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二節日治時期的新文藝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二節日治時期的新文藝
學習目標 知道日治時期新文學運動的內容與代表人物 了解日治時期新美術運動的內涵 明白日治時期的西樂、流行歌曲、歌仔戲及新劇運動的發展
傳統文人的代表--櫟社 一、由林癡仙領導 二、最具抗議精神 圖片說明:昭和17年(民國31年)12月,櫟社四十週年紀念大會,攝於霧峰萊園。 前排坐者:林獻堂(左二)、陳虛谷(左三)、傅錫祺(左六)。 第二排立者:林培英(左一)、葉榮鐘(左三)、莊幼岳(左六)、楊添財(雲鵬‧左七)、楊木(雪峰‧左八)。 圖源出處
新文學運動 特點 領導人物 發表 文章 白話文運動 先驅 黃呈聰 黃朝琴 1923 《臺灣》 〈論普及白話文新使命〉 〈漢文改革論〉 提倡 詩學改革 攻擊舊文學 張我軍 1924 《臺灣民報》 〈致臺灣青年的一封信〉
臺灣鄉土文學運動 一、時間:1930年代 二、代表:黃石輝 1.昭和5年(1930),於《伍人報》發表 〈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 2.力倡臺灣新文學應以臺語描寫鄉土 3.結果: 引發「臺灣話文與鄉土文學」論戰 臺灣話未能全面實踐
臺灣文學趨於成熟 一、時間:1930年代後期 二、代表--「臺灣文藝聯盟」: 1.昭和9年(1934)成立 2.《臺灣文藝》為其發表園地 三、結果:昭和12年(1937),總督府下令廢除報紙漢文欄,臺人作家失去發表漢文作品園地,有礙臺灣文學發展
臺灣文藝聯盟本部 此為臺灣文藝聯盟本部之木質牌銜,歷經日治皇民化、二二八事變、白色恐怖、八七水災等天災人禍,猶能保存至今。 「臺灣文藝聯盟」於1934年5月成立,其機關雜誌「臺灣文藝」主導了三十年代中期的臺灣文壇。 圖源出處
臺灣新文學的小說成就 作家 作品 特點 賴和 《一桿秤子》 揭露日本警察兇暴 楊雲萍 《黃昏的蔗園》 描述殖民者、地主、 資本家對工農的剝削 楊華 《薄命》 抗議舊禮教對婦女的束縛 楊逵 《送報伕》 均為日文名著 呂赫若 《牛車》 龍瑛宗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吳濁流 《亞細亞的孤兒》
新美術運動的背景 一、治臺之初:延續中國水墨畫傳統 二、1920年代:開啟新美術運動 1.代表人物:石川欽一郎(日本畫家) 2.引進西方技法 3.著重田野寫生 4.領會臺灣鄉土之美 圖片說明:石川欽一郎《臺灣豐原鄉道》,水彩 圖源出處
新美術運動的成果 一、成立組織: 七星畫壇、臺灣水彩畫會、 赤島社 二、赴日美術學校深造或遠赴歐洲遊學 三、臺籍畫家代表: 1.東洋畫(膠彩畫):林玉山、陳進、郭雪湖 2.西洋畫:陳澄波、廖繼春、陳植祺、李梅樹 四、臺籍雕刻家:黃土水--《水牛群像》
新美術運動的美展 一、日本官方主辦: 1.「臺展」(臺灣美術展覽會): 昭和2年(1927),由臺灣教育會創辦 為新美術的發表園地 2.「府展」(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 昭和12年(1937)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接辦 從「臺展」到「府展」的60年間,臺人畫家深受其美學思維的支配,然亦非全無自主性 二、臺人民間自辦--「臺洋美術協會」: 昭和9年(1934)顏水龍、陳澄波創立,呈現自覺意識
西樂與流行歌曲 一、荷西時代:傳教士傳入,流傳不廣 二、清末:臺灣開港,長老教會在臺南、 臺北傳教之下,再度傳入 三、日治時期: 1.各級學校施行西洋音樂教育 2.臺人赴日學習後,推動新音樂
留日新音樂家 代 表 專長 特 點 張福興 小提琴 1.第一位赴日研習西樂的臺人 2.創立臺灣第一個管弦樂團— 「玲瓏會」 3.有「臺灣新音樂之父」之譽 李金土 小提琴 李志傳 樂理、小提琴 呂泉生 鋼琴轉聲樂 陳泗治 鋼琴、作曲 江文也 聲樂改作曲 郭芝苑 作 曲
臺灣第一個管弦樂團--玲瓏會 1920年「玲瓏會」樂團在臺北醫專大講堂舉行音樂會 本數位作品由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圖源出處
商品化的流行歌曲 一、第一首:《桃花泣血記》 二、代表: 1.音樂家:鄧雨賢、李臨秋 2.作品: A.《望春風》(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 B.《白牡丹》(陳達儒作詞、陳秋霜作曲) C.《雨夜花》 (周添旺作詞、鄧雨賢作曲) D.《月夜愁》(周添旺作詞、鄧雨賢作曲) E.《心酸酸》(陳達儒作詞、姚讚福作曲) F.《阮不知啦》(陳達儒作詞、吳成家作曲)
戲劇的發展 一、清代:流行大陸原籍家鄉戲 二、日治中期—蓬勃發展: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社會經濟熱絡 2.演出地點: 迎神賽會、風月場所、新舞臺等
歌仔戲的發展 一、興起背景: 1.原鄉地方戲所用之語言音樂、與臺灣社會脫節 2.原鄉地方戲演出形式過於複雜 3.街頭演藝蛻變的歌仔戲最受喜愛 二、知識份子看法:歌仔戲演員素質低、內容陳腐敗俗、阻礙社會進步 三、推動「新劇運動」:1920年代中期開始
新劇運動 一、推動者:「鼎新社」、「星光演劇研究會」、「炎峰青年演劇團」 二、分類: 1.藝術派:「星光劇團」為代表 2.與社會政治活動結合:「文化劇」 三、意義: 1.優點:可移風易俗、教化社會、配合臺灣文化協會活動 2.於中產階級掀起熱潮 3.缺點:陳義過高、缺乏娛樂性、票價高 四、結果:皇民化運動後漸沈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