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選 孟子
一.題解 本文選自孟子。說明人在憂患中常能奮發圖強,因而求得生存,獲得發展;如果處在順境,卻沉溺於安樂,反而會招致毀滅。全文分兩段,第一段舉古聖先賢為例,說明艱困的處境足以增進人的能力。第二段指出人往往在過錯的淬練中進德,國家卻在安逸享樂中滅亡;並點出結論:在憂患中奮鬥則生,在安樂中墮落而死。
二.作者 孟子,名軻,戰國鄒(今山東省鄒縣人)。大約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年三七二年),卒於赧(赧,音ㄋㄢˇ)王二十六(西元前二九八年)。他畢生闡揚孔子思想,主張「性善」的學說,奔走列國,勸導諸侯實施仁政。有關他的言論和行事,大多記載在孟子一書中。
三.分析 第四冊孟子選是一篇語錄體的論說文,為「說喻」類的論說文。
四.結構 第四冊孟子選首段先舉「實例故事」,再申論道理,第二段「承」上段論述,最後兩句歸納,寫來旁徵博引,信而有徵。
五.修辭 (1)排比:「舜發於畎畝之中‧‧‧‧百里奚舉於市」、「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困於心‧‧‧‧而後喻」、「入則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生於憂患,而死於後樂也」。
五.修辭 (2)敘事句:「舜發於畎畝之中{主語(舜)→術語(發)→賓語(於畎畝之中)}」。 (3)假設語氣:「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4)同義複詞:「曾益。」
六.文意 1.第四冊孟子選舉六位前賢在憂患中終於成功的「事例」,都是在說明「殷憂啟聖,多難興邦」的道理。反覆舉證的目的,是為增進說服力。 2.「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行拂亂其所為。」其目的就在於「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一段主要在導引出「生於憂患」的道理。
六.文意 3.「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含意是「砥志礪行」。 4.「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的涵義是「生於憂患」。
六.文意 5.「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這是因為一般人都有惰性,非常困難的打擊,不知奮發振作。 6.「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這是因為一般人安於現實,味於自知,甚至容易驕矜自滿,自以為是,所以需要別人的提醒語責備
六.文意 7.「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前句主要是說無人輔弼與忠諫,容易政治腐化。後據是說無警惕之心,容易鬆弛腐化。這是說明「死於安樂」的道理。 8.「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憂患意識」,啟示人要「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