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狂犬病 狂犬病晚期的犬. 一、狂犬病病原 : 狂犬 病毒属于弹状病毒, 75×180nm 大小,外层为含脂 质的囊膜,内部为含核蛋白的 核心,对脂溶剂敏感,为单链 RNA 病毒。病毒主要存在于感 染动物的唾液和脑组织。 狂犬病病毒结构.
Advertisements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临床生物化学教研室 陈正炎教授. 绪 论 ( Introduction )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 是研究生物体 内化学分子及其化学反应,从分子水平探讨 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一、什么是生物化学 ? 生物化学 --- 生命的化学.
主题二 生命的基础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化学组成 功能 成分 结构 基质 细胞器 结构 功能.
第 二 章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ucleic Acid.
生物工程简介 生物工程技术概述 生物工程的构成体系 生物工程的发展 我国生物工程的水平及其发展.
第三章 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细胞的基本概念 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 ——病毒及其与细胞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矿物质与畜禽营养 项目目标 理解矿物质的营养原理;能应用矿物质的营养特点,预防和治疗畜禽矿物质元素缺乏症
DNA含氮鹼基的相對含量 組員: 6B 盧俊傑 6B 廖健光.
DNA 损伤形式、修复机制及相关知识
第十三章 DNA的复制和修复 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中,并通过DNA的复制由亲代传给子代。
蛋白質的合成 王鳳英 副教授.
生物第七章 生命科學與人生 第七章第1節 基因的表現 遺傳物質—去氧核糖核酸(DNA) 染色體:細胞核上(細胞未分裂前稱為染色質)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我们讨论5个问题: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二、现代医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三、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的关系 四、分子生物学回顾、发展现状与展望 五、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主要内容.
揭开生命秘密的科学家们 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格里菲思(Griffith)进行了著名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球菌可以使无害的R型肺炎球菌转化为有害的S型肺炎球菌,为什么呢?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工作的艾弗里(Avery)立刻敏感地抓住了这一问题,进行了“转化因子”实验,艾弗里等人的研究工作表明:DNA是遗传物质。
第二十七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Large Biological Molecules
第五章 核酸化学 nucleic acid.
第三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Chapter 3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ucleic acid
§12-3 蛋白质(Protein) 一、蛋白质的结构(p378)
课时2 DNA的结构与复制 一、高考要求 内容标准及等级要求 学习要求 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B) 说出DNA分子的基本单位
基因工程原理 主讲 刘丽华.
一轮复习 细胞的增值.
  22. 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第十九章 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 一、氨基酸 结构、命名、制法、性质 二、多肽 分类、命名、结构测定、合成 三、蛋白质 四、核酸.
第二章 核酸的化学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6级生物工程6班 何艳明
前  言.
安徽省肥西中学高一生物组 陈金成老师.
第12章、核酸 12.1 核苷酸是DNA和RNA的构件分子 12.2 DNA分子中贮存着遗传信息 12.3 DNA的碱基组成是有规律的
第四章 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基因是一个特定的DNA或RNA片段,但并非一段DNA或RNA都是基因。.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mRNA 转录、翻译和DNA复制的区别 细胞核 细胞核 转录 翻译 DNA复制 场所 模板 原料 信息传递 时间 产物 生长发育过程中
13-14学年度生物学科教研室总结计划 2014年2月.
第 八 章 核 苷 酸 代 谢 Metabolism of Nucleotides.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二章 第三节 细 细胞溶胶 内质网 胞 核糖体 质 高尔基体 线粒体 第一课时 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学 黄晓芬.
生物学世纪离我们有多近? ——生物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核酸化学 Nucleic Acids 刘新文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第二章 核酸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二课时) 高二年级(理) 教师姓名:葛红.
1.2 核酸分子的结构及其空间构象 核酸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DNA) (RNA) 主要存在于: 在细胞核内产生, 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中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第三章 核酸的结构与 功能 Nucleic Acid structure and Function
第二章 由DNA到蛋白質.
基本概念介紹 生命是什麼? 生命的密碼~DNA 解讀生命的執行者~RNA 生命舞台的主演者~蛋白質 DNA、RNA、蛋白質的三角關係
第十四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中心法则指出,遗传信息的表达最终是合成出具有特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种以mRNA上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到多肽链上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传递,就好象以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的情形相似,所以称以mRNA为模板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为翻译(translation)。 翻译过程十分复杂,需要mRNA、tRNA、rRNA和多种蛋白因子参与。在此过程中mRNA为合成的模板,tRNA为运输氨基酸工具,rRNA和蛋白质构成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蛋白质合成的方向为N—C端。
第十三章 核酸降解与核苷酸代谢 核酸和核苷酸不是营养上的必需成分。首先,核苷酸很少能被细胞直接从外界摄取,而主要是利用少数几种氨基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酰胺)、核糖-5-磷酸、CO2等作为原料从头合成的,或者利用细胞内的游离碱基或核苷进行补救合成。其次,核酸的降解也不能为细胞提供能量。
第 八 章 核 苷 酸 代 谢 Metabolism of Nucleotides.
第33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Chapter 13 Biosynthesis of Protein
第三章 核酸结构、功能.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ucleic Acid
第二節 核酸的構造與複製.
Degradation of nucleic acid & metabolism of nucleotides
第5章 核酸的化学 主讲教师:卢涛.
DNA是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生物机体的遗传信息以密码的形式编码在DNA分子上,表现为特定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并通过DNA的复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在后代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遗传信息自DNA转录给RNA,然后翻译成特异的蛋白质,以执行各种生命功能,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遗传性状。 1958年,遗传信息的单向.
第四节 基因表达 基因表达是指结构基因在生物体中的转录、翻译以及所有加工过程。
Basic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第十三章 主宰生命奧祕的分子.
第三章 基因工程制药.
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机制 ——大环内酯类 罗修琪.
人教版必修2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5.(2016湖北孝感高中期末,4)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0,如有一个2 条链的多肽,相对分子质量12 276,合成这个多肽的氨基酸的数目和指导它 合成的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目依次为 (     ) A.144,864  B.144,432  C.120,720  D.120,360  答案    C 多肽合成时,氨基酸数-肽链条数=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淮安市洪泽湖高级中学:王建友.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淮安市洪泽湖高级中学:王建友.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第二章 遺傳 2‧2 基因與遺傳.
习题课 《医学遗传学基础》 (第二版) 王静颖 王懿 主编 科 学 出 版 社.
医学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孙黎光.
生物化学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化学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章 第三节核酸.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有机物与生命活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主要内容: 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与结构 微生物的遗传 微生物的变异 基因重组 遗传工程技术

