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漢人來臺與國際競逐時期 第一章 十六世紀中葉以前的臺灣與原住民
第一節 漢人來臺與大航海時代 第一章 十六世紀中葉以前的臺灣與原住民
中國大陸東南 沿海的漁業捕 撈、海商貿易 蓬勃發展 歐洲人為尋求 貿易市場,紛 紛東來亞洲 臺灣成為東亞 海域上,國際 貿易的指標站
一、東亞海域上的臺灣島 (一)貿易航線上的「新座標」 1.早在金屬器時期即和島外有貿易往來,但規模較 小 1.早在金屬器時期即和島外有貿易往來,但規模較 小 2.16世紀後,臺灣島為東亞海域貿易航線上的重要 指標與補給據點,戰略、經濟地位乃大幅提升 (1)14世紀以來,中國東南沿海的漁業 捕撈與私商貿易興盛 (2)16世紀中葉明朝在閩南開放海 禁,同意當地商人出海貿易
一、東亞海域上的臺灣島 1621年的臺灣古地 圖。由於測繪者並非登上臺灣本島進行測量工作,因此 從海上進行目測,可能將濁水溪與高屏溪誤認為海峽, 而將臺灣繪製成三個島嶼。此時荷蘭人將臺灣稱為小琉 球,故臺灣這個名詞尚未出現。
一、東亞海域上的臺灣島 (二)跨國貿易的興起 1.原本已活躍於中國沿海的漢人漁民、海商, 日本海商、海盜,多在澎湖、臺灣等地會合,交易商品 1.原本已活躍於中國沿海的漢人漁民、海商, 日本海商、海盜,多在澎湖、臺灣等地會合,交易商品 2.荷蘭、西班牙,則先後以臺灣做為據點,與中國、日本進行交易,擴展其在亞洲貿易的 市場
二、漢人在臺澎的活動 (一)海商與海盜 1.澎湖在宋朝已有漢人居住;元朝時因移民日益 增多,更在澎湖設官治理,納為版圖。明朝則 1.澎湖在宋朝已有漢人居住;元朝時因移民日益 增多,更在澎湖設官治理,納為版圖。明朝則 因海禁政策放棄對澎湖的控制 2.16世紀下半葉崛起的林道乾、林鳳等海盜,以 沿海島嶼作為其海上武裝集團的基地,先後活 躍於澎湖、臺灣一帶
17世紀的東亞海域 由荷蘭製圖師所繪,此時臺灣輪廓已較為正確。
二、漢人在臺澎的活動 (二)走私貿易 1.明朝在1597年起,再次派兵巡守澎湖,加強對澎湖的管制。使東亞海上貿易轉移至臺灣本島 1.明朝在1597年起,再次派兵巡守澎湖,加強對澎湖的管制。使東亞海上貿易轉移至臺灣本島 2.臺灣的海盜集團與日本商人、剛東來的歐洲勢力保持一定程度的合作關係。如荷蘭即透過李旦的斡旋,與明朝的官員取得聯繫;並藉由顏思齊、鄭芝龍等勢力,取得中國商品
二、漢人在臺澎的活動 16、17世紀海商在東亞的活動範圍圖
三、日人在臺的活動 (一)日本與中國的貿易 1.位於東亞海域的琉球,自14世紀以來便向明朝透過朝貢貿易的方式,大量取得中國商品 1.位於東亞海域的琉球,自14世紀以來便向明朝透過朝貢貿易的方式,大量取得中國商品 2.日本商人透過向明朝朝貢的琉球取得中國商品 3.日本未與明朝建立朝貢關係,故以澎、臺等島嶼做為與中國進行走私貿易的據點
三、日人在臺的活動 (二)日本對臺灣的野心 人物 時間 事件 豐臣秀吉 16世紀末 1.曾派員到臺灣,諭令「高 山國」向日本納貢 2.1593年又有襲臺之議,目 的在求取通商據點 德川家康 17世紀初 因期望與中國通商,派人來 臺探勘港口及各項物產,企 圖獨占臺灣貿易
四、西方人在東亞的活動 1.葡萄牙:率先東來的歐洲人,並占領麻六甲、澳 門做為商業據點 2.荷蘭︰17世紀初占領今印尼的雅加達,命名 門做為商業據點 2.荷蘭︰17世紀初占領今印尼的雅加達,命名 「巴達維亞」,做為在東亞貿易的根據地 3.西班牙:以「馬尼拉」為主要據點;以祕魯、墨 西哥的白銀換取中國絲綢
四、西方人在東亞的活動 17世紀各國勢力來臺示意圖
THE END 第一章 十六世紀中葉以前的臺灣與原住民 第一章 十六世紀中葉以前的臺灣與原住民 除翰林擁有著作權之內容外,均依法取得授權或依法合理使用,如仍有闕漏或資料錯誤,請著作權人與我們聯繫 。 聯絡專線: (0800-007-678)
