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Advertisements

第 22 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 记薄 1 、经济体制改革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第 九 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四.“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港澳问题的解决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第二讲 当前台湾局势与 党和政府的原则立场.
第一单元 认识国情 了解制度 1.3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第二课时.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千秋祭 卞毓方.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千秋祭 卞毓方 广州市从化中学 翟锐钧.
一国两制论 主讲人:卢菲茹 胡媛媛 刘 涛.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 人教2001课标版 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 第三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第三中学 加孜热·奴尔木汗.
《七子之歌·澳门》是闻一多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七子之歌》中的首篇。其余六部分别为《香港》、 《台湾》、《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和《旅顺,大连》。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四川大学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两晋与南朝.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西藏、新疆、台湾问题 专题复习.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 十 二 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我们.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台湾,我的兄弟. 台湾,我的兄弟 本是同根生 海上生明月 明月何时照我还 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国两制”是实现统一的伟大构想。 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本课小结 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国两制”是实现统一的伟大构想。 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些图片反映哪两件历史事实?它是用什么方式解决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邓小平理论概论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第三课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国两制” 与 统一大业 书P26-28 中考考点:“一国两制”的提出,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 翠园东晓 程冰如.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望大陆》.
但悲不见九州同:统一问题的由来.
参赛课件说明: 学段:初中 标题: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版本和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姓名:杨芹 学校:银川十二中.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 九 章 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 九 章 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 马尼拉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强地 区金融合作新机制的设想,又称“马尼拉框架协议”
2014年第四季度中心组学习 湖南新华印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七子之歌·澳门(闻一多 1926年)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毛泽东思想 12建筑学第二小组18~34.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内容:国际商法的概念和范围 国际商法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商法的渊源 国际商法的主体.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西藏 Tibet.
Harvard ManageMentor®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七子之歌》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合: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首都 北京 台湾 日月潭 香港 国际会展中心 澳门 大三巴牌坊.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二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 本章教学目的 ●认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了解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 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掌握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2、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教学难点: “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的解决。

教学导入 《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有国殇。” 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未来啊,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2011年,余光中,现台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 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 ◇2、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1、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

实现和维护统一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共识 孔子提出“大一统”的主张; 孟子主张“定于一”,认为统一之后才能安定; 吕不韦提出“一则治,两则乱”的观点; 董仲舒发挥了孔孟“大一统”的主张,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康有为面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大声疾呼“中国只可一统,万无分立之理,更无分为联邦之理也”; 孙中山先生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统一起来才是“真民治”,才能“与列强共跻于平等之域”。这些主张都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

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的河山,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幅员广阔的统一国家。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虽然历代王朝分分合合,政权更替变迁,但追求 国家统一的思想和行动始终没有变。 从秦王羸政于公元前221年,结束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国。 自秦以来中国历史上,国家是以统一为主,三次分裂最终以三次统一为终结: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中国;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南北朝对峙局面,统一中国; 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结束宋金对峙局面,统一中国。 公元1683年,康熙帝派清军进入台湾。次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1690年和1696年康熙帝两亲征分别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大败噶尔丹的军队,最后消灭了这股分裂势力,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虽然历代王朝分分合合,政权更替变迁,但追求 国家统一的思想和行动始终没有变。

◇2、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安定的渴望与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合作和交流。而分裂则常常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破坏,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入侵和压迫,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在中国历史上,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制造分裂的人,历来被人民所唾弃。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奴役和宰割,中国局部地区处于分离状态。各族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同各种分裂势力及其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

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发展。 我们分别在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 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迈出实现祖国统一的第一步 。 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采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强烈期盼。

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的最高使命 ◇“振兴中华” ◇“统一成而后一切 兴革乃有可言”。

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的最高使命 洪秀全 康有为 毛泽东说过:“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同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孙中山