●1868年,F. Miescher从细胞核中分离得到一种酸性物质,即现在被称为核酸的物质。 第一节 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与结构 ●1868年,F. Miescher从细胞核中分离得到一种酸性物质,即现在被称为核酸的物质。

碱基 核苷 核酸 核苷酸 戊糖 磷酸 元素组成: C H O N P 核酸完全水解产生嘌呤和嘧啶等碱性物质、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和磷酸的混合物。核酸部分水解则产生核苷和核苷酸。每个核苷分子含一分子碱基和一分子戊糖,一分子核苷酸部分水解后除产生核苷外,还有一分子磷酸。核酸的各种水解产物可用层析或电泳等方法分离鉴定。 碱基 核苷 核酸 核苷酸 戊糖 磷酸 元素组成: C H O N P

一、戊糖 组成核酸的戊糖有两种。DNA所含的糖为 β-D-2-脱氧核糖;RNA所含的糖则为β-D-核糖。 Ribose Deoxyribose

1 2 3 4 5 6 9 7 8 二、碱基 1. 嘌呤(Purine) 腺嘌呤Adenine A 鸟嘌呤guanine G

2. 嘧啶(Pyrimidine) U C T 尿嘧啶 uracil 胞嘧啶 cytosine 胸腺嘧啶 thymine 1 2 3 4 5 6 2. 嘧啶(Pyrimidine) 尿嘧啶 uracil U 胞嘧啶 cytosine C 胸腺嘧啶 thymine T

