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在心脏骤停和心肌梗死 救治中的作用与评价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基础生命支持流程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1. 建立高级气道,气管插管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
Advertisements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Adrenoceptor blocking drugs. 人体 β 1 - 肾上腺受体 受体 - 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和受体 - 磷 脂酶偶联示意图.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Cardiac arrest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心内科 项美香.
心肺复苏新概念新进展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朱俊. 心肺复苏的历史沿革  现代心肺复苏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  曾召开过多次心肺复苏的国际会议  2000 年首次制定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 治疗指南  2005 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治疗指南修订.
图 1-8 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图)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 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人 的口腔温度为 36.7 ~ 37 ℃ (平均为 37.2 ℃) ,腋窝温度为 36.0 ~ 37.4 ℃ (平均为 36.8 ℃ ),直肠温度为.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心脏移植 治疗终末期缺血性心脏病 陈 彧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
血管性眩晕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第九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adrenoceptor blockers)
国家级精品课 药物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
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河北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陈玉国.
麻风愈后者皮肤生理屏障功能的研究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皮肤生理研究室.
2015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 陈在荣.
肺结核.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Hyperglycemia and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ET-CT-SUVmax与鼻咽癌放疗过程中原发灶 径线变化的关系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严晓伟.
2017/3/17 依达拉奉治疗心肺复苏后乏氧性脑病一例 医院:大连市中心医院 参赛医生:高恺 科室: 重症医学科 职称: 副主任医师.
*****临床试验 研究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科 主要研究者:**** 申办者:********公司
研究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科 主要研究者:**** 申办者:********公司 CRO:********公司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途径.
心脏骤停抢救进展 黄徳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
理论知识竞赛 云南省急救中心 普丽芬.
心脏疾病的外科治疗 厦门长庚医院 心脏外科 主任医师 陈瑜.
LOGO.
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赣南医学院麻醉系 叶军明.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河北医科大学 寒若.
糖尿病流行病学.
评估达力士软膏的长期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卡泊三醇增强PUVA治疗银屑病的疗效 目的 达力士联合PUVA治疗银屑病的疗效 E L Speight
甲状腺激素.
第一节 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内科护理学实验 1 血糖的监测与护理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类型:综合性.
肺癌、肾癌双原发 患者某某,男性,71岁。 诊断:右肺下叶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双侧胸腔积液,左肾癌术后。
宫颈刮片脱落细胞 检查结果分析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妇产科 宋 磊.
                                                                                                                                                                
器官的切取.保存与修整 Organ procurement preservation and recovery
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Harvard ManageMentor®
移植 Transplantation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ATP SLYTYZJAM.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第15章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 初步
2015心肺复苏.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王树水 主任医师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副主任 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分会侯任主任委员 招生专业与类型 科研工作 教育经历
利用DSC进行比热容的测定 比 热 容 测 量 案 例 2010.02 TA No.036 热分析・粘弹性测量定 ・何为比热容
周成斌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华南结构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招生专业与类型 科研工作 教育与工作经历
Circulatory System 循环系统 周俊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 Embryology
第三节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总平方和可以分解为三项: (10.10).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Timing & charge yield of Surface and Bulk event
铁岭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迟百胜 二0一五年四月二十七日
THERMOPORT 20 手持式温度表 THERMOPORT系列手持温度表基于所用技术及对实际应用的考 虑,确立了新的标准。
干细胞再生治疗 症例.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上节复习(11.14) 1、方式2、方式0的特点? 2、定时/计数器的编程要点? 3、实验5方案优化问题.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MTOR典型案例征集大赛 标题: 医院: 科室: 姓名: 邮箱: 2015 年 月 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亚低温治疗在心脏骤停和心肌梗死 救治中的作用与评价 肖文良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一科

低温疗法 根据治疗温度的不同,分为浅低温治疗、中低温治疗、深低温治疗、超低温治疗,前两者又统称为亚低温治疗。 低温疗法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根据治疗温度的不同,分为浅低温治疗、中低温治疗、深低温治疗、超低温治疗,前两者又统称为亚低温治疗。 低温疗法

低温疗法的临床应用 亚 低 温 浅低温 34-36°C 中低温 32-34°C 深低温 28-32°C 超低温 <28°C

低温疗法 低温治疗的应用研究由来已久,在心外科和神经外科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心脑保护作用,但体温低于28℃(超低温)时常诱发心律失常、凝血机制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从80年代起,超低温已很少应用,80年代末,研究发现脑温下降2~3℃(亚低温)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无超低温所致的各种并发症,使低温治疗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

