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核酸检测问题分析 烟台 2015年4月16日.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泡泡男孩 —— 大卫 菲利浦 威特 年 9 月 21 日,他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 州休斯敦市的圣鲁克医院。从出生那一刻 起,他就生活在一个无菌透明的塑料隔离 罩中,因为他患有一种及其罕见的基因缺 陷疾病 ─ “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简称 SCID ) ” 。 他的体内没有任何免疫系统, 没有任何抵御细菌、病毒的能力。
Advertisements

传染病报告知识培训 传染病报告知识 及注意事项. 新传染病防治法对报告病种的 规定 自 2004 年 12 月 1 日起施行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 乙类和丙类。
1051 检验 Chi-Square Test 第七章 Content test of fourfold data test of paired fourfold data Fisher probabilities in fourfold data test of R×C table Multiple.
狂犬病 狂犬病晚期的犬. 一、狂犬病病原 : 狂犬 病毒属于弹状病毒, 75×180nm 大小,外层为含脂 质的囊膜,内部为含核蛋白的 核心,对脂溶剂敏感,为单链 RNA 病毒。病毒主要存在于感 染动物的唾液和脑组织。 狂犬病病毒结构.
丰台货运口岸 平谷国际陆港 通州口岸(在建). 北京口岸布局 北京平谷 国际陆港 首都机场 空港口岸 北京西站 铁路口岸 北京新机场 空港口岸 北京丰台 货运口岸 北京朝阳口岸 通州口岸 (在建) 天竺综合 保税区 亦庄保税物流 中心( B 型)
古田一中 生物教研组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 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 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 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 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 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 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
实验室生物安全 和职业防护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 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法 律法规与监督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法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 理条例 法规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 理条例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的毒种保存、使用和感染动.
肝炎病毒.  熟悉肝炎病毒的类型;所含核酸除乙型肝 炎病毒为 DNA 外,其他型均为 RNA ;熟悉 5 个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掌握 5 个型肝 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性;掌握乙型肝 炎病毒的抗原组成;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 微生物学检查法;掌握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和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熟悉 5.
科学认识肝炎 ,健康幸福生活 制作:.
第二节 病毒性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平凉医专内儿护理教研室.
职业暴露监测及处理流程 敦煌市医院 刘剑.
厦门市湖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何建刚 2014年3月19日
拥抱青春 健康美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 2015年9月14日.
传染病疫情报告 年 7月.
乙肝疫苗接种的 效益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斯崇文.
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治疗慢性HBV感染方案.
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 复旦大学校医院 胡贯中
第29章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了解病毒,关爱健康 ——从狂犬病说起 上海市上南中学 张 正 国.
乙肝病毒检测.
四川大学医学检验系临床微生物教研室 陶传敏
核酸检测阳性结果的分析与追踪策略 山东省血液中心
医疗执法实践 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 医疗执法监督处 2010 ·03 黑龙江.
病毒性肝炎 香山衛生所 江國彬醫師.
传染性疾病与婚育 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朱红梅.
常见致病病毒 (一).
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及对策 奉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徐永范主任医师
針扎預防及處置 主講者:吳夜珊 感控師 時 間: 尊重、關懷、守護.
文学欣赏 文秘教研室 卢如华.
血液安全: 不良反应分析与提高安全性策略 理查德 本杰明 医学士,博士,皇家病理学学会会员 首席医疗官 美国红十字会总部 华盛顿特区.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 第4部分 血液检测.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乙肝病人如何看化验报告.
展开理想的翅膀 让梦想照进现实 Sidong Xiong, Ph.D
尖銳物扎傷事件及處理流程 高 雄 榮 民 總 醫 院 趙 雪 嵐.
結核病治療中發生肝炎患者,重新給予標準抗結核處方時,不同加藥流程之成效
唐雪峰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 2015年1月30日
人体的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备课组.
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 -----健康素养66条进学校活动 武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关系的临床研究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2017/3/19.
認識B型肝炎 主講者:黃美惠 校護. 認識B型肝炎 主講者:黃美惠 校護 國病 1.在台灣地區,成人的B肝帶原者大概有二百五十萬到三百萬之多,帶原率高達15%-20%。也就是說每五位成人就有一人帶原,而C肝也有三十萬感染者。所以肝病幾乎可以稱為是我國國病,如果不小心感染上B肝或C肝的人都有可能步上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嚴重後果。
卫生部疾控局现场流行病学案例与分析编写组
隐匿性HBV感染与输血安全 江苏省血液中心 黄成垠.
B型肝炎帶原之肝細胞癌患者接受肝動脈栓塞治療後血液中DNA之定量分析
输血传播病原体的风险和预防策略 广 州 血 液 中 心 付涌水.
寻找生命的螺旋 深圳市育才中学 黄俊芳.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传染病学教研室 蒋就喜教授
输血安全与管理 输 血 科 高 华.
安 全 注 射 Safe Injection.
13-14学年度生物学科教研室总结计划 2014年2月.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二章 第三节 细 细胞溶胶 内质网 胞 核糖体 质 高尔基体 线粒体 第一课时 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学 黄晓芬.
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医院.
你愿意与HBV携带者接触吗? ——生理PBL第三小组 指导老师:苏艾荣 组长:郑 婷 组员:曹群群 杨利杰 樊舜尧 王天宝 蒋海波 马忠勉
北一女中家長會 會務報告 104學年度親師懇談會 105年3月5日 陳正忠.
乙肝病毒前S1蛋白在乙型肝 炎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和应用
第十二节 呕 血 与 便 血 一、呕血 ㈠概念:凡是上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出者称为呕血。.
乙肝两对半.
第七章 SPSS的非参数检验.
Visual Studio Team System 简介
4-7 生物的演化.
………..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virus 吴泽诚 赵柯夫 顾雨晨 叶子祥.
生物統計 1 課程簡介 (Introduction)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
书包是我们的“家”,小主人用完我们,我们得赶快回家 !
操場 操場 本校各處室位置圖說明 本校各處室位置圖說明 經營大樓 經營大樓 綜合大樓 綜合大樓 操 場 操 場 校門口 校門口
簡單迴歸分析與相關分析 莊文忠 副教授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計量分析一(莊文忠副教授) 2019/8/3.
C型肝炎病毒假想圖:最外層為套膜,內包裝有一單股之RNA分子
商业计划书 ——爱滋病新药“祛毒增宁”胶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血站核酸检测问题分析 烟台 2015年4月16日

