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長:詹文秋 組員:何宜倫、劉顓瑜 陳力毅、莊松翰 台灣喪禮習俗 組長:詹文秋 組員:何宜倫、劉顓瑜 陳力毅、莊松翰
十萬個為什麼之-為什麼喪事完要送毛巾? 喪家接受親友之弔膊,禮需答之,謂之「答紙」。於 三旬、五旬、七旬或百日、或對年時,以「糕仔」、 「饅頭」、「麵龜」等回贈親友以表謝意。現在則回 贈日用品,而以臉巾肥皂者最為普遍。台東呂銘傾曰: 「本省現行喪禮,贈送弔客以毛巾、手帕,習以為常, 這完全是日據時代日本人留下來的風俗…。」以毛巾 答紙,肇始於日據時代,晚近則收禮之同時即以毛巾 答之。 另外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日據時代日本人在台設紡織廠,為了增加毛巾的銷量,所以以此一方式創造需求。
【喪禮收到的毛巾有什麼功用嗎?】 有幾種說法: *取其音,有斷根之諧音(毛「巾」,和台語的「根」同 音) 意味著希望(死亡之事或是讓弔喪者與死者之關係)到此 結束,不再延綿下去! *因為早期之喪葬是親友鄉人來幫助的,送毛巾供他們擦 汗。 *送毛巾,讓前來弔祭的親友擦淚。
十萬個為什麼之-為什麼要送白包? 親友可以以金錢物質或精神上幫助亡者家屬善後,金錢方面多 寡不計,也沒有規定金額不過必須是單數,至於金額ㄉ多寡在 於交情,可依個人能力而定;另外更建議再以勞務的形式幫助 亡者家屬。 人生之路有始有終,正如同自然現象,有起必有滅,有生必有 死。因此,從出生到死亡乃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宇宙自然 法則;雖然在面臨生死時那一份難捨的親情友誼,會有深長的 哀慟,但這也是人生中無法抗拒的事實。所以,人生必需慎其 始而善其終,養其生而尊其亡。生存時要有生存時的尊嚴,死 亡時也要有死亡的尊嚴;生逢其時地、死得其安慰,這也才能 顯現出生命的價值和死亡的意義,才可以彌補生離死別的遺憾。 因此,人生的結束,雖然不是喜事,但也不是喪事,而是一件 莊嚴的事。
比較一下宗教對於喪禮的看法 佛教 佛教的葬儀力求儉樸、莊嚴、隆重,尤其在喪葬期間,不 得以殺生的葷腥招待親友,更不可以酒肉葷腥來祭祀亡者; 靈前則以鮮花、蔬果、素食供養,避免大肆鋪張。 基督教 主要是用一種喜樂和盼望的心情去面對,因為有信心才會 有盼望,有了盼望愛心就自然散發出來,面對死亡這個課 題,就不再懼怕了。
天主教 天主教的葬禮,希望可以做到融合當地的風俗民情,又不 違反宗教本意,同時又讓教友瞭解基督的精神,也可帶給 生者安慰與希望。 回教 回教葬禮是以最迅速、最節約、衛生的方式,力求亡者入 土為安,同時亦可減輕存者的精神及物質負擔,也是符合 現代科學化最佳的一種葬禮。
十萬個為什麼之-家有喪是新人為什麼要在百日內結婚? 尊長死亡百日內嫁娶的習俗由來 據林在復著「閩南人」一書載:「百日娶」又稱「乘 孝娶」,即男女訂了婚約之後,若一方有尊長喪亡, 就要在居喪百日內結婚,不然的話就要等到一年守孝 期過後,才能舉行婚禮。 本來長輩(曾祖父母、祖父母或父母)喪亡,家人已 哀痛逾恆,何以還要談嫁娶,將喪事的凶禮和婚姻的 吉禮,混在一起?而還必須在百日內將媳婦娶過門, 或女兒嫁出門,當然這必有其道理。
