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2004级临床医学七年制 中医学 二七年九月二十七日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s 第八章 中药与方剂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s
第四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 Commonly-used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s 解表药 清热药 化痰止咳药 补益药 其它药 共50味 银翘散、麻杏石甘汤 藿香正气散、小柴胡汤 二陈汤、四君子汤 四物汤、六味地黄丸 补中益气丸 血府逐瘀汤
七、化痰止咳药和化痰止咳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化痰止咳药:以减少、祛除痰液或缓和、制止咳嗽、喘息为主的药物 1 化痰止咳药:以减少、祛除痰液或缓和、制止咳嗽、喘息为主的药物 分清热化痰、温化寒痰和止咳平喘药三类 2 化痰止咳剂:以祛痰药、止咳平喘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液,缓解或制止咳嗽作用的方剂 分燥湿化痰、温化寒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和治风化痰剂
七、化痰止咳药和化痰止咳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同为化痰药,药性、适应证不同 有形之痰(肺)与无形之痰(全身) 表里寒热虚实,辨证正确 加减配伍,合理用药 咳嗽初起,不宜收敛 咳血咯血,温热药物不宜
贝 母 (三) 化痰止咳(清热化痰)药 性味归经:川贝苦、甘,微寒; 渐贝苦、寒。入肺、心经 功效:化痰止咳,清热散结 应用:风热咳嗽、痰火风结—知母、黄芩; 肺虚久咳—沙参、麦冬; 疮痈—蒲公英、连翘;痰核—玄参、牡蛎 用量用法:3-10g 研末冲服每次1-1.5g 肺虚咳嗽用川贝,清火散结用渐贝 贝 母
半 夏 (三) 化痰止咳(温化寒痰)药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入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应用:脾虚湿阻—陈皮、茯苓;寒痰—细辛、干姜 痰热互结—黄连、桑白皮;胃热呕吐—黄连、竹茹 用量用法:5-10g 清半夏化湿痰,姜半夏止呕 半夏曲化痰消食,生半夏多外用 注意事项:阴亏燥咳、血证、热痰慎用,反乌头 半 夏
桔 梗 (三) 化痰止咳(温化寒痰)药 性味归经:苦、辛,平;入肺经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应用:胸闷痰多,咽痛音哑—茯苓 风寒—细辛、干姜 风热—桑叶、菊花、杏仁 肺痈—鱼腥草、薏苡仁、冬瓜子、黄芩 用量用法:6-10g 桔 梗
杏 仁 (三) 化痰止咳(平喘)药 性味归经:苦、辛,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应用:风寒咳嗽—麻黄、甘草; 风热咳嗽—桑叶、菊花; 老年、妇女产后、血虚肠燥—当归、火麻仁 用量用法:3-10g 注意事项:勿过量,婴儿慎服 杏 仁
葶 苈 子 (三) 化痰止咳(平喘)药 性味归经:苦、辛,大寒。入肺、膀胱经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痰涎壅盛、咳嗽喘促、浮肿—大枣 水肿实证—防已、椒目; 结胸证—杏仁、大黄; 用量用法:3-10g 葶 苈 子
二 陈 汤 (四) 化痰止咳剂 重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9g 橘红9g 茯苓6g 炙甘草3g 生姜3g 乌梅1枚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痰湿中阻证 方解:半夏:君药,橘红:臣药, 茯苓 生姜 乌梅:佐药,健脾燥湿 甘草:使药,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二 陈 汤
八、温里药和温里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温里药:凡能温散寒邪,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分温中祛寒、温经通脉、回阳救逆药 2 温里剂: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中散寒,温经通脉、回阳救逆,治疗脾胃虚寒、寒凝经脉、阴胜阳衰、阳气欲脱的方剂 分温中祛寒,温经通脉、回阳救逆剂
八、温里药和温里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药剂不同,适应证不同 脾胃虚寒,寒痰停饮,寒滞肝脉 胸阳不振,肾阳不足 大辛大热之品,辨清寒热真假 阴虚火旺,里热实证不宜 寒热交错,适当配伍