民族复兴,是指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指恢复中华民族古代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的地位,使中华民族重新站在世界各民族前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彻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出重大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使国家繁荣富强,使社会进步,使人民幸福美满,使我国的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基本目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征程。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局面。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华民族赶上了时代的潮流,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 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所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 的坚强意志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 的坚强意志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邓小平:中国的统一是中国人民的愿望,是一百几十年的愿望,一个半世纪嘛!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不是哪个党哪个派,而是整个民族的愿望。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9页。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遗嘱中写道:“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遗嘱中写道:“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务望一致精诚团结,……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同胞长相左右,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勿怠勿忽。”

李宗仁逝前给毛、周写信: “在我快要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我还深以留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人和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的前途为念。” 张治中逝前遗嘱: “二十年来,我所念念不忘的是解放台湾这一片祖国的神圣领土。”

反台独并非意气用事,更不是省籍情结问题,因为两岸的人民都自认是中国人,只需要一个中国,那些自认不是中国人者硬要在中国土地上割掉一块土地建立另一个国家,这不但违背自然,更是两岸所不能容忍。 ——蒋纬国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 的坚强意志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 的坚强意志 2、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毛泽东曾严正地指出,台、澎、金、马整个地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一,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任务,这是中国内政。 邓小平指出,如果到1997年后中国还不能收回香港,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 江泽民也指出,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中华儿女不可动摇的共同愿望和决心。 习近平指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是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责任。 胡锦涛强调,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无论国内外敌对势力如何阻挠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 重要意义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1)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2)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3)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1)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香港、澳门属外交问题,由中国政府与英国和葡萄牙政府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主权回归问题。 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应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两岸统一问题。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于美国等国外反华势力的插手干涉。

日月潭 阿里山 台湾101摩天大楼 台湾高山村寨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新石器时代 远古居民进入台湾 三国时期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元朝时期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 清朝初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康熙年间 设立台湾府管辖台湾 马关条约签定后 台湾被日本占领 1945年10月25日 台湾回归祖国

康熙时,大清国统一台湾。刘铭传,安徽省肥西县人。在一八八四年中法战争中被起用,抗战胜利后被清廷委任为台湾第一任巡抚。

1894清末甲午海战失败台湾被割让给日本

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 《开罗宣言》 日本应将所窃取于中国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

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 《波茨坦公告》规定 :“ 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同年十月,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置于中国主权之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日本投降条款》规定:“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 国民党将领陈仪接受日本(最后一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投降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 ——引自《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白皮书 一九九三年九月一日

结论: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台湾问题产生60多年来,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由“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2)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1950年代中期前 我们党提出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从我们党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目标来说,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在全中国范围内推翻反动政权,歼灭反动势力。 二是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仍依仗军事力量负隅顽抗,甚至多次试图反攻大陆。 三是美国等国外反华势力扶持国民党政权,使台海关系处于紧张的军事对峙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要解决台湾问题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只能采取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这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无法回避的。

(2)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1950年代中期前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此时,中共中央已估计到国民党将把最后的落脚点放在台湾,做出了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指出:“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绝对不能容忍国民党反动派把台湾作为最后挣扎的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为止。” 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新中国诞生后,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 朝鲜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重点由东南转向东北,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台湾当局加紧推动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能承认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人民解放军于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向美国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

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美国政府于1954年12月与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置于美国的“保护伞”下,阻挠中国统一。对此,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所谓“共同防御条约”根本是非法的、无效的,强调“一切关于所谓台湾‘独立国’、台湾‘中立化’和‘托管’台湾的主张实际上都是割裂中国领土,侵犯中国主权和干涉中国内政,都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同意的” ,指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完成自己祖国的完全统一。1955年1-2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 解放一江山岛 解放大陈岛

(3)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国际形势缓和,亚太地区国家希望和平的呼声高涨。台海的紧张局势愈来愈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主张和缓这一地区紧张局势的呼声甚高,不少国家还为此提出了种种解决办法。 国内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同时,台湾局势发生变化,美蒋在合作中出现矛盾。

(3)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并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中美大使级会谈,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从1955年8月一直谈到1970年,历时15年,谈了136次,关于台湾问题的核心就是美国从台湾撤兵。 二是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

(3)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周恩来: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1955年5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5年5月14日 )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毛泽东还曾提到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

