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藥膳報告 第五組 組員 王錡雲 鄭竣元林仕哲梁連僑 組長 朱紀蓉 四物湯. 藥材 當歸川芎熟地 白芍.
Advertisements

山景城中國基督教會 Mountain View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 預備你的心 哈巴谷書 2:20 惟耶和華在他的聖殿中。 全地的人,都當在他面前 肅敬靜默。 哈巴谷書 2:20.
八大行星課程統合 臨床醫學概論 召集人:盧敏吉教授. 緣起與目標 有鑑於本校各系臨床醫學概論授課內容差 異性甚大,規劃共同擬定「一綱一本」的 課程內容,並採聯合教學,使學生能獲得 一致性的臨床醫學概論的教育。 階段性課程統合:成立課程設計小組負責 課程綱要、課程內容的設計。將課程適宜 、適量化處理,並採聯合教學,以「培養.
Company LOGO 《外贸英语函电》 潘 冬 梅潘 冬 梅. 前 言 高职教育理念 专业培养目标 学生就业方向 专业概况.
中医基础理论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成都中医药大学 江 泳 江 泳.
中医(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指中国传统医学, 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 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 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 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
中藥藥理學 大仁科技大學 藥學系 李春燕.
遨游建筑天地间.
代办领事认证业务 中国国际贸促进委员会 商事法律服务中心 2016年6月22日 郑秋钰 郑州.
The diet with medicine 制作人:薛文雅、包正琴 小组成员:郭娟、姜琳、孔燕玲、周玲、钱懿、徐琴
中小学生汉语考试 (YCT) 介 绍.
英文打字入門 大華技術學院 資訊管理系 指導老師:陳信如 老師 學生:資五A 李姿諭.
为儿童设计在线游戏 Online Game Design for Kids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校本支援服務簡介會(中文科)
南台生物科技研究所在職專班 高級中醫學 前言 在職班幾乎都是西醫師:
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中药鉴定学(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主要任务: 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 1.同物异名,同名异物。
蘇東坡、王安石、金陵與千古人物 敬呈南京東南大學(原中央大學)朱光亞、喻學才教授指正 因屬知識性文章,故不設音樂也不玩弄花巧。 請自行翻頁。
药 学 基 础 中药药物分析部分 学生:06级药事管理专业 教师:崔兰冲 长春中医药大学.
The Five “Chinese Bridge” Chinese Proficiency Competition for Foreig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Kwartfinale.
London Chinese Baptist Church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胡莹 中医基础理论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药药剂学 补充材料.
中國八大菜系 Chinese 4 AP & IB.
TCIS Chinese Department
3.2 美国的两党制.
語一 漢字的結構. 語一 漢字的結構 問題: 先造字,再歸納出造字法則 (六書) 先有造字法則(六書),再 開始造字.
科 目 名 稱:身心醫學概論 Psychosomatic Medicine
Precision Medicine 精准医疗 健康医疗之美 健康医疗之美.
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 Understanding Chinese Media Culture
Ancient Chinese 陕西师大古代汉语教研室.
經典導讀 授課教師:吳進安 教授 服務單位: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 學 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1985~1991)
教學意見調查 線上填答說明 (104學年度第2學期).
紫薇樹下永遠的中國人 Everlasting Chinese, under the Lagerstroemia Tree
第 五、六 章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教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 五、六 章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教文化与社会生活.
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初步认识 张维斌.
從青少年的學習特性看華語課程的教學與管理 -以中原大學華語體驗營為例
Exp2:Chemical Formulas
資管三乙 黃郁茵.
基础医学概论 第一章 概 述 牡丹江医学院病生教研室 冯 华
桃花坞小学桃苑论坛 课堂观察: 带着思想去听课 主讲:蔡艳.
民族舞蹈鑑賞1 FOLK DANCE.
第一章 乒乓球运动简史 第一节 世界乒乓运动球 第二节 握拍法、基本站住与基本姿势.
脏腑气机运化 与健康养生 徐开树.
陕西中医学院 张玉英 SHAANXI COLLEG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利用評估提升小學中文科學習效能行動研究」實驗計劃 從評估到教學:跨校中文科行動計劃 成果分享
校園憂鬱症篩檢及宣導巡迴講座 ~做情緒的主人~ 主講人: 陳俊升精神科診所 陳俊升醫師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hinese Sciences Citation Database CSCD(2000版)
中國神話選 Chinese Myths.
第五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 区域文化 第四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Ancient Chinese 陕西师大古代汉语教研室.
國文-校園植物觀察 班級:資工一A 學號:4980E006 姓名:黃俊銘.
12 Chinese Zodiac Animals
越 南 風 情.
殖民醫學 劉士永.
My idol
第十五课:在医院看病.
紅太陽舞茸赤靈芝於保健、免疫力及延緩衰老之臨床研究報告
學生事務處 學生諮詢及簡介會 年2月1日.
算法与程序设计.
吴泽宇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普外二区行政主任
Chinese Papercut 中國剪紙(摺剪)
生命的事奉—第十三籃 同工訓練:五餅二魚的故事
《雪中足跡》 聖嚴法師自傳 (一)童年 Footprints in the Snow-
設計圖法實習I 第一章 工程圖概述 1-1 工程圖之重要性 1-2 工程圖之種類 1-3 工程圖之規範 1-4 圖紙之規格.
醫事法規期中報告 B 鄭勻甄 B 林思敏 B 耿黃瑄 B 陳宥伶 B 張嘉恬 B 林姮妤 2019/5/23.
Korean Style Pure And Fresh Powerpoint Template
The Zenship in the Chinese Culture
十二生肖.
亞東醫院圖書館 電子書使用說明.
選書系統介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2004级临床医学七年制 中医学 二七年九月二十七日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s 第八章 中药与方剂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s