吴 茱 萸 (三) 温里药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疏肝理气,燥湿,引火下行 应用:脘腹冷痛—干姜、木香; 脾肾阳虚证—肉豆蔻、补骨脂; 虚寒头痛—白芷;胃寒呕吐—半夏、生姜 寒疝—乌药、小茴香 用量用法:1.5-5g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
附 子 (三) 温里药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亡阳证—干姜、甘草; 阳衰气脱证—人参 阳虚证—肉桂、干姜; 阳虚自汗—黄芪、桂枝 阳虚外感—麻黄、细辛; 用量用法:3-15g 入汤剂宜先煎30-60分钟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凡热证、阴虚者慎用
干 姜 (三) 温里药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应用:脾胃虚寒证—党参、白术; 亡阳证—附子、肉桂;胃寒呕吐—半夏 饮停于肺证—麻黄、细辛 用量用法:3-10g 止血用炮姜。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热证、阴虚者忌用
肉 桂 (三) 温里药 性味归经: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应用:肾阳不足证—附子、甘草; 脾肾阳虚证—附子、白术、干姜; 寒凝经脉—当归、川芎; 用量用法:2-5g 入汤剂后下,或研末冲服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实热、孕妇忌用 肉 桂
理 中 汤 (四) 温里剂 组成:人参6g 干姜5g 白术9g 炙甘草6g 功效:温中祛寒,健脾补气。 主治:中焦虚寒,脾阳亏虚证 方解:干姜:君药,温中阳,祛里寒 人参:臣药,补中益气 白术:佐药,健脾燥湿 炙甘草:使药,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理 中 汤 《伤寒论》
良 附 丸 (四) 温里剂 组成:高良姜9g 香附9g 功效: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寒滞胃脘证 方解: 高良姜:君药,温中散寒,止呕止痛 香附:臣药,除寒凝,止疼痛 《良方集腋》
九、理气药和理气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理气药:凡能疏畅气机,行气解郁,治疗气机郁滞的药物 2 理气剂: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 分行气剂和降气剂
九、理气药和理气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气为一身之主,升降出入 调气、疏气、行气、顺气、降气 寒温失调或情志不畅,合理配伍 脾与胃、肝与肺、肾与心 性辛燥,易耗气伤阴
香 附 (三) 理气药 性味归经:辛、微苦甘、平。入肝、三焦经 功效: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应用:脘胁胀痛,少腹疝痛—柴胡、白芍 肝气犯胃—木香、陈皮;寒滞—高良姜 月经病—最为常用,乃妇科圣药 用量用法:6-12g 注意事项:阴虚血热,月经先期慎用 香 附
木 香 (三) 理气药 性味归经:辛、苦,温。入脾胃大肠胆三焦经 功效:行气止痛,健脾调中 应用:脘腹气滞胀痛—枳壳、川楝子、元胡 ; 湿热泻痢腹痛—黄连、槟榔; 胁痛黄疸—柴胡、郁金,大黄、茵陈; 脾胃气虚,腹胀纳呆—党参、白术; 用量用法:3-10g 注意事项:生用行气,煨用止泻,阴虚火旺慎用 木 香
陈 皮 (三) 理气药 性味归经:辛、苦,温。入脾、肺经 功效: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应用:脾胃气滞—木香、枳实 恶心呕吐—生姜、半夏;肝旺脾弱—白术、白芍 脾胃气虚—党参、白术;湿浊中阻—苍术、厚朴 用量用法:3-10g 注意事项:内有实热者慎用
枳 实 (三) 理气药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入脾胃大肠经 功效: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应用:食积证—山楂、神曲; 热结便秘—大黄、芒硝;湿热泻痢—黄芩、黄连 胸阳不振—桂枝、薤白;心下痞满—半夏、厚朴 用量用法:3-10g 大剂量15g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及孕妇慎用
越 鞠 丸 (四) 理气剂 组成:苍术 香附 川芎 神曲 栀子各等分 功效:行气解郁 主治:以气郁为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证 方解:香附:君药,疏肝理气,行气解郁 川芎:臣药,行气活血—血郁 苍术 神曲 栀子:佐药,健脾燥湿—湿郁 消食和胃—食郁;清热泻火—火郁 《丹溪心法》
