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考:①识记:理学和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Advertisements

钟培宁 观察和探究 活动一 : 观察同一植 物的 “ 相同 ” 叶子, 是否 完全一样 ?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第 4 课 宋明理学 东莞高级中学 陈娓斯. 中国古代思想的发端: 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形成: 统治思想的选择和确立: 儒学思想的丰富与更新: 第 1 课《孔子与老子》 第 2 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 3 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 4 课《宋明理学》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长期混战与分.
第一单元复习 课前准备:这些内容你还能表述下来吗?回顾一下,课上期待你的表现?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佛教.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终极理论梦之社 宣传PPT 终极理论梦之社 来到高中,在全新的平台上,我们广泛交友.
美丽校园 共同缔造 朱子家训 2016年5月16日.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伟人 004 与天地君亲并位的万世师表 孔子 024 立人定胜天学说的唯物思想家 022 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 荀况
第十二单元 第27讲 第27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 活跃的儒家思想   知识诠释  思维发散.
两晋与南朝.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第 4 课 宋 明 理 学.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关于本门课程.
简介IB和AP.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回望 素材天下网sucaitianxia.com [PPT模板免费下载无需注册] 个人年终总结.
《数据结构》课程简介 李武军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2016年秋季.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考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云南大学 2015年 学生社会服务计划 往期活动剪影.
第 3 课 程颢 程颐 第四课宋明理学深圳市翠园中学孙曙光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哈利路亚 敬拜歌曲: 1)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2)同路人 3)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普通话学人之家 信仰与科学 冯秉诚 2003年11月1日.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多元文化概論.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4.2 证明⑶.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 22、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 东城中学 孙雅力.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感城中心学校 陈利平.
Seminar 【Speaker】 LEI Z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定理21.9(可满足性定理)设A是P(Y)的协调子集,则存在P(Y)的解释域U和项解释,使得赋值函数v(A){1}。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我的国奖故事报告会 0G05 高世成.
简历 WESTIN.
愚人节快乐 April Fool's Day.
2.2直接证明(一) 分析法 综合法.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基因信息的传递.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Sssss.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校园之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考:①识记:理学和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考:①识记:理学和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②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何谓”理学”? 北宋时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道)和人生命运(佛),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又称道学,因涉及天理人性,因此被称为“性理之学”,简称“理学”。

一、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1)佛道的冲击: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受到冲击; (2)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唐末五代以来,社会动荡,传统伦理道德受到破坏,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来稳定社会秩序; (3)儒学本身的局限: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存在不足; (4)社会环境:宋代 “重文轻武”的国策、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展为学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 (5)魏晋至隋唐以来儒道佛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和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复兴儒学)

理学的两个派别:

二、程朱理学 北宋的程颢、程颐(合称“二程”) 程颢被习称为“大程”,河南洛阳人。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颢青少年时代就学于周敦颐,他的思想发展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受到佛、道学说的一定影响。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程颢 程颐

二程的思想 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创造者,是自然界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二、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把“君道”、“臣道”、“父道”、“夫道”这些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都说成是“天理”的表现。他们把一切封建的伦理道德都说成是“天理”,提出了“灭私欲,则天理明”的命题。为了保存“天理”,程颢竭力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极大”的说教,要广大妇女做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毒害极大。但他们主张以个人私利服从民族大义,在这点上则有其积极意义。 三、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二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核心)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人伦者,天理也” 提出“格物致知” 程颢 洛阳“洛派” 哲学观: 伦理观: 认识论: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人伦者,天理也” 二程 提出“格物致知” 程颐

字无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等,俗称朱文公。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是集理学之大成者;主张强国富兵,抗金逐寇,收复失地,统一中原。朱熹从事教育五十余年,主讲过白鹿洞、考亭等书院。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致;而精致之本,则在于居敬而持志。 朱熹

这是江西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800多年前,南宋大儒朱熹在此举行了一次学术报告会,请当时主要论敌陆九渊来此讲学。这次会上,陆九渊就儒家思想的义、利问题慷慨陈辞,讲得许多听者感动得掉下了眼泪。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南宋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成一派,共同发展了儒学。 1、儒家思想的演变: ①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了儒学学派,“仁”和“礼”是思想体系的核心。 ②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初步发展。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学说,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儒家思想虽有进步性,但在战国时代无助于诸侯争霸,未受重视,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③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既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又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④宋明时期,在继承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佛、道两教的某些思想,逐渐形成新儒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认为纲常伦纪是“天理”,主张遏制人的欲求。 9

朱熹的思想 一、朱熹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是“理”。他认为“理是万物生成的本源,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材料。在“理”与“气”的关系上,他肯定“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先有理而后有气。 二、宣扬封建的伦理纲常是“理”的表现,他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又称为义理之性或道心)和气质之性(又称为人欲或人心)两种。他把人欲说成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以道心来主宰人心,要“去人欲,存天理”。

