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成熟与繁荣 ——魏晋、隋唐、宋元的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
时间 断限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220~1368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线 索 特 征 政 治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线 索 特 征 经 济 (1)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 (2)隋唐时期,随着新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达到新高度;手工业方面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3)宋代是商业大发展时期,在城市里突破了市坊界限,农村形成大量草市。宋元时期,海上和陆地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线 索 特 征 文 化 (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局面;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深刻影响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方向 (2)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3)宋元时期,儒学处于转型时期,出现理学和心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一、政治上: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 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2.隋唐时期 (1)确立并完善了 ,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科举考试选官取代了按 选官的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3)唐末地方设置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九品中正制 三省六部制 门第
3.宋元时期 (1)宋代:中央增设参知政事、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设置知州、通判、转运使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元代:中央以 为最高行政机构,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设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枢密使 中书省 宣政院 行省制度
二、经济上:中国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 1.农业 (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 ,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生产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耕耙耱技术,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宋代以后, 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实行 ,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曲辕犁 江南地区 均田制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出现 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 ”两大系统。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 改进棉纺技术。 灌钢法 南青北白 黄道婆
3.商业 (1)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2)隋唐: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唐都长安尤其繁荣;南方工商业城市扬州、益州繁荣;出现 和飞钱。 (3)宋朝:城市商业突破 限制,呈现繁荣局面,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 柜坊 时间和空间 交子
三、思想文化上:儒学的成熟与转型和科技文化的繁荣 1.思想: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 ”局面;宋代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南宋陆九渊的心学,进一步完善了封建伦理体系。 2.科技:隋唐发明 ;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用于航海。 三教合一 理学 雕版印刷术 指南针
3.文学艺术 (1)文学:隋唐时期, 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 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 (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 ,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 、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 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 发展。 (4)元朝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诗歌 元曲 自觉时代 颜真卿 文人画 风俗画
[通史专题] 考向一 唐、宋、元皇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视角1 从历史概念角度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典例1】 (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三省六部制 解题关键 迁移三省六部制的职能 辨析 选项 A 由题目中的信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被认为违制”即可判断,正确
辨析 选项 B 应为中书省的职能,错误 C 应为御史台的职能,错误 D 与题目中的信息“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被认为违制”不符,错误 答案 A
视角2 从发展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典例2】 (2014·山东文综,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演变 解题关键 迁移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历程及特点 辨析 选项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属于中央权力机构,与题干地方制度演变无关,错误
辨析 选项 B 题干材料“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正确 C “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题干中无从体现,错误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属于经济信息与题干没有关系,错误 答案 B
【主题深化】 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点 及影响 (1)分封制 ①特点:a.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b.周王和受封诸侯以人口、土地和义务为纽带,形成严格的等级关系。c.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再分封,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②影响:在当时巩固了周王统治,形成“天下共主”的局面。但诸侯有相对较大的独立性,又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
(2)郡县制 ①特点:a.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管理制度。b.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且不世袭。c.郡县长官只领俸禄,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②影响:a.秦朝实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郡县制解决了分封制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3)郡国并行制 ①特点:a.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内实行郡县制,郡国并存。 b.西周分封制度的再现。 ②影响:a.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是当时“无为而治”的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b.郡国并行制使地方诸侯国的势力不断膨胀,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导致“七国之乱”的发生。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后,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
(4)行省制 ①特点: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地方管理机构。b.行省具有两重性,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掌握权力大而不专制。 ②影响:a.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行省制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
考向二 隋唐、宋元时期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视角1 从发展的角度理解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典例3】 (2014·课标全国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 把握题眼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争讼数起 辨析 选项 A 据题干材料信息“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正确
辨析 选项 B 据题意可知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错误 C 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错误 D 题干未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未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错误 答案 A
视角2 用联系的角度考查古代商业发展中“市”的演变历程 【典例4】 (2014·山东文综,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唐宋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商品化 把握题眼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辨析 选项 A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错误 B 材料说明传统农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是衰退,而是进步的表现,错误
辨析 选项 C 根据材料信息“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可知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户数增多,说明农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正确 D 材料中没有提及租佃关系,错误 答案 C
【主题深化】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城市商品经济 发展的影响 (1)特征 ①从西周至唐:a.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b.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c.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②宋元明清:a. 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发展。b ②宋元明清:a.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发展。b.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c.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集权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影响 ①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②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③影响着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考向三 魏晋、隋唐至宋元时期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视角1 辨析儒家思想发展阶段特征的差异 【典例5】 (2014·课标全国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唐代“三教合一”潮流 解题关键 唐代统治者尊佛与灭佛的做法 辨析 选项 A 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所以“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错误