质量保证 质量控制 室间质评(分析中) 涉及多个部门 涉及实验室人员和献血者 涉及实验室 涉及实验室 结果报告解释及分析(分析后) 实验室建设 流程设计 样本采集(前期工作及分析前) 室内质控(分析中) 室间质评(分析中) 结果报告解释及分析(分析后) 涉及多个部门 涉及实验室人员和献血者 涉及实验室 质量控制 涉及实验室

实验的设计问题

实验的设计问题 产物分析区结果分析

工作流程 单人份检测工作流程 标本采集(核酸标本管采集量建议≥6ml) 酶免检测 联检模式:进行鉴别检测或重复进行联检 分项检测模式 :重复检测 核酸检测 联检模式:不可以区分 项目 分项检测模式 :可以直 接区分阳性项目 应明确反应性样本的确切结果,即HBV HCV HIV感染项目;如果血液已经报废,而不明确感染项目,应归为“不可重复的阳性反应” 对于HIV RNA和HCV RNA反应性的献血者随访,对HBV DNA反应性献血者进行随访和/或进行血清学补充实验

工作流程 混样检测工作流程 标本采集 混样混项模式:拆分 检测—核酸反应性 混样分项模式 :拆分 检测—分项目反应性 核酸检测 混样混项模式:不可以 区分项目 混样分项模式 :可以直 接区分阳性项目 应明确反应性样本的确切结果,即明确HBV HCV HIV感染项目;对于混样混项目反应性样本应进行补充实验或采用另一核酸检测试剂来确定 对于HIV RNA和HCV RNA反应性的献血者随访,对不能分项及HBV DNA反应性献血者进行随访和/或进行血清学补充实验

检测流程举例

样本采集、处理 采集后的样本宜在4小时内实施低温离心,分离红细胞和血浆。如不能按上述要求处理采集的样本,应对所采集的样本保存、处理(离心时间和条件)等条件进行保证弱阳性样本有效检出的确认。并进行质量监控。 样本在接收后应按系统确认的离心时间和离心力处理样本。 样本在检测前应保存在2-8℃条件下,并于采样后72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因特殊情况72小时以内不能完成检测的样本应在-20℃以下冻存。

室内质控

室内质量控制的评价 IQC不仅是对实验室一次测定的有效性的判断,也反应了实验室测定趋势的变化。 分析室内质控数据时应与IC数据一同分析。 对IQC应定期进行评价。