百日婚原因可分 第一:人生活到六十歲,俗稱花甲;活到七十歲就稱古稀;能活到八十歲的 人古時更不多見了。死了以後,家人一方面居然要哀悼,另一方面卻也為其 長壽而慶幸。如果有了子孫在其死亡之前訂了婚約,那麼這個時候將媳婦娶 過門來,未嘗不是告慰死者於地下之道,可以說是一種轉哀為喜之事。 第二:一個人亡故後,參加送葬的子孫、曾孫、玄孫,世俗認為人數、世數 愈多顯得愈光榮。如果能夠在這個時候,娶進一方媳婦,自是可喜之事。況 且舊俗有因為等待吉日,相看墓地,解決分遺產糾紛等待子孫歸來,或因貧 窮,財力不足等等,停柩家中,經年乃至二年、三年或更久,而後埋葬的, 即世俗所稱之「打桶」。也有因家人捨不得將死者在短期內埋葬,而停柩家 中,俾早晚祭拜,以盡孝心。那麼趁這個時候,使子孫提早完婚,既可馬上 增加人口,更可望一兩年後添丁增代。 第三:在農業社會裡,一切作業,完全依靠人工,如果這個時候,娶進媳婦 正可增加一個人力。 第四:在平時不論是男娶女嫁,雙方家長多多少少都要花一大筆婚禮費用。 如在喪期嫁娶的情況下,男女兩方不必鋪張宴客,或準備很多嫁粧而費神, 可以節省不少結婚費用。
居喪百日內嫁娶的儀節,分男方居喪與女方居喪加以說明如下 一、男方居喪: 病人乘危:準新娘由娘家人陪同抵達男家「探生」。 病人已故:而生前未及探望的,新娘就在出殯前補行「探 生」儀式,而後再行「探死」儀式,然後才參加出殯。 至於婚禮的舉行,又有兩種不同的情形: 1、新娘來男家送葬行列後,不再回女家,當天晚上即與 其夫婿同房,,正式成為夫妻,並以媳婦輩的身份,參加 喪期中的各項祭儀。 2、新娘參加送葬後,仍回娘家,男方另行在百日期內擇 日成婚。惟在迎娶時不必準備各種禮品,女方也不必準備 嫁粧,且不必等待吉日可逕入洞房,俗稱「腳尾宜子孫娶, 免看日」。
二、女方居喪: 經雙方請媒人議定日期後,於是出嫁女就不必「帶孝」或「服孝」,而將 「孝」寄放在靈桌上,這種為「寄孝」,因為帶了「孝」後便被認為不吉。 因為俗認將「孝」寄放在靈桌上,就表示未曾沾上任何不吉,而可在百日 內等待男方來迎娶了。 百日期為一重要祭期,家人送孝飯哭祭,一直要到百日期為止。但何以百 日期內可婚,百日期外不可婚呢? 由百日期所供奉的祭品來看,就明白的告知死者百日期之後家人不再每天 送孝飯,而由死者自已去做「伙食」了。這是因為他們仍然相信人死雖然 離開人間(陽間)而到另外一個世界(陰間),可是在陰間仍然要吃飯, 要工作就如同在人間一般,而百日期之後死者應該能夠在陰間適應而無需 再由家人送飯了。因此在百日期之內稱孝頭,吉,可嫁娶。百日期之外就 是孝尾,不吉,當然不可嫁娶了。 再者,古人在百日期內,孝子是把死者當生時看待。中庸所謂「事死如事 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因此在百日期這一段時間內論嫁娶,也可 以說是遵行古禮之道。至於百日期以後,則生事已畢,鬼事開始,自不能 論嫁娶了。「百日娶」是一種變通,至今仍通行者。 所以既然女方家長也不忌諱到家中迎娶,我想男方也不用太在意什麼,畢 竟女方居喪的百日迎娶的禁忌並沒有影響到男方。 在結訂婚的部分,各人有各人的習慣及各地的風俗。
最後小叮嚀 喪禮很多小禁忌你不能不知道! 1、參加喪禮必須心懷正念,不亂想、亂說、亂看,如對著死者照片 說這女生好漂亮,真可惜......的話。 2、死者為大,不要在典禮中說話、表現不莊重。 3、在殯儀館裡,不亂看其他靈堂。 4、注意穿著,不穿花花綠綠或鮮豔衣服參加! 5、參加喪禮態度必須正經,不嘻皮笑臉! 6、包奠儀(白包)一定單數,如1100、2100...。