辨析 选项 C 材料反映了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知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正确 D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错误 答案 C
视角2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儒家思想发展 【典例6】 (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宋明理学 解题关键 对人性的新认识及宋明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内涵 辨析 选项 A “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相符,错误 B “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错误
辨析 选项 C “非善非恶”是一种折中的思想,错误 D 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正确 答案 D
【方法必备】 准确把握文明多样性及其相互交融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它既体现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同文明,也体现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不同文明。如从世界文明角度看,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如从国内民族文明角度看,中国古代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的特征。
[模块链接] 考向四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理解宋代的社会特征 【典例7】 (2014·北京文综,12)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 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 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 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 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唐宋至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特征 解题关键 紧扣题意,迁移所学知识分析各备选项 辨析 选项 A 《授时历》只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整体水平,错误 B 《西游记》只是明代文学成就之一,不能代表整个明代文学发展趋势,错误
辨析 选项 C 从全国范围看,唐代宰相大部分来自北方,这说明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正确 D 扬州只是南宋城市之一,扬州城市繁荣不能代表南宋整个城市化水平,错误 答案 C
【主题深化】 宋元的思想、科技文化发展折射的时代特征 (1)思想: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理学出现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而出现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科技: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3)文学 ①宋词成为宋朝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的悲愤,如辛弃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 ②元曲成为元朝主要的文学形式。元曲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的呐喊控诉等。
(4)书画艺术 ①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如北宋苏轼、元朝赵孟 、明朝文征明等;同时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 ②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反映在绘画方面,如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
猜想1 (立意:主流价值观——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有教无类”成为2013年以来“中国梦”的重要内涵,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阳光能否照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也是古今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之一。以下重要制度能较好体现以上理念的是 ( ) A.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 B.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 C.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 D.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解析 不以出身门第高低、血缘嫡庶亲疏等人为主观因素,决定人的社会地位,而“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制度”,与公平公正理念最接近,故选D。A项涉及的是宗法制,排除;B项不能体现社会公平,排除;C项涉及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排除。 答案 D
猜想2 (立意:社会热点——中央机构改革) 新华网 北京2014年3月17日电 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进行了机构改革。对中央机构进行改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以下历史现象与这一总趋势联系不大的是 ( ) A.三公九卿明确了职权部门权力分工 B.三省六部制制约分散了相权 C.“二府三司”权力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 D.行省制度创立推广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D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中央集权解决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问题,与“中央机构改革”的题意不符,故选D。
猜想3 (立意:文明史观——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014年6月26日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友好象征。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 )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解析 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元时期,粉彩瓷出现于清代,与唐玄奘生活的唐初时间不符。 答案 C
猜想4 (立意:主干知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卖炊饼的武大,凑了数十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北宋城市中市、坊不再严格分开 B.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 C.北宋城市经济比较发达 D.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
解析 明中叶以后伴随着一条鞭法的实施,白银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B项错误,同时也说明文学作品带有虚构成分,故D项观点正确;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A、C两项观点符合北宋社会状况。
猜想5 (立意:文明史观——东西方文明差异) 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唯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 ( )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信仰得救;致良知
解析 近代西方“不禁人的本能”意即强调人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指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因信称义、信仰得救,都是人文主义表现形式。古代中国“禁人的本能”,指理学思想压抑、束缚人性,即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而其他三项都与此不相符。 答案 C
猜想6 (立意:主干知识——宋明理学) 一位大学者曾作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下列思想中,该思想家可能最为赞成的是 ( ) A.欲存天理,必遏人欲 B.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C.心即理也,发明本心 D.清静无为,返璞归真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即从客观世界中探究真理,据此可以判断属于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观点。A是朱熹的思想,B是孔子的教育思想,C是陆王心学思想,D是道家思想。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 答案 A
猜想7 (立意:主干知识——历史上的政治体制改革) 学者马未都在其《中央集权与牵制管理》一文中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运行机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是一些主张片断: 片断一 谈到秦始皇:认为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认为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片断二 谈到唐太宗: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不是一个封闭的制度。唐太宗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片断三 谈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中国疆土辽阔,民族冗杂,文化深厚,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其必然性。中国历史表明,中央集权制的一个好处是避免内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集权有力的,就是国泰民安,凡是朝廷羸弱,必是内乱不断。宋以后就不再打内战。近代以来,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废除。结果是,从1912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的13年间,其间有14省宣布独立,根据统计,大小战争约有四百多场。毛泽东打倒蒋介石,让中国38年战乱之后重归中央集权。新中国成立63年来,我们没打过一次内战,历史证明,只要丢了中央集权,立刻就进入纷争的内战状态。
请回答: (1)据片断一,肯定了秦始皇哪些政治贡献?你是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管理机制的? (2)据片断二,唐太宗变化了哪些制度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 (3)结合片断三,说一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 (1)贡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统一全国。 理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律令,管监察;太尉管军务,三者相互牵制、彼此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皇权专制。
(2)制度变化:①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②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 (3)作用: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文化发展、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可有效避免内战,有利于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