室内质控—结果报告 整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具体要求 IC是否有效 观察扩展增曲线、数值 结果报告 分析批检测结果情况 对于可疑或无效结果按照检测程序核对实验样本位置及编号重新进行检测 分析批检测结果情况 观察扩增曲线形态、分析反应性样本和非反应性样本的检测值、数量 IC是否有效 对于PCR检测体系,IC应在一定的CT值范围内 观察扩展增曲线、数值 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室内质控结果是否正常

室内质控—结果报告 检测结果 审核 检测前信息的确认: 包括样本、试剂、设备 出现不符情况的处理措施及记录 检测过程的监测: 设备运行状态,样本在 检测过程中的状态 检测前信息的确认: 包括样本、试剂、设备 结果有效性的判定: 包括内对照、阴阳性 对照和室内质控的情况 过程异常的处理记录 出现不符情况的处理措施及记录 批检测结果分析, 确认其无交叉污染可能 检测结果

室间质量评价 2015年重新完善—试剂方法代码 15

室间质量评价 2015年重新完善—结果回报 16

室间质量评价 2015年重新完善—结果评价 样本编号 得分(%) 你室结果 正确结果 阳性 100 阴性 成绩: 17   样本编号 HBV/HCV/HIV混样检测检测 HBV/HCV/HIV拆分检测 得分(%) 你室结果 正确结果 NAT 1511 阳性 100 NAT 1512 阴性 NAT 1513 NAT 1514 NAT 1515 NAT 1516 NAT 1517 NAT 1518 NAT 1519 NAT 1520 成绩: 17

室间质量评价 2015年重新完善—结果评价 检测方式b 给出的评价-HIV 样本编号 HIV混样检测检测 HIV拆分检测 得分(%)   样本编号 HIV混样检测检测 HIV拆分检测 得分(%) 你室结果 正确结果 NAT 1511 阳性 100 NAT 1512 阴性 NAT 1513 NAT 1514 NAT 1515 NAT 1516 NAT 1517 NAT 1518 NAT 1519 NAT 1520 成绩: 18

室间质量评价 2015年重新完善—结果评价 所用检测试剂结果汇总 样本编号 你室Ct值 除外3倍标准差 该试剂均值 SD 19   样本编号 HBV/HCV/HIV混样检测检测 HBV/HCV/HIV拆分检测 你室Ct值 除外3倍标准差 该试剂均值 SD NAT 1511 NAT 1512 NAT 1513 NAT 1514 NAT 1515 NAT 1516 NAT 1517 NAT 1518 NAT 1519 NAT 1520 19

室间质量评价 2015年重新完善—增加评价内容 信息不完整的实验室列表 要求: 实验室编码 试剂、方法、设备信息 检测结果信息 检测信号值   要求: 试剂、方法、设备代码应无空项,使用的试剂、方法或设备无代码的,必须按照注册证信息详细注明厂家名称。 检测结果信息不可空项 检测信号值不可空项 20

室间质量评价—调查性样本 1. 2015年血液检测中酶免检测项目增加10份样本,1-2次发放,检测要求及上报表与EQA相同,结果不计成绩,用于技术问题分析。 2. 2015年核酸检测项目增加10份样本,与第二次EQA样本一起发放,检测要求及上报表与EQA相同,结果不计成绩,用于技术问题分析。

实验室能力评估 室间质评 成绩 检测数据 评估 血清盘 现场考核 检测策略的转变 1遍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 2遍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

数据分析与检测系统比对 样本 & 献血者 检测系统的改进、献血人群的风险评估 ELISA和核酸检测 作为血液筛查方法,给出的仅为反应性或非反应性结果 对于献血者:核酸检测、随访、补充和/或确认实验可以明确多数献血者的感染状况 样本 & 献血者 检测系统的改进、献血人群的风险评估

数据分析与检测系统比对

数据分析与检测系统比对

数据分析与检测系统比对 Table 3. Average and range of HBV-DNA levels at the HBsAg seroconversion point during the log-linear ramp up phase of viremia in early acute infection. Report study population n assay HBsAg seroconversion point estimated by regression analysis estimate* (range) Komiya25 3 chimps infected with HBV gt A 3 AxSYM 3327 (2960-3863) Koyima25 3 chimps infected with HBV gt C 28,430 (14,995-70,407) Yoshikawa24 Japanese blood donors infected with gt A, B, C 93 PRISM 2100 (~1000-100,000) Assal22 HBV gt A seroconversion panels 5 952 (336-1894) BioRad 1983 (1398-2462) *HBV-DNA level at HBsAg S/CO = 1 cutoff crossing point using the data of all 93 ramp up samples from Japanese blood donors24 i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geometric mean of HBV-levels at the HBsAg seroconversion points as estimated by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individual chimpanzee25 and blood donor seroconversion panels22

