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二)
一) 汉字的形体演变: 篆、隶、楷、行、草等。 二)汉字的发展趋势: 1) 由独体趋向合体 (象形、指事 会意、形声) 如:日、上、 信 、湖等。 2) 字义由博返约,如“包”至“胞”。 胞胎、包裹
古今字 通假字 异体字 繁简字
形成古今字的原因: 一、为古字本义造今字 如益 溢 二、为古字引申义造今字 如昏 婚 三、为假借义造今字 如去 藏
古今字 *音同形异 *字义相同 “阴阳四支”《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及四肢肿痒拘挛” 《儒门事亲》 “补写之时,以针补之” 《灵枢 》 “泻实补虚,而使五行无剋” 《小儿推拿广义》
形体关系大致有三种关系: 增加偏旁:然、燃;要、腰 改换偏旁:没、殁 另造字形:亦、腋 古今字 形体关系大致有三种关系: 增加偏旁:然、燃;要、腰 改换偏旁:没、殁 另造字形:亦、腋
*形体不同 *意义不相干 *读音相同或相近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伤寒论》 “蚤起蚤卧,与鸡俱兴” 《扁鹊传》 通假字(通借字) *形体不同 *意义不相干 *读音相同或相近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伤寒论》 “蚤起蚤卧,与鸡俱兴” 《扁鹊传》
* 一时笔误 * 传抄失真 * 刻写致误 “泽泻”写成“泽夕” “桔梗”写成“吉更” “观桂”写成“官桂”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 一时笔误 * 传抄失真 * 刻写致误 “泽泻”写成“泽夕” “桔梗”写成“吉更” “观桂”写成“官桂”
*同音通假 *双声通假 *叠韵通假 *音变通假 通假字的规律 *同音通假 *双声通假 *叠韵通假 *音变通假
同音通假 指通假字和本字古时声韵都相同的 通用和假借。例如: “忘躯徇物,危若冰谷” “徇”通“殉” ( xun 4 ) “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犹未能 十全。” “ 锡”通“赐” (ci 4 )
双声通假 指通假字和本字的声母相同。 “此刺之大约,针之極也。” “约”通“要” (yue1) (yao4) “勿令气泄,即推内之。” “内”通“纳” (nei 4) (na 4)
叠韵通假 指通假字和本字韵母相同。 例一 :“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 《素问》 王冰注:“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 杨上善:“愚者得道之章,佩之于衣裳, 宝之于名利也。” 胡澍 :“佩读为倍。” Pei Bei 《说文》:‘倍,反也。’…. 佩与倍,古同音而通用。”
例二 :“魄门” 王冰注 :“谓肛之门也。内通于肺, 故曰魄门” 丹波元简:“魄”通“粕”, 即食物消化后的糟粕, 魄门即粕门。 例二 :“魄门” 王冰注 :“谓肛之门也。内通于肺, 故曰魄门” 丹波元简:“魄”通“粕”, 即食物消化后的糟粕, 魄门即粕门。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 《左氏春秋》 “被”借作“披”。 “心下否痛” “否”借作“痞” 音变通假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 《左氏春秋》 “被”借作“披”。 “心下否痛” “否”借作“痞”
形 音 义 例 古今字 异 同 支、肢 通假字 徇、殉 假借字 易、容易
音同、义同、形体不同 在任何情况下皆能代替使用 咏、詠; 岳、嶽等。 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体不同 在任何情况下皆能代替使用 咏、詠; 岳、嶽等。
俗体字: 民间流行的异体字,形体比较简单, 如:“黄耆”写作“黄芪”。 讹误字:古籍中的错字,如: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 关格之脉羸。” 林忆《新校正》: “详羸当作赢,脉盛四倍已上, 非羸也,乃极盛也。古文赢与 盈通。” 羸赢,形近而误。
指的是繁体字和简体字 如:庿、廟、庙;穀、谷; 大多数是一对一的等同关系,也有一对二、一对三的关系。 繁简字 指的是繁体字和简体字 如:庿、廟、庙;穀、谷; 大多数是一对一的等同关系,也有一对二、一对三的关系。
汉字简化的原则 省略字形的一部分:飞、声、开 用笔画简单的古字:网、气、云 笔画少的偏旁代替:阳、阴、胆 简单符号代替:汉、仅、风 草书楷化:为、学、乐 同音代替:面、后、几 另造新字:惊、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