亚低温疗法 1996年Metz对一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冰毯机使体表降温降至32-35℃ ,结果10例中有7例恢复伤前的正常状态; 同年Reith对390例脑卒中患者研究发现,脑卒中后及时降低体温不仅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而且还有助于减少病死率。

亚低温治疗已经成为神经内外科疾病治疗手段之一,运用条件已成熟。

亚低温治疗在心脏骤停中的作用 心脏骤停会导致全身各个器官供血的完全中断。脑血流完全停止1分钟,脑干功能就会停止,4-6分钟ATP耗竭,脑损伤不可逆转。 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后约30-40%自主循环恢复,缺血再加上再灌注的影响,机体易产生广泛的组织器官损伤,尤其是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最差,低温治疗是否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无作用?

2002年,两个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证实,对由室颤引起的院外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患者,采用亚低温疗法是可行而有效的,神经功能恢复率和累计存活率均较对照组为高。

院外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 低温治疗组 (43例) 对照组 (34例) 出院后神经功能恢复 亚低温治疗组 21/43例(48.8%) 对照组 (77例) 复苏后2小时内体温降至33℃,维持12小时 常规体温12小时 低温治疗组 (43例) 对照组 (34例) 出院后神经功能恢复 亚低温治疗组 21/43例(48.8%) 对照组 9/34例(26.5%)

院外室颤复苏后的患者 亚低温组 136例 对照组 137例 低温组 55% 对照组 40% 低温组 41% 对照组 55% (273例) 亚低温组 136例 对照组 137例 6个月后死亡率 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结果显示:进行低温治疗,可以减少死亡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低温组 55% 对照组 40% 低温组 41% 对照组 55%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推荐,对于起始心律为室颤的院外心脏骤停成年人,自主循环恢复后无意识者,应降低体温至32~34℃,持续12~24h,且低温治疗越早越好。

亚低温治疗脑保护机制 1)降低脑组织氧耗,延缓能量代谢障碍的产生。 2)减轻脑细胞内酸中毒和脑水肿。 3)抑制NO合酶激活,减少NO产生。 4)抑制蛋白激酶C活性。 5)抑制钙超载。 6)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 7)减轻缺血导致的微血管蛋白α的丧失,维持正常的神经元细胞骨架。

亚低温治疗脑保护机制 研究发现亚低温还对脑血流有调节作用、改善脑细胞能量代谢、减少氧自由基生成、减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促进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恢复、减少脑梗死面积等。 研究证实亚低温对血压、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pH值和血糖均无明显影响,对实验动物心、肺、肾、小肠也未见病理性损害,说明低温并不增加其他组织器官的损害。

亚低温治疗 前 人 成为目前临床脑复苏的标准治疗。 降低代谢,减少氧耗 抑制凋亡、高凝状态和炎性反应 抑制氧化应激反应 前 人 成为目前临床脑复苏的标准治疗。 降低代谢,减少氧耗 抑制凋亡、高凝状态和炎性反应 亚低温疗法作用于心脏骤停的不同环节,因此成为目前临床脑复苏的治疗标准。 抑制氧化应激反应

2010AHA心肺复苏指南——目标体温 为保护大脑和其他脏器,对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仍昏迷的患者,低温是一种有益的治疗方法。

心脏骤停后开始低温治疗的时机还不完全清楚。心脏骤停的动物模型研究显示,ROSC后10-20分内达到低温,能产生有益效应,而这个效应在低温延迟实施时就会消失。 一项有关986名心脏骤停后昏迷患者的研究认为,低温治疗的起始时间(IQR1-1.8小时)及达到目标体温所需的时间(IQR3-6.7小时)与神经学预后改善并不相关。 另一项有关49例心脏骤停后昏迷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到达目标体温的时间(中位数6.8小时,IQR4.5-9.2小时)不是神经学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2010AHA心肺复苏指南——目标体温 院外室颤型心脏骤停ROSC后昏迷的成人患者,我们推荐应该降温到32℃-34℃并持续12-24小时(ClassⅠ, LOE B)。 对院内任何初始心律或院外初始心律为无脉性电活动或心室停搏的心脏骤停ROSC后昏迷的成年患者,也可以考虑人工低温(ClassⅡb, LOE B)。

