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龄前儿童(3-6)行为与社会环境 教学目标 1、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障碍与困难。 2、 幼儿园环境和游戏活动对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影响。 3、掌握改变与矫治儿童行为障碍的方法。
第一节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障碍 一、入园不适
二、口吃
三、性别错位
四、沉溺电视
美国的研究显示: 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以后,绝大多数儿童平均每周在家要看30多个小时的电视.到高中毕业时,儿童花在“电视课程”上的时间18000小时,而花在学校课程上的时间仅为12000小时. 一位社会学家统计: 儿童从3岁起到他走上工作岗位,可能已经在电视机前代待了16000多个小时。而一个大学生获得一个学士学位的时间是5000小时,一名电脑专家成材需要的时间是10000小时.
一些儿童还不会拿筷子却可以数量的使用电视遥控器。还没有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就会拖动鼠标寻找电脑中自己喜欢的电子游戏;说话还不是很连贯,却已经在哼唱热门电视剧的主题歌曲…..可以说,大众传媒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唯一没有间断过的社会化主体。 “正如在以前的几百年里,儿童应该在家庭完成的社会化过程由学校完成一样,20世纪下半叶,儿童应该在家庭和学校完成的社会化过程由媒介尤其是电视来完成了。” ————美国心理学家怀特教授
五、攻击性行为 工具性攻击 语 言 攻 击
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性。研究表表明,3岁时爱打架的幼儿,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的身体和言语攻击的数量能很好地预示10-14岁时的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攻击性的稳定性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适用。 心理学家对600多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期(30岁)的攻击性(如犯罪行为,夫妻不和,自我报告的身体性攻击)。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10岁时爱发脾气、攻击性强的,长大成人后大多与同事关系紧张。
第二节 社会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影响 一、生理发展与学龄前儿童行为 1、身体发展 身体各部分比例接近成人,活动行为增强 第二节 社会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影响 一、生理发展与学龄前儿童行为 1、身体发展 身体各部分比例接近成人,活动行为增强 乳芽长出,咀嚼能力提高,语言行为展现 2、神经系统 大脑机能成熟,易于建立条件反射 大脑功能分化,左右半球分工明显 ■身体发展与大脑发育为儿童接受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心理发展与学龄前期儿童行为 1、认知能力:游戏与学习行为 (皮亚杰:运算思维准备阶段) 语言能力获得迅猛发展,以语言和表象认识世界; 能明确区别他人与自我; 语言发展拓宽认知范围; 自我中心限制认知深度; 有平面认知无立体认知。
2、情绪与情感:性行为与依恋行为 (1)性意识觉醒(弗洛伊德的生物遗传观) 感官快乐从肛门转移到性器; 意识到两性生殖器的差异; 出现自慰行为; 注意到男女排便方式的差异; 开始亲近同龄异性伙伴; 开始建立恋母或恋父情结。
(2)社会性别产生(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观) ——对同性父母的认同 ——后天学习的结果(强化与模仿) ——认知能力的发展 ——性别图式的形成(认知发展与社会学习)
3、意志:主动自发或退缩愧疚 主动探索自己力所不能之事,以求得主动感和自信心。 探索活动如果遭受挫折就容易产生退缩与愧疚。
三、幼儿园教育与学龄期儿童行为 1、幼儿园教师的影响 民主型 放任型 专制型 忽视型
2、幼儿园伙伴的影响 亲密的(相似或互补) 一般的 疏远的(差异而排斥)
3、幼儿园文化的影响 物质文化(各种设施) 制度文化(规章制度) 精神文化(心理氛围)
物质文化的影响
制度文化的影响
精神文化的影响
一、社会适应性发展 第三节 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与调适 1、自我意识发展(我是谁?) (1)自我评价(认知) 依据他人的肯定或否定 依据自我与他人的比较 依据自我具有的特殊才能
(2)自我体验(情感) 情绪体验的多样性(喜怒哀乐悲愁苦) 情绪体验的发展性(生理性到社会性) 情绪体验的波动性(东边日出西边雨)
(3)自我控制(意志) 自制力强的表现: 冷静性、独立性、坚韧性、果断性 自制力弱的表现: 冲动性、从众性、动摇性、优柔寡断