核酸中也存在一些不常见的稀有碱基。稀有碱基的种类很多,大部分是上述碱基的甲基化产物。

三、核苷(nucleoside) 核苷 戊糖+碱基 糖与碱基之间的C-N键,称为C-N糖苷键 (OH) (OH) 1’ 2’ 3’ 4’ 核苷 戊糖+碱基 糖与碱基之间的C-N键,称为C-N糖苷键 1’ 2’ 3’ 4’ 5’ (OH) 1’ 2’ 3’ 4’ 5’ (OH)

Adenosine Guanosine Cytidine Uridine 假尿苷(ψ) 次黄苷(肌苷)I 黄嘌呤核苷 X 二氢尿嘧啶核苷 D 取代核苷的表示方式 7-甲基鸟苷 m5G 5 OH

四、核苷酸(nucleotide) 核苷酸 核苷+磷酸 戊糖+碱基+磷酸 H

五、核苷酸衍生物 1. 继续磷酸化 AMP ADP ATP

2.环化磷酸化 cAMP cGMP

3. 肌苷酸及鸟苷酸(强力味精) IMP GMP 4. 辅酶 NAD、NADP、FMN

六、多聚核苷酸(核酸) 多聚核苷酸是通过一个核苷酸的C3’-OH 与另一分子核苷酸的5’-磷酸基形成3’,5’-磷酸二酯键相连而成的链状聚合物。 5’ 3’

5′PdAPdCPdGPdTOH 3′ 5′PAPCPGPUOH ′ 5′-磷酸端(常用5’-P表示);3′-羟基端(常用3’-OH表示) 多聚核苷酸链具有方向性,当表示一个多聚核苷酸链时,必须注明它的方向是5′→3′或是3′→5′。 多聚核苷酸的表示方式 T 5’ 3’ OH U DNA RNA 5′PdAPdCPdGPdTOH 3′ 5′PAPCPGPUOH ′ 或5′ACGTGCGT 3′ 5′ACGUAUGU 3′ ACGTGCGT ACGUAUGU

脱氧核糖核酸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核糖核酸 Ribonucleic Acid(RNA) 核酸分为两大类: 脱氧核糖核酸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核糖核酸 Ribonucleic Acid(RNA) 98%核中(染色体中) 真核 线粒体(mDNA) 核外 叶绿体(ctDNA) DNA 拟核 原核 核外:质粒(plasmid) 病毒:DNA病毒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转运RNA ( tRNA) t-RNA约占细胞总RNA的10~15%,也称之为“受体RNA”。 核糖体RNA ( rRNA) r-RNA约占细胞总RNA的80%,是核糖体的核酸。 信使RNA (mRNA) m-RNA约占细胞总RNA的5%左右,为单链结构,不同细胞的m-RNA的链长和分子量的差异很大。

第二节 微生物的遗传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DNA ▲40年代发现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1941年Avery的转化补充实验; 1928年Griffith经典的转化实验; 1941年Avery的转化补充实验; 1952年Hersey何Chase大肠杆菌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试验; 证明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基础。

■ DNA的结构与复制 ▲ DNA的结构 50年代弄清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3年Watson和Crick建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957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Francis Crick,1916-2004)(右)和沃森(James Watson,1928-)

DNA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DNA分子由两条DNA单链组成。 DNA的双螺旋结构是分子中两条DNA单链之间基团相互识别和作用的结果。

三股螺旋结构的DNA

DNA的存在形式

基因——遗传因子 基因:是一切生物体内储存遗传信息的、有自我复制能力的遗传功能单位。它是DNA分子上一个具有特定碱基顺序、即核苷酸序列的片断。 基因按功能分三种: ①结构基因 ②操纵基因 ③调节基因

