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本章课件制作:王引兰
本章结构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重要思想成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 经验教训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设想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三、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设想 过渡时期的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之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 所有制: 公有制 所有制: 公有制 经济形式: 无商品生产与交换 运行状态: 有计划发展 分配形式: 按劳分配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一)探索的历史背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总结“一五”计划的经验教训 苏共“二十大”的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一)探索的历史背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党面临如何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一)探索的历史背景 总结“一五”计划的经验教训
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选择了苏联模式 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的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一)探索的历史背景 苏共“二十大”的影响
第一, 1956.2.25,苏共二十大的最后一天,郝鲁晓夫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这个报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 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气氛,相继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
影响: “揭了盖子”: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捅了娄子”:突然袭击,造成混乱。 启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提出“第二次结合” “我们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二)探索的历程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走自己的路” ——崭新探索 “走俄国人的路” ——最初探索
三、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论十大关系》报告中,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关系,即论十大关系。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 党与非党关系 革命与反革命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与外国关系 经济问题 《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党内的因素,党外的因素; 国内的因素,国外的因素; 直接的因素,间接的因素。
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一般来说,积极因素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并逐步完善和巩固,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但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成为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要任务。 国际形势:苏共二十大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气氛,相继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 国内: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以及少数干部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脱离群众,引起了部分群众的不满。
面对新出现的矛盾,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工作处置不当,造成矛盾激化。这表明,在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
只有正确回答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作过论述。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后果。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手稿 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手稿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提出的背景。
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他提倡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矛盾。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呈现出“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3.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共八大是初步探索的高峰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提出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刘少奇作政治报告 毛泽东在八大上致开幕词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取得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
评价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把新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十分落后的这一基本国情突出出来,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最重要的贡献。
“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用专政的办法;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是分清是非,用民主的办法。
所谓专政方法,就是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对于国家内部那些反抗社会主义改造、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依法治罪,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尽量使他们改造成为新人。 所谓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总方针: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具体方针、原则: 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毛泽东指出:“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视频:历史经验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 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 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战略目标,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党的八大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 稳步前进的方针。 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 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 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 多种经营的思想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领域,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掌握的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领域 自由市场 国家市场 流通领域 自由生产 计划生产 生产计划 个体经营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 工商业经营 补充 地位 领域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毛泽东: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 陈云: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 毛泽东:主张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 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7.关于科学和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 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是,任务艰巨,道路艰辛。
任务艰巨: 道路艰辛: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国情: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任务:建设社会主义 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任务艰巨: 道路艰辛: 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 准备、物质基础 宝贵经验: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理论准备: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物质基础: 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 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遭遇严重曲折的原因: 1.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 2.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 3.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倾向,其主要表现就是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偏离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忽视了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的经济效果和各项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经济措施的科学论证,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毛泽东指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
(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制定宪法,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建立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失误与教训: 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逐步过渡来的,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经验不足,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认识上也不是完全清楚的,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违背人民民主、甚至搞“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等“大民主”的极端现象。
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树立起法律的权威。 失误与教训: 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树立起法律的权威。 由于民主和法制都不健全,党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意见受到压制和打击,正确的主张得不到采纳甚至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遭到批判,错误的决策得不到及时制止甚至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结果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甚至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 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指导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 失误与教训: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刚刚建立,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受当时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影响,加之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传统短期内难以消除,我国的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集体领导制度一度遭到了严重破坏,“一言堂”、“家长制”代替了集体领导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中心任务已经不同于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极为繁重复杂,权力过分集中,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足够的认识,成为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要全盘否定和抛弃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成果,也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不同资本主义发生任何联系。相反,社会主义要体现出相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失误与教训: 由于帝国主义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政策,以及后来“左”的错误,导致我们一度关起门来搞建设,使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邓小平: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3卷,64页
小结 总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党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党在这一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单选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建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长期是( ) A.生产力落后 B.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C.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 1956年4-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 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 报告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 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 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 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 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 中共党员()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B.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3.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中指出,在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 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变成( ) A.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B.非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C.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D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思考题 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