2、性别角色的形成(我与别人异同?) (1)判断标准 生物基础:亲子关系(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影响:文化教育(社会学习理论) 自我意识:自我认同(认知发展理论) (2)表现形式 语言使用 玩具选择 游戏方式
在中国你常能看到这样的组合:中国女孩挽着西方男孩的胳膊,但你很少看到西方女孩挽着中国男孩在一起走的情景。为什么?我也不太确定。但是我能猜测出下面几个原因: 1.许多西方女孩的身材比较高大。和中国男孩相比,她们显得很“魁梧”。女孩讨厌比男孩高大的那种感受,而男孩也讨厌那种比女孩娇小的感觉。 2.文化差异。西方女孩非常独立,她们会要求与男朋友分担家务。但在中国,女性被认为是家务承担者,男人完全可以坐视不管。我很难想象西方女孩该怎样融入到这种文化当中,至少我不会这么做。 3.语言沟通障碍。 4.缺乏相互的吸引。第一次来中国时,我一直在想:“我绝对不会觉得亚洲人漂亮……他们不是我想要的那种类型……”但是现在,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街上发现了好多特有魅力的亚洲男士(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等)。 我想这和审美习惯有关。刚来中国时,你会觉得所有人都有着相同的面貌(同样,我的许多中国朋友也觉得西方人模样相似)。过了一段时间后,我的眼睛能区分不同的人了。又过了8~12个月,我的视线里帅小伙突然多了起来。最有趣的是,当我指着一位帅哥,向刚来旅游的瑞典朋友介绍时,她们则直皱眉头。 难道是眼睛的审美需要有个过渡吗?我实在想不出其他原因,我只知道亚洲男孩子的确很迷人。今年1月份,我和朋友去韩国首尔旅行,韩国男孩的面容、服装看上去很帅(虽然对我来说,仅仅帅还不足以和我约会,趣味相投才是关键)。 总体来说,我觉得中国男孩与西方男孩相比,阳刚不足、温柔有余。甚至还有中国男孩拎着像女人手提包似的东西(当然,有男孩为女朋友拎包的情况,不可混为一谈)。西方男孩从不会这么做。 同样,有些中国男孩还留长指甲,我绝不能忍受自己的男朋友这样做。另外,好多中国男孩竟然穿紧身裤,而且他们选择衣服的色彩过于艳丽。我同时还感受到,中国男孩比西方男孩更多愁善感。我的意思是,你听到过西方男孩在大街上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吗? 我会和中国男孩约会吗?我不知道。中国男孩会认为我大胆、鲁莽、固执己见,我爱肆无忌惮地大哭和大笑,在中国人看来,这一点儿都不是女孩该有的行为。实际上,我认为自己没有中国女孩那么“女气”。我虽然喜欢漂亮衣服和高跟鞋,但我不会让男朋友为我的消费买单。我们一起出去时,我决不会像一个需要宠爱的孩子(汉语叫作“撒娇”)要求男朋友买这买那。 不知我的上述观点,中国男孩会认同吗?
3、社会性交往的发展(社会认同) (1)道德发展 从关注自己行为到关注他人行为 从依据成人评价到依据自我评价 具有初级的道德知、情、意、行 道德知、情、意、行发展不稳定
(2)游戏活动 ——游戏理论 祖先复演说(霍尔) 精力过剩说(斯宾塞) 未来准备说(格罗斯) 需求代偿说(弗洛伊德) 情绪发泄说(埃里克森) 认识活动说(皮亚杰) 学习行为说(桑代克)
——游戏的分类 认知性游戏
交往性游戏
表现性游戏
教育性游戏
(3)游戏的意义 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促进儿童快乐情绪的发展 促进儿童性别的社会分化 促进儿童交际能力的发展
二、儿童不良行为的调适 (一)入园不适的调适 1、给儿童一点心理准备。 2、培养儿童初步的自理能力。 3、教会儿童初步的交往技能。 4、与儿童分手时要坚决果断。
(二)口吃的调适 1、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儿童自信。 2、帮助儿童增强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协调性,让儿童先想后说。
(三)性别错位的调适 1、改变自己的期待,尊重孩子本来的性别特点,给孩子一个发展自身性别的自由空间。 2. 充分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性形象,包括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等。 3、增加孩子对同性别承认与同伴的交往,强化儿童正确的性别意识。 4、对孩子与其性别相符的行为给予适时的赞扬和奖励。
(四)攻击性行为的调适 1、原因 (1)生理:男性荷尔蒙引起。 (2)社会: 受惩罚。 对父母行为的模仿 电视中的暴力镜头。 2、调适 以说理代替惩罚;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
(四)沉溺于电视的调适 1、鼓励和帮助儿童选择有利于儿童自身发展的电视节目。 2、尽可能增加和儿童一起看电视的机会与时间,以充分利用电视节目教育孩子。 3、限制孩子收看有关暴力的电视。 4、帮助孩子在看电视与做其他活动之间做出选择。 传媒的负面影响
本章思考问题 1、幼儿园环境对学龄前期儿童行为有哪些影响? 2、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发展有何特点? 3、学龄前儿童有哪些不良行为表现,应该如何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