十、理血药和理血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理血药:以活血、凉血、止血、调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分活血药、凉血药、止血药 2 理血剂: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凉血、调血或止血等作用,治疗血瘀或出血证的方剂 分活血剂、凉血剂、止血剂
十、理血药和理血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瘀血与出血各有成因 活血与破血 (凉血、收敛、化瘀、益气)止血 辨证正确,轻重有节 合理配伍,增强疗效 破血逐瘀药慎用
川 芎 (三) 理血药 性味归经:辛,温。入肝、胆、心包经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应用:气滞血瘀—当归、桃仁;眩晕—黄芪、牛膝 胸痹—丹参、桂枝、檀香;风热头痛—菊花、石膏 风寒头痛—白芷、细辛;血虚头痛—当归、地黄 用量用法:3-10g 顽固性头痛15-30g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多汗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川 芎
丹 参 (三) 理血药 性味归经:苦,微寒。入肝、心、心包经 功效: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 应用:产后瘀滞—当归、川芎、益母草 胸痹—降香、红花;积聚—三棱、莪术 疮疡痈肿—银花、乳香;失眠—夜交藤、柏子仁 用量用法:5-15g 酒炒可增加活血之功 注意事项:反藜芦 丹 参
三 七 (三) 理血药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入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应用:出血兼瘀—血竭、血余炭 “止血不留瘀” 跌打损伤—乳香、没药、赤芍、丹皮 胸痹心痛—丹参,红花,心脑血管病(提取成分) 用量用法:3-10g 研末1.5-3g,外用适量
红 花 白 及 (三) 理血药 性味归经:辛,温。入心、肝经 功效:活血祛瘀,通经定痛 性味归经:苦、甘、涩,微寒。入肺肝胃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各种介入诊断和肿瘤的栓塞治疗 白 及
血 府 逐 瘀 汤 (三) 理血剂 重点 《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12g 红花9g 当归9g 生地9g川芎5g 赤芍6g 牛膝9g 桔梗5g 柴胡3g 枳壳6g 甘草3g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气滞血瘀证 方解:桃仁 红花:君药,活血破血、祛瘀 当归 川芎 生地 赤芍:臣药清热凉血、养血活血 柴胡 桔梗 枳壳 牛膝:佐药,行气止痛 甘草:使药,调和诸药
十一、补益药和补益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补益药:凡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或能增强人体机能活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 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四类 2 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剂四类
十一、补益药和补益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五脏气血阴阳不足有共性也有个性 辨清气血阴阳,何脏何腑 气血相生,阴阳互根,脏腑相关 配伍全面,“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 平补与峻补之异
党 参 (三) 补益药(补气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应用:中气不足—白术、茯苓; 肺气虚—黄芪、五味子; 热病伤津—麦冬、五味子; 气血亏虚—当归、熟地; 用量用法:10-30g 反藜芦 党 参
黄 芪 (三) 补益药(补气药)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应用:脾气亏虚—白术、茯苓; 气虚阳衰—附子;中气下陷—人参、白术、升麻 浮肿尿少—防已、白术; 用量用法:10-15g 大剂量30-60g 补气升阳炙用 黄 芪
人 参 西 洋 参 (三) 补益药(补气药)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脾、肺经 功效:大补元气,健脾补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用法:5-10 g(急救30 g )文火另煎 性味归经:微甘、苦,寒。归心、肺、肾经 功效: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用法:3-6g,文火另煎 西 洋 参
