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設班級:進休管二A 授課老師:林志朋 教室:C515 休閒與環境保護 開設班級:進休管二A 授課老師:林志朋 教室:C515
休閒與環境保護 第14堂 Papers Reading
休閒 溼地 保育
濕地 濕地係指水域與陸域之間的交會地帶,經常或間歇地被潮汐、洪水淹沒的土地,涵括了我們所熟知的鹽水及淡水沼澤、草澤、林澤、河口、水塘、低窪積水區和潮汐灘地等。
濕地 國際濕地公約之定義; 1971年國際拉薩姆會議上通過的拉薩姆公約(The Convention of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of Waterfowl Habitat RAMSAR 1971)對濕地的定義,該公約由政府間協定,為濕地保護及國際合作確定了一個基本框架。濕地公約第一條便將濕地定義為:「凡是包含草澤、林澤、泥澤或水域等地,不論為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性、靜止或流動、淡水或鹹水,由沼澤地(marsh)、泥沼地(fen)、泥炭地(peat land)或水域所構成的地區,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公尺的海域」。
濕地 美國內政部對濕地定義為:「受到洪水入浸、或是其充滿著地表水或是其地下水、或持續提供植被生長繁衍,以適應當地充沛水分的土壤環境 」(U. 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1991)。1994年美國內政部亦針對濕地區分兩種形式(U. 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1994),包括: 一、靜水水域,其靜止水體棲地包括湖泊、埤塘、沼澤、滲流及草澤; 二、流動水域,其流動水體棲地包括河流、小溪及湧泉,這個定義將流動水域視為濕地之界定範疇。 濕地環境復育要達成自我設計的階段,需要更多的時間。例如,淡水草澤需要15年到20年。
濕地 濕地分成二大部份:自然濕地(Natural Wetland)與人造濕地(Artificial Wetland)。 目前國內已有許多小型社區利用這類型的「自然處理系統」,來處理社區家庭污水,例如:台南二行社區人工濕地等。
濕地
濕地
濕地
濕地
濕地的類型 在濕地的類型中,一般可區分為沿海濕地與內陸濕地;沿海濕地包括海岸沼澤、泥質灘地及紅樹林沼澤等,是隨著海洋潮汐運動而存在的濕地生態體系。內陸濕地則是因為雨水、地下水、伏流水、非感潮河段或溪流、湖泊及池塘所形成的濕地生態系統,包括淡水沼澤、淡水池塘、灌木沼澤、低地闊葉林、木本森林沼澤等。
溼地的類型 紅樹林濕地:嘉義東石、好美寮、台南縣北門、七股、台南市城西里、四草、鯤魚身、高雄縣永安、竹滬、高雄市後勁溪、左營海軍軍區、屏東大鵬灣等。 河口三角洲濕地:河川出海口,以曾文溪河口黑面琵鷺棲地最為著名。 淺海灣、潟湖濕地:屏東縣大鵬灣、台南縣北門三寮灣、七股網子寮汕、頂頭額汕、高雄縣興達內海等。 鹹水沼澤濕地:嘉義鱉鼓農場的鹹水沼澤最為著名,雲林金湖海水倒灌區亦屬之。
溼地的類型 海灘濕地:例如澎湖望安島上綠蠵龜產卵地,台灣西南沿海潮間帶亦屬之。 岩石海灘峭壁濕地:墾丁國家公園內的龍坑、佳樂水、貓鼻頭、澎湖本島與大央嶼、牛母件嶼的海蝕平台等。 小型島嶼濕地:如澎湖貓嶼、大倉嶼、員貝嶼等。 淡水湖泊濕地:墾丁龍鑾潭、美濃中正湖、台南縣葫蘆埤、番子田埤、高雄縣觀音湖、八卦寮等。 溪流濕地:高屏溪、東港溪、曾文溪、八掌溪等河川行水區及洪水平原。 鹽田濕地:高雄縣永安、竹滬鹽田、台南縣七股、北門鹽田、嘉義白水湖、掌潭等。
