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斗争 细菌 机体免疫力 细菌侵入机体能否引起感染取决于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防御能力。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 2 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 4 节 免疫调节. 学习目标  说出艾滋病的全称  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  描述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  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 简述免疫系统组成  描述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侵袭的防线  描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 简述抗原和抗体  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Advertisements

HIV 病 毒 如何 清除 第三章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 免疫器官 2 免疫细胞 3 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 所(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 体) 淋巴细胞( T 细胞、 B 细胞等) 吞噬细胞 ( 巨噬细胞等 )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由.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 感染 (infection) :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 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 发病 (disease) :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 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  病原菌 (pathogenic bacteria) :指那些导致 机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 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
第一节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 第三节 固有体液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第四节 固有免疫应答 第 14 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亦称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 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在个体出生时即具备,可对侵入的病原体迅速产生.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 彭慧琴 浙江大学医学院 现代医学导论 2013 级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求是科学班.
细菌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一 正常菌群 ( normal flora ) 1 概念:在人体各部位经常寄居而对人 体无害的细菌 2 分布:皮肤、外耳道、眼结膜、鼻咽 腔、口腔、肠道、尿道、阴道 等.
你知道 每天你的手上 有多少细菌吗 ?. 一双未洗过的手上最多有 80 万个细菌 一克指甲垢里藏有 38 亿个细菌 将手洗干净还有 182 种细菌.
常见致病细菌.
非特异免疫.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能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 2.能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能够描述免疫的含义和功能 。
肿瘤免疫学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王辉 博士 编译.
急性扁桃体炎 Acute tonsillitis.
链球菌属.
Chap.9 传染与免疫 传染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一个流行的观点 身体是1,事业、家庭、知识、财富等是1后面的0,0越多,成绩越大,但没有了1,再多的0都是0.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免疫 四川省大竹中学生物组.
身体的防卫.
《医学免疫学》概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微生物与寄生虫学教研室 授课:邝枣园教授 联系电话: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凡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生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病原微生物的天然抵抗力,称为非特异性免疫或先天免疫。 天然(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 (第一、第二道防线) 生理屏障 皮肤、粘膜及其附属物、共生菌群 体液因素 溶菌酶、补体、干扰素 细胞因素 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第三章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第一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of Bacteria
第十三章 固有免疫应答.
授课老师:卢文君 班级:初二9班.
免疫与计划免疫 涪陵十六中王永强
第三节 免疫和计划免疫 33团中学 徐萍.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艾青中学 刘海华.
身体的防卫.
肺结核.
第六章 免疫应答.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什么?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医学寄生虫总论 (三).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3节 身体的防卫.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细菌侵入机体后,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的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或传染
糖尿病流行病学.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流H1N1流感病毒占流感病毒的51.75% —— 《北京晨报》 机体如何进行防卫?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免 疫 与 计 划 免 疫.
病毒感染与免疫.
第36章 固有免疫.
固有免疫系统及应答.
第五章 免疫 免疫:身体对外物入侵的防护机制。 分: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厌氧性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六章 免疫与健康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功能. 第六章 免疫与健康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功能.
免疫和计划免疫 (第一课时) 太谷五中 卫萍.
免疫细胞.
葡萄球菌属.
第十章 感染与免疫 树突状细胞 裸鼠(无胸腺).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问题探讨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主要是调节身体遇到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时稳态的维持。
曾 蔚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微生物学教研室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或传染。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um,pathogen),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为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nonpathogenic.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概述 与免疫关系 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 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Back.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免疫分子 (一).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细菌的感染 林旭瑷 副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五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斗争 细菌 机体免疫力 细菌侵入机体能否引起感染取决于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防御能力。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少数细菌总有致病性 许多细菌具有潜在致病性 大多细菌不具有致病性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引起疾病的性能。 不同的细菌引起不同的疾病。

入侵、定居、 繁殖、扩散 侵袭力 毒力 细菌毒素 产毒性 病原菌 侵入数量 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

一、细菌的毒力 毒力:即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半数致死量(LD50) 半数感染量(ID50) 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接种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实验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侵袭力 毒力 毒素

(一)侵袭力: 侵袭力: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机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黏附素 菌体表面结构 侵袭力 荚膜 侵袭性物质

1、黏附素: 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或物质。 特点:具有组织特异性,与相应的受体结合 ①菌毛(Gˉ) ②毛发样突出物(G +): 脂磷壁酸(A族链球菌)

