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與語言學習 組員︰ 4A1E0051 黃敬淳 4A1E0059 林芷伶 4A1E0060 廖貞芸 4A1E0062 陳品蓉 4A1E0068 唐萱酈 4A1E0073 林佩瑩 4A0E0088 高彥勛
動機MOTIVATION 動機或許是最常用來解釋任何複雜的工作成功與否的術語。 假如一個人成功了,我們會認為那是因為這個人具有「動 機」。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我們也是認為有適當的動機就 一定會成功。這樣的說法不一定錯,因為很多研究及實驗 顯示出動機是學習的關鍵。但是這種說法卻籠統概括了動 機的細節和內容。說一個人具有動機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要如何創造、激發以及維持動機呢? 對動機的三種不同看法: 1. 從行為學派的觀點來看,我們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達到 更大的增強效果,而這種效果源自於先前行為所獲得的正 面回應。在這種看法的影響之下,我們的行為很容易受到 外力的影響。
2. 從認知的觀點來看,動機強調個人的決定。有些認知心理學家看出我們做決定時背後那股強迫力量的需要及動力。例如,Ausubel指出六個重要的認知概念的需要: a.探究的需要 b.操作的需要 c.活動的需要 d.刺激的需要 e.知識的需要 f.自我提升的需要 3. 建構主義學派對動機的看法比較著重在社會情況以及個人的選擇。每個人的動機都不同,因此他們會以獨特的方式來回應他們的社會;但是這種反應總是在文化和社會環境的範疇內執行而無法和社會情況分離。幾十年前,Abraham Maslow把動機當作一種結構,只有透過社區、歸屬、社會地位這三種階級需要,這個結構才能得到最後的完成。Maslow認為動機首重基本身體需要的滿足,其次才是社區、安全、認同以及自我尊重的滿足;最後才是自我實現。
小孩子們被灌輸了閱讀的動機,因為他們知道閱讀的價值,可以滿足探索、刺激、知識、自重、以及自治的需要。 「需要」的動機概念屬於三種思想學派: *行為學派:需要的實現是有回報的 *認知學派:是需要選擇的 *建構主義學派:大多數是要在某個社會情境下解釋的 動機可能是整體性的、視情況的、或是以任務為主的, 學習一種外國語言同時需要達到這二種動機的某種程度, 內在動機:是屬於為了自己的需要和目標而學習得的人。 外在動機:是追求目標只是為了收到來自別人的外在回報。
※工具效益性的:學了這種語言,可以達成一些目標的。 例如:學術上的或是跟工作有關的 動機分兩種不一樣的學習態度 ※工具效益性的:學了這種語言,可以達成一些目標的。 例如:學術上的或是跟工作有關的 ※整合性的:學習者希望自己能深入外語的文化和社交互 動裡。 例如:社交的或文化的 整合性動機者在考試中較容易取得高分,表示整合性動機 是學外語成功的重要需求,但印度的學生在學英文時用工 具效益性動機學習而在考試中得高分,學生只有工具效益 性的目的也可以學得好。 行為學派 認知學派 建構主義學派 ˙期待正面回應 ˙人類基本需要的驅使 (探索、操控等) ˙社會情境 ˙想要得到增強效果 ˙社區 ˙受到個人外在力量的支配 ˙努力程度的擴張 ˙社會地位 ˙受到個人內在力量的控制 ˙群體的安全 ˙受到內在互動力量的控制
在整合工作效益方爭之間的爭論,Au指出用這些理論去 衡量動機是值得懷疑的,這種二分法基於文化信仰,很多 模稜量可之處。但Gardner和MacIntyre不同意此看法, 然而,Gardner發現工具效益性向在某些特定的學習情境 下更能幫助語言學習,而某些情境則是用於整合性傾向。 研究者指出,外語學習通常混和兩種傾向。 內在和外在動機- Edward Deci對內在動機下定義:內在動機是基於本身緣 故,而非外在誘因,內在動機能引發內在己賞的結果,意 即能力與意志力。 而外在動機是基於期待外來的獎賞,即便因而產生自我能 力和自我決心,仍是外在行為動機。 內在動機者較外在動機者更勝一籌,特別是長期持續的學 習者。
Msalow在1970年指出內在動機明顯地優於外在動機。 根據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他發現一但我們滿足了生理、 安全及社區的需求後,就產生了「自我的實現」的動 機。不管有無外在獎勵的利誘,我們仍會為自尊及自 我實踐而努力。 Jerome Bruner(1966)相當肯定「自我回饋」的價值, 並進一步指出最有效的幫助兒童和成人的方法,便是 使之免受獎賞及懲罰的控制。外在行為的缺點是有讓 人成癮的特質。一旦著迷於立即的獎勵及讚美,我們 對實質獎勵的依賴將隨之增加,其依賴程度,甚至到 了獎勵取消便了無學習動力的地步。Ramage在1990 年時就曾指出學習外語的高中生中,若對大學入學考 試必考教材外得內容仍保高度閱讀興趣者,較易有內 在性地學習,成功機率亦較高。 反之,那些汲汲於在課堂中得高分者,就展現了較低 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表現。
釐清內─外在學習動機(intrinsic-extrinsic)與Gardner的整 合性導向─工具效益性(integrative-instrumental)是很重要 的。因有些人的內在動機最後會成為整合導向,有些則不 然。例如,一個人可能基於高度內在學習的動力,盼望學 好自己的第二外語,以便在職場中一展所長,甚或在學業 上有所表現;同樣地,一個人也可能因為父母、老師的支 持與鼓勵,而對第二外語的學習較持正面的態度。1986年, Kathleen Bailey便曾就這兩者間的關係,用圖表做了釐清。 內在的 外在的 整合的 第二外語學習者希望能夠與第二外語的文化整合(例如為了移民或婚姻) 外在力量希望第二外語學習者整合第二外語文化(例如:日裔美人的日本小孩父母親會把他們送到日本語言學校學日語) 工具效益的 第二外語學習者希望能達到使用第二語言的目標(例如為了事業) 外在力量需要第二外語學習者學習外語(例如日本公司派送其職員到美國受語言訓練)
內在、外在動機一體的學習非常適用於學習外語。儘管學習者和老師可能會有文化、信仰及態度上的不同,內在性及外在性學習卻可以很容易地辨認出來。例如,Dornyei及Csizer在1998年便曾針對匈牙利的英語老師做調查,列出了足以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其中包括發展和學習者之間的關係,建立學習者的自信與自主,讓學習更個人化,強化學習目標導引,這些都是內在因素。我們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便是在尋求適當的教學法作為工具,藉以強化學生內在學習的動力,並促使達到至善、獨立自主及自我實踐的境界。
~謝謝觀賞~