朱熹这里所讲的“人欲”,是提倡人的正当欲望的,并认为人的正当欲望是“天理”如吃饭、穿衣等;而真正的“人欲”则是人类过分地追求物质享乐而已。“灭人欲”不是要扼杀人性,灭食欲、灭爱欲、更没有一点要消灭人的进取心和上进心的意思,所要灭的“人欲”是指人的私欲、杂念、恶念。后来封建统治者把朱熹的“人欲”中的正当欲望也包括了进来. 三、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主要原因是,这里的“物”有不同的含义:其本意是“万物”;但在朱熹眼里,“物”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其思想在哲学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

朱熹 天理是万物本原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福建“闽派” 代表作: 哲学观: 伦理观: 认识论: 《四书章句集注》 天理是万物本原 朱熹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二、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是永恒存在的, 先有理后有物; (2)存天理,灭人欲; (伦理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就是天理,是永恒不变的。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们要通过自我修养克制欲望,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使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天理”,实际就是每个人的言行要符合现存的统治秩序。) (3)格物致知(认识论) (通过学习实践探究万物明白天理)

程朱理学的实质和影响 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影响: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 学术思想流传海外。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三、陆王心学——理学新发展 1、陆九渊( ) 南宋 1、陆九渊( ) 南宋 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江西省金溪陆坊青田村人。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去读书外求,所谓“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就是这个道理。

心是宇宙万物本原,心就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三、陆王心学——理学新发展 1、陆九渊( ) 南宋 心是宇宙万物本原,心就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反省内心就可得天理; 哲学观: 认识论:

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朱、陆素来观点对立,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彼此不和”,在学说上各执一端,早已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南宋理学上的两大派系。 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陆九渊甚至想诘问朱熹:如果说只有读书才是认识真理、成为圣贤的道路, 尧舜之前有什么书可读?难道他们不是圣贤吗?只是由于陆九龄的阻止才算作罢。 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 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从客观事物中寻求知识认识真理。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 陆九渊甚至想诘问朱熹:如果说只有读书才是认识真理、成为圣贤的道路, 尧舜之前有什么书可读?难道他们不是圣贤吗?只是由于陆九龄的阻止才算作罢。

他认为,凡超越道德原则规定的人欲,都是与“天理”对立的,因此必须“以理节欲”即“去人欲,存天理”。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朱熹把封建的伦理纲常说成是客观存在的天理,朱熹认为道德修养要做格物致知的工夫,着重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 他认为,凡超越道德原则规定的人欲,都是与“天理”对立的,因此必须“以理节欲”即“去人欲,存天理”。 他还将传统的纲常学说加以理论化和通俗化,把三纲五常作为最高道德标准,认为伦理纲常是永远存在,“不可磨灭”的。 陆九渊则把封建伦理纲常说成是人人所固有的“本心”,道德修养只须存心养性,这个工夫简单易行,定会永久流传,发扬光大。 陆九渊认为朱熹的修养太烦琐,讽刺朱熹的学问是“支离事业”,将精力花费到注解诠释古代经典上,以探求精微大义,只会使人迷惘,终将走向沉沦。 。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理学大师。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本心和良知即是理,天理本在人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强调加强自我修养,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主要思想: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传统, 发挥陆九渊“心即理” 的命题,提出“心外无物”,他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没有人的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他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发便是物”。即人心想到什么,什么就是物;人的意念指到那里,那里便产生物。凡是人们意念所能感受到的就是客观的物,否则此物便不存在于心中。

②“致良知”: 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王守仁和朱熹一样,把“人欲”看作“天理”的对立物,认为由于先天的“良知”受到了外来物欲的“昏蔽”,人们才会有不善的思想和行动,因此,他竭力鼓吹“去人欲,存天理”,只要人们体识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灭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以成为“圣人”。 这实际上是宣扬宗教式的信仰主义。王守仁镇压过江西广西等地的农民起义,他根据这方面的经验,得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结论,“山中贼”指农民起义,“心中贼”指农民心中蕴藏的反抗念头。 由此可见,王守仁的心学,归结起来,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破“心中贼,消除一切反抗的念头,从心底深处服从封建统治。

③“知行合一”: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他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即人们内心一旦有某种念头,同时也就是人的“行”了,如果这念头不“善”,须立即“克倒”。这种“知行合一”说,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熟视无睹共通之处,它把知、行统一于人们的内心活动,实质上是“致良知”的一种手段。 他主张“知行合一”,“知”即人的意识,“行”即在意识指导下的行为,“知”是行为基础,“行”是意识的体现:“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正因为他把思想意识看得如此重要,所以他提倡人们从思想深处加强修炼,革除心中的“贼”,“致良知”,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准则,弃恶从善。要在心中去体验善恶标准。所谓“致知格物”,就是以“良知”来正行,凡是不善的念头都必须“克制”。