第四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 Commonly-used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s 解表药 清热药 化痰止咳药 补益药 其它药 共50味 银翘散、麻杏石甘汤 藿香正气散、小柴胡汤 二陈汤、四君子汤 四物汤、六味地黄丸 补中益气丸 血府逐瘀汤

七、化痰止咳药和化痰止咳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化痰止咳药:以减少、祛除痰液或缓和、制止咳嗽、喘息为主的药物 1 化痰止咳药:以减少、祛除痰液或缓和、制止咳嗽、喘息为主的药物 分清热化痰、温化寒痰和止咳平喘药三类 2 化痰止咳剂:以祛痰药、止咳平喘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液,缓解或制止咳嗽作用的方剂 分燥湿化痰、温化寒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和治风化痰剂

七、化痰止咳药和化痰止咳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同为化痰药,药性、适应证不同 有形之痰(肺)与无形之痰(全身) 表里寒热虚实,辨证正确 加减配伍,合理用药 咳嗽初起,不宜收敛 咳血咯血,温热药物不宜

贝 母 (三) 化痰止咳(清热化痰)药 性味归经:川贝苦、甘,微寒; 渐贝苦、寒。入肺、心经 功效:化痰止咳,清热散结 应用:风热咳嗽、痰火风结—知母、黄芩; 肺虚久咳—沙参、麦冬; 疮痈—蒲公英、连翘;痰核—玄参、牡蛎 用量用法:3-10g 研末冲服每次1-1.5g 肺虚咳嗽用川贝,清火散结用渐贝 贝 母

半 夏 (三) 化痰止咳(温化寒痰)药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入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应用:脾虚湿阻—陈皮、茯苓;寒痰—细辛、干姜 痰热互结—黄连、桑白皮;胃热呕吐—黄连、竹茹 用量用法:5-10g 清半夏化湿痰,姜半夏止呕 半夏曲化痰消食,生半夏多外用 注意事项:阴亏燥咳、血证、热痰慎用,反乌头 半 夏

桔 梗 (三) 化痰止咳(温化寒痰)药 性味归经:苦、辛,平;入肺经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应用:胸闷痰多,咽痛音哑—茯苓 风寒—细辛、干姜 风热—桑叶、菊花、杏仁 肺痈—鱼腥草、薏苡仁、冬瓜子、黄芩 用量用法:6-10g 桔 梗

杏 仁 (三) 化痰止咳(平喘)药 性味归经:苦、辛,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应用:风寒咳嗽—麻黄、甘草; 风热咳嗽—桑叶、菊花; 老年、妇女产后、血虚肠燥—当归、火麻仁 用量用法:3-10g 注意事项:勿过量,婴儿慎服 杏 仁

