3.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形态:细胞呈球形,直径8-20µm ,核多2 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内含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及阳离子蛋白。 功能:①组胺酶分解组胺;②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③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

图14 血涂片示嗜酸性粒细胞(左;油镜)

图15 嗜酸性粒细胞 (左:超微结构模式图 右:电镜图)

4.单核细胞(monocyte) 形态: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直径10-20µm ;胞质弱嗜碱性呈灰蓝色,含许多嗜天青颗粒;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着色浅; 功能:进入结缔组织后分化成巨噬细胞。

图16 血涂片示单核细胞(油镜)

图17 单核细胞电镜图

5.淋巴细胞(lymphocyte) 形态:呈球形,直径为5-20µm,核大,胞质少,富含游离核糖体,可含溶酶体。根据体积大小分为小、中、大三种类型,小淋巴细胞,5-8µm ,胞质少,强嗜碱性,核圆有侧凹,染色质块状着色深;中淋巴细胞,9-12µm ,胞质稍多,含少量嗜天青颗粒,核染色质略稀疏,着色略浅;大淋巴细胞,13~20µm。 血液中以小淋巴细胞为主(90%),有部分中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组织中。组织中,三种淋巴细胞可相互转换。 分类:根据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和免疫功能,分为①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 T细胞),产生于胸腺,占75%;②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one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 B细胞),产生于骨髓,占10%~15%,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③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NK细胞),占10%。 功能:参与免疫应答,抵御疾病。

图18 淋巴细胞光镜与电镜结构模式图

图19 血涂片示中淋巴细胞(左)和小淋巴细胞(右)

图20 淋巴细胞电镜图

(三)血小板(blood platelet) 1.形态结构:LM,双凸圆盘状,直径2~4µm ;受刺激后伸出突起;在血涂片上常聚集成群;分中央颗粒区(含血小板颗粒)和周边透明区;EM,透明区含有微管和微丝;颗粒区有特殊颗粒(α颗粒)、致密颗粒和少量溶酶体;有开放小管系和致密小管系。 2.功能:特殊颗粒含血小板因子Ⅳ、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致密颗粒含5-羟色胺、钙离子等,参与止血和凝血,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修复血管。 3.来源:是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 4.寿命:7-14天。

图21 血涂片示聚集的血小板和嗜酸性粒细胞

图22 血涂片示单个血小板和淋巴细胞

图23 血小板超微结构模式图

图24 血小板电镜图 (1横切面 2纵切面 3膜 4糖衣 5线粒体 6血小板颗粒 7小管系 8糖原颗粒)

三、血细胞发生 是指血细胞生成的过程。 1.血细胞的起源:最初起源于胚外卵黄囊血岛,以后迁移至肝、脾和骨髓。哺乳动物出生后,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成年动物仅躯干骨具有造血功能。 2.发生过程:血细胞由红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经增殖和分化形成。造血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分化为造血祖细胞,再分化为某一系的血细胞。某一系的血细胞通常经历原始阶段 幼稚阶段 成熟阶段,其形态演变规律为①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反之);②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核最后消失,粒细胞核由圆形变成杆状、分叶,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染色质由细疏变粗密,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明显渐消失;③胞质:由少变多,嗜碱性渐变弱(单核和淋巴细胞除外),特殊结构从无到有,逐渐增多;④分裂能力:从有到无(淋巴细胞除外)。

图30 血细胞发生示意图

原单核细胞 幼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图35 单核细胞的发生

图36 血小板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