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 根本任务.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 22 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 记薄 1 、经济体制改革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dvertisements

财务管理 / 第六章 / 第三节 sv.hep.com.cn sve.hep.com.cn 第三节 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原则 必须严格遵照国家财经法规进行企业利润分配。 必须正确处理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增强企业后劲。 必须坚持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完整。 必须适当考虑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利益。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上海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关于汇率计算.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自主创业.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探究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吉水三中王鹏.
XXXX学院2014年度 本科教学工作总结 2015年1月15日.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工业.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初级会计电算化 (用友T3) 制作人:张爱红.
2013年度述职报告.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两晋与南朝.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科部.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 马尼拉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强地 区金融合作新机制的设想,又称“马尼拉框架协议”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毛泽东思想 12建筑学第二小组18~3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若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亿元,如果 ,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 每年平均增长 是2002年时的2倍? 解:设经过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002年时的2倍, 根据题意有 , 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四 本质任务论.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西藏 Tibet.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第9课 西欧和 日本经济的发展.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人工智能 制作人:蔡燊林 张恩玮.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2019/9/19 互联网产业、立法与网规 张钦坤 腾讯法务部.
Sssss.
时事报告 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校园之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 根本任务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血战街头

东欧剧变——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除苏联解体之外,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而且南斯拉夫一分为六;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实现了统一。

二战后的德国 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10月初,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闻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宣布辞职。11月9日,“柏林墙”开放。在四强同意下,1990年东德和西德终于达成两德统一。

请看一段苏联解体的视频 权力移交 改旗易帜

苏联解体的根源 ——苏联模式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尽管这种探索有不少失误和曲折,且未提出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和系统理论。但是,毛泽东在这期间所提出并初步阐明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观点、见解和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起点和思想源头。 (始于毛成于邓)

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 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从一九五八年起,我们就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初步探索 曲折发展 崭新认识 发展完善 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为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结、探索的初步成果。 2.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成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 苏联模式的三个僵化公式: 社会主义本质=激烈化的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本质=清一色的国家所有制 社会主义本质=大一统的计划经济

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第一、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 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 第二、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 (重积累、轻消费) 第三、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 第四、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

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退党事件。

波兹南事件 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Cegielski工厂的约16000名工人聚集起来,进行示威游行,向政府要求更好的待遇和较低的税赋,他们另外还派了一位代表去华沙向政府说项,然而因为传言代表遭到当局的逮捕,于是示威演变成了暴动,暴动的群众来到了当地秘密警察总部附近,并且放火烧了该建筑,政府为了阻止暴动,出动了400辆坦克和10000名士兵,当天晚上,暴动方告平息。 事件共造成74人死亡(包括军警8人),800人受伤,658人被拘捕,直接物质损失高达波币350亿兹罗提。

匈牙利事件 受波兰事件影响,1956年10月,布达佩斯的学生举行声援波兰工人的示威游行,要求改组匈牙利党政领导。游行中发生了暴乱,死了很多人,市面商店被砸得乱七八糟。匈牙利政府请求苏联派出军队镇压,平息了事件。 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1991年匈牙利当局公布了一份当年的绝密报告:事故中死亡人数共计2700人,其中体力劳动者1330 人,大专院校学生44名,中学生196人。另有约20余万匈牙利人逃往西方。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影响 解放思想 揭了盖子 捅了娄子 引以为戒,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启示

以苏为鉴 争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1956年《论十大关系》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提出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观点)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创造性地提出两种矛盾和基本矛盾的提法)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进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2)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5)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6)党与非党的关系 (7)民族关系 (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 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当前的经济文化水平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八大”提出,在经济建设上要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第十一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

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2)必须正确区分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 ⑶ 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的类型 ⑷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⑸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⑹社会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人民内部:“团结─批评─团结”方针; 科学、文化、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党派关系: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经济工作: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勤俭建国”的方针。

