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 一 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意义。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事例相结合。 教学时数:8课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 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及其历史进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四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从那个时候起,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同中国各族人民的事业、利益和前途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提出 和命题的使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提出 和命题的使用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由少数人到多数人、由不深刻到深刻、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曾经提出过要研究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
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这个命题的提出,标志了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实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关系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使用和论述过程中,又产生了另一个命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35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实际需要。 首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其次 再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1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的是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二是指在运用的基础上将中国的实践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且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对于中国本土文化来讲,马克思主义最初也是一种外来文化。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究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现实实际、历史实际、文化实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的有机融合,并且把中国的独创性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和重要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和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它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不断推进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脉 相承 与时 俱进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指引前进方向,旗帜指引胜利道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 历史的 选择 时代的 选择 人民的 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 二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领导人民求翻身、求解放,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奋斗过程,有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
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以及再走向新的胜利的比较,才有了比较完整的实践经验,才使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有可能完整、充分和深刻。
还应该看到,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性、复杂性得到充分的展现。抗日战争不仅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伟大的。 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呼唤着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且必然会在理论上得到反映,惊天动地的抗日战争伟业定会产生出凝结着民族智慧的理论。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继续 发展 成熟 初步 形成 萌芽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1927 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这个 时期被毛泽东称之为“党的幼 年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 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报告 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1927 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这个 时期被毛泽东称之为“党的幼 年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 芽阶段。
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教育了中国共产党人,使党懂得了组织人民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紧紧依靠农民,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极端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正是在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以后,中国革命才出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转折。 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宣布:“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 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进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一是指导中国革命大决战的胜利,实现了建立全国政权的伟大目标。 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实现了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三是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进行了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苦探索。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第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有着明确的含义。 第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体系有着丰富的内容。根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历史决议,它在以下六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 思想体系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党的建设的理论 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除了上面讲的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 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 方法的理论,等等。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在概括了以上六个方面的理论贡献之后,进而把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并把它具体展开为三个基本方面: 实事 求是 群众 路线 独立 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 成果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 成果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问题上,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认为凡是毛泽东作出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循;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 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
邓小平在领导全党拨乱反正中,用极大的精力来解决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 邓小平指出:“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还在黑暗中苦斗。”(转引自《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第642页)
江泽民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在艰苦漫长的革命岁月中,表现出一个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得心应手的斗争艺术和驾驭全局的领导才能。他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伟大领袖,永远属于人民。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的伟大品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他的科学思想具有非凡的号召力。”(《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347页)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继续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第642页)
我们应该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我们应该珍视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并在新的实践中加以运用、丰富和发展。 这是我们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 二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 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 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1 时代的主题逐步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作出了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判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2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这里实际上讲了历史的实践基础和现实的实践基础。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与挫折以及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总结。 历史 根据 现实 依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当然,举重若轻的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的革命生涯;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始终处在决策者的领导地位的特殊经历,也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指导地位确立 一 阶段 二 阶段 三 阶段 理论轮廓总结 思想体系形成 四 阶段 指导地位确立 基本命题提出
1.邓小平理论基本命题的提出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命题从酝酿到提出的阶段。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党中央召开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在这次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邓小平这个讲话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开辟新道路、创立新理论的动员令,实际上是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1979年3月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邓小平又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样,“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思想,标志了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2.邓小平理论理论轮廓的总结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邓小平称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此后,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12个“基本观点”。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达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3.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形成的阶段。
这期间,国际风云变幻,国内形势复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20世纪90年代中,亚洲又出现金融风暴;我国在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了政治风波。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领导中国人民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顶住了压力,制止了动乱,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加速发展,保持稳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理论在这期间进一步丰富完善,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调整了党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全会指出,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作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他在讲话中,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深刻地回答了长时间里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等问题,把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年9月,党的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九条,其中涉及到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方面的新的思想观点。 这九条内容的概括,标志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明确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制定了在20世纪末实现小康的战略规划;阐明了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历史性任务和指导原则。
4.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 1993年10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提供了最好的教材和最有力的武器,中央作出了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重要决定。
党的十五大正式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明确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并写入党章。1998年又写进了宪法。 这个决策对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坚定地把邓小平所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思想体系 第一,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坚实的哲学思想 这就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
第二,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全部理论的鲜明的主题 这就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构成了邓小平理论所特有的研究对象,形成了对这个研究对象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
第三,邓小平理论有一系列围绕主题的内在联系的基本观点 这些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二)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这个科学判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
3.改革开放理论 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除了上面几大理论外,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这个提法是十分严谨的、准确。一方面,它充分肯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理论贡献;另一方面,它又为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 1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2 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二 三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 史条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所面临的主要任务都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还是有一些重大的变化。是这种变化呼唤党的理论工作要进一步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 的时代背景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 的实践基础 这个实践基础可以从历史经验的总结、最新经验的概括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第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第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新鲜经验的概括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 我们党在13年的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又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 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这是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 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 实践的必然结论。
三是实践发展的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 历史过程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 历史过程 一 阶段 二 阶段 三 阶段 提出 理论体系形成 四 阶段 指导地位确立 酝酿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 江泽民曾经指出:“我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间思考的。”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始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的思考,继而又是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所做的系统思考。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视察工作的一次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在同年5月的一次讲话中,他又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 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化。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我们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 江泽民还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后又写进了宪法,从而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和主要内容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科学体系。
这个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根据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的概括,特别表现在以下十一个方面:
1.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 2.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3.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 4.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 5.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
6.关于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 7.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 8.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 9.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 10.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 11.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 指导意义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 指导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2 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3 1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总之,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三 二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 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 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 来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作报告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 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 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 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论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东方明珠: 快速发展中的上海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温 总 理 在 汶 川 灾 区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续性、连续性。 杭州湾跨海大桥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思考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指导意义是什么? 2、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阅读书目: 1、《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