侵袭力 菌毛 受体(糖类) 细菌 G- 粘连蛋白 膜磷壁酸 G+

2、荚膜: 抗吞噬和阻扰杀菌物质的作用,使致病菌能在体内大量繁殖产生病变。 3、侵袭性物质: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 不具有毒性,但在感染过程中可协助致病菌抗吞噬或向四周扩散。

(二) 毒素: 外毒素(exotoxin): 1.来源:主要是G+菌,少数为Gˉ菌 胞浆内合成后分泌到菌体外,或在细菌死亡溶解后释放。 2.成分:蛋白质。 3.稳定性: 不稳定,加热60℃迅速破坏。

5.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作用。 4.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 4.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 5.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作用。 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其他毒素

外毒素、抗毒素和类毒素的关系 外毒素 对抗 脱毒 抗毒素 注入肌体 类毒素

外毒素 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 A亚单位为活性蛋白 B亚单位为结合蛋白 活性单位 结合单位 A 细胞表面 B

细菌 外毒素 疾病 作用机制 症状和体征 神经毒素 细菌 疾病 作用机制 症状和体征 细胞毒素 细菌 疾病 作用机制 症状和体征 外毒素 破伤风梭菌 痉挛毒素 破伤风 封闭抑制性神经元 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 肉毒中毒 阻止乙酰胆碱释放 肌肉松驰性麻痹 神经毒素 细菌 外毒素 疾病 作用机制 症状和体征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毒素 白喉 抑制蛋白质合成 肾上腺出血、心肌损伤、外周神经麻痹 细胞毒素 细菌 外毒素 疾病 作用机制 症状和体征 霍乱弧菌 肠毒素 霍乱 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酶,增高细胞内cAMP水平 腹泻、呕吐 产毒型大肠埃希菌 腹泻 呕吐、腹泻 金葡菌 食物中毒 刺激呕吐中枢

白喉 霍乱 破伤风梭菌引起的肌肉痉挛

内毒素(endotoxin): LPS 1.来源: Gˉ菌,细菌死亡溶解后释放。 2.成分:脂多糖,耐热。 3.稳定性:稳定,160℃~240 ℃才破坏。

内毒素 endotoxin 脂多糖 LPS lipopolysacharide 菌体裂解释放 化学稳定 不能成为类毒素 免疫原性弱 G-菌崩解和内毒素释放过程演示

4.抗原性: 弱,经甲醛处理不能成为类毒素。 5.毒性作用: 弱,无选择性,各种内毒素的效应大致相同,引起 (1) 发热反应:体温调节中枢 (2) 白细胞反应:先减后增 (3)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4) DIC

  内毒素 外毒素 来源 G- G+细菌及少部分G-细菌 存在部分 细胞壁成分,溶菌后释放 胞浆内合成分泌至细胞外,或溶菌后释放出来 化学成分 脂多糖 蛋白质 稳定性 160OC,2-4h 60OC-80OC,30min 毒性作用 较弱,无选择性 强,对组织有选择性 抗原性 可刺激机体产生抗菌性抗体,不能制成类毒素 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脱毒可变成类毒素,进行人工主动免疫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与门户 细菌侵入的数量: 细菌引起感染的数量与毒力成反比。细菌的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少,反之越大。(如鼠疫杆数个可引起疾病)。 细菌的数量不仅和毒力有关也和机体的免疫力有关。

细菌侵入的部位: 细菌必须经特定的侵入门户进入特定部位才能治病,这与细菌生长所需的微环境有关。(如破伤风杆菌的芽胞,必须进入深部创伤才能感染)。

第二节、机体的抗菌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一、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 1 特点: * 作用范围较广,无特异性 * 出生时就具备、应答迅速

2、非特异免疫组成 屏障作用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组成 吞噬作用 完全吞噬:细菌死亡 不完全吞噬:胞内寄生 体液因素 补体 溶菌酶 乙型溶素 皮肤与粘膜 屏障作用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组成 吞噬作用 完全吞噬:细菌死亡 不完全吞噬:胞内寄生 体液因素 补体 溶菌酶 乙型溶素

屏障结构 皮肤和粘膜屏障 机械阻挡 皮肤:扁平细胞 粘膜:单层柱状上皮细胞 防御机制 分泌杀菌物质 正常菌群的拮抗 汗腺:乳酸 皮脂腺:脂肪酸 呼吸道:粘液-纤毛机制 口腔:唾液、溶菌酶、抗体 胃肠:胃酸、肠液、胆汁 尿道:尿液冲刷 阴道:乳酸杆菌产酸