从1956年到1957年,毛泽东等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可贵探索,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曲折的探索中,有成功与挫折、正确与失误,但都为以后的继续探索和前进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长征中迈出的可贵第一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毛泽东同志在这些方面,他都提供了一个基础。”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初步探索 曲折发展 崭新认识 发展完善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由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现所产生的骄傲情绪,和1957年在“反右”斗争扩大化中滋生的“左”倾思想,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过于乐观、急于求成和脱离实际的估计,开始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历程。1957年4月,毛泽东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写道:“由此看来,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他在送出此文时给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信中还写道:“十年可以赶上英国,再有十年可以赶上美国,说‘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赶上英美’,是留了五到七年的余地,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口号仍不变。”  

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的两种情况 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断教条化(消灭私有制、取消商品货币);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出现严重失误,产生了一些“左”倾错误和观念。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过去为什么 没有搞清楚?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时,受到四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 ——经典著作里的某些预见和设想(零碎) ——斯大林模式及其表达的诸多观念 ——革命战争年代的特定环境形成的观念 ——悠久深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 当然,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的考虑,也受到当时一穷二白的国情、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的僵硬对峙……等现实因素的影响。

⑴ 阶级斗争理论的重新提出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曲折历程 ⑴ 阶级斗争理论的重新提出 在八届三中全会(1957.10.9.)上,毛泽东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八大”决议上有那么一段,讲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种提法是不对的。

⑵ “左”倾理论的系统化发展 (经历五次升级) 第一次,提出“两个剥削阶级”的理论。 在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说:我国当前还存在两个剥削阶级(一个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余和资产阶级右派;另一个是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第二次,提出了“政治思想上的阶级”的理论 在1958年11月21日召开的武昌会议上,毛泽东说:消灭阶级,值得注意。作为经济剥削的阶级容易消灭,而作为政治思想上的阶级,不易消灭,还没有消灭,这是去年整风才发现的。

第三次,庐山会议上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 在1959年7月至8月召开的庐山会议上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是一次“左”倾理论与“左”倾实践相结合的升级。 庐山会议是在“左”倾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次斗争实践,斗争的实践又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了“左”倾理论。结果是把阶级斗争的锋芒开始引向党内。

第四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1962年9月召开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仍然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因此,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第五次,提出“党内走资派”的理论 阶级斗争理论的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在1965年1月中央文件《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当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中提出的“党内走资派”理论,把阶级斗争的矛头由原来泛指党内外阶级斗争,上升为直接指向党和政府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使阶级斗争的目标更加明确。 阶级斗争理论的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经济上的探索是提出“三面红旗”: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政治上的探索沿着: 整风→反右→反右倾→四清→文化大革命

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 整风形式: 开门整风。 整风原则: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

反右斗争的扩大化 整风中许多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就党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195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人民日报》发表了《这是为什么》社论,从此,在全国开展了反右派斗争。对于右派分子的进攻予以反击是必要的。 但是,由于中央对国内政治形势作出了不切实际的估计,又采取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错误方法,不适当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持续近一年时间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把大批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和少数党员干部等错划为“右派分子”,人数达55万。   反右运动中的大型集会游行

反右斗争扩大化造成的后果 大鸣 大放 大辩论 大字报 他们蒙冤受屈22年,许多右派分子落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悲惨境遇,被送去“劳动教养”的“右派分子”更是不乏其数。反右运动的扩大化,造成了极为不幸的社会和政治后果,从此使得党内的“左”倾错误和骄傲情绪与日俱增,明显膨胀发展起来。 大鸣 大放 大辩论 大字报

1957年7月5日,正当全国反右派运动迅猛开展的时候,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发表了他的《新人口论》,这无疑给当时的批判又树立了一个目标。     马寅初的文章共分十个部分,集中表达了他对我国人口状况的看法和建议。马寅初在《新人口论》中指出,人口多、资金少是我国一个很严重的矛盾,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率为20%,以此推算,如果保护控制人口,50年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他说:“人多固然是一个极大的资源,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要保住这个大资源,去掉这个大负担,办法是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他建议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随着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有人指责马寅初提出的“新人口论”是配合右派分子向党进攻。1958年4月,北京大学党委决定对马寅初进行批判。5月,陈伯达在北大点名批判马寅初,要他做检讨。以后,全国逐步形成了一个批判马寅初的声势。 马寅初“人口论”遭批判

