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白居易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少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接触与了解。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为文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之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早期所作讽谕诗如《秦中吟》、《新乐府》中不少篇章,尖锐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也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均甚有名。与元稹友谊甚笃,诗亦齐名,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所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是杜甫而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 主义诗人。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钱塘湖春行》
解 题 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朗 读
文章结构 ⒈江头送客闻琵琶 ⒉江上聆听琵琶曲 ⒊歌女倾诉身世苦 ⒋同病相怜伤迁谪 ⒌重闻琵琶青衫湿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少年欢乐晚年沦落悲苦心境 ⒋同病相怜伤迁谪 ⒌重闻琵琶青衫湿
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诗歌分析鉴赏 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从音乐角度欣赏《琵琶行》......
1、诗歌开头第一节的作用? 2、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3、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弹奏? (课后第二题的小1) 4、在第二次有关琵琶女弹奏的音乐描写中,按音乐的表现内容分,可分为几个音段? (课后第二题的小2) 5、诗中有几次有关“江”、“月”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曲 悲凉、伤感 悲凉、伤感 音乐特点 意象 表现手法 (暗 写) 暗示沦落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排遣孤寂 “惨将别”“不成欢” (暗 写) 暗示沦落 以人衬声 “惨将别”“不成欢” (忘归、不发) 萧瑟、凄凉的景物 以景托声
典型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第二曲 雄浑、激昂、大气 《霓裳》《六幺》 (明 写) 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特点 过程 场景 序曲(初弹): 转、拨、掩抑、思、诉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霓裳》《六幺》 大弦—嘈嘈—急雨 浊杂粗重 开始: (明 写) 小弦—切切—私语 轻细凄切 错杂弹、落玉盘 清脆圆润 过渡: 间关—滑 幽咽—难 婉转 、不畅 发展: 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 声弦暂歇 高潮: 银瓶-乍破-迸 铁骑-突出-鸣 雄浑激昂 收拨、划 一声、裂帛 清脆尖利 尾声: 悄无言 秋月白 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音乐旋律 四弦一声如裂帛 间关莺语花底滑 大弦嘈嘈如急雨 水浆迸 刀枪鸣 小弦切切如私语 凝绝不通声暂歇
第三曲 凄凉、悲伤 却坐、促弦、转急 (明 写) 凄凄(不似向前声) 无尽的感伤 皆掩泣 点评: 以人衬声、惜墨如金、无尽感伤
结构和主旨 琵琶女三次演奏示意图: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想见,琵琶女演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照应)
讨论: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乐声美妙的? 1、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 ,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直接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示乐曲的无穷含蕴。 3、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
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
鲜明的对比 诗歌的第三部分:自诉身世苦是为了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财和丈夫的重利寡情,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年轻貌美 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 独守空船 昔日欢笑 今日辛酸
琵琶女出场 诗 人 琵琶女 琵琶女是怎样出场的 寻 问 移 邀 添 回 重开宴 邀 见 千 呼 万 唤 停 欲语 迟 抱琵琶 半遮面 场景描写 人物形象 寻 问 欣喜难耐 急欲相见 诗 人 移 邀 添 回 重开宴 邀 见 千 呼 万 唤 停 欲语 迟 琵琶女 难言之痛 矛盾含羞 抱琵琶 半遮面 评:未见其人,先现其神,形神兼备。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妓。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
音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 诗人 共同点 艺压京城 位至谏官 盛 名动京师 艳盖群芳 谪居卧病 年老色衰 衰 委身商人 飘零天涯 音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