数据分析与检测系统比对 Table 1. Proportion of ELISA seronegative donations that were reactive in the Ultrio multiplex and in subsequent discriminatory (dHBV) test at ten blood centers Blood Center* Number of donations Ultrio + (%) dHBV + (%) BJ 407,994 673 (0.16) 195 (28.97) GZ 324,152 719 (0.22) 95 (13.21) KM 32,154 72 (0.22) 26 (36.11) NM 12,841 17 (0.13) 5 (29.41) QD 50,967 71 (0.14) 28 (39.44) SH 12,725 23 (0.18) 0 (0) SZ 116,117 180 (0.16) 62 (34.44) TJ 44,433 96 (0.22) 19 (19.79) TZ 6,232 4 (0.06) ZJ 198,181 178 (0.09) 132 (74.16) Total 1,205,796 2033 (0.17, 0.16†) 562 (27.64)

HBV-DNA viral load distribution in IU/mL 数据分析与检测系统比对 Table 2. Viral load distribution in seronegative donations that were reactive in the multiplex Ultrio assay with and without subsequent reactivity in the discriminatory HBV and supplemental HBsAg assays HBV reactivity n HBV-DNA viral load distribution in IU/mL n (%) qPCR+ Ultrio dHBV Suppl. HBsAg Negative < 20 20 -50 50 -200 200 -500 >500 + + or - 472 65 (13.77%) 256 (54.24%) 49 (10.38%) 55 (11.65%) 23 (4.87%) 24 (5.08%) 407 (86.2%) - 1046 889 (84.99%) 144 (13.77%) 6 (0.57%) 5 (0.48%) 2 (0.19%) 0 (0%) 157 (15.0%) 1518 954 (62.85%) 400 (26.35%) 55 (3.62%) 60 (3.95%) 25 (1.65%) 24 (1.58%) 564 (37.2%) 409 65 (15.89%) 223 (54.52%) 46 (11.25%) 48 (11.74%) 16 (3.91%) 11 (2.69%) 344 (86.4%) 1028 876 (85.21%) 139 (13.52%) 6 (0.58%) 5 (0.47%) 0 (0%) 152 (14.8%) 1437 941 (65.48%) 362 (25.19%) 52 (3.62%) 53 (3.69%) 18 (1.25%) 11 (0.77%) 486 (33.8%) 63 0 (0%) 33 (52.38%) 3 (4.76%) 7 (11.11%) 13 (20.63%) 63 (100%) 18 13 (72.22% 5 (27.78%) 5 (27.8%) 81 13 (16.05%) 38 (46.91%) 3 (3.70%) 7 (8.64%) 7 (8.54%) 68 (84.05%)

数据分析与检测系统比对 Table 3. Anti-HBc and anti-HBs prevalence in discriminated and nondiscriminated Ultrio reactive donations with and without supplemental HBsAg reactivity Category of donations Ultrio dHBV Suppl HBsAg n n (%) anti-HBc+ anti-HBs- n (%) anti-HBc+ anti-HBs+ n (%) anti-HBc- anti-HBs+ n (%) anti-HBc- anti-HBs- n (%) anti-HBc+ n (%) anti-HBs+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of anti-HBs (IU/L) Supplemental HBsAg nonreactive    discriminated HBV-DNA+ + - 409 210 (51.34%)a 77 (18.83%)c 34 (8.31%) 88 (21.52%) 287 (70.17%) 111 (27.14%) 0 (0 - 9.55) nondiscrimated multiplex + 1028 320 (31.13%)b 383 (37.26%) 145 (14.11%)d 180 (17.51%) 703 (68.39%)e 528 (51.36%) 7.61 (0 - 51.96) total multiplex + neg + or - 1437 530 (36.88%) 460 (32.01%) 179 (12.46%) 268 (18.65%) 990 (68.89%) 639 (44.47%) 4.14 (0 - 35.92) Negative Controls NT* 4317 260 (6.02%) a ,b 1311 (30.37%) c 1090 (25.25%)d 1656 (38.36%) 1571 (36.39%)e 2401 (55.62%) 19.67 (2.00 - 221.60) % difference a 45.32% b 25.11% c 11.15% d 11.14% e 32.0% P values a <0.001 b <0.001 c <0.001 d <0.001 e <0.001 Supplemental HBsAg reactive discrimicated HBV-DNA+ 63 50 (79.37%)f 4 (6.35%)g 1 (1.59%)h 8 (12.70%) 54 (85.71%) 5 (7.94%)i 0 (0 - 0) 18 8 (44.44%)f 7 (38.89%)g 3 (16.67%)h 0 (0%) 15 (83.33%) 10 (55.56%)i 137.26 (0 - >1000) total multiplex + 81 58 (71.60%) 11 (13.58%) 4 (4.94%) 8 (9.88%) 69 (85.16%) 15 (18.52%) 0 (0 - 4.71) f 34.93% g 32.54% h 15.08% i 47.62% f <0.01 g <0.01 h <0.05 i <0.001