四清运动 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 后来统称为四清运动 1963年2月,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说:“现在有的人三斤猪肉,几包纸烟,就被收买。只有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才可以防止修正主义”。 会后,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内容包括:在城市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在农村开展“清账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物”。 后来统称为四清运动 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主义新社会 出发点 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主义新社会 把中国社会建设成“革命化大学校”。把全国人民都组织在大学校里,既学文也学武,既学工也学农,把每个人训练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样,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也消除了。这就是毛泽东晚年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明显是以平均主义为特征,并带有某些空想色彩。

林彪: “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紧跟毛主席的战略部署。”

林彪: “毛主席的话,水平最高,威信最高”; “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 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毛泽东时代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较大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其中既有教条主义的因素,有“左”的认识倾向,也有个人的臆断附加。

产生曲折的原因 一是受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 二是受当时国内形势的影响。 五十年代中后期,国内出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事件,党内整风中,右派分子乘机攻击共产党,攻击社会主义。这使党中央误以为阶级斗争仍然存在,放弃了已经找到的“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和“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作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正确方针,转而把“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的斗争作为我国的主要矛盾,从而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三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社会主义的历史还不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更短,中国的特殊国情,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获得全面的、正确的认识。

★正确认识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1. 要充分肯定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理论成果 2. 认识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应该允许探索过程中出现失误乃至失败. 3. 不能因为失误而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历史

党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十年中虽然发生过严重失误,遭受过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这是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主导方面。

1 .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 (二)在对社会主义认识出现了偏差的情况下,我们党并没有停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1 .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

2.刘少奇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

1998年江泽民在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刘少奇同志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强调,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他的这些思想和实践,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图为江泽民在刘少奇同志诞辰 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

50年代中期,他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要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要充分利用自由市场,利用价值规律来调节生产。 60年代,他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此外,他认为农村生产和分配的单位不能太大,如果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主张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同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他还主张实行全日制和半工半读两种教育制度。他的这些思想和实践,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62年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指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3. 周恩来对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 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

4 .陈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1956年陈云在八大所作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报告中 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个体 经济是补充; 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 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5 .邓小平、朱德、邓子恢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

1961年9月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中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1962年邓小平在接见出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 此外,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邓子恢等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总之,八大以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食堂炊事员在进行分菜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社 会 的 主 本 义 质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消除两极分化 社 会 的 主 本 义 质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之际,针对一些人因政策的调整而产生的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中的固有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因此过去人们不把它作为体现社会制度属性的范畴。

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案例:事业单位改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然而改革到2000年以后才有所动作。中央明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向,以及聘用制度等相关政策规定。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推进改革的步伐加快。在人事、分配制度方面均有相关文件出台。而养老问题则被视作事业单位改革的“深水区”。 2011年11月底,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其在实行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绩效考核、工资福利以及社会保险等方面做了相关规定。如条例拟明确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应当公开招聘。

案例: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退出历史 2004年,国务院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据统计,免征农业税、取消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可减轻农民负担500亿元左右,到2005年已有近8亿农民直接受益。2005年岁末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让9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

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存在一些糊涂认识、认识不完全清醒。只是从特征上、实现形式上讲:公有制——国有制,按劳分配——平均主义,计划经济——苏联模式;只是从生产关系角度讲。 邓小平对此做了检验、修正与发展,清除了种种错误观念,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它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著名论断: “发展是硬道理” ——1992南方讲话

(一)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过程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指出: “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1986年4月4日,邓小平会见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主席团主席弗拉伊科维奇 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然后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准备基础。 ”

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 时说:“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

1992年1月29日,南行途中的邓小平来到珠江冰箱厂,当听说这个乡镇企业小厂在7年间,产量增加了16倍,排名全国第一,并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他高兴地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因 1. 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产,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二)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因 1. 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俄国十月胜利后,列宁反复强调: “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二)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因 2. 是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二)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因 3. 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空中客车A380 上图中空中客车A380宽体客机,是由英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德国、法国等欧洲许多国家联合生产的。    为什么一架飞机要由许多国家共同生产? 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中国需要世界。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收益和风险上并不均等,但发展中国家若不想长期落后、被动挨打,就必须顺应潮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历史遗憾 中国现代化曾经三次错失机遇