60年该确定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1961年J.Monod和F.Jacob提出了操纵子学说;

■遗传信息的传递 1966年Nireberg破译了遗传密码,叙述了中心法则;

基因工程的诞生 理论上的三大发现

▲DNA的复制

■DNA的变性和复性 DNA变性

■DNA复性 变性DNA在适当的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单链可以重新缔合成为双螺旋结构,这一过程称为复性。DNA复性后,一系列性质将得到恢复,但是生物活性一般只能得到部分的恢复。 DNA复性的程度、速率与复性过程的条件有关。 将热变性的DNA骤然冷却至低温时,DNA不可能复性。但是将变性的DNA缓慢冷却时,可以复性。分子量越大复性越难。浓度越大,复性越容易。此外,DNA的复性也与它本身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DNA复性

■ RNA RNA一级结构的特点 tRNA一级结构 tRNA分子具有以下特点: 分子量25000左右,大约由70-90个核苷酸组成,沉降系数为4S左右。 分子中含有较多的修饰成分。 3'-末端都具有CpCpAOH的结构。

mRNA一级结构 真核细胞mRNA的3‘-末端有一段长达200个核苷酸左右的聚腺苷酸(polyA),称为 “尾结构” ,5’ -末端有一个甲基化的鸟苷酸,称为” 帽结构“ 。

动物细胞核糖体rRNA有四类:5SrRNA,5 动物细胞核糖体rRNA有四类:5SrRNA,5.8SrRNA,18SrRNA,28SRNA。许多rRNA的一级结构及由一级结构推导 出来的二级结构都已阐明,但是对许多rRNA的功能迄今仍不十分清楚。 rRNA

tRNA的高级结构 1,tRNA的二级结构 tRNA的二级结构都呈” 三叶草” 形状,在结构上具有某些共同之处,一般可将其分为五臂四环:包括氨基酸接受区、反密码区、二氢尿嘧啶区、TC区和可变区。除了氨基酸接受区外,其余每个区均含有一个突环和一个臂。

2,tRNA的三级结构 在三叶草型二级结构的基础上,突环上未配对的碱基由于整个分子的扭曲而配成对,目前已知的tRNA的三级结构均为倒L型

转录

微生物生长与蛋白质合成

RNA与生物遗传信息的表达-蛋白质合成 首先,DNA通过转录作用,将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基因)传递给 mRNA, 在三种 RNA(mRNA、tRNA和rRNA)的共同作用下,完成蛋白质的合成。

转录过程

翻译过程

现在已经知道作为多肽合成起始信号的密码子有两个,即甲硫氨酸的密码子(AUG)和氨酸的密码子(GUG)(极少出现)。在大肠杆菌中, 起始密码子AUG 所编码的氨基酸并不是甲硫氨酸本身, 而是甲酰甲硫氨酸。

第三节 微生物的变异 变异的实质——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 上述DNA碱基顺序的改变,是DNA在复制过程中出现错误产生的。由于DNA是具有复制功能的分子,一旦DNA碱基顺序出错,它就会通过复制机制遗传下去。 由于DNA碱基顺序的改变引起生物遗传性状显著变化的现象,称为基因“突变”。

■突变的类型 自发突变 ▲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 ▲互变异构效应 诱发突变 ▲物理诱变 ▲化学诱变 ▲复合处理及其协同效应 ▲定向培育和驯化

(1) DNA分子中碱基互变异构 DNA分子的碱基,存在酮式—烯醇式或氨式—亚胺式互变异构。不同的互变异构体形成氢键的方向和能力不同,有可能导致复制时出现错误。 例如在正常情况下,A(氨式结构)与T(酮式结构)配对;当A以亚胺式存在时(几率非常小),则与C配对。

(2) 物理因素 能够引起基因突变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紫外线(UV)、高能射线和电离辐射等。