(3)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1963年,周恩来将我党的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通过国共和谈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一纲” : 台湾和大陆必须统一。 四目: 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蒋介石决定。 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 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 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毛泽东、周恩来在与曹聚仁的谈话中除了再次强调这“一纲四目”的内容外,还强调:过去我们谈的意见,不是我们个人的,是中国共产党政府的意见,是官方的,请蒋介石放心。毛泽东还提到,蒋介石有什么条件,有什么意见,可以提,我们一定认真考虑。

曹聚仁到台北后,向蒋氏父子讲了毛泽东的这个意思。蒋介石、蒋经国、陈诚等国民党高层领导人经过一番研究,决定提出他们的一些条件。他们的这些条件,有与毛泽东想法一样的,也有与毛泽东的想法不太一样的。曹聚仁带着这些意见,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进行沟通。经过一番努力,双方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基本达成了一致。

1965年7月,毛泽东与曹谈话中间,毛泽东亲笔写了一首词《临江仙》,其中有两句是:“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表达了毛泽东希望蒋介石回大陆安度晚年的诚意。7月20 日,回到台湾的曹聚仁在台北日月潭的涵碧楼,向蒋氏父子介绍与毛泽东谈话的情况,并且向蒋介石转交了毛泽东题的诗。蒋介石看了毛泽东的诗后表示,十分感谢毛泽东的好意。

同时,蒋氏父子根据他们与大陆沟通的结果,拟出了六个条件。蒋氏父子要曹向毛泽东转达这六个条件,然后双方再进一步商量。这六个条件是:1、蒋介石偕同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地(即封地)。

2、蒋经国任台湾省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耕者有其田,其他内政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3、台湾不得接受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照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4、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在厦门、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在台湾。

5、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一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6、台湾现任文武百官的官阶、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可降低。

这些条件,实际上是蒋介石通过曹聚仁和毛泽东多次交涉后形成的,应该说,对双方都有利。特别是在军队问题上、由于毛泽东过去有过让国民党保留一点军队的意见,双方在这一问题上能达成统一认识,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可惜由于不久之后,中国大陆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一些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也受到冲击,蒋介石得知这些情况后,对共产党的政策产生了疑虑,便中断了与共产党的联系。

1975年春节后,蒋介石秘密找来国民党元老陈立夫,让他通过在香港的秘密渠道,向中共方面表示:可以请毛泽东来台湾访问。毛泽东得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但1975年毛泽东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周恩来也重病在身,他们两人都不能亲自到台湾访问。毛泽东找来邓小平,亲自向邓小平交待: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两岸可以以此为契机,尽快实现“三通”。陈立夫得知毛泽东打算派邓小平来台湾的消息后,十分高兴。

为了配合这次沟通,陈立夫还在香港发表了一篇题为《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文中说:“欢迎毛泽东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人民。”他说:希望毛泽东“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前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但是,正当陈立夫积极努力寻求与大陆沟通之时,蒋介石却因病于1975年4月5日去世。海峡两岸的再次沟通又中断了。

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方针的转变,有利于缓和两岸紧张局势,也有利于缓和远东和世界的局势。但这一时期,两岸关系总体上还是处于军事对峙状态。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背景: 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 2)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确立过程的几个关键点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确立过程的几个关键点 ①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 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代替了“解放台湾”的提法。 ● ②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 胞书》 ● ③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九条方针” ● ④1982年1月,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 ⑤1982年12月,设立特别行政区写入宪法 ● ⑥1983年6月,邓小平提出“邓六条” ● ⑦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立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具体分以下三个阶段: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思想的产生 邓小平: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美日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正式提出阶段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简称叶九条)。 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第一次使用了“一国两制”的概念。

叶九条 ①两党可以对等谈判; ② 双方在通邮等方面达成协议; ③ 台湾可保留军队;享有特别自治权; ④ 台湾社会生活与外国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等不受侵犯; ⑤台湾政界领袖可担任领导,参与国家管理; ⑥中央政府补助台湾财政; ⑦台湾人民不受歧视; ⑧保证台湾工商界人士在大陆投资的合法权益与利润; ⑨欢迎台湾各界提供统一的建议,共商国是。