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英国工业革命发生1793年,也就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的第30年,英国国王乔治派使者访华,请求建立外交关系。当时的清朝皇帝乾隆,拒绝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使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晚了约70年。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没有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反而用幻想来欺骗自己,拒绝去认识外面的世界,拒绝改变旧制。当时的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酝酿之中。1870~1913年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抓住机遇并获得成功。

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发生了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技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国则接连发生政治运动,失去接受工业转移的机遇。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的十六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1、何谓先进生产力? 先进生产力是相对于落后生产力而言的。 在当代条件下,先进生产力突出表现为它的构成要素及其结合方式以及最后形成的结果产生了质的飞跃,突出表现为现代生产力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2、先进生产力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1)高素质的生产劳动者、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资料和高科技含量的劳动对象; 2)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先进科学的结合方式和管理方式; 3)环境破坏轻,资源消耗少,投入小,产出大的经济效益; 4)对社会全面发展起着积极、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类的智慧无有穷尽。科学技术作为这种智慧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经过无数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正在不断地透过层层叠嶂照耀到更高的群峰之上。” ——江泽民1998年11月出访俄罗斯,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的演讲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科学技术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前提和先导,机器大工业出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第一个突飞猛进时期。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电磁学的发展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开发和完善了钢铁、化工和电力生产三大技术,建立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三大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又一次飞跃,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日益紧密,在传统的“生产——技术——科学”发展模式仍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中叶至今,以六大科技群体,即微电子等信息科技、核能等新能源科技、超导等新材料科技、人造卫星等空间科技、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以及海洋科技的崛起为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全面突破、综合创新的阶段,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产业技术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质的突变,它逐步成为决定生产力总体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

新中国科技发展四大里程碑

向科学进军 1949年10月31日,新中国诞生还不到一个月,毛泽东便亲自将中国科学院印信颁给院长郭沫若。第二天,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   向科学进军    1949年10月31日,新中国诞生还不到一个月,毛泽东便亲自将中国科学院印信颁给院长郭沫若。第二天,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在会上要求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而努力奋斗。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好,应该建设成为世界上一个科学、文化、技术、工业各方面更好的国家。”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

第一颗原子弹 原子反应堆 第一颗人造卫星 氢弹爆炸

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1988年9月5日,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邓小平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接见出席全国科技大会的代表时,与青年数学家陈景润握手。

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于1988年8月经中国政府批准,由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 1986年3月3日提出,经论证后中央批准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第一个全面、规范、长期的系统计划,有力协调和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誉名为“星火计划”,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农村大地。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

浙江秦山核电站

1983年 12月22日 ,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在长沙研制成功。 1992年 11月19日 ,“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 1997年 6月19日 ,“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在北京通过国家鉴定。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5月26日,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在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再次提出把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跨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他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第一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又称“炎黄一号”)完成绘制

我国培育出的克隆牛 我国第一头克隆猪(黑色)

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为中国科技事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使我国科技事业继续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

 国务院2006年2月9日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二)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科学技术的水平制约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例如,在当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从品种的改良到土壤的改良,从化肥、农药的发明到农业机械的不断改进,处处体现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对提高生产力的主导作用。

生产力的要素 生产力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科学技术 实体性要素 智能性要素 (非实体性要素)

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2.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突破口或生长点。在近代,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直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纺织业、冶炼业的变革,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作机成为近代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随着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经济资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信息产业,而且也成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3.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是“加数效应”,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是“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就是“幂数效应”。 由科学技术革命所导致的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简直令人难以想象。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为50%,而到20世纪末已经上升到75%以上。

20世纪科技进步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0世纪初 20世纪中叶 20世纪80年代 知识经济时代

(1)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现阶段高新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10倍,是手工业的50~100倍。 (2)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资料表明,如果以产品的单位重量价格比来计算,钢材为1,小轿车为5,彩电为30,计算机则为1000。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972年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投资总额为2.7亿美元,而第一年就回收了14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