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主讲教师:季 骅 单位:人文与卫生管理学院
第一讲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白猫 黑猫 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发展才是硬道理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 革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 经济 一国两制
4个问题: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和精髓?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的关系?
邓小平理论 形成 和发展 历史 地位 和指 导意义 科学 体系 和主 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 代 背 景 历 史 条 件 现 实 依 据 理 论 基 础
时代背景: 邓小平理论是在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战争与 革命 战争 威胁 备战 相对稳 定发展 相继获 得独立 和平呼 声强烈 和平与 发展 发展 生产力
80年代,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前世界“带全球性的两大战略问题”从而扭转了“战争与革命”的传统观念,改变了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
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浪潮,深刻改变了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 时代的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有新的发展 邓小平说:“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历史根据: 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
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形成的,其特点 在发展战略方面是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为首要目标,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以粗放发展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在经济体制方面形成了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政治体制方面形成了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政治体制
苏联模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借助这个模式有利于动员资源的优势,在短时间内从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变为欧洲一流的工业强国。 在军事上,苏联在较短时间里就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计划经济的尝试,还推动了西方国家走向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火炮6 飞机5.5 坦克43
1943-1945年(每年生产)
苏联模式的弊病 过分强调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产品与轻工产品缺乏。 所有制单一,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与管理体制,使企业失去活力和竞争力。 政治上高度集权,滋生官僚主义与特权思想。 在同西方的经济军事竞争中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
军事竞赛(至1988年底)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苏共领导人的错误路线造成的政治动乱 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推行 根本原因是没有及时地,成功地对这种过时的模式实行根本性改变
借鉴和总结苏联和东欧在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所提供的丰富经验和严重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历史依据。
在中国提出了“一大二公三纯”口号 一大:农村人民公社规模要大,越大越好。 二公:所有制中的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 三纯:“急于求纯”“急于求成”“急于过渡” 急于求纯:公有制程度越纯越好 急于求成:社会主义建设早日成功 急于过渡: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向全民 所有制过渡,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
十年内乱的严重恶果 错误的理论及其指导下的错误实践,造成思想上的空前混乱和对马列主义信仰的严重削弱。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机构遭到严重削弱。 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10年间国民收入损失达5000亿元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79年,这整整30年中建设起来的全部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为4892.5亿元。 相当于败掉了全国亿万人民经过30年辛勤劳动积累起来的同样一份家当。 社会思想和风气遭到严重毒害 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被长期中断,使我国少培养大学毕业生100多万,中专毕业生200万,少培养了几百万青年人才。 在我国科学技术队伍的组成上,出现一个长达10年以上的空白。 旧的文盲未扫除,新的文盲又大量产生。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大陆文盲和半文盲多达2.3亿人。 十年浩劫造成的恶果是多方面的,如果说物质方面的损失还可以计算的话,那么对精神文化的损害,灵魂深处的创伤,即使借助于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也是难以计算清楚
现实根据: 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初步形成 (1978—198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形成理论轮廓 (1982—1987) 形成理论体系 (1987—1992) 初步形成 (1978—198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形成理论轮廓 (1982—198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形成理论体系 (1987—1992)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理论” 丰富和发展时期 (1992—至今) “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认为“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是背叛,就会葬送社会主义;同时要敢于讲“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要有“新话”,否则是僵化,也会葬送社会主义。 一是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 二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主观条件: 是在西方的法国和“半东方” 的俄国奠定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础的 “我自从18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
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 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我是“三落三起” 我曾经“三下三上” 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 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特定的研究对象 科学体系 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 已被成功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 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特定的研究对象 科学体系 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 已被成功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 坚持、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关系
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四新”) 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 邓小平理论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一门科学,它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
“上海在腾飞,中国在前进,是邓小平理论催生了这座城市的崛起,改变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也是全国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伟大创造,成就了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摘自大型文献记录片 《邓小平与上海》
四、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教学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求 全面理解、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形成发展过程 科学内涵 理论体系 基本观点 历史地位 指导意义
教学目的和意义 充分认识: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都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 智慧的结晶。
意义: 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肩负历史责任,实现成才价值。
怎 样 看 中 国 发 展 新中国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 “open door policy”
中国的经验如何? What has been China’s experience?
在百姓眼里邓小平理论是 “群众”的理论 “活着”的理论 “管用”的理论
中国走向何方? Where is China heading?
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事业需要你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党和人民对你们寄托着殷切的期望。”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教学方法 专题式 讨论式 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方法: 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江泽民同志 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和党的重要文献 坚持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既要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又要学习邓小平的伟大精神品格
邓小平同志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 热爱人民、心系人民,始终对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 —— 崇尚实干、英勇果敢,始终扎扎实实地推进各方面的工作,在关键时刻更是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勇气。
——目光远大、襟怀宽广,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 ——无私无畏、光明磊落,始终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顽强奋斗作为执着的人生追求,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 “作为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作出的光辉业绩、创立的科学理论,已经并将继续改变和影响着中国和世界。” 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行为方式上的务实精神 思维品质上的辩证精神 人生态度上的进取精神 革命风格上的创造精神 道德情操上的无私精神 价值取向上的以人民为本的精神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部分内容; 江泽民同志有关重要讲话; 胡锦涛同志有关重要讲话。
经济全球化是: 利大于弊? 弊大于利? 利弊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