3)法制化阶段 (1982.1-1985): 1982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规定,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即后来被称为的“邓六条”。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邓六条 ①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 ②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 ④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可以有某些独有权力; ⑤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 ⑥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国共第三次合作。

“对于西藏的现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变更。” 建国后,为和平解决西藏问题实行类似“一国两制”的政策 “对于西藏的现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变更。” —— 《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中央人民政府与原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全称: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但西藏的社会制度仍然是“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社会。只占人口5%的三大领主(贵族、寺庙、反动地方政府),霸占了西藏几乎全部耕地、牧场和绝大部分牲畜,并占有大量的农奴和奴隶。农奴和奴隶终年不得温饱,领主可以任意役使甚至杀害他们。

《十七条协议》第四条规定: 对于西藏的现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变更。达赖喇嘛的固有地位及职权,中央亦不予变更。各级官员照常供职。 第十一条规定: 有关西藏的各顶改行事宜,中央不加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时,得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的方法解决之。

1959年3月10日,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反动上层集团为保住政教合一的农奴制永远不改变,悍然发动了旨在分裂祖国的全面武装叛乱。1959年3月28日,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领导西藏各族人民一边平叛一边进行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翻身获得了解放。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 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 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具体来说,有五个方面内容。

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 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4)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第一、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二、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三、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是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步骤,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香港问题由来 1840年鸦片战争,1860年《北京条约》, 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领土割让英国。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界限界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及附近230个岛屿,面积946.6平方公里,即“新界” ,租期99年。 香港总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 1984年, 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22轮谈判)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诞生。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我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从1982年9月到1984年9月,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了22轮艰苦的谈判。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 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我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从1982年9月到1984年9月,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了22轮艰苦的谈判。

澳门问题由来 1553年葡萄牙商人借居澳门半岛。鸦片战争后强占。 1851年、1864年分别占领凼仔岛、路环岛。 1887年, 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葡友好通商条约》,行“永远管理澳门及属澳之地”。 1987年,正式签署《中葡联合声明》。(4轮谈判) 1993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祖国怀抱。

1986年6月30日----1987年3月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先后举行了四轮会谈 1987年4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86年6月30日----1987年3月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先后举行了四轮会谈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重要意义 ◇第一、“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证明了“一 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第二、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时 代 背 景 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 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也在发展 一些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国际上,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加紧利用台湾问题对我进行牵制。 在台湾岛内,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当局领导人。此后,李登辉逐步背弃一个中国原则,顽固拒绝和谈统一,企图在维持“中华民国”的招牌下把台湾变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公开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支持、纵容“台独”势力及其活动,使“台独”势力膨胀,“台独”思潮蔓延。

与此同时,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变化。 在1987年底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的条件下,两岸人员往来不断扩大,经济、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 1993年4月两岸举行了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但李登辉于1995年6月赴美进行制造“两个中国”的分裂活动,1999年7月抛出“两国论”,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发展。 2000年5月,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在台湾上台后,顽固坚持“台独”立场,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九二共识”,并在2002年8月悍然抛出“一边一国论”,反对和遏制“台独”成为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面对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要论断和主张。 江泽民于1995年1月30日发表的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5年3月4日讲话后,两岸民间联系往来有所加强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中国国民党访问团于4月26日至5月3日访问大陆 连战:和平之旅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亲民党访问团于5月5日至5月13日访问大陆 搭桥之旅

2008年,台湾局势发生了重大积极变化。重新执政的国民党反对“台独”,承认“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取得重大突破。 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得到恢复,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已经实现,两岸同胞往来更频繁、经济联系更密切、文化交流更活跃、共同利益更广泛,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轨道。

党的十八大后,面对两岸同胞往来更频繁、经济联系更密切、文化交流更活跃、共同利益更广泛的新形势,我们党多次表示,要珍惜历史机遇,保持两岸和平发展良好势头。 2013年6月,习近平就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四点意见: 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第二,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一国两制”构想的涵义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3、分析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简述党和政府对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方针、努力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