血脑屏障 软脑膜 脉络丛 脑血管 星状胶质细胞 胎盘屏障 基蜕膜、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 阻挡微生物、大分子物质

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 phagocyte 大吞噬细胞 包括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小吞噬细胞 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

吞噬作用 巨噬细胞在吞噬细菌 炎症反应

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过程 吞噬和杀菌过程 识别与接触 吞入 杀灭 后果 完全吞噬 5~ 10分钟死亡,30~60分钟被消化分解 不完全吞噬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补体 溶菌酶 源于吞噬细胞 存在于血清、唾液、泪液、乳汁等中 防御素 溶菌酶 源于吞噬细胞 存在于血清、唾液、泪液、尿液、乳汁和肠液

二、 特异性性免疫 ● 特点: 针对性强 不能遗传 可因再次接触抗原而增加 ● 分类: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抗原 (Ag) 特异性免疫 与B细胞结合,诱导B细胞释放抗体 记忆B细胞 浆细胞 结合并激活T细胞 记忆T细胞 抗体 活化的T杀伤细胞 形态较大,寿命较短(小于一周) 记忆B细胞 形态较小、寿命较长,翌年以上 与B细胞结合,诱导B细胞释放抗体 结合并激活T细胞 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的作用 作用机理: ◆ 血清中IgG、IgM 调理细菌促进吞噬。 ◆ 抗体中和细菌外毒素。 ◆ 分泌型IgA(SIgA)阻止致病菌黏附定植。 ◆ IgG 、IgM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裂解细菌。

CD4+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能力。 2、细胞免疫作用 细胞免疫杀菌机理 CD4+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能力。 CD8+T细胞通过产生穿孔素和颗粒酶直接杀伤带有细菌的靶细胞,另外活化的CD8+T细胞表达FasL,与靶细胞上的Fas特异性结合,导致靶细胞凋亡。 释放到细胞外的细菌,再由抗体等调理后,由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3、抗感染免疫的特点 (1)、抗胞外菌感染以体液免疫为主。 (2)、外毒素感染以抗毒素免疫为主。 (3)、胞内菌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

非特异性 宿主的 免疫力 特异性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协同作用 外部屏障 内部屏障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抗菌物质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炎症反应 淋巴结的过滤作用 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非特异性 宿主的 免疫力 特异性 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协同作用

感染的来源: 一、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 1.外源性感染 病人 带菌者 病畜和带菌的动物 2.内源性感染 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 第三节、 感染的种类与类型 感染的来源: 一、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 1.外源性感染 病人 带菌者 病畜和带菌的动物 2.内源性感染 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 体内隐伏状态的致病菌

感染的场所: 二、社会感染和医院感染 社会感染 指在医院外发生的一切感染。 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

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医源性、内源性、交叉感染)。 医院感染 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医源性、内源性、交叉感染)。 医院感染的对象是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 1、医院感染中常见的微生物 种类多,但以机会性致病微生物为主。

2、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测与控制 (1)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测 ①物体表面细菌污染的检测 ②空气中细菌污染的检测 ③医务人员手部细菌污染的检测 ④消毒灭菌效果的检测 ⑤细菌耐药性的检测

(2)医院感染的控制 ①健全和完善预防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 ②消毒灭菌 ③隔离预防 ④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三、感染的类型 根据宿主和致病菌力量对比可分: (一)不感染 (二)隐性感染 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当机体免疫力较强,入侵的细菌数量不多或毒力不强时)。

(三)潜伏感染 原发感染后,病原体潜伏在机体某部位,受到刺激后重新增值致病并且反复发作的感染。 (四)显性感染 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机体抵抗力较差,或入侵的细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时)。

显性感染: 按病情急缓: 急性感染:肺炎链球菌、霍乱弧菌 慢性感染:结核杆菌、麻风杆菌 按感染部位: 局部感染:感染局限于一定部位 全身感染:细菌或代谢产物向全身扩散

全 身 感 染 毒血症(toxemia)细菌在局部繁殖,不入血,仅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大量繁殖,到达其它部位,再繁殖致病。 败血症(septicemia)细菌侵入血流后并在血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产物,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者。如发热、皮肤黏膜淤血、肝脾肿大等。 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入血,在其中繁殖,又播散至其他许多组织或器官,引起转移性化脓病灶。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G-菌侵入血流,在期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引起内毒素血症。 全 身 感 染

败血症的皮肤表现

(五)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 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病原菌继续在体内存留,和机体保持相对平衡。 处于带菌状态的人 “健康带菌者” 恢复期带菌者

谢谢同学们! 有事请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