葶 苈 子 (三) 化痰止咳(平喘)药 性味归经:苦、辛,大寒。入肺、膀胱经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痰涎壅盛、咳嗽喘促、浮肿—大枣 水肿实证—防已、椒目; 结胸证—杏仁、大黄; 用量用法:3-10g 葶 苈 子

二 陈 汤 (四) 化痰止咳剂 重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9g 橘红9g 茯苓6g 炙甘草3g 生姜3g 乌梅1枚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痰湿中阻证 方解:半夏:君药,橘红:臣药, 茯苓 生姜 乌梅:佐药,健脾燥湿 甘草:使药,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二 陈 汤

八、温里药和温里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温里药:凡能温散寒邪,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分温中祛寒、温经通脉、回阳救逆药 2 温里剂: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中散寒,温经通脉、回阳救逆,治疗脾胃虚寒、寒凝经脉、阴胜阳衰、阳气欲脱的方剂 分温中祛寒,温经通脉、回阳救逆剂

八、温里药和温里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药剂不同,适应证不同 脾胃虚寒,寒痰停饮,寒滞肝脉 胸阳不振,肾阳不足 大辛大热之品,辨清寒热真假 阴虚火旺,里热实证不宜 寒热交错,适当配伍

吴 茱 萸 (三) 温里药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疏肝理气,燥湿,引火下行 应用:脘腹冷痛—干姜、木香; 脾肾阳虚证—肉豆蔻、补骨脂; 虚寒头痛—白芷;胃寒呕吐—半夏、生姜 寒疝—乌药、小茴香 用量用法:1.5-5g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

附 子 (三) 温里药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亡阳证—干姜、甘草; 阳衰气脱证—人参 阳虚证—肉桂、干姜; 阳虚自汗—黄芪、桂枝 阳虚外感—麻黄、细辛; 用量用法:3-15g 入汤剂宜先煎30-60分钟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凡热证、阴虚者慎用

干 姜 (三) 温里药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应用:脾胃虚寒证—党参、白术; 亡阳证—附子、肉桂;胃寒呕吐—半夏 饮停于肺证—麻黄、细辛 用量用法:3-10g 止血用炮姜。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热证、阴虚者忌用

肉 桂 (三) 温里药 性味归经: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应用:肾阳不足证—附子、甘草; 脾肾阳虚证—附子、白术、干姜; 寒凝经脉—当归、川芎; 用量用法:2-5g 入汤剂后下,或研末冲服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实热、孕妇忌用 肉 桂

理 中 汤 (四) 温里剂 组成:人参6g 干姜5g 白术9g 炙甘草6g 功效:温中祛寒,健脾补气。 主治:中焦虚寒,脾阳亏虚证 方解:干姜:君药,温中阳,祛里寒 人参:臣药,补中益气 白术:佐药,健脾燥湿 炙甘草:使药,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理 中 汤 《伤寒论》

良 附 丸 (四) 温里剂 组成:高良姜9g 香附9g 功效: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寒滞胃脘证 方解: 高良姜:君药,温中散寒,止呕止痛 香附:臣药,除寒凝,止疼痛 《良方集腋》

九、理气药和理气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理气药:凡能疏畅气机,行气解郁,治疗气机郁滞的药物 2 理气剂: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 分行气剂和降气剂

九、理气药和理气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气为一身之主,升降出入 调气、疏气、行气、顺气、降气 寒温失调或情志不畅,合理配伍 脾与胃、肝与肺、肾与心 性辛燥,易耗气伤阴

香 附 (三) 理气药 性味归经:辛、微苦甘、平。入肝、三焦经 功效: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应用:脘胁胀痛,少腹疝痛—柴胡、白芍 肝气犯胃—木香、陈皮;寒滞—高良姜 月经病—最为常用,乃妇科圣药 用量用法:6-12g 注意事项:阴虚血热,月经先期慎用 香 附

木 香 (三) 理气药 性味归经:辛、苦,温。入脾胃大肠胆三焦经 功效:行气止痛,健脾调中 应用:脘腹气滞胀痛—枳壳、川楝子、元胡 ; 湿热泻痢腹痛—黄连、槟榔; 胁痛黄疸—柴胡、郁金,大黄、茵陈; 脾胃气虚,腹胀纳呆—党参、白术; 用量用法:3-10g 注意事项:生用行气,煨用止泻,阴虚火旺慎用 木 香