当 归 (三) 补益药(补血药)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血虚诸证—白芍、熟地; 血虚气弱—党参、黄芪;虚寒腹痛—白芍、甘草 月经不调—地黄、川芎;“妇科调经要药” 用量用法:5-15g 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和血用全当归
白 芍 (三) 补益药(补血药)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补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潜阳 应用:月经不调—地黄、川芎;“妇科调经要药” 营卫不和—桂枝、黄芪;血虚腹痛—桂枝、饴糖 血虚肝郁—当归、柴胡;肝阳上亢—生地、牛膝 用量用法:15-30g 阳衰虚寒证不宜单独使用 反藜芦
熟 地 (三) 补益药(补血药)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应用:血虚诸证—白芍、当归; 肝肾阴虚—山药、山萸;虚寒腹痛—白芍、甘草 肾阴不足—黄精、知母; 用量用法:9-30g 注意事项:脾虚食少及便溏不宜用
沙 参 (三) 补益药(补阴药)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肺养阴,益胃生津 应用:阴虚肺热—麦冬、桑叶; 阴虚津亏—玉竹、石斛; 用量用法:10-15g 北沙参,滋阴力强 南沙参兼有祛痰之功 注意事项:反藜芦 沙 参
枸 杞 子 (三) 补益药(补阴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肾、肝、肺经 功效:滋补肝肾、养阴明目 应用:肝肾阴虚—地黄、山药; 阴虚肺燥—麦冬、知母; 用量用法:5-10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大便溏忌服
麦 冬 (三) 补益药(补阴药)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应用:热伤津液—沙参、玉竹; 益胃生津—玄参、生地; 阴虚肺燥—百合、当归 心阴不足—黄精、竹叶; 用量用法:10-15g 清养肺胃去心 滋阴清心连心用 麦 冬
巴 戟 天 (三) 补益药(补阳药)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肾经。 功效: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应用:肾阳虚衰—人参、覆盆子; 小便不禁—桑螵蛸、金樱子; 少腹冷痛—肉桂、良姜; 腰膝酸痛—天麻、杜仲 用量用法:10-15g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或湿热者不宜用。 巴 戟 天
淫 羊 藿 (三) 补益药(补阳药)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应用:肾阳虚衰—枸杞子、仙茅; 风寒湿痹—威灵仙、苍耳子; 少腹冷痛—肉桂、小茴香; 腰膝酸痛—天麻、杜仲、牛膝; 用量用法:10-15g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冬 虫 夏 草 (三) 补益药(补阳药) 性味归经:甘,温。归肾、肺经。 功效:补肾助阳,补肺止咳,补虚强壮 应用:肝肾不足—牛膝、仙茅; 肺肾两虚—沙参,阿胶,藕节; 病后体虚—鸡、猪肉食疗; 改善肾功能; 用量用法:5-10g 冬 虫 夏 草
鹿 茸 杜 仲 (三) 补益药(补阳药) 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肾壮阳,益精强骨,固冲任,脱疮毒 用法: 1-3g 研细末 性味归经: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 用法: 10-15g 阴虚火旺禁服 杜 仲
四 君 子 汤 (四) 补益剂 重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10g 白术9g 茯苓9g 炙甘草6g 功效:补气健脾 主治:脾肺气虚证 方解:人参:君药,大补元气,健脾养胃 白术:臣药,健脾燥湿 茯苓:佐药,渗湿健脾 炙甘草:使药,甘温调中
补 中 益 气 汤 (四) 补益剂 重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10g 黄芪20g 白术10g 当归10g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证 方解:黄芪:君药,大补元气,升阳举陷 人参 白术 甘草:臣药,健脾益气 橘皮 当归:佐药,渗湿健脾 升麻 柴胡:使药,升阳举陷
