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一中高语组
文言文阅读
开篇
一、 高考考查文言文的意义 1、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2、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 3、从汉字的发展方面看,辨析现代汉语的语素要有古汉语的修养。 4、从篇章方面看,多读优秀的文言作品,它那严谨的布局、简洁的行文对提高现代文 写作水平有帮助。 5、从文学鉴赏方面看,要了解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心态,非有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不可。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之一 ※ 汉字是一种先进的意音文字,它把形音义集中 在一个方块里,表意性强,可以区别同音词。 ※ 汉字是一种先进的意音文字,它把形音义集中 在一个方块里,表意性强,可以区别同音词。 ※ 汉字字形短,信息储藏量大,便于快速阅读。 ※ 汉字的字形不直接表音,形声字的声旁用直音而不用拼音,这样就使汉字有了通四方通古今的的优点,不同方言区的人都可以通过汉字书写的语言交流思想,两千年前的古籍今人仍可读懂。 以上材料引自1987年8月18日《光明日报》《北京召开 汉语汉字讨论会》一文。
例:“一”字义 1、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一样的)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数词)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4、《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5、《左传》成公二年: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于诸侯。 (一朝) 6、《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 7、《孙子•谋攻》: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或者) 8、《聊斋志异•促织》: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副词,一旦、一经)
“仁”字义 1、《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同上)“泛爱众,而亲仁。” 3、《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 (指一种很好的道德标准,即仁德) 2、(同上)“泛爱众,而亲仁。” (具有仁德的人) 3、《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 焉得知?” (有仁德的地方,相当于好的环境) 4、《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推行仁政) 5、《孟子•公孙丑上》“以德行仁者王” (仁政)
二、高考文言文的考查内容 1词汇为常用或次常用,不考查生僻词语; 2语法结构属于常见句式及一般文言活用,典型的文言虚词用法; 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标准为: 1词汇为常用或次常用,不考查生僻词语; 2语法结构属于常见句式及一般文言活用,典型的文言虚词用法; 3对古代文化背景知识要求较少; 4叙事题材; 5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刘国正先生曾举出了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孟子》、《史记》的传记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文言文试题能力考查表
2002年文言文考查点 11、实词理解—古今异义:竟死、将兵、 曲折、结发 12、实词及虚词意义和用法:以、会、既、无 13、虚词意义—结合原文,考查“之”的指代内容 14、理解文意,提取信息—表现李广“宽缓不苛” 15、分析概括原文内容 16、翻译笔答
三、关于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 1、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 字数在五百字左右(1999年574字,2000年400字左右,2001年530字,2002年500余字),并已成稳定模式。2001年海淀区模拟卷最短的只有294字。上海卷只180字左右。
1993年选自《新唐书-姚崇传》,主人公姚崇; 1994年选自《唐语林-识鉴》,一说为《宋书-孝义传》主人公何子平; 1995年选自《隋书-列女传》,主人公郑善果母; 1996年选自《宋史-郭永传》,主人公郭永; 1997年选自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主人公权善才; 1998年选自《宋史-忠义-李若水传》,主人公李若水; 1999年选自《北齐书-苏琼传》,主人公苏琼; 2000年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裴松之注引 孙盛的《晋阳秋》一书,合写胡质、胡威父子; 2001年选自《史记-田单列传》,主人公田单;2002年选自《史记-李广列传》,主人公李广。