当DNA受到大剂量紫外线(波长260nm附近)照射时,可引起DNA链上相邻的两个嘧啶碱基共价聚合,形成二聚体,例如TT二聚体。

光聚合反应 胸腺嘧啶碱基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以发生二聚加成反应: 在DNA分子中,如果两个胸腺嘧啶碱基相邻,在紫外光照射下,可能发生上述聚合反应,其结果是破坏了正常复制或转录。

X-射线以及放射性物质产生的辐射具有很高的能量,能直接引起DNA物理或化学性质的改变。另外,电离辐射将也能使DNA周围环绕的其它分子(主要是水)产生具有很高活性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能够进一步与DNA分子反应,导致DNA结构发生变化。

(3) 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是引起DNA结构发生变化的最常见因素,主要包括:烷基化试剂,亚硝酸盐以及碱基类似物等。 (3) 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是引起DNA结构发生变化的最常见因素,主要包括:烷基化试剂,亚硝酸盐以及碱基类似物等。 烷基化试剂能够与DNA分子中的氨基或氧作用,生成烷基化DNA。除了碱基上有多个位置可被烷基化外,DNA链上磷酸二酯键中的氧也容易被烷基化,从而导致DNA链的断裂。

烷基化反应 由于含氧碱基存在酮式和烯醇式的互变异构,烯醇式中的羟基可以被烷基化转变为稳定的烯醇醚。 鸟嘌呤核苷烷基化形成6-甲氧基鸟嘌呤核苷后,不再与C配对,而与T配对。 这种情况将引起DNA的复制、转录及信息表达出现错误。

环外氨基的反应 环外氨基在适当条件下,也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胞嘧啶核苷在亚硝酸作用下,可以形成重氮盐,再转变为尿嘧啶核苷。因此生物体内亚硝酸的存在有可能改变DNA的碱基组成。 腺嘌呤核苷和鸟嘌呤核苷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分别形成次黄嘌呤核苷(I)和黄嘌呤核苷(X)。 这种变化,将影响或改变碱基形成氢键的能力和方向,导致DNA复制错误,是引起基因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碱基类似物是一类结构与核酸碱基相似的人工合成或天然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结构与核酸的碱基相似,当这些物质进入细胞后能够掺入到DNA链中,干扰DNA的正常复制和转录。 常见的有碱基衍生物及稠环、稠杂环类化合物。例如5-溴尿嘧啶(5-BU),它与胸腺嘧啶碱基的结构相似,能取代T与A配对。 又如一种称为二恶英的含氯芳香杂三环化合物(2,3,7,8-四氯-二苯-二恶英,简称TCDD),是一种具有强烈致癌和致畸物质。它能够进入细胞并与DNA结合,导致DNA复制发生错误,从而可能诱发癌变。

2. DNA损伤修复 光复活 切除修复 重组修复 SOS修复

光复活(photoreactivation) 可见光(最有效波长400nm)激活生物界广泛分布(高等哺乳动物除外)的光复活酶,该酶分解嘧啶二聚体。 是一种高度专一的修复形式,只分解由于UV照射而形成的嘧啶二聚体。

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 即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将DNA分子中受损伤的部分切除掉,并以完整的那一段为模板,合成出切去的部分,从而使DNA恢复正常。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修复机制。 细胞的修复功能对于保护遗传物质DNA不受破坏有重要意义。

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 又称复制后修复(postreplication repair) 受损伤的DNA在进行复制时,跳过损伤部位,在子代DNA链与损伤相对应部位出现缺口。通过分子间重组,从完整的母链上将相应的碱基顺序片段移至子链的缺口处,然后再用合成的多核苷酸来补上母链的空缺,此过程即重复修复。并非完全校正。

SOS修复 指DNA受到严重损伤、细胞处于危急状态时所诱导的一种DNA修复方式,修复结果只是能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提高细胞的生成率,但留下的错误较多,又称倾错性修复(Error-Prone Repair )。

