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改变着!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金陵中学 郁桦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衣、食、住)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导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深厚的传统及文化底蕴,同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又在不断变化。尤其是近代以来,人们在衣、食、住等实际物质生活上发生着明显的改变,而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后,又给精神生活带来了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我们从中清晰地看到了时代的印迹和社会的发展……
长袍马褂是清朝男子常穿的服饰。马褂是穿在长袍外面的短褂子,长度只到腰际,本来是北方人在骑马时穿的。 满族妇女一般都穿长度到脚的宽长袍,外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肩。
南方的米饭与北方的面食
皇室与富贵人家的深宅大院、普通民居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
材料二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康有为主张断发的原因是什么? ①适应整个世界潮流;②便于操作机器和从事武事;③有利于卫生和节省时间;④免去外人的嘲弄
材料二:……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又岂能在清廷的子孙中断送这一祖制。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 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老老少少争先恐后剪掉辫子,一日有20余万人,中山县纷纷成立剪辫会,一直深入到农村小城镇,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 ——刘志琴《服饰变迁》
清初 清末 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40年代
民国时期上海的模特儿 民国时期上海的模特儿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开国大典上的中山装
解放初期,列宁装是最时髦的女装。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
布拉吉
60年代,人人一身蓝
军便服
喇叭裤
80年代初,人们认识到美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有必然联系。
哈韩一族
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
一、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衣 食 住 风俗 时间 1840——1949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 中国传统饮食 西餐传入 住 中国传统民居 西式建筑 风俗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二、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时间 50年代——70年代 改革开放后 衣 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 款式多样、 五彩缤纷 食 物资匮乏 菜篮子工程 住 住房拥挤、陈设简单 安居工程 社会风尚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休闲娱乐、重环保、讲卫生、赈济灾区
凭票供应生活必须品
70年代的豆腐票和粉条票 80年代的布票
艰苦朴素,无私奉献
外因: 内因 思考 1、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政治变革: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经济发展: 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内因 思想解放: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 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3、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 (2)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4)中国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本课测评 1.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答案提示: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2.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提示:首先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其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