陈 皮 (三) 理气药 性味归经:辛、苦,温。入脾、肺经 功效: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应用:脾胃气滞—木香、枳实 恶心呕吐—生姜、半夏;肝旺脾弱—白术、白芍 脾胃气虚—党参、白术;湿浊中阻—苍术、厚朴 用量用法:3-10g 注意事项:内有实热者慎用

枳 实 (三) 理气药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入脾胃大肠经 功效: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应用:食积证—山楂、神曲; 热结便秘—大黄、芒硝;湿热泻痢—黄芩、黄连 胸阳不振—桂枝、薤白;心下痞满—半夏、厚朴 用量用法:3-10g 大剂量15g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及孕妇慎用

越 鞠 丸 (四) 理气剂 组成:苍术 香附 川芎 神曲 栀子各等分 功效:行气解郁 主治:以气郁为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证 方解:香附:君药,疏肝理气,行气解郁 川芎:臣药,行气活血—血郁 苍术 神曲 栀子:佐药,健脾燥湿—湿郁 消食和胃—食郁;清热泻火—火郁 《丹溪心法》

十、理血药和理血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理血药:以活血、凉血、止血、调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分活血药、凉血药、止血药 2 理血剂: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凉血、调血或止血等作用,治疗血瘀或出血证的方剂 分活血剂、凉血剂、止血剂

十、理血药和理血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瘀血与出血各有成因 活血与破血 (凉血、收敛、化瘀、益气)止血 辨证正确,轻重有节 合理配伍,增强疗效 破血逐瘀药慎用

川 芎 (三) 理血药 性味归经:辛,温。入肝、胆、心包经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应用:气滞血瘀—当归、桃仁;眩晕—黄芪、牛膝 胸痹—丹参、桂枝、檀香;风热头痛—菊花、石膏 风寒头痛—白芷、细辛;血虚头痛—当归、地黄 用量用法:3-10g 顽固性头痛15-30g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多汗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川 芎

丹 参 (三) 理血药 性味归经:苦,微寒。入肝、心、心包经 功效: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 应用:产后瘀滞—当归、川芎、益母草 胸痹—降香、红花;积聚—三棱、莪术 疮疡痈肿—银花、乳香;失眠—夜交藤、柏子仁 用量用法:5-15g 酒炒可增加活血之功 注意事项:反藜芦 丹 参

三 七 (三) 理血药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入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应用:出血兼瘀—血竭、血余炭 “止血不留瘀” 跌打损伤—乳香、没药、赤芍、丹皮 胸痹心痛—丹参,红花,心脑血管病(提取成分) 用量用法:3-10g 研末1.5-3g,外用适量

红 花 白 及 (三) 理血药 性味归经:辛,温。入心、肝经 功效:活血祛瘀,通经定痛 性味归经:苦、甘、涩,微寒。入肺肝胃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各种介入诊断和肿瘤的栓塞治疗 白 及

血 府 逐 瘀 汤 (三) 理血剂 重点 《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12g 红花9g 当归9g 生地9g川芎5g 赤芍6g 牛膝9g 桔梗5g 柴胡3g 枳壳6g 甘草3g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气滞血瘀证 方解:桃仁 红花:君药,活血破血、祛瘀 当归 川芎 生地 赤芍:臣药清热凉血、养血活血 柴胡 桔梗 枳壳 牛膝:佐药,行气止痛 甘草:使药,调和诸药

十一、补益药和补益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补益药:凡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或能增强人体机能活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 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四类 2 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剂四类

十一、补益药和补益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五脏气血阴阳不足有共性也有个性 辨清气血阴阳,何脏何腑 气血相生,阴阳互根,脏腑相关 配伍全面,“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 平补与峻补之异

党 参 (三) 补益药(补气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应用:中气不足—白术、茯苓; 肺气虚—黄芪、五味子; 热病伤津—麦冬、五味子; 气血亏虚—当归、熟地; 用量用法:10-30g 反藜芦 党 参

黄 芪 (三) 补益药(补气药)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应用:脾气亏虚—白术、茯苓; 气虚阳衰—附子;中气下陷—人参、白术、升麻 浮肿尿少—防已、白术; 用量用法:10-15g 大剂量30-60g 补气升阳炙用 黄 芪

