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和理论成果.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概论学习历程与总结 姓名:钟霜 班级:经管系 经管 班 学号:
Advertisements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马克思主义 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主讲人:李宏.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考纲要求: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 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主持教师:曹凤云 上海电视大学法律与行政系副教授 电话: (周二、五)
1.(2011年高考重庆文综18题)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第 一 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深入理解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论述 阿克苏地委党校 贺新萍.
《中国共产党章程》 填空学习之一 (总纲部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理论与经验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成 ◆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考试时间: 考试方式:开卷。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分析题。 考试范围:考试内容涉及于每一章。
邓小平理论.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科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政治教研室.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及其历史进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王怀超.
要坚持党的领导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制作人:生雅利.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制作人:生雅利.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二章 讲授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导 言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课程标准 : 1、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开放教育必修课程 邓小平理论概论 主讲:胡支农.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课标要求: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 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毛泽东思想 12建筑学第二小组18~34.
Harvard ManageMentor®
本章目录 教学目的 重点和难点问题 教学内容 课堂小结 延伸 阅读 复习 思考 教学 案例. 本章目录 教学目的 重点和难点问题 教学内容 课堂小结 延伸 阅读 复习 思考 教学 案例.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永 永 远 的 丰 碑 PPT模板下载: 行业PPT模板: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和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 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教学目标: ▲基本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产生(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内容、意义(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总体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必然性和科学内涵。 ▲基本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产生(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内容、意义(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

重点与难点: ▲ 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 涵是什么?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怎 么样的成果? 重点与难点: ▲ 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 涵是什么?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怎 么样的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问题: 作为一个半世纪前(时间)产生于西方(空间)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把它作为自己的旗帜? 评价: 1、历史选择。 2、没有照搬。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能否满足需要?如何满足需要? ■只有逐步解决如何满足需要的问题,即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表明这一理论是能够满足需要的。

(一)中国革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改造旧中国的任务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中国革命必须由先进的阶级来领导 中国革命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

要解决中国实际所面临的问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由浅到深,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过程)。

(二)过程: 1、思想的酝酿: 李大钊等曾经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中去的思想,但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二)过程: 1、思想的酝酿: 李大钊等曾经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中去的思想,但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李大钊:“ 一个社会主义者,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精良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1919) 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 (1920)

陈独秀在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归纳为: 第一,“实际研究的精神”; 第二,“实际活动的精神”。 “我很希望青年诸君能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最重要的是现社会的政治及经济状况,不要单单研究马克思的学理。” (1922)

2.命题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

毛泽东:“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 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关系问题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

3、全党的共识: 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党的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 “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党的七大会场

(三)根据: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中,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恩格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2、实践根据:解决中国实践问题的需要: 同欧洲相比,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状况:一、没有资本主义的完整发展,受到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二、农民为主要群众,而不是以工人为主要群众。 列强瓜分中国漫画

3、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把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结合,才能体现出理论的普遍性价值,而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提法的演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预期目标 《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 《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1、思想实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毛泽东:“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

毛泽东: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跟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统一,一个普遍一个具体,两个东西的统一就叫中国化。 (1961年)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

2、内容: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2)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 (3)具有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 (4)要求有新的理论成果 (5)体现了一种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一)历史进程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

1.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时代课题: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这样的革命? 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课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时代课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开创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十五大选举产生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时代课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十五大选举产生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4.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的提出: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十八大选出的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

(二)重要意义 1、实践: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实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了第三次历史性巨变(开辟并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思想:提供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理论: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旗帜问题至关重要 2、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3、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解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问题:你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 想了解多少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了解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提出过程、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特点;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掌握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及实践基础,学会运用联系、历史分析、理论与历史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关系,懂得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光辉旗帜,从而坚持并发展毛泽东思想,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教学重点: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过程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教学难点: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2、科学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

▲逻辑框架: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为什么?)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怎么样?)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 发展 1.“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提出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 发展 1.“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提出   1941年,张如心在《共产党人》(第16期)杂志上撰文《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提出共产党教育人才,“应该是忠实于列宁、斯大林的思想,忠实于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1943年7月8日,王稼祥的文章《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中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作了完整的概括。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重要补充,加上了“建设”两字,改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使毛泽东思想的内涵更全面、更准确。

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 历史条件 ①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 历史条件  ①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千5百万人参战,1千万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千万左右的人受伤。

1917年11月0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 1917年革命的枪声在彼得格勒打响 2006年11月俄罗斯纪念十月革命胜利

②社会基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社会基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辛丑条约》签定。 日军进入上海租界