溼地的功用 濕地是提供野生生物和魚類棲息地、調節洪水、淨化水質,生產天然物,以及作為休閒和自然教學都好地方。 濕地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動植物,不但有水生植物和昆蟲,還有魚、 蝦、貝類,以及到此覓食的哺乳類和鳥類等,尤其是許多稀有和瀕臨絕種的動物多依靠濕地所供給的食物而生存,而多數的魚、蝦也成為人類的重要食物來源。
溼地的功用 濕地能吸收和儲存洪水、調節水位,即使洪水太大無法全部容納,生長在濕地的樹木和草叢也會阻緩洪水的速度,減少災害。只可惜台灣的濕地被大量開發,少了一層防洪的屏障,只要一有颱風或暴風雨,就很容易造河水氾濫或海水倒灌。 濕地就像大地的腎臟,可以保存水中的養分、過濾化學和有機廢物、積存懸浮物,使水質得以淨化。 此外,濕地不但是郊遊、繪畫和休閒的好去處,也因為蘊藏豐富的物種,更是自然教學的天然教室。
溼地的危機 台灣近十年來土地價格狂飆,加上解嚴後對海防的管制鬆綁,使得開發區位大量逼近濕地,以致濕地被大量填土做為住宅區、魚塭、工業區、公園遊樂區。另外,由於濕地地勢低窪,也成為各級政府做為處理垃圾的選擇,許多河川濕地、埤塘成了垃圾、工業有毒廢氣物、建築廢土的堆置場。
溼地的危機 雖然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但政府及多數民眾都仍未體認到濕地的可貴,濕地的保存往往被窄化為「保護水鳥」的小事,而未了解濕地對海岸保護、防洪及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大量濕地被破壞後,產生包括水患、地層下陷、地下水鹽化、魚產減少、海岸線退縮、地下水被污染等問題。
溼地的危機 近年來有些濕地,如台南四草鹽田、宜蘭無尾港,因有珍貴的野生動物棲息,而得以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劃設成野生動物保護區。但其餘絕大部分的濕地,由於缺乏具體濕地保護法律,致無權責機關能主動保護。若不儘速立法保護濕地,並採取積極的補救措施,不久的將來,台灣一半以上的濕地將從地圖上消失。
人工溼地 人工溼地(constructed wetlands, CW):因人為而形成的溼地或以人為方式加以操作及控制濕地中之各項參數及環境,進而利用溼地生態系統淨化水質的一種技術。目前應用於水污染防治上的人工濕地大致分為兩大類: 1.表面水自由流動式(free water surface, FWS):此為模擬天然溼地之水文及環境狀態的人工溼地。為一淺漥地,底部含有20~30cm土壤或其他介質提供水生植物著根,並由水位控制設施調整約10~60cm的水深,進流水在溼地表層開放性的流動,當水流經過底部土壤層與植物的根、莖部接觸後,可達淨化效果。北美地區大多採用此種系統,由於外觀接近天然沼澤,除了污染防治功能外,FWS系統亦可營造出新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增強鄰近濕地在野生動物保育上的功能,並具有景觀美化之功能
人工溼地
人工溼地
人工溼地 2.表面下流動式(subsurface flow, SSF):為一窪地中填充約40~60cm厚的可透水性砂土或礫石作為介質,以支持挺水性植物(如蘆葦、香蒲)的生長,進流水被迫在表層下的砂土、根系及根莖系間流動,以達到淨化效果;此種系統便是沿革於根系區間法(root –zone mrthod, RZM)與蘆葦床處理系統(reed bed treatment system, RBTS)技術推展而來。 SSF系統一般依水流動方式又可分為兩類: A.水平流動型(horizontal-flow system):進流由一端進入,水平流向另一端出口。 B.垂直流動型(vertical-flow system):進流方式是由表面逐步向下滲流至底部的集流管。
人工溼地
人工溼地
人工溼地
人工溼地
人工溼地
濕地
鰲鼓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