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历史背景及其努力,从而懂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新道路对中国革命最后取得胜利的伟大意义,加深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和开辟。 2、这一时期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2、国民党的阶级基础、国民党政府的本质。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第一,革命势力遭到极大摧残 第二,革命阵线缩小 第三,工农运动走向低落
2)共产党人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927年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第一,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 第二,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新的斗争方针。 第三,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
八七会议旧址 江岸区汉口鄱阳街139号
三大武装起义
秋收起义时的毛泽东
讨论: 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为什么会失败?
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毛泽东等逐渐探索出以农村工作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的路线,在实践上开辟了革命新道路。
2、毛泽东在新道路理论上的贡献 1928年10月和11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阐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同全国革命高潮的关系。 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阐明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的极端重要性。
3. 新道路理论的意义 理论意义: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实践意义: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4、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1932年底,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 1932年底,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也取得重大胜利。
随着红军和根据地的创建,土地革命也迅速开展起来。红军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发动土地革命,出现了“分田分地真忙”的可喜景象,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党内的三次“左”倾错误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1.党内的三次“左”倾错误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的错误? 第一,社会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小资产阶级的包围之中,党内,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很大比重。小资产阶级表现为观察问题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反映到党内来,影响党的思想和路线、政策。 第二,主观原因。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正确地结合起来。
第三,共产国际的错误影响和瞎指挥。“左”倾教条主义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第四,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左”倾情绪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在党内的统治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土地革命严重受挫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1.红军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1934 年10 月10日红军从江西瑞金踏上长征之路
2、遵义会议的召开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批评了“左”倾教条主义者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军事指挥上的严重错误,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并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这是当时中共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
遵义会议的意义 结束了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永远的丰碑:长征在中 国革命史上具有伟大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 。 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49-159页)
政治意义:证明了毛泽东的政治和军事智慧,确立了其在党内和军内的领导地位,从而使中国革命有了自己的杰出指路人。同时它保留下来的干部后来都成为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重要的是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动摇。三万人比三十万人哪个更强大?因为得到了教训,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三十万人更强大。” ——毛泽东
思想意义: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表明,坚强的意志、精神和革命觉悟是克服一切物质障碍、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改造现实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时代所提倡的奋斗不息、英勇牺牲、勇敢和无私的精神,与长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长征精神也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
长征结束后的毛泽东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说明了战争战略方面的问题 三、总结历史性经验,迎接全国性抗日战争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说明了战争战略方面的问题 《矛盾论》《实践论》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1935 年12 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他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实践论 矛盾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所进行的理论工作,对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即将到来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参阅书目 1、《毛泽东选集》第1、2、3卷。 2、《周恩来选集》上卷。 3、张义雄等:《问鼎天下》(1921—1949) 4、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