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未來的經濟發展 兩岸三地經濟論壇 管中閔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2008 年 10 月 29 日
台灣經濟的現況 2004 迄今經濟維持平均約 5.2% 的增長 經濟增長的數字之下: – 民間消費平均增長約 3 % – 民間投資平均增長約 2 % – 經濟增長主要來自貿易,尤其是出口增長 的貢獻 – 實質薪資所得成長停滯,甚至衰退 – 管理與技術人才持續流失
臺灣的主要出口產業 對中國大陸 vs. 其他地區 – 機械及電機設備 (42% vs. 45.5%) 這些產業與台灣在大陸的 FDI 情況相似,顯示台灣製造業的「比較優勢」
臺灣面臨的困難 台灣內部經濟結構的轉型 – 現有的產業優勢是否可以維持? – 新一代的「明星」產業 ? – 服務業的發展與未來 ? 臺灣的對外經貿與金融關係 – 與中國大陸和 ASEAN 國家之間並無正式經貿合作架構 (自由貿易協定等) – 臺灣被排除於亞洲的金融與外匯互助體系之外
台灣經濟結構轉型與未來 台灣的製造業不能只停留在控制成本,而必須維持技術優勢,從而在國際 (亞洲) 分工體系中確立自己的位置 (cf. 香港金融市場的優勢) 台灣經濟不可能再藉著大量資本投入來創造經濟增長。但台灣在與大陸經濟的進一步整合時,也須同時扮演推動產業技術創新的角色 (Kim and Lau, 1992, 1994; Krugman, 1994) 台灣產業未來的一個主要方向:面對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市場,積極推動以製造業為依托的專業設計與研發產業。
台灣在技術創新上的競爭力 – 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13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17/134 – 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13 – Innovation and sophistication factors: 8 – State of cluster development: 1 – Utility patents: 1 – Availa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8 –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10 – Capacity for innovation: 16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 13/55 –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5 – Scientific infrastructure: 4 – Productivity: 7
台灣的對外經貿關係:建議與願景 在 WTO 架構之下,台灣與中國大陸可依照 FTA (或 CEPA) 的方式談判磋商,但分項簽訂經貿合作互惠協定,避免名稱上的爭執。 台灣與 ASEAN 國家亦可以相同方式談判並簽訂經貿合作互惠協定。 長期目標:兩岸共同市場(自由貿易區),東亞自由貿易區。 臺灣應該參加亞洲金融與外匯的合作體系 (e.g.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pool),並得以在亞洲經濟體系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