人 参 西 洋 参 (三) 补益药(补气药)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脾、肺经 功效:大补元气,健脾补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用法:5-10 g(急救30 g )文火另煎 性味归经:微甘、苦,寒。归心、肺、肾经 功效: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用法:3-6g,文火另煎 西 洋 参

当 归 (三) 补益药(补血药)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血虚诸证—白芍、熟地; 血虚气弱—党参、黄芪;虚寒腹痛—白芍、甘草 月经不调—地黄、川芎;“妇科调经要药” 用量用法:5-15g 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和血用全当归

白 芍 (三) 补益药(补血药)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补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潜阳 应用:月经不调—地黄、川芎;“妇科调经要药” 营卫不和—桂枝、黄芪;血虚腹痛—桂枝、饴糖 血虚肝郁—当归、柴胡;肝阳上亢—生地、牛膝 用量用法:15-30g 阳衰虚寒证不宜单独使用 反藜芦

熟 地 (三) 补益药(补血药)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应用:血虚诸证—白芍、当归; 肝肾阴虚—山药、山萸;虚寒腹痛—白芍、甘草 肾阴不足—黄精、知母; 用量用法:9-30g 注意事项:脾虚食少及便溏不宜用

沙 参 (三) 补益药(补阴药)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肺养阴,益胃生津 应用:阴虚肺热—麦冬、桑叶; 阴虚津亏—玉竹、石斛; 用量用法:10-15g 北沙参,滋阴力强 南沙参兼有祛痰之功 注意事项:反藜芦 沙 参

枸 杞 子 (三) 补益药(补阴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肾、肝、肺经 功效:滋补肝肾、养阴明目 应用:肝肾阴虚—地黄、山药; 阴虚肺燥—麦冬、知母; 用量用法:5-10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大便溏忌服

麦 冬 (三) 补益药(补阴药)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应用:热伤津液—沙参、玉竹; 益胃生津—玄参、生地; 阴虚肺燥—百合、当归 心阴不足—黄精、竹叶; 用量用法:10-15g 清养肺胃去心 滋阴清心连心用 麦 冬

巴 戟 天 (三) 补益药(补阳药)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肾经。 功效: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应用:肾阳虚衰—人参、覆盆子; 小便不禁—桑螵蛸、金樱子; 少腹冷痛—肉桂、良姜; 腰膝酸痛—天麻、杜仲 用量用法:10-15g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或湿热者不宜用。 巴 戟 天

淫 羊 藿 (三) 补益药(补阳药)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应用:肾阳虚衰—枸杞子、仙茅; 风寒湿痹—威灵仙、苍耳子; 少腹冷痛—肉桂、小茴香; 腰膝酸痛—天麻、杜仲、牛膝; 用量用法:10-15g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冬 虫 夏 草 (三) 补益药(补阳药) 性味归经:甘,温。归肾、肺经。 功效:补肾助阳,补肺止咳,补虚强壮 应用:肝肾不足—牛膝、仙茅; 肺肾两虚—沙参,阿胶,藕节; 病后体虚—鸡、猪肉食疗; 改善肾功能; 用量用法:5-10g 冬 虫 夏 草

鹿 茸 杜 仲 (三) 补益药(补阳药) 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肾壮阳,益精强骨,固冲任,脱疮毒 用法: 1-3g 研细末 性味归经: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 用法: 10-15g 阴虚火旺禁服 杜 仲

四 君 子 汤 (四) 补益剂 重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10g 白术9g 茯苓9g 炙甘草6g 功效:补气健脾 主治:脾肺气虚证 方解:人参:君药,大补元气,健脾养胃 白术:臣药,健脾燥湿 茯苓:佐药,渗湿健脾 炙甘草:使药,甘温调中

补 中 益 气 汤 (四) 补益剂 重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10g 黄芪20g 白术10g 当归10g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证 方解:黄芪:君药,大补元气,升阳举陷 人参 白术 甘草:臣药,健脾益气 橘皮 当归:佐药,渗湿健脾 升麻 柴胡:使药,升阳举陷

四 物 汤 (四) 补益剂 重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熟地12g 当归10g 川芎8g 白芍12g 功效:补血和血,养肝调经 主治:肝血亏虚证 方解:熟地:君药,滋肾补血 当归:臣药,补血活血; 川芎 白芍:佐使药,活血行气,养血和阴