③理论基础和文化来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  ③理论基础和文化来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 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源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战略源于马克思主义 理论基础和文化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

④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实践基础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全部内容其各个组成部分,各个具体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4.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 (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的初步结合,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一是比较准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基本分清了敌我友问题;二是对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领导权问题作出了分析;三是认清了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的可靠同盟者;四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作了初步分析,开始提出了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方针。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指毛泽东思想已经具有的基本的形态,即初步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基本思想:一是提出了红色政权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二是提出人民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等理论;三是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四是初步阐述了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思想在这个时期达到成熟,有着重要的历史条件和主观原因: 一是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根本政治保证。二是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历史经验。三是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

成熟阶段的主要思想: 一是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体系; 二是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 三是完善了党的建设理论; 四是论述了人民军队和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 五是完成毛泽东思想哲学体系的构建。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和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一是总结了十大军事原则;二是提出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等一整套战略策略思想;三是系统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建国以后,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使毛泽东思想又得到了新的发展。一是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和政策;二是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三是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四是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领导我们党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并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手稿

(3)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毛泽东系统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开展人民革命战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如何巩固国防等一系列重大方针问题。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毛泽东精辟论证了革 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根据“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个基本观点,提出了许多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 毛泽东手迹

(6)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难题。强调必须从思想上建党;概括了三大作风;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方针;创造了整风这种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形式;多次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2)群众路线 (3)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 三者的关系 独立自主 群众路线 根 本 求 要 守 遵 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2)群众路线 实事求是 根 本 求 要 (3)独立自主 守 遵 则 原 三者的关系

3、毛泽东思想的特征 科学性 独创性 完整性 发展性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时代的条件、人民的实践孕育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引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摘自2003年12月26日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 飞跃的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 飞跃的理论成果 2.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对毛泽东评价的重要性和两种错误倾向: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对毛泽东评价的重要性和两种错误倾向: 邓小平曾指出:"关于毛泽东同志功过的评价和毛泽东思想,写不写、怎么写,的确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历史分不开的"。

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是个理论和政治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①这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丢掉了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 ②这关系党的团结,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因为毛泽东思想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思想基础。 ③这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如果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如何认识和对待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曾经出现过各种错误态度,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 第一种是把毛泽东思想神圣化的倾向,有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观点,认为凡是毛泽东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都是绝对正确的,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必须坚决维护,只能照抄照办,甚至不愿承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第二种是一种自由化倾向,这种观点对毛泽东一生的功过不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因为他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他一生中的伟大的革命事业和杰出的理论建树,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及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甚至把真理当作错误来批判。对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论述了毛泽东的三大历史功勋:一是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二是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三是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毛泽东的评价: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继续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摘自2003年12月26日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 的时代主题 开放的世界体系

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 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 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 列宁说过: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 ‘时 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 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 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 特征,才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 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 ——(《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他进一步作出了“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判断; 1977年底,邓小平第一次作出了“可以争取延缓战争的爆发”的判断;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他进一步作出了“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判断;

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提出了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

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根据邓小平的述,将和平与发展概括为“当代世界的主题”或“时代主题”。

2、理论基础 3、历史根据:社会主义 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与波匈事件 苏联模式及其弊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 面发展重工业;高度集权的行政命 令体制;大国强权体制。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作 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 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反面教训。

恩格斯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432 页

4、实践基础: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980年,邓小平谈到建国30年 经验时强调,“不要离开现实和 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 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 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提出理论命题阶段。

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 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构建理论轮廓阶段。

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 1992年 党的十四大,是形成理论 体系阶段。 19日下午3时, 邓小平会见出 席党的十四大 1992年10月 19日下午3时, 邓小平会见出 席党的十四大 的全体代表。

第四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 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是丰富理 论内容阶段。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 ▲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 ▲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关于“一国两制”理论,等等。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科学指南 ■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的科学认识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平理论阐明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的精髓,丰富和发展了“解放思想、 新境界,是侧重于思想路线上的新。邓小 平理论阐明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的精髓,丰富和发展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指引我 们党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 实现了三次思想大解放。

(2)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新水平,是侧重于理论内容上的新。邓小平 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一基本理论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 了一个新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最具独 创性的部分。

(3)邓小平理论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做出了新判断 新判断,是侧重于理论背景上的新。邓小平 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敏 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