数据分析与检测系统比对 Table 4. Proportion of confirmed HBV-NAT yield cases classified in different infection stages according to qPCR and supplementary serologic test results in 1503 of 2019 (74.4%) Ultrio initial reactive donations. [In 515 of 2033 (25.33%) donations sample volume was insufficient for further testing and 14 donations were excluded from the NAT yield rate analysis because of dHIV and dHCV reactivity]. Ultrio dHBV qPCR HBsAg anti-HBc anti-HBs n % of Ultrio reactives % of HBV-NAT yields Yield rate 1:xa classifications infection + - 83 5,5% 9,8% 10 815 WP 16 1,1% 1,9% 56 102 8 0,5% 0,9% 112 204 WP/early HBsAg seroconversion 5 0,3% 0,6% 179 526 possible WP   112 7,5% 13,2% 8 015 total WP 28 3,3% 32 058 anti-HBs breakthrough or OBI 6 0,4% 0,7% 149 605 7 0,8% 128 233 41 2,7% 4,8% 21 893 total anti-HBs breakthrough or OBI +b 180 12,0% 21,3% 4 987 OBI/2nd WP 30 2,0% 3,5% 29 921 100 6,7% 11,8% 8 976 +c 53 6,3% 16 936 29 3,4% 30 953 220 14,6% 26,0% 4 080 probable OBI/2nd WP d 24 1,6% 2,8% 37 401 probable OBI/2nd WP 50 5,9% 17 953 OBI/2nd WP/low HBsAg carrier 4 224 407 694 46,2% 81,9% 1 293 total OBI or 2nd WP 588 39,1% 69,4% 1 527 total anti-HBs negative OBI or 2nd WP 847 56,4% 100,0% 1 060 total HBV NAT yields 354 23,6% 2 536 probable false reactive e 164 10,9% 5 473 probable false reactive 138 9,2% 6 505 656 43,6% 1 368 total probable false reactive

数据分析与检测系统比对 Table 5. Comparison of anti-HBc prevalence and qPCR confirmed HBV-NAT yield rates in the present Ultrio ID-NAT study and in the recently published TaqScreen MP6 evaluation report of Wang et alref in ELISA seronegative blood donations from Chinese blood donors. TaqScreen MP6 NAT study Ultrio ID-NAT study NAT screening result % anti-HBc+ anti-HBc+/ anti-HBs- MP- 598/1605 (37.3%) 98/1605 (6.1%) ID- 1571/4317 (36.4%) 260/4317 (6.0%) MP+/ID- 61/127 (48.0%) 13/127 (10.2%) ID+/dHBV- 718/1046 (68.6%) 328/1046 (31.3%) MP+/ID+ 504/619 (81.4%) 334/619 (54.0%) ID+/dHBV+ 341/472 (72.3%) 460/472 (55.1%)   ELISA seronegative donations tested 826044 1205796 MP+/ID+ donations 839 ID+/dHXV+ donations 562 ID+ NAT yield rate 1:985 # dHXV+ NAT yield rate 1:2145 # fraction MP+/ID+ tested for VL 667/839 (79.5%) fraction ID+/dHXV+ tested for VL 472/562 (84.0%) corrected no donations (for not tested VL) 656700 1012697 proportion of ID+ also qPCR+ 413/667 (61.9%) proportion of dHXV+ also qPCR+ 407/472 (86.2%) qPCR confirmed HBV-NAT yield rate 1:1590 § 1:2488 §

数据分析与检测系统比对 相关结果比对分析 献血人群风险因素 补充实验、确认实验 因假阳性报废 随访献血者 疾病传播风险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