六 味 地 黄 丸 (四) 补益剂 重点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24g 山茱萸12g 山药12g 丹皮9g 泽泻9g 茯苓9g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不足证 方解:熟地:君药 滋肾阴,益精髓 山茱萸 山药:臣药 滋肾益肝补脾,三阴并补 泽泻 丹皮 茯苓:佐使药,“补中有泻” 泻肾降浊,清肝泻火,健脾利湿

十二、平肝熄风药和平肝熄风剂 (一)概念和分类 1 平肝熄风药:凡具有平肝熄风或平肝潜阳作用的药物 分镇肝、清肝、养肝熄风药三类 2 平肝熄风剂:凡以平肝熄风药为主组成,具有平熄内风,治疗肝阳化风、热盛动风及血虚生风的方剂 分镇肝、清肝、养肝熄风剂三类

十二、平肝熄风药和平肝熄风剂 (二)特点、适应证和注意点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高热,血虚 辨证兼夹,合理配伍 多寒凉,脾虚慢惊或虚寒无热忌用 易碍胃、伤胃,指征,适量 有过敏史,虫类药忌用

钩 藤 (三) 平肝熄风药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心包、肝经。 功效:清热平肝,熄风止痉 应用:肝阳上亢,头晕头痛—夏枯草、石决明 热盛动风—龙胆草,羚羊角 惊痫抽搐—天麻、石决明、全蝎 用量用法:10-15g,不宜久煎

天 麻 (三) 平肝熄风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经。 功效:平肝潜阳,熄风止痉,祛内湿、通经络 应用:肝阳上亢,头晕头痛—夏枯草、钩藤 风痰上扰—半夏、茯苓、白术 惊痫抽搐—钩藤、全蝎 、羚羊角 风寒湿痹—黄芪、红花、鸡血藤 用量用法:3-10g,研末1-2g 天 麻

全 蝎 (三) 平肝熄风药 性味归经:辛、平,有毒。归肝经。 功效: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中风面瘫、破伤风—蜈蚣,白附子 疮疡肿毒,结核瘰疠—玄参、栀子 顽固性偏正头痛,痹证—蜈蚣,僵蚕 用量用法:2-5g,研末0.6-1g 用量不可过大

镇 肝 熄 风 汤 (四) 平肝熄风剂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30g 生赭石30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功效: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 方解:怀牛膝:君药,引血下行,补肝肾 生龙骨 生牡蛎:臣药,降逆潜阳 龟板 白芍 玄参 天冬 麦芽 川楝 茵陈:佐药, 滋阴潜阳;炙甘草:使药,调和诸药

十三、其他药和其他剂 固涩药和固涩剂 开窍药和开窍剂 驱虫药和驱虫剂 催吐药和催吐剂 外用药和外用剂 安神药和安神剂 和解剂

龙 骨 (一) 安神药 性味归经:甘、涩,微寒。归心、肝经 功效: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收敛固涩 应用:阴虚阳亢—牡蛎,代赭石 神志不安—朱砂、远志、枣仁 遗精、带下、崩漏—牡蛎,芡实 用量用法:10-30g,先煎, 收敛固涩煅用,余生用

酸 枣 仁 (一) 安神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肝经 功效:养心安神,收敛止汗 应用:心肝血虚—柏子仁,天冬 肝虚有热—知母、茯苓 体虚自汗、盗汗—煅龙骨、五味子 用量用法:10-18g,研末1.5-3g 酸 枣 仁

小 柴 胡 汤 (二) 和解剂 组成:柴胡3g 黄芩9g 人参6g 半夏9g 炙甘草5g 大枣4枚 生姜9g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少阳证 方解:柴胡:君药,清透少阳,疏邪透表 黄芩:臣药,清少阳相火 人参 甘草 半夏:佐药,益气和胃,散结消痞 大枣 生姜:使药,益胃气,和营卫 《伤寒论》

逍 遥 散 (二) 和解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3g 芍药3g 白术3g 当归3g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脾虚血亏证 方解:柴胡 当归 芍药:君药,疏肝解郁 白术 茯苓 生姜:臣药,养血和血柔肝 薄荷:佐药 健脾益气 甘草:使药,缓肝之急

思考题 化痰止咳药分几类?各自的代表药及功效是什么? 补益药分几类?各自的代表药及功效是什么? 二陈汤、四君子汤、四物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血府逐瘀汤、小柴胡汤各方的组成及功效如何?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