2、王阳明( )——集大成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1)背景: 客观: 2、王阳明( )——集大成 明中期后 (1)背景: 客观: 主观: (2)主张: 哲学观: 认识论: 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封建专制陷入危机; 王认为动乱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门人在夜间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说:“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门人让贼脱光衣服,贼犹豫说:“这,好像不太好吧。”门人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在门人看来,这里的“良知”是指 A.纲常 B.羞恶 C.真理 D.私欲

王阳明在镇压农民起义时感叹地说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此王阳明主张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经世致用 D.内省自修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四、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同 哲学 范畴 内容 影响 唯心主义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异 宇宙万物本原 实现“理”方法 哲学范畴 “心” “天理”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致良知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五、宋明儒学新发展(理学的特点) ①融合了佛道思想; ②从新的角度(哲学)探究宇宙万物本原, 使儒学更具思辨化、理论化; 核心 ③更强调伦理道德,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 统治; ④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心反省,强调人的社会 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六、阅读下列材料,怎样评价宋明理学? 某些学者认为理学来自传统文化的儒家道义,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都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 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博理学之长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 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博理学之长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日近有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日近有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名校校训

博理学之长 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 已成功举办十年,10年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颁奖典礼》的每一次播出都是举国上下难以平静 的时刻。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名字,代表着一个个 鲜活而富有热度的生命扑面而来。他们或因 舍生而忘死,崇高得让人感动;或因信诺而忠义, 真诚得让人感动;或因朴素而高贵,纯粹得让人 感动;或因善良而坚强,执着得让人感动;或因 大爱而无疆,无私得让人感动——100多位“感动 人物与群体”,跨过了年龄与性别的范畴,突破了 职业和地域的界线,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深深地烙刻在中国人的心灵丰碑上。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寻理学之果 以小加大,以少陵长,以贱妨贵,尊卑倒置, 上下无等,干名犯分,越礼悖义,所谓君不君、 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 清雍正帝宣称:“若无孔子之教……势必 以小加大,以少陵长,以贱妨贵,尊卑倒置, 上下无等,干名犯分,越礼悖义,所谓君不君、 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 诸?其为世道人心之害,尚可胜言哉!” ——《东华录》雍正朝

寻理学之果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素材天下网 sucaitianxia.com-PPT模板免费下载

宋明理学的评价 ★积极方面: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突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个人与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消极方面,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在挑选接班人时,要求弟子作佛偈(佛教唱词) 以展示其学佛的心得。 材料一:弘忍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佛偈: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在挑选接班人时,要求弟子作佛偈(佛教唱词) 以展示其学佛的心得。 材料一:弘忍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佛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材料二:神秀的同门、南派首领慧能所作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试根据宋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张,分析他们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之间有何渊源。 ① 禅宗北派领袖神秀主张不断排除外界对内心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才能渐悟成佛。 程朱理学吸收了这一思想。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在挑选接班人时,要求弟子作佛偈(佛教唱词) 以展示其学佛的心得。 材料一:弘忍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佛偈: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在挑选接班人时,要求弟子作佛偈(佛教唱词) 以展示其学佛的心得。 材料一:弘忍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佛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材料二:神秀的同门、南派首领慧能所作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试根据宋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张,分析他们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之间有何渊源。 ②禅宗南派领袖慧能强调发掘内心的佛性,认为佛在心内,只要静心自悟,便可顿悟成佛。 陆王心学承袭了这一思想。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内心反省。

关于佛教 1、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教义: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只要人们消除欲望,忍耐顺从,安于现状,刻苦修行,才能达到“极乐世界“。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 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色、声、香、味、触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涅磐。

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 “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 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 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 “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

2、佛教的传入: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白马寺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官修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中国第一古刹”。

3、魏晋南北朝佛教空前盛行: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

洛阳奉先寺,建于唐初,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

阅读下列材料: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教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思考:魏晋南北朝佛教空前盛行的原因: ①佛教宣扬的因果报应、来生幸福给处在战乱之中的人民以精神寄托; ②寺院广占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大量破产农民投身寺院。 ③ 统治阶级为加强思想控制,大力宣扬。

道教与道家 道教是东汉中叶产生的一种宗教,而道家则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所以两者是不同的. 但道教吸收了道家的一些重要范畴及其思想,构成它的理论基础,而且又奉道家的创始者老子为教祖,其他道家诸子后来也被封为道教的尊神。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派别,其信仰,教义也杂而多端,各派不尽相同.综观历代道教诸派的学说,都把“道”作为其信仰的核心。

道教的教义 综观历代道教诸派的学说,都把"道"作为其信仰的核心,道教各派的教义皆由此推演而来.析而言之,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道"是虚无的无的本体, 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道”是 唯一的. 二. 老子是"道"的化身,"道"可以演化成众多的天神. 地祗和人鬼. 三. “道”可因修而得.人通过修炼各种道术能使神 与"道"合,即为得道. 四. 得道的人可有各种神通,可长生,成仙.

“三教合一” 隋朝:主张“三教合一”,以儒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的理论。 唐朝: 儒、佛、道三教并行 。(尊道、礼佛、崇儒)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 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 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 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 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 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 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三教图》清·丁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