四 物 汤 (四) 补益剂 重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熟地12g 当归10g 川芎8g 白芍12g 功效:补血和血,养肝调经 主治:肝血亏虚证 方解:熟地:君药,滋肾补血 当归:臣药,补血活血; 川芎 白芍:佐使药,活血行气,养血和阴
六 味 地 黄 丸 (四) 补益剂 重点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24g 山茱萸12g 山药12g 丹皮9g 泽泻9g 茯苓9g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不足证 方解:熟地:君药 滋肾阴,益精髓 山茱萸 山药:臣药 滋肾益肝补脾,三阴并补 泽泻 丹皮 茯苓:佐使药,“补中有泻” 泻肾降浊,清肝泻火,健脾利湿
十二、平肝熄风药和平肝熄风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平肝熄风药:凡具有平肝熄风或平肝潜阳作用的药物 分镇肝、清肝、养肝熄风药三类 2 平肝熄风剂:凡以平肝熄风药为主组成,具有平熄内风,治疗肝阳化风、热盛动风及血虚生风的方剂 分镇肝、清肝、养肝熄风剂三类
十二、平肝熄风药和平肝熄风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高热,血虚 辨证兼夹,合理配伍 多寒凉,脾虚慢惊或虚寒无热忌用 易碍胃、伤胃,指征,适量 有过敏史,虫类药忌用
钩 藤 (三) 平肝熄风药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心包、肝经。 功效:清热平肝,熄风止痉 应用:肝阳上亢,头晕头痛—夏枯草、石决明 热盛动风—龙胆草,羚羊角 惊痫抽搐—天麻、石决明、全蝎 用量用法:10-15g,不宜久煎
天 麻 (三) 平肝熄风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经。 功效:平肝潜阳,熄风止痉,祛内湿、通经络 应用:肝阳上亢,头晕头痛—夏枯草、钩藤 风痰上扰—半夏、茯苓、白术 惊痫抽搐—钩藤、全蝎 、羚羊角 风寒湿痹—黄芪、红花、鸡血藤 用量用法:3-10g,研末1-2g 天 麻
全 蝎 (三) 平肝熄风药 性味归经:辛、平,有毒。归肝经。 功效: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中风面瘫、破伤风—蜈蚣,白附子 疮疡肿毒,结核瘰疠—玄参、栀子 顽固性偏正头痛,痹证—蜈蚣,僵蚕 用量用法:2-5g,研末0.6-1g 用量不可过大
镇 肝 熄 风 汤 (四) 平肝熄风剂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30g 生赭石30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功效: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 方解:怀牛膝:君药,引血下行,补肝肾 生龙骨 生牡蛎:臣药,降逆潜阳 龟板 白芍 玄参 天冬 麦芽 川楝 茵陈:佐药, 滋阴潜阳;炙甘草:使药,调和诸药
十三、其他药和其他剂 固涩药和固涩剂 开窍药和开窍剂 驱虫药和驱虫剂 催吐药和催吐剂 外用药和外用剂 安神药和安神剂 和解剂
龙 骨 (一) 安神药 性味归经:甘、涩,微寒。归心、肝经 功效: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收敛固涩 应用:阴虚阳亢—牡蛎,代赭石 神志不安—朱砂、远志、枣仁 遗精、带下、崩漏—牡蛎,芡实 用量用法:10-30g,先煎, 收敛固涩煅用,余生用
酸 枣 仁 (一) 安神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肝经 功效:养心安神,收敛止汗 应用:心肝血虚—柏子仁,天冬 肝虚有热—知母、茯苓 体虚自汗、盗汗—煅龙骨、五味子 用量用法:10-18g,研末1.5-3g 酸 枣 仁
小 柴 胡 汤 (二) 和解剂 组成:柴胡3g 黄芩9g 人参6g 半夏9g 炙甘草5g 大枣4枚 生姜9g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少阳证 方解:柴胡:君药,清透少阳,疏邪透表 黄芩:臣药,清少阳相火 人参 甘草 半夏:佐药,益气和胃,散结消痞 大枣 生姜:使药,益胃气,和营卫 《伤寒论》
逍 遥 散 (二) 和解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3g 芍药3g 白术3g 当归3g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脾虚血亏证 方解:柴胡 当归 芍药:君药,疏肝解郁 白术 茯苓 生姜:臣药,养血和血柔肝 薄荷:佐药 健脾益气 甘草:使药,缓肝之急
思考题 化痰止咳药分几类?各自的代表药及功效是什么? 补益药分几类?各自的代表药及功效是什么? 二陈汤、四君子汤、四物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血府逐瘀汤、小柴胡汤各方的组成及功效如何?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