(4)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的新体系 道路论、发展阶段论、根本任务论、发展动力论、外部条件论 邓小平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逻辑起点;它以发展 道路论、发展阶段论、根本任务论、发展动力论、外部条件论 、政治保证论、战略步骤论、领导依靠论、祖国统一论为主要 内容;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学科领域 ;它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行动纲领;它是涵盖经 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战、党 建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他说:“中国人民将通过自己 的创造性劳动,根本改变自己国 家的落后面貌,并以崭新的面貌 ,自立于世界的先进之列,并且 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 的正义事业。” (1981年2月14日)

思考题: 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本节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 形成和发展(为什么?) 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 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怎么样?)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形成和发展 1、时代背景 2、实践基础 3、现实依据 4、形成过程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

反 思 根本原因:都没有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说到底,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出了问题。

(2)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 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 新的表现。

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处于 超强地位,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进 程不会一帆风顺,将会经历一个 较长的发展过程”。 “由于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 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处于 超强地位,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进 程不会一帆风顺,将会经历一个 较长的发展过程”。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28页。)

出兵马其顿,空袭伊拉克,发兵海地,出兵波黑; 空袭苏丹和阿富汗,实施“沙漠之狐”行动,再次空袭伊拉克; 美国称霸全球活动简表(20世纪90年代) 1990年 出兵海湾 1991年 实施“沙漠风暴”行动; 1992年 出兵索马里; 1993年 出兵马其顿,空袭伊拉克,发兵海地,出兵波黑; 1995年 增兵巴拿马,出兵波黑; 1996年 空袭伊拉克; 1997年 武力威胁伊拉克; 1998年 空袭苏丹和阿富汗,实施“沙漠之狐”行动,再次空袭伊拉克; 1999年 空袭科索沃长达78天

右图:2003年4月9日下午,美军进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 左图:2001年10月美国五角大楼公布的袭击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目标图片。 右图:2003年4月9日下午,美军进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

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 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 安宁。

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 世贸中心的摩天大楼,轰然 倒塌,化为一片废墟,造成 了3000多人丧生 。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综合国力排名 数据资料截止2005年12月31日 排 名 国 名 经济力 科技力 军事力 资源力 社会发展 政府调控 外交力 年增长率 美国 3251 1718 2249 547 559 185 131 0.43% 8639 2 日本 2158 1111 806 226 416 169 100 0.26% 4986 3 法国 1588 994 814 201 419 184 119 0.31% 4319 4 英国 1602 856 830 217 400 171 112 0.75% 4188 5 德国 1762 854 623 191 107 0.48% 4139 6 中国 1321 312 508 483 245 133 116 2.98% 3119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 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 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在发展阶段上,我们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 前两步,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新阶段。

我国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 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生产力水平不均衡,区域、城 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三农”问 题、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较突出, 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

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在历史方位上,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 命、建设和改革, 从革命党转变为长 期执政党,国际国 内环境发生了重大 的变化。

党在21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三大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 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

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 的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 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 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 新情况 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 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 的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 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 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过程 (1)酝酿时期 (2)形成命题时期 (3)丰富和完善时期

(1)酝酿时(十三届四中全会前后 )  邓小平的“政治交 代”:“常委会的同 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 的建设,这个党该抓 了,不抓不行了。”

(2)形成命题时期(2000年前后)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

  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0年10月11日,江泽民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2001年7月,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3)丰富和完善时期(2002年以后)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提出要把“三个代表”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胡锦涛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系统的科学理论”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从而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本指针的地位。 2003年7月1日胡锦涛 在“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理论研讨会上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2、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

1、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

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 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 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 我们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 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 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 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 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 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 众的生活水平。

(1)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2)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3)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4)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通途;(5)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 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 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5)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6)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7)借鉴世界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继承革命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 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 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 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 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 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 治、文化利益。

“三个不能” “三个一致性” “三个全局” “两个绝不”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 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 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 目的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 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 观点、新论断。

社会主义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 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 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 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 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 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 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 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 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 等等。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4、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思考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 代背景、实践基础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 主要内容是什么?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 指导意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1、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3、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 (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过程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基础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要借鉴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4、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基础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090美元,这为我国提供了新的发展起点。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依据国外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我国已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发展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增长情况

经济体制改革引发了社会利益关系 的重大调整和组合

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三农”问题越显突出

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入分配差别持续扩大,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

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短期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大量存在

非典型肺炎向人们的心理承受 能力、向医护人员的意志力、向 政府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发 出了全面的挑战!

胡锦涛指出,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

3、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过程

2003年“非典”的爆发,促使 人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发展、为 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

  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作了明确阐述: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 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 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 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 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指 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 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 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 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总结中国近现代历史得出的一个结论性认识。 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条宝贵经验。 因此,我们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3、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

思考题: 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