以上选文的共同点--均为浅易的文言文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但就是这些材料,却也潜伏着很大的变革危机。
2、当前语文教育界对高考文言选材的一些批评意见 ⑴、选材故意避开名家名篇,材料大多是史书中宣扬忠孝节义之类封建道德的传记片断。 “事母至孝”大孝子何子平(1994年卷);“贤明有节操”著名烈妇郑善果母(1995年卷);良吏郭永(1996年卷);“逆龙鳞忤人主”好法官狄仁杰(1997年卷);“忠君事君,有死无二”死节忠臣李若水(1998年卷);治世能臣苏琼(1999年卷);清官胡质(2000年卷)等,思想内容单一,道的负载太重。
引批评者原话:“我们的高考文言文好像是一架灵敏度很高的机器,随着操纵者的口令在不停地转换方向;又仿佛一株可怜的小草,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或绿或黄。只有一点,文言文考试惟独不是它自己,它愈来愈远离‘语文’。用它不具备的功能去完成一个繁重的任务,这正是它的可悲之处;试图用几位古人的‘先进事迹’来净化当今的社会空气,命题人倒也天真得可以。”
⑵、由于是人物传记,且又都篇幅短小,人物的刻画描写先天不足,导致材料中的人物一般缺乏个性,往往是观念的化身;写法上平铺直叙,给人一种罗列好人好事的感觉,近乎光荣榜,毫无司马迁、班固等名家的传神之笔,读来生挺僵硬。 ⑶、由于文段相对容易,这客观上给命题者设置题目增加了难度,命题者不得不在题干和选择项的设置上大做文章。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题目或出错或不严密的情况几乎年年都有。 ⑷、客观上造成文言文读不太懂不要紧,有些词义搞不清,句子弄不明,也不要紧,一样能做对题。关键是要会用比较法,看哪个备选答案更合理。也可以运用排除法,看哪些答案不合理。
3、高考选材预测:尽管每年高考后都有人对其选材有颇多非议,而且近几年高考也不断在改革,但文言文选材都是只降难度,没改变传记文思路。 当然如果一定说到变化,有可能会在人物类型上做些文章,出现一些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隐士)什么的,2000年五六月份安徽皖中、河南郑州、湖北荆州、黄冈、黄石等地方的划杠卷就有这方面的尝试。也有文言比较阅读形式等。 在备考中我们还是应该注意一些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和寓言、游记等文言小品的阅读训练。因为它们在文言作品中比传记文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相信到2003年新教材那一届高考,文言选材肯定会有所突破。
学法指南
四、掌握正确的阅读步骤 整体阅读 细读题目 重读全文
第一步——整体阅读 要求: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 要求: 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还有11实词解释题) 因为此题相当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
第三步——重读全文。 要求: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
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 综合训练》 第 1—8页
王勃“六岁善辞章” 骆宾王“七岁能赋诗”(《唐才子传》) 附:关于古文的熟读背诵 《朱子语类》:人读史书,节目处须要背得,始得。如读《汉书》,高祖辞沛公处,义帝遣沛公入关处,韩信初说汉王处与史赞《过秦论》之类,皆用背得,方是,若只是略绰看过,心下似有似无,济得甚事。(中华本197页) 王勃“六岁善辞章” 骆宾王“七岁能赋诗”(《唐才子传》) 《李百药传》“七岁能文” 《刘慎虚传》“八岁属文上书” 康有为“七岁能属文” 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 (见钱基博先生《现代中国文学史》)
^_^熟读背诵不全靠记性好,刻苦用功,勤能补拙。 关于古文的熟读背诵 熟读可以培养语感 《现代中国文学史》的《陈衍》篇,讲他五岁读《四书》:“一日读《孟子•不仁者可以言哉》章,一日读《小弁人之诗也》章,喜其章节苍凉,抗声往复。父自外归,闻之色喜曰: ‘此儿于书理,殆有神会´” ^_^熟读背诵不全靠记性好,刻苦用功,勤能补拙。 1987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李固阳《记忆、理解与常识》:“理解的基础却是记忆。什么都不记得也就谈不上理解。记忆的基础又是机械记忆,也就是死记硬背,-------至于记忆力一般人都差不多。但也却有记忆力惊人,类似过目不忘的人。-------不一味地搞死记硬背是对的;但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不记也不背。”
读之法——因声求气 ※体会到文辞的音节美,体会到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这里感到喜悦,在喜悦中自然成诵,熟读出来,这就是桐城派讲的“因声求气”。“声”是文辞的音节美,“气”是作者所表达的气势,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形成的气势的抑扬疾徐顿挫。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 大抵古之学者,必要放声疾读,祗(zhi)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清•姚鼐《惜抱轩尺牍•与陈硕士》)
谢谢同学们参与 再见 电子信箱:hel9108@sohu.com 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