考題觀摩 16世紀中後期,臺灣西南部地區出現了一個日 本聚落。這個聚落出現的最可能原因是: 【94指考】 16世紀中後期,臺灣西南部地區出現了一個日 本聚落。這個聚落出現的最可能原因是: 【94指考】 (A)日本長期和平,以致人口過剩,必須向外移民 (B)日本缺乏蔗糖,以此地為據點,從事甘蔗種植 (C)日本入華的僧人,在此地學習,引入中國文化 (D)日本倭寇當時以此為據點,騷擾中國東南沿海
倭寇圖 臺灣附近的海域是日本海盜活躍的區域 ,明朝政府即因倭寇猖獗,而消極的採取海禁政策,也因此遺留無窮的海防後患。
海商與海盜 當時侵擾中國沿海的倭寇,是由日本人與漢人所組成。由於明代不重視海外貿易,並下達海禁政策,使這些海商、海盜,或是兩者兼具者,控制了中國沿海。
南宋時期對澎湖的記錄 毗捨耶,語言不通,商販不及,袒裸盱睢,殆畜 類也。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與其國密邇, 毗捨耶,語言不通,商販不及,袒裸盱睢,殆畜 類也。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與其國密邇, 煙火相望,時至寇掠,其來不測,多罹生噉之,害 居民苦之……。
元朝時期對澎湖的記錄 島分三十有六,鉅細相間,坡隴相望……自泉州順風,二晝夜可至。有草無木,土瘠不宜禾稻,泉人結茅為屋居之,氣候常暖,煮海為鹽,釀秫為酒,採魚蝦螺蛤以佐食,各遂其生育,土商興販以樂其利,地隸泉州晉江縣。至元年間,立巡檢司,以週歲額辦鹽課 ……。
李旦集團 李旦,17世紀著名的海盜商人,與荷蘭、英國都有貿易往來。李旦是著名的海盜,閩南人,16世紀末本於菲律賓經商,因與西班牙統治者不合,轉至日本九州島定居。相傳顏思齊、鄭芝龍都是李旦的得力助手。
顏思齊 福建漳州人。因犯罪而逃至日本平戶,從事中、日之間的海上貿易,為17世紀著名海盜。 傳說顏思齊與鄭芝龍等人欲在日本圖謀起事,但 福建漳州人。因犯罪而逃至日本平戶,從事中、日之間的海上貿易,為17世紀著名海盜。 傳說顏思齊與鄭芝龍等人欲在日本圖謀起事,但 被德川幕府得知。眾人逃離日本,轉至臺灣笨港拓墾。 顏思齊開拓臺灣登陸紀念碑
鄭芝龍 早年曾追隨顏思齊經營日本 長崎與福建 間的貿易,並曾擔任過荷蘭聯合東印度公 司的翻譯。待顏思齊過世後,鄭芝龍起而 早年曾追隨顏思齊經營日本 長崎與福建 間的貿易,並曾擔任過荷蘭聯合東印度公 司的翻譯。待顏思齊過世後,鄭芝龍起而 代之,因接受明朝招撫,使鄭芝龍可以取 得更多的陸上資源,其海上力量日益茁壯 ,連占領臺灣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都 必須仰賴鄭芝龍集團的勢力來進行貿易。
博學堂 朝貢貿易 中國周遭國家的商人,為求與中國進行貿易,多藉由向中國皇帝「稱臣納貢」的名義,與中國官方建立起貿易管道,達到商品交換的目的,這種貿易方式即稱為朝貢貿易。惟日本因不願接受明朝的冊封,故無法到中國朝貢貿易。
高山國招諭文書內容節錄 夫日輪所照,臨至海嶽山川草木禽蟲,莫不受此恩光也……如南蠻(按,指呂宋)、琉球者,年年獻土宜海陸通舟車,而仰予德光。其國(按,指臺灣)未入幕中,不庭之罪彌天,雖不知四方成享,則非其地疏志,故原田氏奉使命而發船。若是不來朝,可令諸將征伐之。
巴達維亞 巴達維亞是荷蘭在東亞貿易的主要據點。圖為前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府,現為雅加達歷史博物館。
海盜集團
日人在臺的活動
日人對外貿易
漢人與日本人在澎湖的活動 12世紀(宋朝) 已有漢人移居澎湖 13世紀(元朝) 於澎湖設巡檢司- 中國首次於澎湖設官治理 14世紀中 (明初) 實施海禁,中、日私商進入臺澎 地區活動 16世紀末期 (明朝中後期) 1.林道乾等海盜集團曾以臺灣為據點 2.明朝駐兵澎湖-東亞海域貿易會合地從澎湖轉移到臺灣 17世紀初 顏思齊與鄭芝龍於北港一帶建立據點 17世紀中葉 日本實施鎖國,海外活動停頓
西方人在東亞的活動
17世紀歐洲人在東亞的重要貿易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