7、離開時切忌向家眷說再見,一起相約去葬禮的朋友也不要互相道別, 台灣民間傳說這樣不吉利,像是很快又會有相同的事情發生。 8、要說去洗手間或廁所,不可說去化妝間(室),因化妝室是幫往生者化 妝的地方。 9、參加喪禮可隨身帶紅包,袋裡裝些米跟鹽,米跟鹽有除煞功用,也可 帶艾草避邪,後在回家途中丟到河邊或路邊。 10、參加喪禮後先去人多熱鬧的地方再回家,避免把不好的東西帶回! 11、喪禮中所拿毛巾回家後要先用水洗過並曬過太陽再使用。 12、回家進門前用艾草、芙蓉泡水擦拭全身。 13、孕婦避免參加喪禮,如不得已須在腰部綁上紅布,避免煞到嬰兒。
因「相似律」而產生的禁忌 1忌衣服反穿 2忌全身穿白或黑或藍:它們是居喪期間一種服裝,故平時忌穿 3忌戴白帽或以純白毛巾裹頭 4女子忌以純白、綠、黃、黑或進四麻布顏色之物為髮飾 5忌在大廳睡覺而腳朝外:因停柩時,事採角外頭內之姿勢,表示他要走了。 6忌將斗笠拋在屋頂 7平時忌撕門簾紙:只有遇到喪事才會撕除。 8忌將大廳門扉關一半:有喪之家門扉關一半。 9忌用竹掃帚掃大廳:用竹掃帚掃大廳,是出殯日移柩出廳後,用它來掃除晦氣。 10掃地時忌由屋內往屋外掃:出殯日移柩出廳後,由屋內往外掃,謂之「掃除晦氣」。
11忌吃飯時將竹筷直插入飯中:這是拜死人的腳尾飯的做法。 12忌送人年糕:只有居喪之家,過年時親友才會送他年糕。 13忌送人成串的鹹粽: 一般性餽贈為散裝,只有居喪之家,端午節時親友會送他成串的鹹粽。 14忌以毛巾送人:喪家答謝朋友之奠儀適用毛巾。 15忌將桶盤橫的端上桌 16辦喜事忌用白饅頭鹹稀飯請客:皆為喪事所用 17忌用黑糖煮麵線吃:黑糖煮麵線,俗稱「烏麵線」,專供喪事套衫的孝男食用以禳邪。 18忌說「捧飯」:是喪事專有名詞。 19忌將信封折角、忌用全白信封:皆為訃聞所用,恐引起誤解。 20棺材店老闆、烏頭道士行經門口忌請他近來坐:以免引來歹彩頭。 21忌用奇數碗祀神請客:喜世忌奇用雙,喜歡成雙成對。 22祭祀燒香忌用兩枝:喪事之通力忌雙用單,但大多數地區對新王燒香卻採用兩枝。 23年節祭祖所燒銀紙忌用小銀:小銀用於人初終之燒腳尾錢、做七、百日、祭墓以及其他神格較低的鬼等。 24忌未搭棚寮而露天請客:一切喜事請客皆搭棚寮,只有喪事一切從簡才賄賂天請客,且未搭棚寮也容易引起誤會。
因「接觸律」而產生的禁忌 1忌行路時看道旁凶死之屍體:凶死者魂力強,恐被沖 煞。 2行路忌與出殯隊伍正面相遇,迎親隊伍尤忌:小孩或 流年不利者,恐有犯煞之虞,新娘恐吉凶相沖,再者 恐看了會有「歹彩頭」。 3忌小孩對著別人的靈柩、靈堂、墳墓用手去指:恐因 不敬而引起不祥或犯煞。
結尾 另外還有一些風俗習慣與禁忌 不過大致上是大同小異喔! 所以就暫時不說了~ 感謝以下這些參考資料: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 =1509111604501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 =1008051508577 及偉大的YAHOO!知識家
謝謝大家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