第三节 基因重组 杂交: 是通过双亲细胞的融合,使整套染色体的基因重组,或者是通过双亲细胞的沟通,使部分染色体基因重组。 转化: 受体细胞直接吸收来自供体细胞得DNA片断,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里,从而获得了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导 通过温和噬菌体的媒介作用,把供体细胞内特定的基因(DNA片断)携带至受体细胞中,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第四节 遗传工程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遗传工程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质粒育种: 将两种或多种微生物通过细胞结合或融合技术,使供体菌的质粒转移到受体内,使受体菌保留自身功能质粒,同时获得供体菌的功能质粒,即培育出具有两种功能质粒的新品种。 ▲多功能超级细菌的构建; ▲工程菌的构建;

改变细胞内的关键酶或酶系统: 提高微生物的降解速率; 拓宽底物的专一性范围; 维持低浓度下的代谢活性; 随着工业发展,大量的合成有机化合物进入环境,其中很大部分难于生物降解或降解缓慢,只是在环境中的停留时间长达数年至数十年。 基因工程为该改变细胞内的关键酶或酶系统提供了可能,从而可以: 提高微生物的降解速率; 拓宽底物的专一性范围; 维持低浓度下的代谢活性; 改善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的生物催化稳定性;

设计复合代谢途径; 2,4,6-三硝基甲苯(TNT); 假单胞菌可以利用TNT为唯一碳源,但不能利用甲苯; 将具有甲苯完整降解途径的TOL质粒pWO-Km导入该微生物,可以扩展微生物的代谢能力,构建的新微生物可以是TNT完全降解。

拓宽氧化酶的专一性; 三氯乙烯(TCE)某些氧化酶可以进攻该分子,但氧化速率低;甲苯双氧化酶对TCE具有部分活性,但催化过程中易失活;而联苯双氧化酶不能氧化,而基因工程构建的杂和联苯双氧化酶体系可以氧化TCE,且其氧化速度为天然甲苯双合氧化酶的3倍;且稳定性更好,在环境污染物降解方面有大作为。

增强无机磷的去除: 活性污泥只能去除城市废水中20%-40%无机磷, 有些细菌能够以聚磷酸盐形式过量积累磷,通过对E.coli polyP激酶基因ppK和再生ATP乙酸激酶基因ackA进行扩增,可以有效的提高E.coli对无机磷的去除能力2-3倍,4h将0.5mol/L的磷酸盐去除约90%。 此结果显示,通过基因工程改进酶的活性,在无机污染物如磷的处理方面也大有潜力。

■基因工程技术 技术上的三大发明: ●工具酶 1967年世界上5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发现了DNA连接酶,使DNA裂口的修复成为可能。 1970年Smith和Wilcox从流感嗜血杆菌中分离并纯化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indⅡ,使DNA分子的切割成为可能。 1967年世界上5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发现了DNA连接酶,使DNA裂口的修复成为可能。

● 载体 大多数DNA片断不具备自我复制的能力,为了使它们能够在宿主细胞中进行繁殖,必须将DNA片断接到一种特定的,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DNA分子上,这种DNA分子就是基因工程载体(vector)。 可作为基因载体的有: 病毒;噬菌体;质粒等不同小分子量的复制子。 最常用的是抗药性R因子质粒分子pBR322和pUC13。

●逆转录酶 1970年Baltimore等人同时发现了逆转录酶,打破了中心法则,使真核基因的制备成为可能。 具备了以上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基因工程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 1972年斯坦福大学的P.Berg等人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了DNA体外重组。 猿猴病毒SV40DNA+λ噬菌体DNA---→重组DNA分子; 1973年斯坦福大学地S.Cohen成功地进行了另一个体外重组DNA实验并成功地实现了细菌间性状的转移。 大肠杆菌抗四环素质粒pSC101+抗新霉素质粒R6-3 ---→重组DNA分子----→大肠杆菌(筛选出了抗四环素和抗新霉素的重组菌落 基因工程从此诞生了。

●基因工程的内容 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断的获取; 在体外将目的基因片断连接到载体分子上,形成重组分子; 重组分子导入受体细胞; 重组体的筛选; 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与提纯;

PCR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