亚低温治疗在心肌梗死救治中的作用 ☂1997年Hale等对30分钟冠脉闭塞、3小时再灌注的家兔分别在结扎后10分钟给予心脏局部低温处理,使心肌温度平均降低6℃左右。结果低温组心脏总的梗死心肌质量(IS)/濒危心肌质量(AAR)从常温组的44%下降到23%。

☂Duncker等采用35-39℃温度对猪进行了同样的实验,结果温度每降低1℃,IS/AAR比值下降约20%。 ☂Miki等采用32-35℃亚低温对家兔I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扎LAD30分钟后再灌注3小时,常温组IS/AAR为0.373±0.025;亚低温组该比值为0.228±0.018,如果在缺血前达到32℃,该比值则为0.036±0.013。 因此,低温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时梗死心肌的范围。

亚低温治疗心脏保护机制 1)降低心肌氧耗,改善供需平衡。 2)调节局部血流,缩小梗死面积。 3)减轻心肌细胞内酸中毒和水肿。 4)抑制NO合酶激活,减少NO产生。 5)减少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减轻再灌注时的心肌细胞钙超载。 6)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

在AMI急性期,患者体内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及应激反应,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尤其是去甲肾上腺素(NE)升高。 NE减少组织对葡萄糖利用,加强脂肪动员和分解,游离脂肪酸增多,高能磷酸盐ATP产生减少,缺血心肌能量代谢紊乱,心肌收缩力下降。

☂亚低温治疗通过减少AMI引发的应激性NE释放,减少心脏做功和心肌细胞内能量代谢紊乱,减轻心肌氧耗,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并降低了电解质紊乱和由此引发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Kita研究表明,亚低温可以减少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内外Na+/Ca2+交换,减轻再灌注时细胞内Ca2+超载,从而起到保护心肌作用。

前 人 降温方法 侵入性 非侵入 心室内降温技术 血管内导管降温技术 体外循环或腹腔冷灌注技术 前 人 降温方法 侵入性 心室内降温技术 血管内导管降温技术 体外循环或腹腔冷灌注技术 非侵入 降温毯,冰毯机、冰帽、冰袋,冷水浸浴,乙醇擦拭等

低温治疗设备

亚低温治疗方法 虽然有多种诱导低温的方法,但还没有确定哪一种方法最好。体表降温装置(如冰毯、冷敷、冰袋)虽然简单,但降温速度慢且不可靠,还需要更多的人力护理和更密切的监护;冰毯机操作简单,但中心温度不易把握;静脉快速输注冰冻等渗液体(0.9%盐水或乳酸林格式液)降温迅速,但必须与继续维持低温的措施联合使用;血管内导管降温法准确、迅速,但属有创操作;自动体温控制系统也是目前比较好的降温控温设备。

诱导时间 复苏后即应开始诱导低温,复苏后越早诱导越有效。 中心温度宜控制在32-34℃并维持12-24小时。 持续时间

复温 复温不能太快,一般12小时,否则可能逆转低温的神经保护效果

中心体温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的中心体温,可用食道体温计、无尿患者的膀胱导管,或者用因其他指证放置的肺动脉导管。 腋窝和口腔温度对测量中心体温都不合适,尤其是启动降温期间;鼓膜温度计很少能买到且常常并不可靠;无尿患者的膀胱温度和直肠温度与大脑或中心温度不同。

亚低温治疗不良反应 低温治疗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电解质紊乱、免疫系统损害、凝血功能障碍等,然而两大随机临床试验显示,与正常体温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并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的增加。 在使用治疗性低温的患者,肺炎和脓毒症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与低温治疗抑制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关系。另外低温降低凝血功能,因此,在降温前要先控制好所有的活动性出血。

亚低温治疗不良反应 2009年一项有关院前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效果比较的研究,目标温度分别为32℃、33℃、34℃,结果显示低血压在32℃组较34℃组发生率高6倍,但三组在死亡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进一步探索 争 议 最佳治疗时间窗、目标温度 低温维持时间、降温速率 如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现状 缺少科学证据并不是当前大多数研究不使用低温治疗的主要原因。临床医生更关注的是缺少医院内实施降温措施的执行者和合作者,以及技术方面的问题。

亚低温治疗任重而道远

谢谢大家!

低温疗法 ☂1938年,美国Temple大学医学院的Fay等神经外科医师在临床上采用冰袋和冬天开窗的方式进行低温疗法,以治疗颅脑创伤患者。 ☂1969年Angell首次报道了低温可以减缓心肌缺血损伤的进程。 ☂此后,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均已证实,低温治疗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